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 亮,张郁峰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南京医院(南京市第二医院)普外科,江苏 南京 210003
急性结石性胆囊炎(acute calculous cholecystitis,ACC)是较常见的一种急腹症,多发于女性,其诱发因素会随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增多[1]。ACC 的主要临床症状为右上腹阵发性绞痛,同时,可伴有明显的腹部压痛及腹肌强直,具有起病急、病情快、疼痛感强及并发症多等特点,若不及时诊治,会影响患者预后[2-3]。目前,临床上针对此病,主要给予手术治疗。其中,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虽具有创伤小、疼痛轻等优势,但LC 术中较关键的步骤为处理胆囊三角,特别是胆囊动脉的处理,而常规处理方式是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由于此时胆囊三角水肿严重,解剖结构并不明显,极易造成胆囊动脉和胆管损伤,从而诱发出血、胆漏等,同时,当水肿消失后,生物夹亦可脱落,进而导致术后大出血[4]。因此,需要对此术式进一步优化以提高治疗的安全性[5]。本研究旨在探讨腹腔镜手术中不同方法处理胆囊动脉主干对ACC 患者的疗效及对预后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选取自2018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0 例ACC 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方式不同将其分为A 组(n=37)与B 组(n=43)。A 组:男性12 例,女性25 例;年龄范围31~59 岁,年龄(45.1±6.9)岁;病程(36.6±3.3)h;单纯性胆囊炎18 例,坏疽性胆囊炎6 例,化脓性胆囊炎13 例;单发结石14 例,多发结石23 例。B 组:男性15 例,女性28 例;年龄范围29~57 岁,年龄(42.8±8.5)岁;病程(36.1±4.0)h;单纯性胆囊炎22 例,坏疽性胆囊炎8 例,化脓性胆囊炎13 例;单发结石16 例,多发结石27 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1)所有患者均经相关诊断标准[6]诊断为急性结石性胆囊炎;(2)所有患者均排除其他脏器功能障碍;(3)所有患者均无腹部手术史等;(4)所有患者依从性较好。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所有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研究方法 A 组患者采用常规LC 治疗,全身麻醉后取仰卧位,建立气腹,在脐下做一长约1 cm 切口,并置入1 cm的Trocar 及腹腔镜,这时探查腹腔情况。在剑突下4 cm 处做一长约1 cm 主操作孔并置入1 cm 的Trocar,在右锁骨中线及右腋前线肋下2 cm 处分别做副操作孔,并置入0.5 cm的Trocar,显露胆囊管及胆囊,采用腔镜分离切除,而后由主操作孔取出标本,最后清理术野,并顺次缝合操作孔,同时给予胃肠减压及抗感染治疗。B 组患者采用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的LC 治疗,前期同A 组,患者全身麻醉下行三孔法手术。当显露胆囊三角后,B 组钝性分离胆囊管,而后用非吸收高分子结扎夹(距胆总管0.5 cm 位置)夹闭胆囊管(两道),同时,用钛夹(近胆囊侧)夹闭胆囊管(一道),在结扎夹与钛夹间离断胆囊管,并钝性分离胆囊。紧贴胆囊壁肌层分离出胆囊动脉的深、浅支分支,并用电钩凝闭后离断动脉,最后切除胆囊。
1.3 观察指标(1)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各指标的差异;(2)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相关指标的差异,包括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3)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4)根据简明-麦-吉疼痛问卷评分[7][疼痛分级指数(pain rating index,PRI)、视觉模拟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现有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PP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感的差异;(5)根据消化系统疾病生存质量指数(gastrointestinal life qality index,GLQI),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的差异[8]。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9.0 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计数资料以例(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 B 组患者手术时间、胆囊分离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 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的比较()
2.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指标的比较 术前,两组炎性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 组患者的炎性指标均较A 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指标的比较()
表2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炎性指标的比较()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①P<0.05
2.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 术后,B 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6%(2/43),明显低于A 组的24.3%(9/3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比较/例(百分率/%)
2.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感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疼痛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 组疼痛感较A 组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感比较(,评分/分)
表4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疼痛感比较(,评分/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①P<0.05
2.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 术前,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B 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较A 组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评分/分)
表5 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生活质量比较(,评分/分)
注:与本组术前比较,①P<0.05
ACC 具有病情重、进展迅速及起病急等特点,一经诊断应立即给予手术治疗[9]。目前,临床上较常采用LC 治疗。该术式微创,但在术中常先解剖胆囊三角,而胆囊急性炎症期时,由于胆囊三角区水肿较严重,易出现组织渗血,从而影响术野,同时,胆囊三角可能有结构变异,若仍按照传统方式进行游离,极易损伤血管,影响患者预后[10]。有研究显示,优化术式可显著改善ACC 患者的预后[11-12]。
本研究结果显示,B 组患者手术时间、胆囊分离时间、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均短于A 组,术中出血量少于A 组(P<0.05)。这说明,不结扎胆囊动脉主干的LC 对ACC 患者的疗效更显著,分析其原因为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的LC 治疗是对胆囊动脉浅支与深支进行分离后离断,远离胆囊三角危险区,可提高损伤胆囊动脉主干及胆管的概率,从而减少术中出血,缩短手术时间,最终加快患者的康复速度[13]。本研究中,B 组患者术后炎性指标均较A 组改善明显(P<0.05),表明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的LC 可显著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考虑该术式可能避免处理胆囊动脉主干,从而减轻了手术创伤应激反应,进而抑制机体的炎症反应[14]。另外,B 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A 组(P<0.05),且B 组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生活质量均较A 组改善更明显(P<0.05),这进一步说明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的LC 的安全性[15]。
综上所述,不分离离断胆囊动脉主干的LC 对ACC 患者的疗效更显著,同时可显著减轻机体的炎性反应,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术后疼痛感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