李知宴(中国历史博物馆)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展览大厅中,清代陶瓷成就部分里,令人醒目地陈列出一件青花供瓶(图1)。这件作品不但艺术水平高,而且有长达六十九字的铭文,制作年代清楚,是研究乾隆前期制瓷工艺的标准器物。更重要的是,它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杰出的督陶官、陶瓷理论家、艺术家唐英敬制出来,献给东霸天仙圣母案前,永作供奉的供器。这件作品对研究乾隆时期瓷器的艺术成就,唐英生前活动均有参考价值,在唐英诞生三百周年的时候,我们将它介绍给读者,供大家研究时参考。
图1 唐英铭款青花花卉供瓶 中国历史博物馆藏
这件作品高63.5厘米,口径26.5厘米,底径29.1厘米。造型别致,它高大瘦长,但由于精心的艺术构思,在线条的处理上注意了曲折多变,看起来并不显得单薄,而是相当大方庄重。仔细分析它的造型结构,它是由四个部分组合而成。作为口颈的最上部分,腹体在中部,作为腹下部分和底座交接的胫部和底座。这四部分是分段制作,胎体粘接而成,由于表面釉层的覆盖和窑火焙烧,粘接处不露痕迹,好像一次作出来的。
口缘外侈,圆唇,颈部细长,成喇叭形。腹部是承上启下的主体,这里要书写长长的铭款,外突面积要比较大,所以将腹体作成一个罐形,罐是侈口、圆唇,作水盂状,罐颈较短,肩部宽斜,腹部略鼓,下腹成直线往下收敛,承托腹体的颈部做成宽矮的水盂状,使胫部外突出来,下端收的很细,底座则比较宽大,成厚实的倒钵形状。
在造型上的这些艺术处理,首先考虑的是作为供器的庄重性,整个器形塑造得像古时代的青铜觚。由于它很高,又要求不因太高而单薄难看,也不能作得太大而臃肿,只是口缘部分作得特别宽敞,要承接这样宽阔的口缘,必须要与它相协调的长颈,如果颈短了必然不成比例。所以颈的塑造相当长。显然,口颈部分使用了艺术上的夸张手法,收到了这样的效果。在线条的处理上,如果从口到足一直向下,则整个器形必然单调,失去庄重性。它的作法是由口部收敛下来,到颈的下端向外圆转折出,这一部分作得相当饱满,腹部中心,既可作出各种精雅的装饰,又可以书写制作者需要书写的长篇铭文。
第二,充分考虑器物造型上的平稳性和各部分力量的平衡。供器是要长时间地摆在祭祀对象前面的条案上,平稳是极其重要的。在成罐形的腹部,为了平稳地承受口颈部分的重力,罐口作成一个敛口的水盂状,实际是一个㧜,将颈的下端紧紧地套住。腹下端的胫部制作成同样形制的盂,而承托住上端的罐体,只是根据承受力量的增大,水盂作的较厚大。覆钵形的底座作成圆形,这样在制作时比较容易使各部分厚薄均匀,窄宽一致。底座作得很厚重,尽管整件器物的造型比较高,经过这样的艺术处理,不仅外形上没有头重脚轻的感觉,在力量上各部分的承受也是四平八稳的。
第三,这件作品在造型上还有一个成功之处就是线条起伏多变,由上而下的转折富有旋律和弹性的美感。器物口部的线条是那样挺拔矫健,中部的罐体、罐的口部、足部,线条圆润饱满,上下呼应,两个部分的水盂形状,相似而又有变化。倒钵的足部由上而下作出三道棱线,也是为了克服单调而使线条富有变化。在我国陶瓷工艺史上,一件作品造型线条处理得这样复杂和优美是不多的。
装饰,这是一件多层次装饰的作品。第一层,即器物的口缘部分,是一周二方连续的蔓草纹。蔓草的结构是一个单元一个单元地连接起来,一个单元的结束就是另一个单元的开始,组织严谨。第二层即器物的口部至颈部,是大片的花卉装饰。中心部位对称地安排两朵盛开的西蕃莲,在它的上下四周还有花卉。最上端是六朵水浮莲,等距离地排列一周。稍下一点即西蕃莲的上端是四朵盛开的菊花,菊花比水浮莲要大一些。在西蕃莲的下方也是对称地安排两朵相当大的菊花。西蕃莲的根部连接灵芝纹。这些花朵有主有从,主从协调,安排得错落有致。藤蔓枝叶以四方连续的结构将它们连缀在一起,繁茂如锦。第三层,即颈部下端是一组并排的蕉叶纹,蕉叶成很规矩的图案状,尽管蕉叶安排得很紧密,但还是有一定的空隙,每片蕉叶之间有一个圆点,圆点之间的空白与它组成一个个六角星形的图案,在颈的细长部位,即末端周壁成散点状排列。第四层是连续的云雷纹。第五层是六组朵花,花蕊在中心,两侧是花叶,有点像梅花,但梅花是五瓣,而器物上的花蕊是六瓣。第六层是十四个莲瓣并列一周,蓬瓣宽肥,每瓣用深浅不同的色彩画出起伏三层的结构。第七层,即器物腹部中心部位,花卉内容和第二层一样,只是组织得更紧密而已,在罐形腹部一侧用开光手法作出一个莲瓣形的空间,书写七行六十九个字的铭款。第八层是一圈由三个圆形结构拼成的如意头紧密相连,围绕一周。第九层是十二个覆状的如意头,由其根部连缀在一起,但比第八层疏朗很多。第十层是由二方连续的蔓草延续一周,第十一层是云雷纹。第十二层是七瓣团状的莲花和三瓣的小型如意头相间排列。其根部连成一片,第十三层是二方连续的灵芝和蔓草延绕一周。第十四层是覆状蕉叶,高低相间排列。第十五层是粗大的云雷纹。
装饰花纹是用钴的氧化物作原料,绘在洁白坚致的胎体上,为了增强兰色花卉自然生动的艺术效果,在花卉上用笔蘸上青花原料点画很多细密的小点,这些小点有大有小,有深有浅,可以分出不同的层次。上面罩盖洁白莹润的白釉,兰色花卉格外优美艳丽。
器物腹体上的铭文:“养心殿总监造
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三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
内务府员外郎仍管佐领加五级沈阳唐英敬制献东霸天仙圣母案前永远供奉
乾隆六年春月谷旦”
“养心殿总监造”。养心殿是明清皇宫西六宫最大的一所宫殿,清代雍正以来是皇帝居住和从事日常统治活动的中心。慈禧太后“垂帘听政”也在这里。根据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记载,清朝皇帝需要瓷器,或皇帝直接提出瓷器的具体要求,或以木头镟出样子,派人送到景德镇去照着作。皇帝的要求都是从这里以圣旨的名义由太监传出。从这件瓷器的铭文知道,唐英就是养心殿的总监造。清朝皇帝直接干涉瓷器制作之事,在内务府档案中屡见不鲜,唐英作为总监造,说明他和乾隆皇帝的关系比较密切。
“钦差督理江南淮宿海关兼管江西陶政九江关税务”。这段文字可以订正一个关于唐英活动的史实。《景德镇陶录》中说唐英“迄乾隆初榷淮八年移理九江钞关,皆仍管陶务”。这件作品是乾隆六年制作的,说明乾隆六年以前就兼管九江税务了。
这条材料还具体地说明了唐英的籍贯,官阶、职务,对研究唐英活动的历史有重要价值。
以唐英为督窑官的乾隆时期的瓷器,正如《陶雅》评价的那样:“倡条冶叶,不乏奇丽之观。”《饮流斋说瓷》说这个时期的制陶工艺,“几乎鬼斧神工”。根据故宫博物院和中国历史博物馆等大博物馆珍藏的乾隆时期的瓷器来看,确实是集中国历代陶瓷精巧制作之大成,生活用品设计新颖。还有从“古礼器、尊、罍、彝、鼎、卤、爵之款制,到瓜、瓠、花、果、象生之作”莫不应有尽有。尤其仿制战国时期金银错的古铜器,仿得古朴浑厚,非常逼真。有的作品在仿古中也有创新,例如这件青花供器,其蓝本是取商代青铜觚的造型,但具体制作又有很大的变化,并不生搬硬套的模仿。乾隆时期在瓷器艺术的创作上还有仿漆器、碎石纹、古树的年轮,用锦缎装帧的书籍,生物界的禽鸟、昆虫、水生动物,植物的花叶如残荷等,作的十分逼真。故宫博物院陶瓷馆有一柜乾隆时期的象生瓷器,反映了古人精湛的艺术技巧。
在装饰方面,据在雍正十三年唐英撰《陶成纪事碑》的碑文记载:仿古采今而配制的各种装饰及高温、低温颜色釉有五十七种之多。据《清史稿》《唐英传》和《浮梁县志》记载,在他主持之下自宋朝大观以来历代诸官窑及哥窑、定窑、均窑、龙泉窑、宜兴窑、西洋、东洋诸器皆有仿制。有粉青、米色、大绿、玫瑰紫、海棠红、茄皮紫、梅子青、驴肝、马肺、天兰、霁红、霁青、鳝鱼黄、蛇皮绿、油绿、欧红、欧兰、月白、翡翠、乌金、紫金诸种;又有浇黄、浇紫、填白、描金、青花、水墨、五彩、锥花、拱花、抹金、抹银诸名,其他还有松石绿等,其中以青花瓷器数量最大。在彩绘上,“其画染,则山水、人物、花鸟写意之笔,青绿渲染之制,四时远近之景规抚名家,各有原本”。所谓名家山水画多宗董诰、张宗苍,婴戏图多本金廷标,花鸟多据蒋廷锡、邹一桂,粉彩开光较早,则从郎世宁法而出,很多作品和故宫收藏的乾隆时期的锦缎、刺绣上的花纹构图,布色接近。
唐英是一个封建官僚,乾隆时期的制瓷工艺的成就主要是工匠们的辛勤劳动和创造,但唐英能“与工匠同其食息者三年”(《瓷务事宜示谕藁序》)“苦心戮力”由“日诺于工匠之意旨”的外行变成“今可出其意旨唯诺乎工匠矣”(《陶人心语》),“深谙土脉火性”(《陶录》)的内行也是难能可贵的。他总结制瓷工艺的成就写出了《陶冶图说》等著作,在陶瓷工艺史和世界文化发展史上的贡献也是很突出的。我国是瓷器的祖国,在我国有这样一位杰出的瓷器制作的管理专家、理论家、工艺实践家是值得纪念的这就是我们介绍唐英制青花花卉供瓶时所想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