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 珏 孙晓文
当前许多艺术类院校大学生都具备创新热情与潜质,但认识较为单一,缺少方向性与目的性。创新能力是一个人综合能力的体现,需要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提高艺术设计类人才创新思维能力。因此,要对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调整,明确培养方向,从人才特点出发进行针对性教育。本次研究致力于归纳艺术类院校大学生的思维特质及创新能力培养路径,以设计思维先行建立培养体系,将五种创新思维贯穿于整体教学中,根据学生优势和兴趣有针对性地培养创新型人才,用创新思维带动创新能力的提高。
1.国家政策导向
目前,国家高度重视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确定了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战略性目标。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创新和创业应相互促进,共同发展。2021年11月23日,《湖北省教育事业发展“十四五”规划》发布,针对创新型人才培养提出以下建议:第一,加快重点领域人才培养,优化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交叉融合;第二,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健全“全覆盖、多层次、个性化”教育体系;第三,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总体而言,相关政策明确了高校既是基础教育的摇篮,又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基地,系统强调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行业和教学主体要各尽其责,共同把关。
2.市场发展需要
我国正在向现代化国家稳步迈进,同时企业对人才创新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适应市场变化、善于突破的创新型人才将具有更大的竞争优势。在此背景下,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创新型应用人才已成为高校主要任务之一。因此,高校需做到以下几点:第一,明确创新型人才培养总体框架,确定整体发展方向;第二,充实人才培养内容,强化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及路径;第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促进课程教学多维度延伸;第四,鼓励跨学科交流,培养学生多方面技能。
目前,艺术设计类院校在学生培养上存在着诸多问题,具体可以分为以下三点:教育策略上,“一刀切”制定人才培养政策,过分重视理论教育,导致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欠缺,培养出的人才大多是知识型而非应用型,忽略了艺术设计类专业重实践的特性;教育方向上,将创新型人才培养工作视为任务,对学生的评价偏重量化指标,聚焦于短期效应,忽视了艺术设计类人才培养的长期性、复杂性和系统性;教育目标上,对学生未来发展道路指向不明,导致大部分学生只聚焦于狭窄的专业领域,知识与技能较为单一,解决实际问题时难以做到灵活运用知识。
抽象思维是大脑左半球的主要功能,是由判断产生的理性认识。其主要表现为:片面追求客观与理性,认为所有事实不变且可量化;思维停留在不断做计划的层面,单纯依靠逻辑推理和数据模型决定结果;追求控制稳定,思维单一,认定事物只具有抽象与具象两种状态。
形象思维是大脑右半球的主要功能,是客观感受通过主观加工后,创造和描述形象的思维模式。其主要表现为:多向思维,在抽象和具象之间不断穿梭;从人文角度提出根本假设,介入主观人为构建,依靠情感洞察、人文模型进行决策;手脑并用,在实践过程中学习,不断寻求更好的实践方法,以追求创新的价值观念作为引导。
抽象思维与形象思维是基于事物认知的两种思考方向,前者理性,后者感性。抽象思维作为工具化思维,注重事物的条理与逻辑,常以概念的形式呈现,具有强概括性;形象思维则更偏向于直觉性,在对事物形象的联想中形成具体影像,相比抽象思维更加清晰。总体来说,两种思维模式各有其优缺点,但对于艺术设计类人才而言,形象思维更符合其在长期训练下形成的强实践特质,形象思维引导下最终成果将更加直观,便于艺术设计类人才理解与学习。
第一,图像思维。图像思维是对事物进行图形化转换,相比文字,图像更加具象,信息传达更加直观。需在了解事物流程的基础上,简化复杂信息,以视觉化图形帮助理解,使事物关系一目了然。
第二,直觉思维。直觉思维是指在未做逻辑推导的情况下,以感性、模糊、跳跃的方式直接思考,表现为运用受刺激时的应激反应进行指导,通过感知力激发灵感带动设计思维。其有别于固定思维,是不经意间出现的非线性传递信息过程。
第三,场景思维。场景思维能够构建或还原不同特色场景,需具有空间想象思维,以物理环境的变化获得全新体验。在场景建设中要从以下三个阶段来进行:首先明确场景为谁服务,通过观察感知场景,对真实场景进行定格描绘;其次通过讲故事的方法表达场景,总结空间中的要素,形成故事板及画面;最后利用设计对场景进行重构,形成一种全新环境。
第四,关联思维。关联思维是指以开放的视角、好奇心在不同领域穿梭,形成超链接思维。从事物内部特点出发进行组合,突破传统意义上的联系,通过边缘叠加形成新事物。对关联思维进行运用首先要明晰事物含义,进行概念关联;其次要了解事物未来趋势,进行事件关联;最后引导跨界学习,进行领域关联。
第五,同理心思维。同理心思维是指能够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思考的一种方式。需做到以下几点:首先是对人的关注,从对方角度思考问题以实现共情;其次要放下自我,了解对方目的所在;最后要照顾对方潜在需求,通过行为给出期待的答复,并充分尊重对方对行为的回应。
艺术设计类大学生的思维特质可以总结为以下六点:第一,对新事物接受度高,时刻关注各种趋势动向,能够适应与把握变化;第二,具有灵活开放的发散思维,能够进行多方面考量,看到更远、更广阔的空间;第三,积极寻求更多可能性,面对随机性问题时能运用多样化方式解决并探究其意义;第四,具有开放的心态,遇到困难不断进行尝试,不断锻炼自身心理素质及专业能力;第五,能够看到事物的关联并加以利用,善于感知事物细节及其内部关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第六,具有审美能力并能够理解美的含义,更加懂得在学习中评价美与创造美,设计成果带有人文色彩,带给人以美的感受。
总的来看,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单纯依靠过去的固定模式、形而上学的方法已不合适,应该打破常规的思维界定,在人才培养中加入更多感性因素,学会跨界关联思考,从社会人文的角度思考问题。
开拓式创新人才包括以手工艺人为代表的自由创作者,他们从对事业的热爱出发追求更高的境界。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图像思维,对图像具有一定敏感度,能够通过视觉化图像呈现复杂信息。开拓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以下三点:第一,培养学生对于专业领域的兴趣,引导其沉浸于热爱的事业,在探索中获得快乐与创意来源;第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促进其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出于自身意愿以独立思考的精神进行多种尝试;第三,以钻研带动精进,培养学生的科研精神,使学生能够做到全方位学习和研究。开拓式创新人才在专业上追求极致,在能力范围内不断突破进取。
整合式创新人才是指策略思考家类的复合型人才,即“Y”型人才。当今时代信息迅速流通,人们知识技能的差异逐渐减小,拥有跨界资源收集能力能够使自身具备很大优势。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关联思维,从不同维度和各个领域中获取创新灵感。整合式创新人才的培养结构形似字母“Y”,有三个分支,分别代表系统整合、专业深度、思维广度。系统整合上,需鼓励学生从宏观视角出发树立全局观,以开放视角掌握系统的各个部分,处理复杂问题时学会有序组合,使之为新功能服务。专业深度上,需引导学生洞察事物的内在关系,以专注态度进行深刻思考,在灵活运用中解决问题。思维广度上,需全方位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鼓励学生发现新事物,整合各学科资源建立自我知识网,从不同领域进行思考,并进行跨界创新。
触点式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针对五种感官格外灵敏的学生的,训练其敏锐感知力。培养学生对市场趋势的提前感知能力,鼓励学生挖掘市场潜在需求,做出超出预期的判断和反应。这类人才通常具有直觉思维、场景思维及同理心思维,三种思维分别能够通过灵感激发来调动设计思维,通过环境变化来更新体验,做出符合需求的设计。触点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以下三点:第一,通过对人性的感知,站在目标人群的角度看问题,构建能够打动人心的极致体验场景,在对于设计的共同追求上提供解决方案;第二,善于发现生活中的细节,看得更远嗅到更多,先一步找到发展趋势,在事物成长初期抢占先机;第三,训练学生感知能力及感官敏锐度,提高其对于外界变化的感知度,培养学生对细节的把控能力,从而使学生更好地察觉事物的变化情况并做出相应调整。
闭合式创新人才是指采用闭环思维的“O”型人才,其思维整体呈现出有始有终的闭环特点。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同理心思维,能够从空间要素中得出行为习惯与直觉。闭合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以下两点:第一,不断增加学生自身知识储备和专业技能,进而在原有闭环上形成下一个闭环,以大幅提高学生的自信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第二,在学习中设立检查节点,对阶段性实践进行分析,了解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学习情况。优秀的反馈能够给予学生激励,良性循环形成良好态势。
突破式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拿手技能的“A”型人才,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着深刻理解,能够胜任专业性工作。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关联思维,能够将技能运用于多个领域,适用范围广且普适性强。突破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以下两点:第一,学生对自身了解后进行精准定位,利用“长板理论”明白自身优势所在;第二,将特长钻研到极致,发展为专长,在专业路上越走越远。
机敏式创新人才是指具有机智敏捷能力的“S”型人才,他们的思维整体呈现出一种迂回状态,在目标不变的情况下能够做到灵活运用自身技能。这类人才通常具有关联思维,能够通过联系不同事物达到以迂为直的效果。机敏式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包括以下三点:第一,训练突破性思维,打破常规进行多样化尝试;第二,培养学生随机应变能力,使其跳出固定解决方法与步骤,更快更好地解决问题;第三,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引导学生广泛积累构建自身思维体系,做到脑中有想法,对问题有着理智的思考。
目前各大艺术类院校在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培养上,还存在着资源短缺的问题,创新型人才培养道路必定充满曲折。培养过程中要想将学生独特的思维优势通过合理引导发展为创新能力,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需要社会各界的通力配合,在保证外部条件稳定的情况下开展工作。与此同时,艺术类院校应在逆境中把握机遇,通过精准定位寻找创新型人才培养路径,最终形成个性化培养方案。要做好长期培养的准备,在实践中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在此基础上逐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培养出社会认同、综合能力强的艺术设计类创新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