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化提升通村公路标准化建设的建议

2022-08-15 09:48张亚龙
北方交通 2022年8期
关键词:路基路面公路

张亚龙

(秦汉新城城市管理和交通运输局 咸阳市 712000)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和交通运输业的发展,特别是国家提出“四好农村路”建设及印发《交通强国建设纲要》后,进一步明确了农村公路建设的重要意义,对通村公路的建设和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解决好通村公路发展中面临的实际问题,提升通村公路标准化建设水平,是发展农村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内容,也是创建“四好农村路”的关键。

1 存在问题

(1)概念易模糊

农村公路按行政等级划分为县道、乡道和村道(即通村公路),通村公路是指连接建制村与建制村、建制村与自然村、建制村与外部的公路,不包括村内街道和农田间的生产路[1]。通村公路的建设与养护应与县乡公路区别对待,而大多文章都将通村公路并入县乡公路的概念进行笼统的分析。村组道路(主要为村内街道)和生产路(主要指通往田间的道路)目前仍不属于交通部门管理,村组道路的行业管理部门一般为住建部门,生产路为农业农村部门,而部分基层管理人员经常错误地认为所有农村道路均属于交通部门管理,形成了只要出现问题都上报交通部门解决的现象。

(2)发展不平衡

近年来,交通脱贫取得了显著成效,2020年我国已实现具备条件的乡镇和建制村100%通硬化路,100%通客车(简称“两通”)。但由于地形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建设标准和政策不同,各地区通村公路建设有明显差异,一些发达地区农村公路都已改造成较高等级,而落后地区却因配套资金短缺、地形复杂,部分通村公路仍存在路面较窄、路况较差的现象[2]。

(3)相关制度仍不完善

通村公路相关法规制度仍不够完善,部分地区管理方式和手段比较落后,已有的关于农村公路的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有相当一部分对通村公路没有明确详细的规定或说明[3]。有些地区使用的相关条例和办法是2005年出台的,较长时间没有修订更新,在建设程序、设计要求、施工管理等方面存在较多滞后的内容,已难以适应当前农村交通发展需要。

(4)政策整合度不高

通村公路是村集体所有财产,不具有“普遍服务”义务,建设中使用的应是村集体所有土地,故通村公路的建设没有征地拆迁费用,占地问题一般采用集体土地置换办法解决,但现实中协调解决难度极大。为提升农村的发展,政府各部门每年都有多项政策倾斜农村,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乡村旅游开发、农村产业发展、乡村振兴等均会涉及通村公路的建设,并有上级专项补助资金支持。当地政府要充分整合各项政策及资金,交通、住建、旅游和农业农村等行业管理部门应加强联动沟通,合理规划、有效利用土地,整体实施,提升通村公路的综合性、合作性、服务性,建设结构合理、外联内畅、互联互通、相互支撑的农村公路网,杜绝因政策不对等,造成断头路、梗阻路[2]。

2 建议措施

2.1 提升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

(1)详细的调查研究

因通村公路设计技术比较简单,总投资受限,设计费用较少,设计单位一般不够重视,为追求短期完成设计任务,只考虑建设项目需求,前期调查研究不深入不详细,往往忽略项目的成本和施工外部环境问题。在设计中通常欠考虑或不考虑路侧原有水渠不容许利用、路面雨水的汇集处、果树苗木无法移除、迁移电力或通信电杆造价太大、封闭施工时群众无法出行、村民耕地是否便捷、过路管涵增设位置及数量、原土路基下有自来水管道、路面与两侧宅基地高差等多种因素。若在设计前没有向村委会和当地村民进行询问沟通,对这些不利因素没有充分调查研究,只是简单按照规范出图纸,造成设计变更和现场签证增多,工程量无谓增加,造价远超预算,甚至施工受阻无法按照设计图纸继续实施。虽然设计费用占工程总造价不足2%,但往往决定着工程造价的80%以上,详细可行的设计可大大降低工程造价、缩短工期,通村公路的设计应更加谨慎[4]。

(2)适宜的技术指标

通村公路应优先解决村庄对外出行的难题,即先通后畅,建设应遵循“实用为先、量力而行、节约土地、注重安全、保护环境”的原则,根据当地经济发展实际情况,选择适宜的技术指标[5]。通村公路一般采用《小交通量农村公路工程技术标准》[6](JTG 2111—2019)中的四级公路(Ⅱ类),但按照规范中单车道(路面宽度3.5m)的标准建设已不能满足农村交通发展需求,而要建设路面宽度达到6.0m的双车道通常因土地等客观条件受限无法实现。通村公路建设为了节约资金、保护耕地、少动迁公用管线、避免大填大挖,尽量利用老路,原有桥涵,建议路基宽度选择5.5m/6m比较经济适用,路面宽度5m,条件允许时路面增加至6m[6]。在平原地区,同一村庄不应只有一条对外联通的道路,没有必要将每条通村路都建得很宽,而更应注重路网密度,认识到形成联网路的重要性。因村民的护路养路意识还比较淡薄,通村公路太宽,村民会将秸秆、杂草、杂物等堆放道路两侧,造成路面实际行车道并不宽,不仅造成功能浪费,反而易形成安全隐患。

(3)建筑垃圾再利用

近年来,普遍使用的灰土、二灰石等道路建筑材料因污染环境而逐渐被淘汰。建筑垃圾再生料具有造价低、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特点,在公路工程中的应用前景广泛,设计中应优先考虑,建议在条件容许的地区应强制推行使用再生材料作为通村公路建设材料。目前我国对公路工程中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还没有统一的行业标准和规范,有部分地区制定了地方标准,各有差异。设计人员不敢大胆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料或其它新材料的原因是规范中没有明确的指标参数,担心在技术评审时不被认可。陕西省出台的《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路基施工技术规范》《道路用建筑垃圾再生细集料技术规范》等多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系列标准,为当地使用建筑垃圾再生材料进行公路新建和改建工程提供依据。

(4)路面类型比较

目前通村公路路面类型主要有水泥混凝土和沥青两种,对比分析见表1。

表1 通村公路路面类型对比分析

通过综合对比分析,对于没有重交通和缺少日常养护的通村公路来说应优先采用耐久性好的水泥混凝土路面。

2.2 优化施工突出要点

(1)路基拓宽

通村公路等级较低,一般都是利用原有土路基,而原路基宽度通常只有2~3m,路基拓宽是此类工程建设中必然会面对的问题。路基拓宽时要尽量用简单有效的工程措施,建议采用挖台阶、增强补压等控制新旧路基之间的差异沉降,保证拓宽后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7]。

(2)软基处理

路基沉陷是通村公路使用阶段出现的主要病害之一,造成路基沉陷的主要原因是施工时对软基没有处理或处理得不到位。建议通村公路软基优先采用换填方法处理,换填材料可选择成本较低的建筑垃圾再生料、水稳材料及砖渣等,必须分层压实。

(3)无法封闭交通施工

通村公路通常紧邻耕地、住户、学校等,施工路段作为村民唯一通道的,必须考虑施工对群众正常生产生活的影响。在无法封闭交通的情况下,施工环境比较复杂,如何进行有效施工、对路基路面进行养护一直是施工单位面临的难题。建议在施工前要与村委会协商沟通,制定切实可行的施工组织方案,提前告知村民相关情况,充分征求群众意见,采用分时段实施等措施避免不必要损失,切忌冒然阻断交通进行施工。

2.3 加强项目专业化管理

在传统的设计-招标-施工模式下,项目前期工作时间跨度较大,当开工建设时现场环境往往发生了变化,设计单位的施工方案、施工措施等与现场实际不符,施工单位千方百计通多现场签证“多做”工程,造成造价增大。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下,施工单位可以提前介入,提供经验、使用新工艺、新材料等合理化建议,从而保证方案、措施更适合施工单位的实际情况,更具有可行性[4]。在后期施工有效减少工程变更,从而达到控制工程造价的目的。积极推行设计施工总承包模式,加强通村公路建设项目专业化管理,建议采用通村公路设计、施工和验收后3年养护工作合并实施的模式,加强通村公路全寿命周期质量管理。为简化通村公路建设程序,节约项目招标时间,建设单位可一次性与施工单位签订完成2年或3年建设任务的施工合同,即每两年或三年进行一次招标工作。

2.4 推行现代化信息化监管

通村公路点多、线长、面广、管理难度大,农村已从通路通车的“硬需求”转向综合服务高质量的“新时代”,迫切需要科学化、智慧化、信息化管理手段。部分发达地区已通过智慧城市管理平台建成了农村交通大数据资源体系,通过手机APP构建线上线下联动的高效工作机制,实现通村公路建、养、管、运智能化全过程监管。依托智慧平台实现通村公路审批、招投标、隐蔽工程验收、交竣工等项目全链条监管,推行集约化建设、标准化施工、工厂化生产、信息化建设,促进项目精细化现代化管理。

3 结语

在全面建设“四好农村路”的背景下,通村公路标准化建设水平急需进一步优化提升。反思建设发展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建议在设计的实用性和经济性、施工关键环节、项目管理的专业化和信息化等方面进行加强及创新,真正实现“畅、安、洁、绿、美”的现代化农村交通环境,也有利于更好更快地推进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猜你喜欢
路基路面公路
我国建成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公路
公路工程项目中高填深挖路基施工技术探讨
公路自行车:追风赤子心
公路自行车:追风赤子心
市政道路路基质检与控制探析
公路与桥梁中的路基工程特殊路基水泥搅拌桩施工技术
浅层换填技术在深厚软土路基中的应用
微裂均质化处治再生技术在水泥混凝土路面的应用
路面上的新科技
中国十大壮美公路(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