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教育馆的博物馆教育模式管窥

2022-08-16 01:22刘珂菁
文史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陈列民众博物馆

◇ 刘珂菁

19 世纪后半叶西学东渐,清末推行“新政”,围绕“启民智、育新民”的各种社会教育理念与实践,出现了新式学堂和通俗教育所等机构,它们通过普及民众知识,提高民众素养,引领与推动了地区社会教育的发展。南京国民政府将北洋政府时期盛行的通俗教育馆(以下简称通教馆)改为民众教育馆(以下简称民教馆),成为一度繁盛在全国各地推广的社会教育机构。这一时期,近代博物馆也引入中国并不断壮大,拉开了中国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帷幕。民教馆被普遍认为是新中国成立后文化馆和图书馆的雏形,从而忽略了其与博物馆之间的密切关系。我们从博物馆的角度考察部分民教馆社会教育实践发现,民教馆的职能和社会教育活动与博物馆在很多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对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有一定程度的贡献。

民教馆的地位与职能

民国政府成立之初,首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即通电各省都督府筹办社会教育,在教育部设立社会教育司,把民众教育归入社会教育行政系统内管辖,逐渐使民众教育走向正规化,同时规定通教馆是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构,为民国时期社会教育的逐步推行奠定了组织基础。社会教育司最初分为宗教礼俗、科学美术、通俗教育三科,后改为图书博物与通俗二科。1927 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后,着力提倡并积极推动民众教育,并逐级推广至各级地方政府。1928 年江苏省首先将通教馆改称为民教馆,1929 年教育部通令全国将通教馆改为民教馆并作为教育民众的中心机构,全国各地相继执行。筹设于1929年的国立中央民教馆是指导民教馆事业发展的中枢机构。1931 年始,南京国民政府实施同质化的文化教育机制,使民教馆创办形成法定制度。国民政府教育部1932年2 月颁布《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1935 年2 月又颁行《修正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进一步表明了它在社教组织系统中的地位。民教馆与学校教育之别是在城乡广泛设立的、面向社会民众、实施社会教育的“中心机关”和“综合机关”,最终所体现出来的是国家意志和政府意愿。1939 年教育部颁布的《民众教育馆工作大纲》规定:民教馆之施教目标是“在养成健全公民,提高文化水准,以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点,是当时的博物馆所难以企及的。

为了达到社会教育之目的,很多通教馆和民教馆在职能构建上都具有了博物馆职能的雏形。1915 年成立的南京通教馆是近代设立最早、影响最大的通俗教育机构,设有图书、科学、艺术、推广、编辑、教育、事物七部,1929 年改为江苏省立民教馆。北平市民教馆前身是京兆通俗教育馆,《京兆通俗教育馆记》载其设有4 部:“中为讲演部、游艺部,左为图书部,右为博物部。架有图书,室列型模,壁图懿训。历代帝王之像,山川草木之类,动植飞潜之伦,山海珍异之物,农工出品之汇,张者、悬者、罗者、陈者,举凡不出于教育之外。”教育部公布《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要求各省、市、县分设民教馆,指定内部功能部门分别是阅览部、讲演部、健康部、生计部、游艺部、陈列部、教学部、出版部共八部,实际上各级民教馆普遍有博物、科学、艺术、陈列等内设部门,其内涵与博物馆的职能设置颇为类似但又有所扩大。

19 世纪末至20 世纪前三四十年,也正是我国近代博物馆产生并不断发展的时期。我国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伴随着西人在华活动的扩张逐步建立起来,无论是以研究和收藏为目的的自然博物馆,还是由基督教新教传教士为扩大影响创办的向公众开放的科学技术博物馆,对于中国博物馆思想的启蒙、公共意识的拓展、科学技术的传播等方面都起到一定促进作用。正如蔡元培极力提倡社会教育是源于其多年游历欧洲,感受到西方各国社会教育的发达,深知社会教育对促进民主政治有重大的作用一样,我国博物馆的先驱从一开始就深受西方博物馆公共性和教育性的启发。张謇于1903 年赴日本考察实业与教育并参观了日本的博物馆与博览会后,奏议清政府尽出历代内府文物珍宝建设帝室博览馆,1905 年创办南通博物苑,其中陈列有自然、历史、美术、教育四部文物与标本,后来不少民教馆的陈设与其类似。不仅如此,作为我国首个高校博物馆,南通博物苑的教育对象并非局限于学生,而是以开启民智、服务社会为己任,实践着张謇设立博物苑也“为地方人民广农业上之知识”和“就南通人民程度而言,欲期教育之普及,须先从社会教育入手,方足以收大效。如博物苑、图书馆……皆属于社会教育范围以内”等目标。南通博物苑从开始就面向广大社会民众, 是公众教育机构,与民教馆殊途同归。此时,民众教育工作者观察到了西方博物馆观念由珍奇的库藏、学术研究的场所到民众教育工具的演变过程,认为若要实现博物馆普及教育的功用,必然实现由“艺术之庙”到民众学校的转变。1939 年颁布的《民众教育馆工作大纲》明确规定:“民众教育馆应辅导或协助各该区社会教育机关及公私立中小学兼办社会教育,并谋事业之联合”,亦与博物馆辅助教学的宗旨相一致,可见民教馆在一定程度上有意无意地效仿了博物馆的教育模式。

南通博物苑

民教馆选址与教育的关系

博物馆馆址的选择曾有很多研究论述,其关注的大都是能否更好发挥收藏、陈列、教育和研究职能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等问题,而民教馆的馆址选择,却是以能否更好发挥社会教育的作用为核心。

早在通教馆创办时期,各地就多以靠近民众的文庙、关帝庙、书院、会馆等作为馆舍。1915 年江苏省有13 县开办的县立通教馆在文庙内附设,京兆通教馆则设在北平钟鼓楼。民教馆延续通教馆选址做法,或直接利用原有文庙、祠庙、寺庙和会馆,或由纪念祠庙改建而成,但布局基本参照先贤祠庙建筑的形式,或设在公园内。1931 年浙江省有94 所民教馆,其中洛宁县立民教馆、富阳民教馆等9 所馆址在文庙或孔庙,其他26 所则设在关帝庙、城隍庙或者政府相关机关内。河南省立民教馆设在开封城隍庙,云南省的昆华和昭通两所省立民教馆分别设在省会孔子庙和昭通孔子庙,山东省立民教馆以原省贡院为馆址,甘肃省立兰州民教馆设在兰州庄严寺,四川省立南充民教馆利用白塔寺、东岳庙旧址改扩建而成等。贵州省立独山民教馆借文庙旧址扩建为馆舍,六进院落,建筑气势恢宏,环境优美。这些场所内往往原有很多历史文物,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或原状保存,或移交博物馆。如安徽寿县民教馆以清代寿春镇总兵署为馆址,内有上勒“大唐颍州开元寺铸钟一口重五千斤”青铜钟及总兵王幼山“一笔虎”草书碑刻,现均藏县博物馆。也有很多民教馆为方便实施教育而设在公园内,成为陶冶民众性情的良好场所。如成都民教馆前身是1924 年成立的成都市通教馆,利用了原少城公园(今人民公园)的商品陈列馆馆址创办;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馆址原为清代上海道蔡氏宅地即韬园;县立民教馆中江苏如皋、安徽天长、福建龙溪、北平通县以及浙江鄞县、桐乡、汤溪县等均设在公园内。即使假文庙等场所设置的民教馆在利用中也保留了园林化传统,这更利于民众到此娱乐和修心养性。

庙宇等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与民众教育的天然联系古已有之。原归绥县城(今呼和浩特市)的文昌庙建于清雍正元年,是旧时举子应考前必来祭祀祈求魁星保佑金榜题名之所,清宣统元年在此创建了归化城图书馆并建学额40 名的蒙养学堂,1925 年成为绥远全区通俗教育讲演所,1933 年改称绥远省民教馆。民教馆所利用的庙宇等传统建筑,并非远在深山,而是就在民众身边,是他们日常生活往来必经之处,甚至具有信仰和情感依赖。当代博物馆重视社区服务,民教馆作为教育或公共文化设施,具有很强的服务社区民众意识。

我们不难看出,利用原本存在或已倾圮的带有某种象征意义的场所作为民教馆馆舍现象所具有的普遍意义,不仅是建筑原本的文化象征赋予了民教馆独特的文化底蕴,更是将社会教育机构的建筑规格提高到祠庙礼制类建筑,基于其功能与祠庙等建筑的共通性以及彼此精神价值取向的一致性,无形中使民教馆的地位和影响力得到民众的最大认可。新中国成立初期,很多文庙、关帝庙、书院、会馆、贡院等成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等机构的馆舍,很多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这与民教馆的长期使用不无关系。如1933 年成立的山西省立民教馆设在太原府文庙内,新中国成立后曾长期是山西省博物馆所在地;北京鼓楼在1996 年被公布为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此类案例不胜枚举。

民教馆举办陈列展览

陈列展览是博物馆的重要工作内容,只有收藏而没有向公众开放的陈列展览,则难以称其为博物馆。通过对民教馆的考察发现,民教馆为启迪民智、传播知识及陶冶涵养民众性灵,其重要活动之一就是通过举办以艺术、科学、自然、文物、年俗、卫生、图书和爱国主义教育等主题展览来吸引公众,这也是各级民教馆的普遍做法。

很多民教馆的建馆章程规定了陈列展览的职能和展品的搜集方法。如《河南省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第八条:本馆作业动静并重:陈列展览,以收观感之效;宣传推广,冀获陶融之功。”“第十条:本馆搜集陈列品之方法,得用下列各种:一调查、二征集、三募捐、四购置、五制造”。1933年甘肃省教育厅颁布《甘肃省各县民众教育馆暂行规程》,规定县立民教馆须设九部,其中陈列部职掌为“标本模型古物书画照片图表雕刻工艺各种产物博物馆及革命纪念馆等属之”。此乃以部门规章形式明确了民教馆兼具了如同博物馆的陈列展览职能。

河南省立民教馆的美术馆深知艺术可以陶冶民众心性,为此购置大量古玩丝织品,并向名家征集中西画品、石膏像等用于展览,馆内藏品以及外界寄存的用于展览的艺术品有铜器、瓷器、雕刻等古玩,以及塑像、刺绣、丝织品、国画、西画、书法作品等共计399 件,使到馆参观游览的人数日益增加,其中1933 年-1934 年度举行十次展览,参观人数达395635 人次。河南省立民教馆还详细制定展览大纲,于1933 年举办为期 7 天的“九一八国难展览会”,展览分为甲午战争追记和“九一八事变记”两部分及若干单元,参观人数约 15200 余人次。展览结束后,该馆以谈话的方式组织了民意测验,塑造了民众抗日救国的观念,提升了展览延伸效果。

另据20 世纪30 年代出版的《新都名胜录》《江苏教育概况》《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概述》和《第一次中国教育年鉴》等记述,当时江苏省立南京民教馆保存有艺术陈列品1200 余件、工艺织锦及杂品250 种、科学标本421 件、农副产品43件、实物模型147 件、仪器143 件、器械(具)1349 件、乐器202 件、儿童玩具160 件等,在科学陈列室、艺术陈列室陈列展览的世界新发明之科学教育名品种类繁多,任民众参观。可见当时南京民教馆已具备了相当的规模,可惜在1937 年底侵华日军攻占南京,金陵惨遭浩劫,馆藏物品荡然无存。

又如山东民教馆1932 年元旦举行的两次展览会都在民众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是为期一周的艺术展览会,共征集到陈列品金石、书画、雕刻、摄影等五百余件,济南市重要收藏家的珍品应有尽有,每天到馆参观的人数两千人次以上;二是同时举办的年俗展览会,通过搜集展出祭品、春联、玩具、神像、年画等物品达到纠正陋习、破除迷信之目的,展览达十五天,参观者万余人次。

抗战时期的1944 年,国立中央民教馆曾在中苏文化协会主办“边疆文物展览会”,分西南、康藏、西北三区展出了90余件蒙古、藏、维吾尔、苗、彝等少数民族服饰、食具、洁器、乐器,96 部经文,23 种其他文物,以及蒙古包、苗寨模型和全国少数民族分布图等,参观者极众。

即使是地处北部边疆的绥远,也把展览作为民众教育的重要载体,其对展览的组织安排与当下博物馆的做法极其接近。如1933年除夕期间举办的年俗展览会,设有总务股、征集股、编拟股、布置股、招待股、交际股与游艺股,以陈列古玩、古物、古书、淫词、神像、通俗教育画、国耻地图、民众教育挂图与历史爱国故事挂图、注音符号读法、社会写真等内容,以张贴标语、散发传单、表演新剧双簧及猜谜、民意测验等形式,达到启迪民众、破除迷信、矫正积习进而引导正当娱乐的改良目的。

全面抗战后,政府机关及文教机构纷纷内迁,四川等大后方地区的民教馆增设渐多,国民政府为增强抗战力量、强化社会控制,赋予民教馆训练民众、动员民众之使命,国立中央民教馆对各级民教馆的示范与指导更加侧重于唤起民族意识,因此围绕抗战举办的教育展览活动很多。此时,为解决战时新出土文物保管困难问题,依据 1938 年重庆市政府的训令,重庆市立民教馆负责新发掘文物在未经中央古物保管委员会核准及行政院备案以前的接收和保存事务。该馆借此有利条件举办各类文物、民俗、抗战实物展览,1941 年春向社会广泛征集展品,5 月举办了“陪都古物展览会”,展出馆藏及征集到的古代陶器、铜器、玉器、瓷器、字画等2000 余件。1944 年12 月,该馆又与“说文社”合办“古今货币展览会”,展出各收藏家收集的从殷商时期至当代的货币达万件。

民教馆举办展览的重要目的是公民观念塑造,虽然大部分民教馆陈列展览的内容和形式有异于博物馆,但两者的目的都是为增加观众体验和扩大宣传效果,说明民教馆展览已具备博物馆陈列展览的形制。其中绥远民教馆为了办好展览所特设的相关部门与当下博物馆组织展览的项目负责制无异,其完整配套以及开展后进行的各项活动内容之理念放在当下也不过时。

民教馆征集保藏文物及标本和创办博物馆

为使民教馆的展览丰富多彩,并常有展品更新以吸引民众,各民教馆都根据章程十分重视古物和标本等的搜集,更有不少民教馆利用搜集的古物和动植物标本等直接创办博物馆。这些民教馆创办的博物馆不仅成为区域现代文化的重要设施,更使民众从中享受到健康文明的休闲娱乐生活,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发挥着社会教育的意义,在丰富民众文化生活的同时,帮助人们增长了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知识和生活常识。除如上述河南省立民教馆对展品搜集作出专门规定外,很多省民教馆都要求搜集古物并展出。安徽近代民众教育较为发达,全省在“七七事变”之前即有民教馆 62 所,其中省立 3 所、县立59 所,做到了县县有馆。早在1934 年制定的《安徽省立民教馆基本实施区实施纲要》中就规定,县民教馆有征集文献古物、乡贤著述手迹等职责。纵观民教馆的发展历程,搜集保藏文物和标本,设立由民教馆直管的博物馆,在当时已蔚然成风,现举例如下:

在甘肃,1926 年创立的甘肃省教育馆,内设图书、讲演、博物、游艺四部,博物部分史地室、理科室、美术室、卫生室、教育室,1932 年更名为甘肃省立民教馆,其中陈列部负责搜罗各类古物等供陈列展览之用。1936 年由建国月刊社在南京印行的《西北随轺记》一书记载,其博物展室陈列有古代文物、模型和挂图,陈列古物颇丰,有周鼎、周彝、汉方壶、宋瓷枕及定西出土之新莽权衡等。该馆公开展出馆藏动物、植物和矿物标本等,抗战胜利后曾举办全国木刻展览和敦煌艺术展览。该馆正因已然具备了博物馆功能的基础,1956 年被正式命名为甘肃省博物馆。根据现有史料,民国时期甘肃各县民教馆中有17 个收藏文物并举办展览,如康乐县民教馆一成立就开始文物征集收购工作,为康乐县博物馆的成立奠定了藏品基础。

在四川,成都民教馆的前身成都通教馆系由原工商样品陈列馆扩充改造而成,通教馆首任馆长卢作孚把当时成都庙宇及衙署内的古物均搬入该馆陈列,1924年8月正式向市民开放。成都通教馆包括一个博物馆,其展馆系列分别为自然陈列馆、历史陈列馆、农业陈列馆、工业陈列馆、卫生陈列馆、武器陈列馆、金石陈列馆。创办者卢作孚深知欧美及日本等国在近现代社会公共事业的建设中无不将博物馆置于十分重要的地位,极力创办所属博物馆,并为了展览之需集中古文物专家于此研究指导。博物馆里常常开古物展览会、中国画展览会、革命史展览会。1930年,卢作孚还在重庆北碚建立了一个兼具行政及社教实施职能的峡区民众教育办事处,1938 年与民众博物馆、平民公园合并成立峡区民教馆。

在河南,河南省立民教馆自然科学馆的主要职能是增进民众科学文化常识,指导民众科学实验,分为博物、理化和卫生三部,博物部展出植物、矿物、浸制和动物标本342 件,理化部展出物理仪器、化学药品和仪器等383 件,卫生部展出胎儿模型和卫生模型20 件,1934 年元旦正式开馆后,每日的游人络绎不绝。该馆还原定每周一次后根据民众要求改为每周三次的科学常识讲演和理化实验,使部分民众具备了简单的理化常识,进而又成立了理化研究会以提升民众理化常识及科学实验之兴趣,吸引那些受过教育的民众可以利用闲暇时间来馆内进行研究并指导他们进行实验。这完全是一个自然博物馆的构建和现代博物馆开放性的社交活动。河南南阳民教馆征集保藏了大批汉代画像石等文物,为使其得到妥善保管,专门于1935年创建汉画馆,修建文物陈列室并对外开放,新中国成立后,民教馆将收藏的文物移交给人民政府,成为南阳市博物馆创建的基础。

在山西,1919 年在太原文庙成立山西教育图书博物馆,1925 年更名为山西公立图书馆后,博物馆成为图书馆的附设机构,陈列股负责标本、模型、古物、书画、照片、雕刻、工艺各种物产之展览及各陈列室设计布置事项。1933 年更名为山西省立民教馆,确定了以教育为主的办馆宗旨,包括举办各种大型展览,为增长民众的文化知识、促进社会教育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民教馆成立之初,即至少有各种古物3038 件、发掘古物337 件、植物标本312 件、动物标本627 件、地质矿物标本705 件,开放有历史博物陈列室、教育成绩及各地土产陈列室、儿童玩具室、植物矿物标本室、动物标本室、生理模型室、游艺室等。1937 年11 月太原沦陷后先后更名为太原图书馆、山西省立新民教育馆,文物藏品也蒙受惨重损失。1945 年抗战胜利后恢复山西省立民教馆馆名,1949 年4 月由太原市军事委员会文教接管组接管后又更名为“山西省图书博物馆”并设博物部。1951 年,按照“以改造原有博物馆为主”的方针,山西省图书博物馆对原有陈列内容和藏品管理进行了改造和整顿,1953 年9 月山西省图书博物馆与太原市人民文物馆合并在文庙建立山西省博物馆直至21 世纪初,是民教馆办博物馆并在新中国成立后转为现代博物馆的典型。从1990 年代开始,因庙苑古建筑格局无法适应现代博物馆的功能需求,1992 年政府决定筹建一座现代化新馆,新馆于2004 年竣工,定名为山西省博物院。在原山西博物馆旧址,分别建立了山西省民俗博物馆和山西省艺术博物馆。

其它还有,江西省立民教馆是1932年将包括省立教育博物馆在内的教育机构整合改组而成,内设历史博物馆等部。1929年12月成立的山东省立民教馆不仅本身包括革命纪念馆、博物馆,还大力扶持省内各地民教馆建设博物馆。天津广智馆于1925年仿照济南广智院的模式创建,意在增广见闻、启迪民智、宣传时事、传播知识,后改为天津市立第二博物馆,1952年10月与天津市立第一博物馆合并成立天津市历史博物馆。民教馆所办的博物馆,具备了征集和收藏、保护和研究、陈列和教育等功能,与近代博物馆已经别无二致。如此种种,不一而足。

目标的一致性使民教馆与博物馆教育模式趋同

教育是博物馆服务的基石,博物馆教育向来为业界所关注,国内外博物馆存在的意义及其作用的发挥,无不是围绕教育而展开的。2007 年国际博物馆协会将博物馆定义为“是一个为社会及其发展服务的、向公众开放的非营利性常设机构,为教育、研究、欣赏的目的征集、保护、研究、传播并展出人类及人类环境的物质及非物质遗产。”可见教育是博物馆的首要职能,是博物馆的社会责任。实际上,欧美博物馆从成立之初就把公众教育作为建馆宗旨的重要内容。早在1880 年,美国学者詹金斯在《博物馆之功能》中就强调博物馆应成为普通人的教育场所,把“教育”与“为公众服务”视为博物馆的核心要素。清末至民国时期的民众教育的倡导者如蔡元培和张謇等,对源于西方的民众教育理念有所触动并向往之,故有通教馆和民教馆及中国早期博物馆的创办。民教馆的组成人员有很多都受过高等及中等教育,有的有留学经历,其教育理念深受西方教育思想的影响。河南省立民教馆在1934 年7 月时有职员16 人,10 人受过高等教育且有着丰富的教育行政及各类学校教育工作经历。山东省立民教馆在1931年8 月时有职员33 人,其中2 人毕业于国立北京师范大学,1 人毕业于北京大学,1 人毕业于国立高等师范,1 人留学法国,21 人受中等教育。江苏、浙江的省立民教馆职员受教育程度更高。山西省立民教馆副馆长柯璜(1876—1963)系京师大学堂毕业,还曾任北京古物陈列所主任。民教馆职员受过良好教育,为民教馆的教育活动提供了知识支撑,这些人才又为新中国成立后民教馆转为文化馆、图书馆和博物馆提供了人才保障。民教馆的设立及其活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市民生活方式及城市文化的变迁,各种形式的社会教育活动在一定范围内培育了市民的公共精神。主持民教馆的城市知识分子成为社会文化转型的主要动力,民教馆与博物馆教育目标的相似甚至一致性,必然导致两者教育模式的趋同。

同博物馆一样,民教馆也是非营利性的常设公共服务机构,得益于政府的推动和国家意志的体现,从一开始就在各类社会教育机构中居于至高地位。与博物馆之“高雅殿堂”不同的是,民教馆更“接地气”,它以展览、体育、音乐、图书等设施和健康向上、形式多样的活动吸引着大批市民走进现代的城市社会生活。除举办各种形式的展览外,还经常性地举办群众性的文体活动和集会,邀请名人讲演、表演新剧、放映电影,组织武术、游艺活动,走向社会宣传民众等,与民众之间几无隔阂。

民教馆收藏文物和标本,开辟固定的展陈空间公开展示,允许民众自由参观与学习,已属于宽泛意义博物馆的范畴;民教馆创办的博物馆,已是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博物馆。由此可见,民教馆的建设与博物馆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辅以教育民众是其共同文化目标,而民教馆教育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又是那个时期博物馆所难以企及的。

民教馆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中国近代教育史、近代城市史、大众文化的发展和民众启蒙教育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新中国成立初期,绝大多数县民教馆改组为县文化馆,内设文物组或文物专干,继续承担文物保护、收藏、展览职能,正是“因袭了民教馆的工作规程,集宣传、教育、图书、博物、广播等于一身,具有综合性的特征”。如河南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只有一座博物馆即河南博物馆,60 座文化馆中有34 座是在民教馆的基础上建立的,并继续发挥文物搜集、保管和展示职能,成为日后建立博物馆的基础。

结语

学者们在讨论中国博物馆早期发展史时,往往会论及中国古代文物收藏和保护之源远流长,尤其是先秦至明清官私收藏所奠定的物质基础,论及1840 年鸦片战争后国人主张“讲求西学”发展资本主义文化教育的影响,进而总结西人在华创建的中国早期博物馆,以张謇创办南通博物苑为代表的中国近代意义博物馆和民国政府时期的博物馆建设,中国共产党在土地革命、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三个时期解放区的博物馆事业,以及新中国成立后对旧博物馆的接管改造等。这些论述都紧紧围绕“博物馆”具象展开,实际上,民教馆不仅是近代图书馆、展览馆、博物馆的最初形态,在新中国成立前,包括民教馆在内的很多文化教育机构都对新中国博物馆事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促进作用,这一点不应被忽视。

猜你喜欢
陈列民众博物馆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韩美联合军演遭民众抗议
中国货币通史陈列
兑现“将青瓦台还给民众”的承诺
乌克兰当地民众撤离
出售中
博物馆
组合与构建
露天博物馆
圣诞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