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集档案文献纪录片《记忆》解说词(第15—28 集)◇ 《记忆》编写组

2022-08-16 01:22
文史月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边区档案馆抗日

第15 集:一二九师作战档案

绵绵岁月,冲不淡昨日烽火硝烟;时光如梭,八路军当年浴血奋战的情景,永远是太行人民刻骨铭心的记忆。

八路军一二九师浴血太行,夜袭阳明堡、两伏七亘村、激战长生口、巧取黄崖底、扬威神头岭、威震响堂铺,成功地开展交通破袭战,参加举世闻名的百团大战,打出了八路军游击战的典范。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第一二九师在抗战第二周年的战术报告》

八路军为什么能接连不断地打胜仗?我们在档案中找到了答案。在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第一二九师在抗战第二周年的战术报告》中,总结的第一条就是:打胜仗的战术要靠不断的政治工作。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岳思平

中日战争的最终胜负,是包括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综合因素的较量,不仅是飞机大炮等武器装备的对比,而且更重要的是战争的性质、人力和人心的对比,武器装备无论如何精良,也是要人去掌握的,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各抗日根据地在建立、发展、巩固、壮大过程中,没有一天不是在反“扫荡”的斗争中度过的。太行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克服一切困难,与日军进行着殊死搏斗。特别是百团大战,震动了华北日军,让日军对八路军的规模和作战能力有了重新认识,加大了对八路军和敌后抗日根据地的“扫荡”。

自1941 年春开始,华北日军达到32万多人,占当时侵华日军总数的40%以上,后来更增至60 余万。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编研部原主任 郝雪廷

日军过去推行的是“治安肃正”的策略,后来又改为“治安强化运动”,对根据地连续进行大规模的“扫荡”,使战斗在太行山上的一二九师,面临着很大的威胁。

《第一二九师1941 年5-6 月份的作战总结报告》

在生与死的较量中,根据地军民用自己的决心、勇气和智慧,用巨大的牺牲,粉碎了日军的“扫荡”。

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区域图

在《第一二九师1941 年5-6 月份的作战总结报告》中我们可以看到,5 月份共作战21 次,6 月份共作战23 次,两个月天天都在打仗,有的仗一打好几天。

抗战期间,一二九师依托太行山,创建了北起正太、德石铁路,南至黄河,西临同蒲铁路,东抵津浦铁路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对日伪军作战31000 次,粉碎了日军无数次围攻与“扫荡”,歼灭日伪军42 万人,解放县城109 座,创造了九千将士进山西、卅万大军出太行的不朽传奇。

(郝雪廷 撰稿)

第16 集:纪念白求恩

1966 年11 月18 日,五台县向山西省人民委员会请示,在白求恩工作和战斗过的松岩口村,修建白求恩纪念馆。

省人委迅速作出批复,于12 月4 日,以特急件通知五台县:现决定批准你县修建白求恩纪念馆初步计划,并望将白求恩同志工作过的原址妥善加以保管和维修。

省人委批复文件

这份请示与批复,现存山西省档案馆。

白求恩纪念馆建成10 年后,山西省委以五台山纪念白求恩陈列室的名义,于1977 年10 月24 日写信请求徐向前、聂荣臻题词。12 月3 日,山西省委收到中央军委办公厅发来的两位元帅的亲笔题词,两份题词被山西省档案馆永久收藏。

亨利·诺尔曼·白求恩,是加拿大共产党员,国际共产主义战士,著名胸外科医生。1938 年3 月底,率医疗队抵达延安,受到毛泽东亲切接见。

6 月中旬,白求恩上午来到五台县松岩口村,下午就查看伤员,连续7 天的紧张工作,共检查了3 个村子500 多名伤员的病情。1 个月夜以继日的工作,经他施行手术的伤病员就达140 多名。

白求恩大夫和聂荣臻司令员在一起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 聂文婷

1938 年11 月至1939 年2 月,白求恩率医疗队在雁北和冀中前线进行战地救治,4 个月行程750 公里,建立手术室和包扎所13 处,救治伤员1000 多人。

1939 年10 月,日军对冀西发动大规模的“冬季扫荡”。从摩天岭前线抬下来的伤员,被安置到涞源县的孙家庄。白求恩把手术室设在孙家庄戏台上,抢救伤员时左手中指不慎被手术刀割破,后被感染转为败血症,医治无效,于11 月12 日凌晨,在河北省唐县黄石口村逝世。

1939 年12 月1 日,百忙之中的毛泽东,写下了影响深远的《学习白求恩》一文。上世纪50 年代编辑《毛泽东选集》时,标题改为《纪念白求恩》,成为著名的老三篇之一,家喻户晓。

白求恩纪念馆馆长 杨俊彪

在《纪念白求恩》中,毛主席深情地指出:我们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烛照着晋察冀边区军民的英勇斗争,在中国人民心中永放光芒。

(赵跃飞 撰稿)

第17 集:烽火侨女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馆藏的《晋绥边区(晋西北地区)抗战以来牺牲区级以上党政干部登记册》,第1 页第9 行写着:五专署秘书主任,李林,福建省。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晋绥边区(晋西北地区)抗战以来牺牲区级以上党政干部登记册》

李林1916 年生于福建省龙溪县,原名李秀若。幼年随养父母侨居印度尼西亚,1929 年回到祖国。

1931 年秋,李林进入侨界领袖陈嘉庚先生创办的集美学校。在那个时候,李林最喜欢的是文学,她希望做一个文学家。

山西省档案馆编研部部长 梁红一

李林在上海爱国女中读书时,在作文《读木兰辞有感》中写下:甘愿征战血染衣,不平倭寇誓不休。国文老师李天行读罢拍案叫绝,破例给了105 分。

李林和她的战友们

1936 年7 月,因崇敬列宁,李秀若改名为列宁的中文译音——李林。随后进入北平民国大学政治系学习。1936 年12 月,21 岁的李林加入中国共产党。受党组织派遣,她来到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兴起的太原。

来到太原的李林进入牺盟会举办的军政训练班女兵连,接受军事训练,并担任女兵连党支部书记。

1937 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她请缨杀敌,奔赴雁北抗日前线。先后担任牺盟会大同中心区宣传部长、雁北抗日游击队第八支队支队长兼政治主任、八路军一二〇师第六支队骑兵营教导员、晋西北行署委员。

1938 年春,李林率部在绥远凉城县天成村虎口夺马,缴获了100 多匹战马,李林的部队步兵变骑兵。她策马晋绥,身经百战,日军曾悬赏5000 大洋要她的首级。

1940 年4 月下旬,日军集结近万兵力,对晋绥边区进行第9 次“扫荡”。4月26 日,李林为掩护晋绥边委第十一专署机关和群众团体转移,被围困于平鲁县东太平村荫凉山顶。她将最后1 颗子弹射向自己,壮烈殉国,年仅24 岁。这时,她已有3 个月的身孕。

牺牲前1 天,李林用当地生产的油光纸,给右山怀中心县县长王焕光写了1 封信。

朔州市李林英雄研究会会长 王宝国

李林这封信主要是通报这个敌情和各自的位置信息,并且以上级领导的身份,提出了反“围剿”的指导意见,透射出一个反“围剿”领导,在紧张中的镇定和全面。

李林遗书

李林是抗日战争时期在前线战斗的归国华侨,是杰出的女军事指挥员。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 周年前夕,李林被评为:100 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

(梁红一 撰稿)

第18 集:反击阎锡山晋西事变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晋西北军政民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记录稿》

在山西省档案馆,收藏着一份极其珍贵的根据地档案:《晋西北军政民高级干部联席会议记录稿》。原始记录稿上,有出席者的亲笔签名,他们是:续范亭、侯俊岩、彭绍辉、贺龙、甘泗淇、雷任民、刘俊秀、赵林、韩钧、牛荫冠、罗贵波、关向应、滕代远。

山西新军影集

他们分别代表八路军总部、一二〇师、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暂编第一师、决死二纵队、决死四纵队、工卫旅、牺盟会、晋西北区党委和即将成立的晋西北行政公署。时间是1940 年1 月26 日,地点在岚县史家庄。

山西省档案馆编研部一级调研员 赵跃飞

这次会议是在严峻形势下召开的一次紧急会议,需要研究破解晋西事变后遗留下来的种种难题。

一个月前,阎锡山蓄意制造了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晋西事变。12 月3 日,国民党第六集团军总司令陈长捷,突然以重兵围攻晋西南新军决死第二纵队、政卫第二〇九旅和八路军晋西支队,摧毁各抗日县政府和抗日救亡团体,大肆屠杀县政府和牺盟会干部及八路军伤病员。

面对阎军的进攻,晋西南新军进行了坚决的抵抗,在八路军晋西支队协同下,苦战10 多天,击溃陈部两个旅,突围到达晋西北。阎锡山又令其第七集团军等部进行拦截并实行围攻,均被击退。

岚县史家庄,是当时中共晋西北区党委和八路军新编第三五八旅驻地。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牛崇辉

当时摆在大家面前的重要任务,就是如何保卫根据地。联席会议认为,有两个问题必须迅速解决:一是要把一二〇师和新军置于统一领导之下,以便集中力量形成拳头;第二是部队需要整训,强化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会议讨论了成立晋西北政权机构及制定施政纲领问题,作出了成立晋西北新军总指挥部的决定,续范亭任总指挥,罗贵波任政委,统一管辖决死二、四纵队,以及工卫旅和暂一师。新军总指挥部接受一二〇师贺龙、关向应的领导和指挥。

一二○师师长贺龙、政委关向应

2 月7 日,中共中央决定,将晋西南、晋西北区党委合并,成立晋西区党委。2 月24 日,成立晋西北军政委员会,贺龙任书记,统一领导晋西北党政军各项工作。

同时,中共中央采取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与阎锡山谈判达成协议,维护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局面。晋西北抗日根据地逐步成为巩固的抗日根据地。

(赵跃飞 撰稿)

第19 集:吕梁山上的文艺宣传队

烽烟作幕布,战地为舞台。炮火纷飞的岁月里,一支以纪念党的生日而得名的剧社,活跃在吕梁山上、黄河岸边,唱响了时代最强音。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晋绥边区七月剧社实有人数名册》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收藏的《晋绥边区七月剧社实有人数名册》,人数多达200多人。七月剧社,一支阵容庞大、人才济济的文艺劲旅。

1939 年,中共晋西南区党委决定成立一支文艺宣传队。在宣传部部长张稼夫和党校负责人朱昔的筹备下,这年七一,宣传队正式成立,命名为七月剧团。

山西省档案馆编研部部长 梁红一

七月剧团刚刚成立的时候,仅仅只有30 多个人,很快他们就有了自己的演出任务,纪念七七抗战两周年。当时人手不够,他们就动员机关的干部同志来参加。没有乐器、也没有道具,他们就自己亲自去制作。缺少剧本,朱昔就利用当地眉户剧形式,自编自导了以反对汉奸为内容的现代戏《查路条》。

由于节目内容紧贴抗战形势和群众生活,首场演出就受到当地军民热烈欢迎。剧团声名大振,被乡亲们亲切地称为七月剧。

此后,孝义战斗剧社、塞北宣传队、决死四纵队前线剧社晋剧队等相继并入。1940 年12 月,剧团成员奉命赴延安鲁艺深造。

七月剧团现代戏剧照

学成归来,他们进一步坚定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立场与方向。先后排演了新编晋剧《逼上梁山》《血泪仇》等,现代戏《王德锁减租》《杨满仓办喜事》,眉户剧《十二把镰刀》等,更受当地群众喜欢。

1942 年8 月,随着晋绥边区行政区划和所辖范围的改变,七月剧团被扩充为七月剧社,演职人员发展到200 多人。从这支队伍中,走出了许多成就卓著的戏剧家、音乐家、作家……伴随着解放战争的隆隆炮声,他们兵分多路、南下北上,将革命文艺的种子播撒到全国各地。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牛崇辉

朱昔(左)和裴世昌(右)

在这支队伍中,许多人就没有能够看到他们抛头颅洒热血为之建立的新中国。比如,1940 年4 月,七月剧社的创始人之一朱昔(王耿),在接到调动命令,转移晋西北途中遭遇日军突然袭击,壮烈牺牲。还有1946 年,曾任七月剧社社长的裴世昌同志,在为群众演出时被捕,英勇就义。

穿越历史烽烟,回望峥嵘岁月。档案中的册页已经斑驳,先辈们的身影渐渐远去。但那一幕幕动人的七月剧,一曲曲激扬的梆锣声,依然传颂于百姓之中,回响在山河之间。

(柳杨 撰稿)

第20 集:华北抗战的号角

在山西省档案馆收藏的《新华日报》(华北版)中,我们找到了1942 年7 月4日的报纸。何云,这个《新华日报》历史上光辉的名字,通过这期报纸获得永生。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新华日报》(华北版)

这座烈士纪念碑,矗立在太行山区大羊村十字岭下。正面是太行新闻烈士永垂不朽的题词,背面镌刻着《新华日报》(华北版)的57 位战地新闻工作者的英名。排在第一位的,就是何云。

太行新闻烈士纪念碑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孙丽萍

1942 年5 月,日军向太行山区发动了“铁壁合围”的“大扫荡”。《新华日报》(华北版)社长兼总编辑何云,在率领机关向外线转移时,途中被日军包围,在大羊村附近突围时,不幸壮烈牺牲,年仅37 岁。

青山呜咽,绿水沉吟。烈士的鲜血,染红了《新华日报》激昂的征程。

1939 年1 月1 日,《新华日报》(华北版)创刊号,带着浓浓的墨香,从沁县后沟村的一座农家小院里,飞向祖国各地。作为中共中央北方局的机关报,《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党在敌后区域创办的第一张铅印的大型日报。

1940 年8 月,八路军发动了百团大战。何云率报社记者,紧紧跟随八路军总部和第一二九师奔赴前线,组织战地采访,在火线上编辑、审稿、排印、发行,以最快的速度把消息传播出去,为鼓舞士气、宣传抗战,发挥了巨大作用。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

在残酷的对敌斗争当中,报社要经常转移,但是报纸的出版从来没有间断。《新华日报》(华北版)就被人们称为华北人民的喉舌和“华北抗战的向导”。

1941 年11 月,日军纠集5000 兵力,向我八路军规模最大的兵工厂黄崖洞发起进攻,同时危及新华日报社的安全。新华日报社奉命埋藏机器、坚壁资财、背起报馆打游击。尽管炮火连天,但报纸一直坚持出版。

《新华日报》(华北版)

《新华日报》(华北版)为4 开4版,双日刊。1 版为社论、要闻,2 版是国内新闻,3 版是国际新闻,4 版是根据地建设文章。每期约两万字,发行量最多时达到5 万份。1943 年北方局与太行分局合并,当年10 月1 日《新华日报》华北版改为太行版,直到1949 年8 月10 日停刊。

历时10 年半的《新华日报》(华北版),是华北敌后新闻事业的缩影,它的业绩永垂史册。

(赵跃飞 撰稿)

第21 集:抗日民主政治的典范

1941 年7 月7 日,中华民族全面抗战4 周年纪念日,晋冀豫边区第一届临时参议会,在辽县(今左权县)桐峪村召开。开幕两天后,根据朱德、彭德怀的建议,将鲁西33 个县划归晋冀豫区。于是,会议名称发生了变更,成为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

山西省档案馆收藏的一组档案显示,会议的筹备工作非常充分,历经近100天。4 月1 日,晋冀豫区党委就发出《关于晋冀豫边区临时参议会议员推选问题》的指示,明确规定“必须在临时参议会中真正做到‘三三制’的比例,即我党绝不超过三分之一,即少于三分之一也可以。进步势力占三分之一,中间势力占三分之一。”

山西省档案馆编研部一级调研员 赵跃飞

133名参议员来自全区各界,其中有国民党元老、无党派人士、学者名流、工人、农民、商人、妇女、青年、宗教界人士、少数民族等代表。会议从7月7日开始,一直开到8月15日,历时整整40天。

这是边区人民的政治盛会。

八路军总部野战政治部主任罗瑞卿代表八路军讲话,八路军副总司令彭德怀作了题为《目前形势与抗日根据地的各项政策》的报告。7 月14 日,延安《解放日报》配发《敌后民主政治的伟大贡献》社论,盛赞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的深远意义。

大会确定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为全边区的最高权力机关。确定成立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决定起草边区政府组织章程,调整全区行政区划和行政系统。还决定在全区发行生产建设公债600 万元。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会址

原中央党史研究室第一研究部研究员 李 蓉

大会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正、副议长及委员,边区政府主席、副主席及委员和边区高等法院院长。通过了边区《土地使用法》《统一累进税条例》《1941 年度全区财政预算案》《婚姻法条例》及《新民主主义的新闻政策》。

这次大会以坚持抗日、坚持进步、坚持团结、坚持统一战线的总方针,团结了全区各党派、各阶层及各族人民,成为民主政治的典范。对于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巩固和壮大抗日根据地,产生了巨大影响。

(赵跃飞 撰稿)

第22 集:在太行山上

红日照遍了东方,自由之神在纵情歌唱。

看吧,千山万壑,铜墙铁壁。

抗日的烽火燃烧在太行山上。

桂涛声

这首脍炙人口的抗日经典歌曲,表达了全国人民抗日救国的决心,成为鼓舞全国抗日军民英勇杀敌、消灭侵略者的动力,一直传唱至今。

这首歌的词作者叫桂涛声,1937 年在太行山投入抗战宣传。

在这里,他被太行山雄伟壮丽的景色所震撼,被太行人民母送子、妻送郎参军抗日的热烈场面所感染,创作了这首极富鼓动性的抗日歌词。后经冼星海谱曲,形成了艺术上的珠联璧合。

太原失守后,八路军一二九师遵照党中央和毛主席的指示,创建以太行、太岳山脉为依托的晋冀豫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1938 年3 月,中共冀豫晋省委召开关于建立太行根据地的会议,安排布置了建立根据地的主要工作。

原山西省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 田酉如

一二九师与中共冀豫晋省委密切配合,通过宣传党的抗日政策、改造旧政权、减租减息、合理负担等,调动了人民群众的抗日热情。在晋东南和冀西地区,建立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武装和抗日民主政权。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建立太行根据地的会议报告》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保存的《建立太行根据地的会议报告》。1940 年5 月,一二九师整军,撤销晋冀豫军区,成立太行、太岳军区。8 月,晋冀豫边区最高政权机关——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成立。1941 年7 月,召开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

1941 年至1942 年,日伪军进行大规模“扫荡”“蚕食”和“治安强化运动”,抗日根据地遭到严重破坏。1942 年9 月,中共中央太行分局成立,广大军民在党的领导下,实行精兵简政和大生产运动,扭转了困难局面。

太行区地处平汉、正太、白晋三大铁路干线之间,战略地位十分重要。中共中央北方局和八路军总部长期驻扎在这里,吸引了日军大量兵力。左权将军血染太行,用生命唱响了太行之歌。

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编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姜廷玉

1945 年8 月20 日,根据中共中央的决定,撤销了北方局,分别成立晋冀鲁豫中央局和晋察冀中央局。晋冀鲁豫边区成为当时全国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根据地。

太行区战略位置

历史的硝烟散尽,现在的太行山上,松涛滚滚,溪水长流,尽情诉说着英雄土地上的不朽传奇。

(郝雪廷 撰稿)

第23 集:百团大战

山西省档案馆保存有一份《百团大战战役预备命令》。

百团大战示意图

1940 年7 月22 日,这封绝密命令,从山西省武乡县的八路军总部,发往晋察冀军区和八路军一二〇师、一二九师,并报中央军委。

从1940 年8 月20 日, 到1941 年1月24 日,历时3 个阶段5 个多月的百团大战震惊中外,从最初部署参战的22 个团,骤然增加到105 个团,故而,彭德怀称之为百团大战。

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 李庆刚

这时的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华北成为日军的战略重点,他们调集了7 个师团又5 个混成旅团,加强华北方面军,制定了3 期“治安肃正大纲”,对华北抗日根据地实行大规模“扫荡”。

日军推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隔绝八路军总部和各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企图困死各抗日根据地。

1940 年上半年,德军占领欧洲,日军加大对蒋介石国民政府的诱降,特别是1940 年3 月汪精卫的伪国民政府在南京成立,蒋介石的抗战决心产生了动摇,悲观妥协的空气弥漫于国民党及其政府内部。

为了打破日军的“囚笼政策”,克服国民党及其政府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定,对日军实施一次大规模的攻势作战。

1940 年8 月20 日22 时,随着一颗颗红色信号弹腾空响起,各路突击队员像猛虎下山一般,扑向日军在华北的重要交通线和据点。

破袭交通线

百团大战的主要目标,就是破袭交通线。白晋铁路、正太铁路、同蒲铁路、平汉铁路,总长5000 公里的破击线上,八路军、游击队和抗日群众,拔据点、夺关隘、毁交通、炸桥梁,日军华北占领区的交通、通讯,陷入瘫痪。

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 岳思平

1940 年8 月至1941 年1 月,百团大战共进行了5个多月。仅在前3个半月中,八路军共作战1824 次,歼灭日伪军4.6 万余人,破袭铁路、公路近2000 公里,摧毁车站、桥梁和隧道261 处,据点2993 个,缴获了枪支弹药等一大批军用物资。

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的战役,粉碎了日军的“囚笼政策”和国民党顽固派对八路军“游而不击”的恶毒攻击,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的不屈精神,坚定了全国军民抗战到底的决心,在中国抗日战争史上写下了光辉的一页。

(高春平 撰稿)

第24 集:太行浩气传千古

这是1942 年7 月7 日《新华日报》(华北版),上面登载了朱德写的《悼左权同志》:

红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后,左权同志即任第八路军副参谋长职……在军事理论、战略战术、军事建设、参谋工作等方面,他有极其丰富的建树,是中国军事界不可多得的人才。

《悼左权同志》

解放军军事博物馆编研部原主任、研究员 姜廷玉

左权1905 年出生于湖南株洲的醴陵,他19 岁就考入黄埔军校1 期,后来还考入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他是我军少有的伏龙芝军事学院的高材生。

长治潞城北村是八路军总部所在地,东房靠南的这间斗室里,左权写下了《伏击战术》等军事著作。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伏击战术》

1939 年3 月26 日,《伏击战术》首先发表于《前线月刊》。这册单行本,是在4 月26 日,一二九师军事研究会翻印的。

“一般说来,袭击、急袭、伏击三者,统属于袭击范围,而此三者中,以埋伏最为容易取得胜利。”

艰苦的岁月里,左权利用战斗空闲,先后写了40 多篇军事著作。这是1942 年6 月15 日,延安各界纪念抗战5 周年及追悼阵亡将士筹备会印刷的《左权同志略传》:“他在战略战术方面的成就,实融会了1925 年—1927 年大革命时代、内战时代及苏联红军最进步的战术。他是中国著名的游击战术创始人之一。”

1942 年,日军制定了“C 号作战计划”,目标直指八路军总部和一二九师师部。5 月25 日,日军采取“铁壁合围”战术,重兵将八路军总部、中共中央北方局等,包围在辽县麻田十字岭东侧的山洼里。

左权县太行人民抗战研究院副院长 王艾甫

危急时刻,左权坚决要求担任掩护断后任务,带领总直机关、北方局机关和党校突围。他亲自指挥突围战斗,不幸被日军炮弹击中,壮烈牺牲在十字岭顶峰,时年37 岁。

左权县档案馆保存的《左权县政府关于举行辽县易名典礼并正式启用县印的布告》。1942 年8 月26 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通令:辽县改为左权县。9 月18 日,在辽县西黄漳村举行了易名大会。

《左权县政府关于举行辽县易名典礼并正式启用县印的布告》

10 月10 日,八路军总部、一二九师师部和边区政府,举行了左权将军暨罹难烈士公葬大会,朱德含悲写下了这样的诗句:

名将以身殉国家,愿拼热血卫吾华。

太行浩气传千古,留得清漳吐血花。

(梁红一 撰稿)

第25 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这是山西省档案馆珍藏的中共中央北方局机关刊物《党的生活》。在1941 年4月15 日出版的第35 期上,刊登了邓小平的文章《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巩固与壮大抗日根据地,此前1年,北方局在黎城县召开太行、太岳、冀南等根据地高级干部会议,重点讨论了根据地的统一与政权问题,提出了建党、建军、建政三大建设和积极打击日军“囚笼”政策的任务。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党与抗日民主政权》

北方局委员、一二九师政委邓小平,在会上首次提出建立晋冀豫边区政府的主张,把太行、太岳和冀南3 块根据地统一起来。会议决定,成立以邓小平为书记的太行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太行、太岳、冀南区的党政军工作。会后,成立了临时政权性质的冀南、太行、太岳行政联合办事处,简称冀太联办,向建立边区政府过渡。

太行区、太岳区、冀南区区域图

中央文献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 王春明

建立什么样的政权?如何处理党与政权之间的关系?摆在了边区党组织的最高领导人邓小平的面前。为此,邓小平撰写了《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

邓小平开宗明义地指出:“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权原则,为我党中央所提出的真实政策,已取得广大群众的拥护,尤应为全党同志所奉行。”

要使党的主张能够经过政权去实行,必须使党的政策贯彻于政府的法令中。“党要教育与责成政权中的党团和共产党员,首先自己具有充分的民主精神、高度的革命热情、和蔼的态度、积极的工作、刻苦的作风和政治家的风度。”

《邓小平与山西》作者 巨文辉

邓小平号召边区干部,要坚持党的政治立场,要奉公守法,遵守纪律。他说,我们要在民主政治斗争中,坚持党对政权的领导,我们更要在民主政治斗争中,使党成为群众的党!

晋冀鲁豫边区临时参议会全体参议员合影

邓小平悉心探索敌后根据地抗日民主政权建设,代表北方局提议召开边区临时参议会,提出了边区建设的15 项主张。在边区临时参议会上,正式选举产生了晋冀鲁豫边区政府,为边区战胜严重困难、巩固和壮大根据地,打下了统一高效的政权基础。

邓小平的《党与抗日民主政权》一文,成为抗日战争时期关于根据地政权建设的经典文献,被收入1994 年出版的《邓小平文选》第一卷。

(巨文辉 撰稿)

第26 集: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

在山西省档案馆里,保存着这样一份历史档案:民国三十二年(1943 年)一月十六日,左权县政府刑庭审判特务汉奸王勗庵案。黎城黄烟洞有造枪工厂,就是汉奸王勗庵向敌寇机关告的密。

山西黎城黄崖洞

黄崖洞兵工厂位于黎城与武乡交界处,因悬崖陡壁皆为黄色,称为黄崖山。崖壁上有一天然石洞,称黄崖洞。这里曾经是八路军兵工厂的旧址,著名的黄崖洞保卫战就发生在这里。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编研部原主任 郝雪廷

1939 年7 月,日军侵入榆社,设在该县韩庄村的八路军总部修械所受到了严重威胁。为了隐蔽目标,创建一个长期而稳固的军工生产基地,由左权副参谋长亲自参与选定,将修械所迁到了黄崖洞水腰山。

不到半年时间,一栋栋容纳动力机工、钳工、木工、锻工、组装等独立工部的石头厂房沿山谷建起,一台台包括车、铣、刨、钻和锅炉、发电等机器设备顺利安装,一座以造枪为主的兵工厂在这里诞生。

1940 年春天,第1 批步枪试制成功,正值朱德总司令55 岁,工厂便把这批步枪取名为五五式步枪。8 月1 日,研制组制造出第1 支自己设计的制式化马步枪,取名为八一式马步枪。

为了安全,周边不仅修筑了大量的防卫工事,朱德总司令还把八路军总部特务团派到这里。八路军总部特务团,又称朱德警卫团,主要任务是保卫总部机关安全。朱德总司令把特务团派到这里,足可见兵工厂在他心中的位置。

如此重要的兵工基地,当然也是日军的心腹大患。1941 年11 月11 日,日军纠集5000 余人的兵力,进犯黄崖洞。

太行干部学院副院长 姜向东

在黄崖洞保卫战期间,八路军特务团1000 多名指战员,凭借天险与敌人血战了8 昼夜,以敌我兵力5 ∶1 的悬殊,歼敌千余人,我军仅伤亡166 人,赢得了敌我伤亡6 ∶1 的辉煌战绩,开创了中日战争史上敌我伤亡对比空前未有的历史纪录。

整个抗战期间,黄崖洞兵工厂共造枪9758支,修枪万余支,生产掷弹筒2500门,修炮千余门,复装子弹223万余发,生产各类炮弹24万发,手榴弹58万枚。

黄崖洞兵工厂不仅制造了大量武器,而且锤炼出一批兵工人才。这些老兵工,大都成为新中国重点军工和钢铁企业的领导和骨干。

兵工厂工人正在生产手榴弹

黄崖洞兵工厂是新中国军事工业的摇篮。

(郝雪廷 撰稿)

第27 集:只出了一期的重要刊物

在山西省档案馆,收藏着这样1 本珍贵的刊物。这本刊物只出了1 期,却历经战火洗礼,满载着历史烟尘,给我们以刻骨铭心的记忆。这就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刊物《调查研究》。

山西省档案馆馆藏《调查研究》

原中央文献研究室副主任、研究员 陈 晋

我们党历来重视调查研究。你翻翻毛选,第一卷第1 篇,就是《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它就是毛泽东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写成的。在《反对本本主义》当中,毛泽东明确提出,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1939 年3 月,八路军总部与中共晋冀豫区委,在襄垣县南丰沟召开会议,专门讨论开展调查研究的工作。由于日军的不断“扫荡”,使调查研究工作困难重重。

1941 年8 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调查研究的决定》和《关于实施调查研究的决定》,设立调查研究局,要求各中央局、区委、省委或工委也成立相应机构。

1942 年春,在代理书记彭德怀主持下,中共中央北方局设立了调查研究室,由张衡宇担任研究室主任。

张衡宇是山西忻州人,曾以全省第一的成绩,考入太原进山中学,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1933 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曾任中共中央北方局军委干事、第六专署秘书主任、北方局党校教员,经常有文章发表在《党的生活》和《新华日报》上。

调查研究室成立后,张衡宇就积极筹办《调查研究》杂志。5 月1 日,杂志正式创刊。彭德怀专门写了发刊词《对症下药》。北方局青年工委及张友清秘书长等人都写了专文发表。

张衡宇

中央档案馆原馆长 国家档案局原局长 杨冬权

《调查研究》的创刊,对改变根据地党组织存在的一些主观主义和形式主义的作风,起到了积极作用。

不幸的是,这本充满时代气息的红色刊物刚刚面世,便遭遇日军5 月大“扫荡”,调查研究室人员全部遇难。张衡宇为救负伤的警卫员,不幸牺牲。

反“扫荡”结束后,北方局重组调查研究室,但因人员、稿源、经费等因素影响,《调查研究》杂志终究没能复刊,这期创刊号也就成为终刊号。

《调查研究》杂志虽然只出了1 期,但它所彰显的我们党的革命优良传统和作风,始终熠熠生辉。

(郝雪廷 撰稿)

第28 集:太行区的一把米运动

在山西省档案馆,有这样一份抗战档案。1942 年10 月22 日,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发出《为发动一把米运动的指示》,号召太行区各专署、各县,积极开展捐米、捐糠运动。

募捐任务表

募捐任务分别是:左权,小米70 石,糠20 万斤;黎城,小米100 石,糠20 万斤;和东,小米50 石,糠10 万斤;武东,小米200 石,糠尽量;襄垣,小米120 石,糠尽量;赞皇,小米70 石;榆社,小米100 石。

八路军太行纪念馆编研部原主任 郝雪廷

在这个文件中提到的和东、武东,这是抗战中划出的两个新县。由于对敌斗争的需要,在1940 年,武乡县被分为武东县、武西县,和顺县被分为和东县、和西县。

1942 年,是太行区异常艰难的一年。春天大旱无墒,夏季蝗灾严重。灾情最为严重的第五、六分区,粮食收成不到2.5成,瓜果减产6—8 成,菜蔬几乎绝收,15 万灾民急需救济。

比天灾更为严重的,是日伪军的疯狂“扫荡”和“清剿”。据统计,1942 年,在晋冀鲁豫边区,兵力在万人以上的大“扫荡”,多达10 次。小规模的“扫荡”,多达262 次。

面对天灾兵祸,政府多措并举,展开抗敌救灾工作。1942 年11 月,太行各级救灾委员会建立,全力领导生产自救。

边区政府发布指示:规定县以上各机关每人每日节约小米半两……所有单位、工厂、学校、报馆、书店、商店、剧团等,全部参加。有的坚持每天节约一把米长达8个月之久。

为了减轻灾民负担,1942 年秋收时,边区政府减免五、六专区公粮45000 石;1943 年麦收时,减免一、五、六专区公粮15500 石。

《边区政府减免五、六专区公粮的通知》

中央文献出版社原副总编、编审 王春明

大灾面前,太行区的八路军指战员与人民群众心连心,肩并肩,在抗敌救灾中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们不仅拿起枪杆子一次又一次地击退敌人的“扫荡”和“清剿”,还收起枪杆子帮助群众春耕、播种、夏锄、护秋、收割等,创造了助农劳动合计达4.39 万亩、其他帮工5 万个的纪录。在捕蝗运动中,上至司令员下至普通战士,7 万多人参加了捕蝗,共捕蝗14 万斤。

就这样,太行区党政军民联手抗灾,共同御敌,在重灾之年,谱写出一曲团结奋进、众志成城的慷慨壮歌。

猜你喜欢
边区档案馆抗日
抗日义勇军英雄
——李海青
抗日小英雄杨杨
抗日胜地 多彩阳湾
抗日战争时期的邓宝珊——支撑北线,保护边区
关于智慧档案馆与数字档案馆的关系探讨
抗日战争时期国共两党在陕甘宁边区的宣传斗争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
when与while档案馆
北京市第三届“档案馆日”活动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