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程丽洁
(南阳农业职业学院,河南 南阳 473000)
在乡村振兴的深入实施中,金融资本要素是最为基础也是最具活力的要素,金融支撑能够为乡村振兴供给高效的资金支持和金融服务。在新时代要深化金融改革,构建新型乡村发展支持体系。一直以来,农村的金融服务落后于城市发展,因此在中央一号文件中也多次提出要发挥农村金融促进乡村新型发展的步伐。与其他生产门类相比,农业更加脆弱、受不可控因素影响更大。这在实践中导致农村基础设施的低投入和新型农业的进展缓慢,会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在实践中为乡村发展提供有效的金融服务,能够解决乡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推进乡村振兴的实现。
其一,金融服务可以实现增强农户的发展能力。“返乡创业的大学生、种养专业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型涉农经营主体在起步阶段和扩大再生产阶段等都需要普惠金融资金的大力支持”[1]。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力量,也是多种政策措施的受惠目标。近年来,在整体经济发展水平进步的基础上,农民的收入有所增加,但是增长速度相对较慢,经营收入普遍较低,农户生活普遍不富裕,降低了其资本积累速度和发展能力。资金匮乏的农户难以在自己的经营领域调整产业结构、改善技术运用,削弱了乡村振兴的内生发展动力。乡村振兴要想改变封闭、落后的局面,就需要金融力量的支撑,拓展农户的发展空间和资金获取渠道。其二,金融支持可以强化乡村的产业发展能力。在农业现代化发展的背景下,农业的产业链进一步延长、环节更为完善,而产业链发展的每一个环节都需要有充足的资金支撑,才能够实现产业链周而复始地运行。其三,金融支撑可以强化农业生产的耐挫能力。乡村以农业生产为主业,而天气等因素对农业的影响较大,生产周期又长。在外部环境不稳定的局面下,农业生产长期面临两大方面的影响,一是自然风险大、投资回报周期长,二是市场波动大。这些风险的存在导致农业生产的效益不稳定,迫切需要金融工具来转移风险,增强农业生产对不可抗力的抵抗能力。同时,农业生产也可以运用金融市场上的期货、期权等工具来规避市场价格给农业生产带来的冲击,实现对农产品价格的合理预测,保证农户收入的稳定。
总之,“金融作为实体经济的血液,‘金融重点倾斜’是乡村振兴政策资金保障的关键支撑和基础资源”[2]。在技术升级的过程中,不能单纯依靠政府的财政和农户自身的资金,更要发挥金融力量的支撑作用。以长春为例,在乡村发展中以农商银行为支撑,开展了多元化的金融支撑策略,如图一所示。例如,在2021年7月,“吉卡-乡村振兴卡”,进一步强化了金融支农的力度,更为高效地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该卡的优势是操作便捷、收益高、费用低,能够有效解决农村地区支付服务不平衡的问题。同时,卡片还涵盖了涉农保险、法律咨询、技术学习、医生咨询等多种关系到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服务,在完善金融服务的过程中增强农民群众的幸福感。
图1 长春发展农商银行支撑的农业生产部门
为了鼓励多种资金进入农村地区,保证弱势群体能够享受到金融服务,新型的农村金融机构在各地应运而生。但是根据实践结果来看,多数金融机构的服务质量不高,其资金大多依赖于财政支持,农村存款量占比不高。“随着市场化程度的进一步深化,乡村振兴对金融体系的完善程度提出了新的要求,支持乡村振兴的金融体系不完善问题愈发明显”[3]。农户对以村镇银行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机构信任度不高。同时,农户对法律法规和现代金融运作的认知程度不高,冒贷、拒还、逃避等问题时有发生,这无疑给脆弱的新型金融机构的发展带来了阻碍。迫于生存压力,部分村镇银行开始非法吸纳存款,导致金融服务的质量不高,甚至会威胁到农户的财产安全。农村的新型金融机构在经历了短期的迅速发展之后,开始进入平台期和下降期,在机构数量和服务质量方面有所下滑。发展早期的大规模扩张,给处于起步阶段的新型金融机构带来了经营压力,负债问题突出,有些机构已经丧失了对乡村振兴的支撑能力。
金融机构对于在乡村振兴中处于关键地位的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等工作目标的投入较少。当前,农村地区的环境建设还存在短板。实现乡村振兴本身就蕴含着对乡村环境的较高要求,但是在实践中,只有少数金融主体愿意在环境建设上投入,例如河南的农发行河南分行、吉林的发展农商银行。多数金融主体对投资回报周期长的农村环境基建项目望而却步。“现有的涉农金融产品的针对性不够、适配性不强,在产品及服务方式的设计上与‘三农’资金的需求特点不相适应”[4]。在乡风文明方面,金融对文化建设的支撑力度不足。在治理有效方面,金融无法为党组织提供相关支持,还需要在实践中探索新型合作方式。乡村振兴意味着乡村的全面进步,而当前的金融支持并未作用于多个领域,金融资源覆盖面不足。
首先,农村人口缺乏金融意识。农村地区的大多数居民受教育程度低,技能成长的渠道有限,金融知识获取和金融知识活动薄弱。“乡镇地区资产聚集程度较低,使得该区域在发展过程中集约化程度滞后”[5]。与此同时,金融机构未能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及时传播金融知识,难以有效提高农村人口的金融能力。由于缺乏金融知识、投资意识和风险防范意识,农村居民对事关农业农村发展的金融产品和金融工具认识不足。金融意识淡薄是农村金融活动发展的主要障碍之一。同样,由于文化制约,农村地区的诚信环境建设往往滞后,农村居民的信用意识和公共安全意识薄弱。农村信用体系建设缓慢,信用违约现象普遍存在,尤其是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
在实践中,乡村的产业发展面临多种体制机制的障碍,金融服务所提供的资金更倾向于投入到见效快的扶贫、个人贷款方面,产业发展的资金需求并未得到及时满足。随着乡村振兴的推进,农业产业的发展出现跨越式特征,绿色农业、特色农业逐渐展露出发展优势。但是各地的金融保险多集中在传统农业时期的单一补偿阶段,产品的差异化不强,保险服务与地域特色的结合不明显,农业保险开发滞后于产业兴旺的发展步伐。加之,农户的投保积极性不强。作为一种高赔付率的服务,如果政府的财力支撑不够,保险公司在农村地区的保费将增加。农民收入水平限制了其在保险方面的投入,部分农户对风险管理的认识程度不足,部分群众对保险还存在偏见,认为凭借着更多的技术投入可以缓解生产风险。但是,农户自己投入的生产要素往往技术性不强,且容易出现误用的问题。另外,农户本身应对重大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缺乏保险保障的情况下,将面临严重的经济损失。
农村地区要加大金融机构的布局力度,尽快填补空白区域,还要考虑到金融机构设计的合理性,及时更新软件和硬件设备。同时,农村地区的交通环境更为复杂,定期的维护、升级要付出更多成本,普及线上结算方式应当成为农村地区提升金融服务质量的有效途径。在河南省的兰考县开发了“普惠通”软件,搭建了金融服务网络平台,具备业务咨询、电子银行、村务公开、保险理财等模块,在发展中还引入了支付、缴费、惠农等针对性功能,以提升客户忠诚度。此外,还可以借助于线上平台,搭建农产品商行,为农民提供高效销售渠道,助力农民富裕。为了降低风险,部分乡村金融机构设计了繁琐的程序,很容易失去客户。农村地区在开展金融服务时,应当实施信贷+信用的模式,以信贷为重,根据农户的基础信用来确定贷款额度。金融机构的管理人才要深入到农村之中,建立与农户的密切联系,最大限度地挖掘农村的市场潜力。
其一,要带动农户的收入持续增长。金融机构应当成为财政支持的重要补充,辅助建立惠农专项资金,积极拓展点面,提升金融服务的满足度。金融服务要发挥造血能力,强化农户的发展实力,为其提供兜底资金。其二,要助力产业振兴。乡村地区的百业俱兴才是实现振兴发展的关键所在,金融机构要着眼于乡村地区的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开发多种特色金融服务。其三,要构建起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绿色金融服务。金融机构可以实施环保一票否决制度,突出绿色发展的重要性,为绿色项目提供高效融资服务。机构也可以发行绿色债券,为乡村的生态保护、污染防治筹集专项资金,推进绿色产业发展。鉴于农村地区的绿色发展事业的回报周期长,金融主体参与积极性弱,政府需要设计绿色发展信用基金,供给财政补助,增强金融机构参与绿色事业的能力和积极性。其四,要助力乡村文化建设。农村金融机构要提升文化服务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一方面,金融机构要支持多样性商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满足群众的多元化文化需求,发挥市场在传播文化中的作用。另一方面,政府部门要依托于乡镇和农户,设立多种文化基础设施。其五,要助力改善乡村治理。金融机构应当在相关政策的指导下,搭建公开透明的金融服务平台,实现金融与村务、党政、信息技术、惠农工作的融合,村民在平台上既可以浏览金融服务,也可以监督村务。
其一,要完善农村征信体系。金融主体要和多个相关部门展开合作,设计一个综合性的信息服务平台,实现乡村内部信息要素的流动。当前,农村地区对银行卡的使用比较广泛,个人的信用状况、基本信息在上面都有详细的记录,可以将银行卡作为村民信用评价的重要工具。在构建统一平台的基础上,还可以实施信用的动态化管理。依托数据技术,实时记录村民的信用变动情况,培养其诚信意识。在实践中要提高违法成本,严厉打击经济犯罪行为。其二,要重视村民金融素养的提升。除了要构建统一的信用评价体系之外,要在村民中开展金融知识宣讲、风险意识教育、新型金融工具使用培训等工作。还要“培育和发展政策性农村融资担保机构,为乡村振兴的信贷投放提供征信支持,提升农户信贷获得率,更好地满足发展资金需求”[6]。在实践中一方面要发挥村干部的带头作用,以多种方式强化金融素养培育,另一方面要发挥网点布局的优势,长期进行知识宣传,强化渗透性教育的作用。在多种举措的配合下,逐渐打消居民对金融服务的认识误区,构建良好的金融发展环境。
一是加快引进新型农业保险产品和服务,应扩大农业保险的范围。发展地方农业保险和逐步完善农业保险制度是推动乡村振兴手段的一部分。我国农村面积大,地理气候差异大,农业生产面临的风险高。保险公司可以与政府统计、农业气象等部门合作,获取农业生产信息,提高农业保险的科学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创建农业信用保险,积极提供信用促进服务,帮助缓解产业发展困境。在农业现代化的背景下,保险公司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科学合理地应对农业风险,规避农业风险。区域生产保险是一个很好的选择。保险服务与区域生产特征相结合,可以减少个人虚假担保和虚假索赔的发生。二是政府应加强对农业保险的支持。受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以及利率机制的影响,许多财务实力较弱的保险公司没有积极参与农业保险的发展,农业保险的份额很低。政府可以在城乡设立农业保险机构,并扩大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范围。不同农村地区的地理气候差异很大,风险状况也各不相同,政府应实行差别化补贴。最后,政府应积极采取措施,提高农村人口的农业保险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