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 熠
(遵义市习水县温水镇农业服务中心,贵州遵义 564602)
乡村振兴带动了畜牧业的发展,标准化、集束化、规范化是畜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肉牛养殖业作为畜牧业中不可缺少的部分,也逐渐朝着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疾病不仅损害肉牛的健康,也对畜牧业的发展造成严重影响,成为肉牛养殖户重点关注的问题。细菌性疾病是肉牛养殖期间最常见的疾病类型,养殖过程中应重视对该类疫病的诊治、防控等工作。肉牛细菌性疾病,多表现为呼吸道和消化道症状,多采取药物治疗的方式来缓解疾病症状。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细菌性疾病疫苗也随之出现,但其防疫效果并不显著。因此,还需要养殖户加强管理,做好日常防护与诊治工作,降低肉牛细菌性疾病的发病率。
牛炭疽病属于烈性传染病,是炭疽杆菌感染引起的牛急性、热性、败血性传染病。肉牛感染该病死后鼻孔、口腔、肛门、阴道等天然孔会渗出黑褐色煤焦油状凝固不全血液,同时还会呈现尸僵不全症状,解剖后脾脏呈现出严重肿大现象。炭疽病不仅会危害肉牛的健康,也可传染人类[1]。养殖户或养殖企业需要掌握炭疽病的发病机制、感染源、发病症状、防治措施等,养殖期间一旦发现病牛,要及时封控疫点,将被污染草料、粪便做烧毁处理,对牛舍、畜栏、用具、地面等采用20%漂白粉或0.1%碘溶液进行彻底消毒。病死肉牛尸体需要焚烧或深埋,掩埋深度保持在2 m 以上,健康肉牛需要立即接种炭疽芽胞苗,以此消除病菌,阻断感染源,防止更多肉牛被感染。牛炭疽病的治疗常用方法分为3 种:①血清治疗。发病早期,可采用抗炭疽血清100~300 mL,皮下注射或静脉注射,用药后病牛体温若仍然居高不下,可在12~24 h 再注射1 次。②抗生素治疗。肌肉注射青霉素4 000~8 000 IU/kg,2~3 次/d,或联合抗炭疽血清共同使用,效果显著。③磺胺类药物治疗。采用20%磺胺嘧啶钠或磺胺噻唑钠溶液80~100 mL,静脉注射。2 次/d,发热缓解后,继续用药1~2 d,效果更好。
肉牛结核病主要是结核分枝杆菌感染所致,该疾病同炭疽病相似,为人畜共患性传染性疾病。肉牛发病后,多组织器官会出现结核结节或干酪样性坏死、钙化结节。发病肉牛会出现肺结核、乳房结核和淋巴结核等,严重者还会出现肠结核、脑结核。发病初期肉牛会出现食欲不振、干咳等症状。随后,咳嗽症状会加重,呼吸出现异常,偶尔出现气喘症状。若不及时采取有效治疗,肉牛会逐渐消瘦,肩前、股前、腹股等部位淋巴结肿大。结核病检疫是预防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有效途径,养殖户需要在春秋两季做好检疫工作,根据结核病的临床症状排除阳性。早发现、早治疗、早隔离是防止结核病传染的重要手段[2]。肉牛结核病治疗方法:①肌注头孢+黄芪多糖、氟尼辛葡甲胺,口服板蓝根+维生素C+清瘟败毒散,外用香莲溶液+鱼腥草或碘甘油+碘酒对患处喷洒。②肌注青霉素+板蓝根、恩诺沙星,口服维生素C+清瘟败毒散+黄芪多糖,外用香莲溶液+鱼腥草或碘甘油+碘酒对患处喷洒。
巴氏杆菌病是巴氏杆菌感染所致,该疾病主要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传播。牛巴氏杆菌病也可称之为牛出血性败血病,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肉牛急性热性传染病。牛舍环境闷热、潮湿会增加巴氏杆菌病发病风险。肉牛发病初期会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低头弓背、心跳异常、肌肉震颤、走路不稳等症状。随着疾病进展,肉牛还会出现结膜潮红、鼻孔干燥、不食、胃蠕动音消失、反刍停止、肺炎、急性胃肠炎、内脏器官出血等症状。该疾病的病原以多杀性巴氏杆菌为主。病牛尸体解剖后会发现内脏出血,尤其肺部出血、充血严重。牛巴氏杆菌病发病初期治疗效果较为显著,临床通常采用磺胺类药物进行对症治疗,随着疾病进展,可用青霉素、土霉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治疗。针对该疾病的预防措施通常以强化饲养管理为主,切实做好牛舍定期消毒、定期接种菌苗等措施。对于病牛需要及时给予隔离以及对症治疗,牛舍、围栏等处需采用10%石灰乳进行消毒处理[3],粪便需要经过发酵后方能用作肥料。病牛的治疗可使用0.9%生理盐水500 mL、10%葡萄糖注射液1 000 mL、10%磺胺嘧啶钠注射液100 mL、地塞米松20 mg、维生素C 2 g、10%安钠咖2 g 混合静脉注射,1 次/d,连续使用3 d。为避免酸中毒,药物注射4 h 后选择使用5%碳酸氢钠注射液500 mL 静脉注射。
牛传染性胸膜肺炎高发于刚出生的乳牛,也被称为牛肺疫,是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寄生虫病,主要是因丝状支原体感染所致。该疾病分为急性与慢性2 种,病情发展缓慢的肉牛会在饮水后、冷空气刺激以及运动过程中出现短暂干咳,随着病情进展,病牛咳嗽症状逐渐加重,同时会伴随食欲不振、反刍缓慢、乳汁分泌减少等症状。慢性牛传染性胸膜肺炎由于症状并不显著而容易被忽视。急性牛传染性胸膜肺炎与慢性相比,症状表现较为明显。发病初期,病牛体温升高,最高可达40~42 ℃,会出现干咳、呼吸频率加快并伴有呻吟、鼻孔扩张、前肢外展、呼吸困难等急性症状。疾病进展后期,病牛会出现心脏衰竭、脉搏微弱等症状,同时伴有不食、泌乳停止、尿量减少、呼吸困难等症状,部分病牛会因窒息而死亡。该疾病主要以飞沫传染为主,高发于春、秋、冬3 季。红霉素、卡那霉素、泰乐菌素等抗生素类药物是治疗该疾病的常用方式,在治疗过程中不能静脉输液,以免增加病牛肺部压力,加重病情,导致病牛呼吸急促而出现窒息死亡。可以通过口服补液盐代替,具体服用方法以每1 kg 体重服用3 g 为宜,加500 mL 温水灌服,每日2 次,连用4 d。该疾病的预防主要以自繁自养为主,不从疫区引进牛只,必要时需对引进牛进行检疫,做2 次补体结合反应,证明为阴性后接种疫苗,经4 周后启运,到达后隔离观察3个月,确保无病方可与原有牛群接触,原牛群也应事先接种疫苗。此外,病牛治疗期间除给予药物治疗外,还需要加强饲养管理,保持牛舍宽敞、卫生,同时定期给予营养补充,防止疾病蔓延。
对2021 年1 月至2021 年12 月间肉牛主要细菌性疾病的发病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与研究,并从中收集不同细菌性疾病病原体活体进行试验研究。共收集病牛病例34 份,从中提取细菌性疾病病原体6份,包括结核分枝杆菌、炭疽杆菌、巴氏杆菌、布鲁氏菌、多杀性巴氏杆菌、丝状支原体各1 份。将6 份病原体按照规范化封装规定给予妥善封装保存,将其送至实验室进行解剖检验与研究。
在对34 例病牛进行详细研究发现,细菌性疾病的潜伏期均在7 d 左右且临床症状相似。首先肉牛主要细菌性疾病发病初期多以精神状态差、短暂干咳、流鼻涕、体温升高等症状最为常见。其次,咳嗽症状多在受到冷空气、冷水刺激下加重,体温会在短时间内升高至40~42 ℃;发病中期皮毛会变得粗糙,病牛会随着病情进展而越发消瘦,期间还会伴有气喘、便血、关节红肿、肢、蹄无力等症状。最后,发病后期症状肉牛消瘦越发严重,机体机能会随着病情进展而逐渐衰竭,严重者会出现呼吸困难甚至死亡。
2.3.1 诊疗经过 34 例病牛的诊疗过程中,结合病理学资料、临床症状表现以及试验检测结果,进一步确诊细菌感染类型,根据诊断结果给予相应治疗以及预防措施。实施相关诊疗期间以电话随访结合现场复诊的形式,分别于1 周、2 周、1 个月、3 个月进行随访调查。重点收集病牛临床症状缓解情况、有无传染现象、死亡情况以及其他预后情况。
2.3.2 疗效分析 根据诊断结果给予34 例病牛相应治疗以及预防措施1 周后,26 头病牛症状得到缓解,1 头死亡,无传染病例;2 周后,32 头病牛症状得到缓解,无传染病例,;1 个月后,33 头病牛疾病症状均得到缓解,无传染病例;3 个月后,除1 头已死亡的外,其余33 头病牛均已痊愈。由此可见,科学的诊断结合临床症状对于肉牛主要细菌性疾病治疗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肉牛主要细菌性疾病的病理学变化主要集中在病牛肺部、胸腔内部以及消化道。发病初期,对病牛进行病理检测发现,其肺部尖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肉变”。随着疾病的进展,病牛肺部、胸腔内部等组织会出现黏结,大多数病牛肺部会出现大量出血点以及深红色脓包,穿刺脓包做病理检查发现,脓包内部以白色积液为主,积液呈黏稠状。病牛胸腔内主要器官也会出现粉白色小泡沫,同时胸腔内伴有大量浑浊黏液,黏液呈现黄色。
养殖户需要不断加强科学饲养管理,积极引进先进养殖技术以及科学养殖理念,来促进肉牛养殖业的健康发展[4]。定期对肉牛活动场所消毒,及时清理粪便、科学处理病死牛、加强饲养、饲料搭配均衡等,保持科学、规范饲养[5];做好防疫工作,定期按时接种疫苗、降低外来牛群引进数量、尽量保持自繁自养、外来种牛实施单独隔离与检疫、定期给予驱虫[6];加强主要细菌性疾病诊断技术,充分掌握分子生物学、免疫学等知识,提高诊断水平。
肉牛主要细菌性疾病传播途径较多,除同一牛舍内传播以外,运输途中也存在感染风险。细菌性疾病潜伏期最长可达7 d,病牛初期症状表现并不明显,易被忽视。针对肉牛细菌性疾病的治疗以药物为主,但药物治疗期间需要明确致病菌类型,积极做好隔离与消杀工作,可以降低传染率。肉牛常见的细菌性疾病均具有传染性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治疗与预防难度。对于肉牛养殖户而言,需加强科学管理、做好防疫以及病牛处理等工作,同时还需要掌握不同细菌性疾病的临床症状,肉牛出现异常表现时及时进行疾病排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以此来降低大范围传染几率以及病死率。除此之外,提高诊疗技术是发现潜在病牛、提高疾病治疗有效率、降低传染率的主要措施。
细菌性疾病防治对于肉牛自身健康以及养殖业发展至关重要。肉牛的生存环境、自身免疫力等都是导致细菌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原因。细菌性疾病早期治疗效果显著,但早期症状并不明显,极易被忽视,进而导致病牛治疗不及时而发生死亡以及大面积传播事件。因此,日常需要加强对细菌性疾病的排查,做到早诊断、早治疗,以此来控制病情蔓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