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文学精神图谱的建构
——论舒晋瑜的作家访谈录

2022-08-15 00:52:39张淑云
扬子江评论 2022年6期
关键词:文坛作家文学

张淑云

舒晋瑜是《中华读书报》的资深记者。作为一位文化记者,舒晋瑜还是位让人钦佩的作家、学者,她善于从文坛现象和文坛人物入手,以访谈和对话的形式对当代中国文学现场进行深度扫描。为此,她推出了4 部作家访谈录:《说吧,从头说起》(2014)、《深度对话茅奖作家》 (2017)、《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2017)、《深度对话鲁奖作家》(2021)。这4 部访谈录共近150 万字,收录148 篇访谈,包括16 位知名作家、31 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33 位军旅作家、49 位鲁奖得主和9 位茅奖评委、10 位鲁奖评委,跨越新时期到新世纪的中国文坛风云,绘制了一幅当代文学心灵地图。舒晋瑜的对话访谈,不仅仅是一位文化记者的采访工作,更是一项有意义、有价值的学术工作,记录了中国文坛近百位作家的个人生活史和创作史。舒晋瑜所完成的是当代作家研究的一项重要工程,以访谈和对话的形式,进行的对于作家心灵和创作的发展史的研究,这样的形式使得文学研究更具客观性和科学性。这一系列的访谈作品是对当代中国文学现场进行深度扫描的大胆尝试,舒晋瑜以感性、直观的笔墨记录了对当代文坛极具影响力的作家的访谈过程,梳理了作家的精神流脉。舒晋瑜与中国当下文坛保持一种对话关系,并由此形成了特殊的对话批评模式。这种对话式批评为文坛带来一种清新之风。舒晋瑜访谈一个大致的思路就是,首先切入作家个人生活史、再着眼于作品细部的扣问、最后挖掘作家写作背后的故事和精神层面的思考,这些都共同指向当代文学的精神图景的建构。

一、呈现作家个人生活史

作家访谈源自于一种新闻文体形式,访谈原本是各种新闻媒体的记者进行专访报道的一种形式。在新闻采访中,访谈“主要用于针对某一思想主题、新闻事件或社会现象对有关人物进行的访问,是一种经过悉心整理的,紧紧围绕主题的谈话实录。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乃至被采访者与被采访者之间,可以兼用问答辩论形式,叙述见闻,发表自己的见解”①。由此可以看出,作家访谈录这种文体是针对作家及其具体作品的讨论,是对文学现场真实而又原生态的反映。访谈录是一种既能亲近作家,又能走近读者的对话批评形式。钱锺书在《作者五人》一文中指出:“用对话体发表思想,比较容易打动读者的兴趣,因为对话中包含了几个角色,带些戏剧的成分,彼此间语言往来,有许多扯淡不相干的话来调节着严酷的逻辑。”②作家通过访谈这一媒介形式可以更直接地评价自己的作品,使读者更容易倾听作家的心曲、与作家心灵进行深入沟通。

柏拉图的《文艺对话集》体现出文学访谈和对话的早期形式,经过了漫长的历史发展,直到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提出的“对话精神”,访谈录逐步发展为对话批评文体,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学批评形式,具有自己独特的文体特征、语言方式和功能价值。中国自古就有文人间诗文酬唱的文化习惯,孔子的《论语》及其后的诗话、词话,显现出文人之间一种诗性的交遇和灵性的相拥。舒晋瑜通过对作家的访谈,深入作家的精神世界,深度研究作家的精神历程,可以体察和感知到当代文学的基本风貌特征。

作家访谈形式不是简单的传音筒,它能够深刻地传达出作家的思想与情感观念,勾勒出一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史和作家个人的生活史。舒晋瑜所选择的访谈对象老中青三代均有,这是一批历练成熟而又依然葆有创作力和锐气的作家。他(她)们有:宗璞、阿来、陈忠实、铁凝、迟子建、方方、毕淑敏、王安忆、二月河、周大新、关仁山、余秋雨等上百位作家。可以说,他(她)们是新时期以来当代文坛各种创作潮流的代表性人物。舒晋瑜用对话的形式,揭示作家的心灵历程,展示作家的创作个性,引领读者穿过纷繁复杂的文学表象,踏上一条通畅小径,欣赏文学的另类风景。这是一般读者并不能轻易所熟知的领地。舒晋瑜的系列访谈作品,不仅为我们研究当代作家个人生活史提供了一份重要的档案,而且启发了我们考察当代中国文学发生机制的另一个重要视角:走进作家的个人生活史。

作家个人的生活史,并不仅仅是作家个人的生活史,还与社会发展变化有关,并且影响着文坛的发展。作家所描写的自己所熟知的领域的生活,为读者提供了观察这个领域、这一时期社会文化风貌及其变迁的视角。舒晋瑜既从自己的视角出发,又从广大读者、文学评论者的视角出发,呈现当代中国文学场的原生态景观。舒晋瑜问铁凝:“回过头来看,那四年的插队经历,对您的人生和写作有怎样的影响?”铁凝说:“我到现在还挺怀念那一段生活。乡村生活练就了我的人生态度,奠定了我的一种看世界、看人生的眼光,这种眼光会不断变化,但是有一个核心不变:人生有很多不如意,有很多苦难,一个作家可以写灵魂的沉沦,可以写黑暗,可以写悲伤,最后还是应该有能力让你的灵魂上升。文学的最终目的,我想还是要带给世界一种体贴之情,或者是一种暖意。写温暖也需要你有犀利的眼光和大的悲悯,不是说让你放弃对现实的批判精神。”③关于插队经历的这段对话,已经不再是铁凝个人的生活史,她代表了那一代人的经历和思考。舒晋瑜从作家个人生活经历出发,引申到精神层面的探析,挖掘出铁凝对文学意义上的思考,这是一种作家情感模式的沉淀,也是作家精神史的书写。对话访谈从不同角度丰富了当代文学的精神内涵。

祝勇在他的评论《长达一生的写作——读舒晋瑜〈说吧,从头说起〉》中说:“舒晋瑜的倾听和作家们的言说是互相生成的。她的倾听是一个容器,容纳了作家们的诉说。这缘于舒晋瑜的亲和力和职业素养。”④的确,舒晋瑜的倾听是一个容器,而且是一个带有魔法的容器,当作家们的诉说经由她这个容器的处理之后,舒晋瑜再次输出的则是一幅美妙的文学风景。在作家大起大落的人生里,舒晋瑜的每一次访谈都是一次温暖而又百感交集的旅程。李国文谈到他人生经历的波折:在处女作《改选》发表后,获罪二十多年,被发配到太行山深处修新线铁路,开山劈石,实施高强度的劳动改造,忍受了一言难尽的屈辱和折磨。而这并没有压倒他,《改选》能在《人民文学》头题发表,反而给他带来了创作的自信,成为他必须活下去的动力。邓友梅也有过类似的经历,他的小说《在悬崖上》于1956 年发表在《处女地》上,接着被《文艺学习》转载,引起文坛的关注,却因此被打成“右派”,被转送到盘锦地区开垦荒山,从此二十二年没有再写东西。这些艰难的生活经历,最终都化成了作家笔下开花的文字。舒晋瑜所记述的这些往事,是作家敞开心扉所展现的人格魅力。

二、着眼作品细部的扣问

舒晋瑜的几部访谈录均体现一个鲜明的特点:独语与对话的交融兼顾。在每一位作家的访谈前会有一篇采访手记,访谈记录中还会穿插一些评论性话语,比如她在迟子建的访谈的采访手记中写道:“她带给人们的多是温暖和阳光,有时忧伤,是秋风掠过般的悲凉。近来迟子建作品中的‘秋意’渐浓,变成冬日刺骨的寒意,犀利地穿透人生。”⑤舒晋瑜在访谈中又有如下的评论:“迟子建敏锐的目光关注着小人物的世俗生活和悲欢离合,却如水滴折射阳光,透视的是她对于生存状况的忧虑、对于人性的悲悯情怀以及人类文明进程的反思。”⑥舒晋瑜善于站在时代的背景下俯瞰作品的细部。这种“独语”的话语方式,突出的是采访者的主体地位,通过自己的理解、判断来揭示作家创作所包含的历史深度和时代精神,给作家的艺术探索以美学剖析的高度。

舒晋瑜的访谈录体现了她深厚的阅读涵养,为了做好每一次访谈,她需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准备工作,并有自己独特的眼光和立场,这和她多年的记者工作背景有关。舒晋瑜对苏童的《黄雀记》提出这样的疑问:父亲早逝,爷爷失魂,结尾又写到一个失魂的老人抱着孩子,是怎样的隐喻?苏童谈到,孩子被抱在失魂的老人怀里,是希望的结局,这既是一种安慰,也是更大的悬念,“在传统的稳固的家庭模式中,如何看待我们的父辈及祖辈,我在小说中做过一些努力。对于这一代孩子,两男一女三个人物,不代表现实中主流的中国人。小说对‘丢了魂’的父辈是一个关照,也是我另外着力的一个方面,希望有弹性地塑造社会伦理,以及背后潜藏的东西”⑦。作品的每一个精心构思的细节,都逃不过舒晋瑜的眼睛,她提出的话题都能切入作家文本的内部,直指作家创作中的关键所在。谈到蒋韵的作品,舒晋瑜注意到她作品中对于爱情书写的变化,比如《琉琉》中海棠为了寻找爱情,执意来到南方;《心爱的树》中的梅巧生育四子后与丈夫的学生私奔。对于东西的小说《篡改的命》,舒晋瑜关注到小说的情节设置问题,小说的情节曲折,巧合也多,似乎是刻意设置的迹象。东西说:“汪槐和汪长尺父子的命运被篡改,这种巧合是想说明改变的艰难,多少人在重复父辈的命运而改变无门。有时候我们只注重重复,却忽略了重复是因为什么。”⑧舒晋瑜总是能从作品的创作初衷、人物设置、情节安排,甚至创作理念入手,扣问文本细部问题。如果说,“独语”式的评论将作家的灵魂旗帜高高扬起,而这些“对话”则可以让读者与文本世界亲密相遇。

在与作家的对话中,舒晋瑜获得了多重视角。首先是作家的视角,舒晋瑜自己也写作,所以很重视跟作家从文学的角度探讨文学,既能谈论思想方面的话题,对文本的细部也有感受力,因而跟作家容易有共鸣。同时,在对话中,舒晋瑜不仅完成了自我建构,还帮作家完成了自我建构,作家的许多思绪在她的激发下变成了思想,继而付诸文字。然后是评论家的视角,白烨在《深度对话茅奖作家》序中写道:“而创作主体与作品客体的种种关联,显然关涉茅奖作品的成因与特色等个中隐秘。事实上,舒晋瑜的访谈,看起来是针对作家的访谈,其实也是着眼于作品的叩问。她围绕作品穷原竟委地设问,深入创作底里不厌其详地探询,实际上以探赜索隐的方式,由作家的文学意图和写作追求的角度,从构思到完成,从意蕴到形式,穷形尽相地解读了作家与作品的内在缘结,以及作品所以独到的内在密码。”⑨这一系列访谈录的出版,便是可以传播的物质力量。

难得的是,舒晋瑜的访谈录中包括19 位茅奖、鲁奖评委的访谈,这可以让读者更多地了解评奖的相关细节,以及评委对文学现状的中肯评价。她在采访茅奖评委雷达时问到:“茅盾文学奖的评选始终伴随着争论和质疑,您怎么看?”⑩这一提问可以说是直指茅奖评审的“要害”。雷达给出了客观的回答:“处在如此一个文化多元的时代,权威的消解似乎是必然的,它时时受到挑战。相应地,茅盾文学奖也只能在面对历史的挑战中求生存,在顺应历史的潮流中图发展。时代在变,审美观念也在变,评奖的标准必然也要发生变化,这样才能保证茅盾文学奖与时同行。”⑪任何一个奖项都有受到质疑的可能性,这是在所难免的。但要想使茅盾文学奖作品真正能经得起时间的淘洗和检验,评审标准要不断顺应时代的发展,坚持长远的审美眼光,作品亦能体现出对人类理想的真善美的不懈追求。

作为采访者的舒晋瑜与作家之间的平等对话,不仅是作家独立品格的展示,也是作家内心隐秘的袒露,更是微缩的当代中国文学场发展史的呈现。作家们在艰难的生活中,表现出来隐忍前行的坚守、对写作的执着之情、对生活的积极态度、对故土情怀的追寻,构建了当代文学不言退却的精神图景。这种精神图景是对地域文化的挚爱、对人类自身理想的负责、对生命积极意义的追寻。

三、挖掘写作背后的故事

在访谈关系中,“记者是真正在向作家发问,不过作家并不是真正在回应记者,因为实际上他不是在回答记者,而是通过记者来回应公众。或者更进一步讲,作者不是真正在向作家发问,而是向作家传达来自公众的问题”⑫。这种访谈形式有问有答,有来有往,有对有应,形成多方之间的互相矫正和耦合,实现信息、情感、思想资源的交流与交换。不论是提问者还是讲述者,它昭示着对话中任何一方皆具有独立的地位和独特的视界。舒晋瑜作为资深的文化记者,在一问一答的对话中,挖掘写作背后的故事,捕捉作家内心深处的纯粹与感性。她既采访又写作,对当代文坛情势有深切的体察,更容易走进作家内心,体味作家创作的甘苦。可以说,舒晋瑜的一系列访谈参与建构了一位位作家的主体性。在4 部访谈录中,记录的作家大多是中国文坛显赫人物,他们构成了当代文学的发展方向和主流。在《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中,舒晋瑜追诉史铁生的写作动力,探讨蒋韵小说中的爱情,谈关仁山的挂职经历对创作的影响等等。在作家讲述的各类事实中,舒晋瑜试图找到一个小说形态的故事,将作家心底兀自燃烧的隐秘火焰呈现出来,以实现创作主体的精神再建构。

文学创作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精神活动,是人类心灵世界的话语呈现,因此作家的创作,不仅仅是作家个体心灵的呈现,还是对人类的生存勇气、灵魂自由的展示。在对话访谈过程中,作家的讲述实际上是作家主体的再建构过程。在与作家的对话中,舒晋瑜真正走进了作家的内心,她与作家进行的不是单纯的就事论事的访谈,而是一种情感的沟通,向读者传递作家真实的心灵消息。舒晋瑜与毕淑敏谈军旅生涯的孤独感,毕淑敏这样说:“人能否安然面对孤独,掌握人生的方向,是一种能力。如果有这种力量,就可以收放自如,可以和潮流抗衡。坚守不一定是躲进深山老林,离群索居,即便在稠密的人群中也保持独立性。在日常的生活中,当你能安然面对孤独,人生就会有更多的幸福感。为什么我们常常会感到不幸福?就是因为很多人把幸福绑架在外部因素上了。”⑬这里显现出一个作家真正回到内心之后的真诚与纯粹,这种对生命的积极思考,成为其创作的内在动力。

对文学精神的强调早已成为当代文学创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尽管它在某些时期因社会历史因素的影响而变得模糊,但整体上并未‘中断’”⑭。新时期以来,开放的社会语境造就了作家们积极的精神姿态,他们在文学创作中,“表现出了自觉的启蒙精神与担当意识……以及所表现出来的社会改造思想与责任意识等”⑮。舒晋瑜放眼整个文坛,发掘作家写作背后的故事与心路历程,深刻地揭示作家自我生命的存在价值,从而很好地唤醒读者内心深处的生命意识。贾平凹谈他写《废都》时的情况,当时是在一个县城里,写作条件非常艰苦、寒冷,但他却觉得,这样的条件下反而写得很顺手。《废都》的写作虽然是流浪写作,跑了三个地方,条件也艰苦,这却使他面临的干扰少,心更能静下来。贾平凹认为,自己的任何作品,写得好与不好是另一回事,但写作时绝对是无拘无束的。这种无拘无束的写作境界,更像是一种人生境界,显示出生命的豪迈与旷达。史铁生谈他写《病隙碎笔》的状况时无限感慨,《病隙碎笔》是他在肾衰竭后一边透析一边创作的。他一星期要去医院透析三次,剩下四天,上午可以写两三个小时,虽然写得很慢,但仍然坚持着写,大概写了四年最终写成了《病隙碎笔》。作家们心怀纯粹的写作情怀,积极抵抗现实焦虑,闪耀着抗争苦难和绝望的精神之光。这里,舒晋瑜试图经由作家创作的深度挖掘,勾勒出当代文学的精神图谱。

舒晋瑜始终坚守着追根溯源的采访风格,从《说吧,从头说起》开始便已奠定了这种风格,从作家的个人经历、如何走上文学道路,深入到对于作品细节的探讨,从细节的某一问题探讨,再回到作家形而上的思考层面,由历史到当下,由细处到高处,把作家的“前世今生”,在漫谈中展现出来,其中穿插着自己独特的学术观点。尤其对于文本细部的提问,体现出作为一个批评家的专业性,并已超出一个记者的业务水平。舒晋瑜不改初衷地走在对话访谈的路上,把近150 次对话串联成书,这种汇集犹如百川归海,建构出当代文学的精神图谱。在这长袖当舞的文学场中,舒晋瑜的访谈回到文学本源上来思考,彰显出创作主体的理想情怀。

【注释】

①朱文斌、庄伟杰:《语言与文化论坛》,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191 页。

②于涛编:《钱锺书散文精选》,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年版,第92 页。

③⑤⑥⑦舒晋瑜:《说吧,从头说起》,作家出版社2014 年版,第255 页、47 页、53 页、244 页。

④祝勇:《长达一生的写作——读舒晋瑜〈说吧,从头说起〉》,《雨花》2015 年第6 期。

⑧舒晋瑜:《深度对话鲁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21 年版,第106 页。

⑨⑩⑪舒晋瑜:《深度对话茅奖作家》,人民文学出版社2018 年版,第2 页、136 页、137 页。

⑫蔡志全:《作者的回归》,云南大学出版社2019 年版,第211 页。

⑬舒晋瑜:《以笔为旗:与军旅作家对话》,作家出版社2017 年版,第16 页。

⑭⑮钟世华:《文学精神与历史理性——以骆一禾诗中“黄昏”色彩的分析为中心》,《当代文坛》2021 年第5 期。

猜你喜欢
文坛作家文学
作家的画
文学自由谈(2022年5期)2022-09-28 11:29:44
作家谈写作
作家现在时·智啊威
小说月报(2022年2期)2022-04-02 03:10:32
我们需要文学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红楼梦学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大作家们二十几岁在做什么?
英语学习(2015年12期)2015-02-01 14:08:30
第三只眼看文坛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8:59:51
第三只眼看文坛
小说月刊(2014年3期)2014-04-23 08:58:19
第三只眼看文坛
小说月刊(2014年4期)2014-04-23 08:52:15
第三只眼看文坛
小说月刊(2014年9期)2014-04-20 08:5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