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艳清,邓永红,周少君,冯桂贞
1.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 医院感染管理科(广东 广州 510450);2.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 急诊科(广东 广州 510220);3.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 外一科(广东 广州 510450);4.广州市白云区第二人民医院 骨科(广东 广州 510450)
压力性损伤既往被称为褥疮,主要由于局部皮肤长期受压造成皮肤、皮下组织缺血而导致损伤、溃烂,严重者可出现坏死[1]。该病好发于骨骼突出部位的皮肤,如肩部、肘部、臀部、足跟等部位,以长期卧床或因病无法行动、使用轮椅的群体较为多见[2]。数据显示[3-4],我国存在45万长期卧床的病患,其中约一半或及以上病患死于压力性损伤感染,该病存在引发其他系统疾病和增加死亡率的风险,如若压力性损伤引发败血症,其死亡率高达60%,可见压力性损伤的危害性。目前,多数压力性损伤患者缺乏防治该病的相关知识,导致病情治疗不及时,加重病情,延长住院时间,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和加大经济负担[5]。故,应顺应患者的需求寻求一种合适的护理服务。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出台于2019年,为顺应当今老龄化时代的医护需求而开展。研究证实[6],“互联网+护理服务”可为慢性病、老年患者提供非常便捷的护理服务,提高患者对疾病的知晓度,一定程度上可减轻患者住院费用,减轻家庭与社会的经济负担。但是,目前有关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对长期压力性损伤的临床应用价值鲜有报道。鉴于此,笔者拟探讨新政策在压力性损伤患者中的改善效果,旨在为临床提供更有助于患者恢复和改善生活质量的护理模式。
选取2019年10月至2021年1月间我院救治的压力性损伤患者42例,其中男27例,女15例,年龄为60~90岁,平均年龄为(73.58±7.41)岁,平均病程(48.23±4.68)天;Ⅰ期压力性损伤10例,Ⅱ期压力性损伤21例,Ⅲ期压力性损伤5例,Ⅳ期压力性损伤6例。纳入标准[7]:①病程均≥30天;②均符合2019年版《压力性损伤的预防和治疗:实践指南》的相关诊疗标准;③均可与医护人员进行正常的沟通交流。排除标准:①意识或精神障碍者;②合并恶性肿瘤者。所有患者或家属均对本次研究内容表示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成立互联网护理服务团队,主要成员包括医生、护士。压力性损伤患者就诊于医院时,针对患者或家属进行一对一的护理、换药、日常生活照护等技能指导,并发放相关疾病健康宣教手册和放映视频版资料,以便患者或家属学习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疾病宣教手册内容包括压力性损伤预防和护理两大方面,预防内容主要为日常生活中如何搬运患者、如何使用坐便器等内容,旨在降低高危风险。护理内容主要包括指导患者或家属熟练居家换药、定时翻身技巧、避免拖拉动作等内容,同时针对压力性损伤好发的风险部位选择性地使用辅料,保护易受损区域的皮肤。患者出院后医护人员通过微信平台与之取得联系,进行压力性损伤创面护理和延续性护理指导,约2次/周。具体实施如下:搭建微信平台,组织创建医护患交流的微信群及企业微信,保证本次研究对象或家属均进入微信平台。其中企业微信是护理人员用于上传和保存患者基本信息、病情等资料的平台。患者出院后可在微信平台上与医护人员进行一对一沟通,医护人员定期回访了解患者病情转归情况,指导护理,并根据当前病情改进护理措施。针对每一位压力性损伤患者病情建立伤口护理档案,记录伤口大小、深度、损伤情况、既往处理措施、患者自身活动能力等情况,同时了解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知识和护理技能的掌握情况,掌握欠佳者给予指导和培训,提高患者或家属对疾病知识认知程度。患者及家属还需注意日常补充营养,防止营养不良延长伤口的愈合时间内。实施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3个月后随访评估患者疾病转归、疾病认知、生活质量情况。
(1)分析压力性损伤患者疾病转归情况[8],可分为痊愈、显效、无效,其中创面愈合范围为75%~100%,临床表现基本消退为痊愈;创面范围缩小25%~74%,临床表现显著改善为显效;创面范围缩小<25%,临床表现无减轻,甚至呈现加重的趋势为无效。
(2)比较患者及家属实施前后对疾病认知情况,采用本院自拟调查表,主要内容包括6大方面,如疾病概念、风险因素、好发部位、评估方式、预防手段、处理措施。
(3)比较患者实施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9],采用慢性病患者生命质量测定量表体系性模块,包含躯体、心理、社会三大部分,总共30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1~5分打分,分值与生活质量呈正比。
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愈合率为100%,Ⅱ期的愈合率为90.48%,Ⅲ期的愈合率为80.00%,Ⅳ期的愈合率为83.33%,本研究结果提示大部分患者创口愈合良好,详情见表1。
表1 分析压力性损伤患者疾病转归情况 [n(%)]
患者及家属干预前后对疾病概念、好发部位认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及家属干预前对风险因素、评估方式、预防手段、处理措施的认知人数明显少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2。
表2 比较患者及家属干预前后对疾病认知情况 [n(%)]
患者干预前的躯体、心理、社会及生活质量总分均低于干预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情见表3。
表3 比较患者干预前后的生活质量情况分,n=42)
压力性损伤的发病机制较为复杂,尚未得出统一定论,现普遍认为与微循环障碍、缺血再灌注学说等有关。压力性损伤的致病因素颇多,其中,机械力所致的组织缺血被认为是首要因素[10]。压力性损伤是国内均面临的严重健康问题,该病高发、病情反复、迁延不愈等因素导致住院时间延长,占用一定的医疗资源,还增加患者及社会的经济负担[11]。国际上认为压力性损伤与患者的身心健康密切相关,评价其是20世纪并发症医治费用占比最高的其中之一[12]。目前,我国虽未详细统计发生率和住院费用,但随着我国老龄化人口的加剧和卧床老人数目的增加,从而导致压力性损伤的患病人数呈上升趋势。
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衍生于病患各式各样的健康需求,其中护理人员是此模式中的关键点[13]。本研究通过医护患三方的微信平台向病患及家属提供疾病宣教、护理指导以及防治措施等,提高病患及家属对压力性损伤的知晓情况。长期压力性损伤病情易反复、迁延不愈,加之患者及家属缺乏疾病护理技能和相关防治知识,得不到及时有效地防治和护理,可造成病情反复,从而加大了患者、家庭、社会的经济负担[14-15]。本研究通过给予患者及家属专业知识及相关技能的指导,让患者在家和在医院得到相同的治疗和护理,如通过发放疾病健康手册、微信平台定期回访、微信平台推送防治措施的相关视频等方式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不断地提高患者及家属重视预防压力性损伤的意识;还可以解决患者居家所遇到的难题,向患者及家属提供规范使用减压装置的建议,尽可能地减少风险因素,降低压力性损伤再发的风险,缩短创伤愈合时间,减轻经济负担。
患者及家属居家进行日常护理时,可以通过微信平台与医护人员进行沟通,一方面向患者及家属提供了便捷,不必去往医院,也可体会到专业人员的指导和建议;另一方面是医护人员通过评估患者病情情况,给予合适的指导建议,指导患者及家属更专业的护理操作,以保证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的实施效果。新政策的护理模式较传统常规护理模式而言,打破了局限的空间限制,明显地减少患者和护理人员往返医院的次数,尤其为行动不变的患者提供了便捷。通过微信平台,医护人员可以及时、直观地了解患者的伤口愈合情况,还通过专业指导患者及家属专业换药、护理技能,使得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得以提高,规避患者病情反复的风险,使得患者的生活质量得以改善。新政策为医护患提供了便捷,是医护患沟通桥梁的基础。本研究结果显示,Ⅰ期压力性损伤患者愈合率为100%,Ⅱ期的愈合率为90.48%,Ⅲ期的愈合率为80.00%,Ⅳ期的愈合率为83.33%,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有助于促进长期压力性损伤者的创口愈合,主要通过微信平台进行医护患沟通与指导患者进行专业护理,以此达到促进损伤处的愈合。患者及家属干预前对风险因素、评估方式、预防手段、处理措施的认知人数明显少于干预后,提示新政策改善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患者干预前的躯体、心理、社会及生活质量总分均低于干预后,新政策有助于患者病情恢复,并改善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新政策“互联网+护理服务”应用至长期压力损伤者有助于患者损伤处皮肤愈合,提高患者及家属对疾病的认知情况,同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减轻家庭的经济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