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鞍钢
(1.清华大学 国情研究院, 北京 100084; 2.清华大学 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研究院, 北京 100084;3.清华大学 公共管理学院, 北京 100084)
2020年10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指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1)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13/content_5592681.htm。。我国的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2021年5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科学院第二十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五次院士大会、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对我国科技实力做出了总体评价,强调我国科技实力正在从量的积累迈向质的飞跃、从点的突破迈向系统能力提升,科技创新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1]。
本文全面评价我国科技实力在过去20年(2000—2020年)的跃升。所谓科技实力就是实现国家科技战略目标的能力,既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不断提高综合国力的科技创新基础。中国科技实力不断提高,经过一个五年计划、三个五年规划,连续迈上了四个大台阶,已经从不断量变到飞跃质变,从科技追赶型进入科技创新型行列,从世界科技第二方阵进入第一方阵,并与美国不可避免地形成前所未有的科技竞争大较量。为此,中国科技发展今后更需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全面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以此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
本文主旨是总结和阐析我国实现科技实力在过去20年的跨越式发展与未发15年的发展展望,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对我国主要科技总量指标从历史和国际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均已进入世界前列或世界第一;第二,对我国科技与信息实力在量化和计算基础上展开了具体评估,已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国家有效实施中长期科技创新规划起到关键性指导性推动作用;第三,对我国实现“十四五”国家科技创新目标及主要指标,大力推进科技自立自强提出政策建议;第四,对2035年我国科技创新远景目标、科技实力再上新台阶,以及面临的机遇与挑战进行分析展望。
所谓科技实力,是指一个国家实现科技发展目标的综合能力。它不同于科技发展水平指标,如人均主要科技指标,或者科学与技术创新前沿水平,而是指一个国家科学技术发展的总量投入要素(人力、资金、信息等)和收益(科研知识、技术、成果应用与普及率、技术市场交易以及其他社会收益)。本文采用的是科技总量指标,其作为反映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被视为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科技基础,也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国家之间的科技竞争就是国家创新能力的竞争,可用科技总量指标表示和国际比较。
笔者采用5个指标(胡鞍钢和熊义志,2008)[2],即一个国家的国际科技刊物论文数、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个人电脑用户数、互联网用户数、研究与试验发展(简称“研发”,即“R&D”)经费支出等战略性科技资源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并以此衡量一国科技总实力;研究结果表明,中国科技在1980—2004年期间经历了 “跨越式”发展,由世界新科技革命的“落伍者”转变成为“世界科技大国”,而对外开放和科技全球化、市场、政府导向与经济高速增长的拉动,则是中国科技快速发展的四大驱动力;预计到2020年,中国有望由“世界科技大国”跻身于“世界科技强国”之列。在此,科技强国是一个总量的概念,而不是人均的指标(2)笔者认为,由于中国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提高科技总实力并赶超发达国家是完全有实力的,但从人均指标上很难超过发达国家,这是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党中央提出清楚、明确的科技强国发展目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鼓舞人心,震撼中国科技界、震撼中国人民,也会震撼全世界。[3]。
因而,笔者认为,对我国过去20年(2000—2020年)的科技实力大变迁展开量化评估和历史性总结是非常必要的,同时,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对2025年中国科技实力进行展望也尤为重要。
本文采用国际上通行的科技指标进行实证分析与国际比较,对我国主要科技指标进行量化分析,目前计算科技实力最好的比较对象为美国。一方面,美国是世界公认的科技实力强国;另一方面,近年来,美国对中国发动了前所未有的科技战,企图扼制中国科技实力。文中计算指标的数据来源主要是世界银行数据库、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等,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研发经费支出采用世界银行等国际比较所要求的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详见表1),以便于进行同口径国际比较。
表1 2000—2020年中美主要科技发展指标占世界比重 单位:%
1.科技人才优势
我国科技实力最大的优势就是科技人才优势。本文采用三类口径,即研发人员全时当量、研发人员总数、每万名就业人中研发人员。第一,我国从事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口径,从2000年的92.2万人年上升至2020年的509.2万人年,相当于2000年的5.5倍,年均增速8.9%[4]180;第二,我国全社会研发人员总数口径,从2000年69.4万人上升至2020年的712.93万人(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7月27日。,相当于2000年的10.3倍,年均增速为12.4%,研发人员总量连续8年稳居世界首位(4)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7/t20210715_1819497.html。;第三,我国每万名就业人中研发人员口径,从2000年的9.6人年上升至2020年的62人年,年均增速为9.8%。这充分显示,进入21世纪,我国三个口径年均增速明显超过总人口年均增速(0.5%),也明显超过总就业人数年均增速(0.2%);这也意味着,我国人口红利先是达到最高峰(2010年),而后有所下降,但是人才红利持续大幅上升,特别是三个口径从事研发人员所创造的研发红利大幅上升。2000—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人数呈超高速增长。2000年,全国国有企事业单位专业技术人员为2 165万人,到2020年,我国科技工作者按研发人员全时当量口径,数量达到9 100万人,居世界首位,占全国就业总数比例的12.0%。究其原因,一方面,我国女性科技工作者超过4 000万人,占总数的44.0%;另一方面,公立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数量持续发展,超过3 450家;同时,非公立研发机构大幅度增长[5]。
2.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
我国之所以成为世界最大规模的科技人才队伍,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现代化高等教育体系。第一,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从2000年的13.3%跃升至2020年的54.4%[4]108,从精英型(小于15%)到大众型(2002年之后大于15%),再到普及化阶段(2019年之后大于50%),比2010年国务院发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预期目标(40%)高出了14.4个百分点;全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4 183万人,比预期目标(3 550万人)多了633万人。中国堪称世界最大的高等教育之国,实现了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6]。第二,我国研究生毕业生人数从2000年的5.9万人提高至2020年的72.9万人,年均增速高达13.4%。第三,我国普通本专科毕业生从95.0万人提高至近800万人,年均增速11.2%[4]186,其中1/2以上是理工科毕业生,有效地促进我国科技队伍特别是研发人员迅速扩大,并跃居世界首位。第四,我国全面启动“双一流”大学建设,包括42所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95所大学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学科。第五,我国回国留学人员大幅度增长,从2000年的9 121人上升至2018年的51.94万人[4]186,年均增速高达25.2%;自改革开放以来,回国留学人员已累计365.14万人[7],不断提高了我国人才队伍的国际化,其规模之大为历史空前,居世界首位。这些方方面面的人才不仅成为我国科技人才大军迅速发展的主要来源,而且也成为我国主要科技总量指标跃居世界前列的科技人力资本因素,从而充分显示“我们着力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聚天下英才而用之,充分激发广大科技人员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
1.研发经费高速增长
进入21世纪,我国研发经费支出进入超高速增长阶段。研发经费总投入可综合反映一个国家科技创新能力,有效地增加该国知识总量,以及运用知识去创造新应用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从2000—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年均增速保持了8.7%的世界最高记录;与此同时,按人民币现价计算,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从2000年的896亿元增长至2020年的24 426亿元[4]180,相当于2000年的27.3倍,年均增速高达18.0%,创下世界最高记录;研发经费支出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从0.89%上升至2.40%,相当于国防费占GDP比重(2020年为1.27%)的近2倍。尽管我国没有达到《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提出的“2020年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以上”的目标要求,低于美国水平(2.84%,2018年数据(6)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GB.XPD.RSDV.GD.ZS?end=2018&locations=US &start=1996&view=chart。);按购买力平价(PPP)2017国际元(简称“国际元”)计算,我国研发经费支出总额从2000年的388亿国际元上升至2020年的5 522亿国际元,相当于2000年的14.2倍,年均增速高达14.2%,已经与美国5 550亿国际元相当,即将超过美国(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21年科学报告》提供的信息,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8年,美国在研发领域投资为4 606亿美元;中国则为4 390亿美元,全球占比为24.5%(UNESCO Science Report: the race against time for smarter development)。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科学与工程指标报告》(2020年),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19年的数据表明,中国的科研支出已经超过美国。根据美国人文与科学院报告,按购买力评价(PPP)计算,2020年,中国的研发投入首次超过美国(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2021年3月2日)。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邓肯指出,2021年以来,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年平均增速达到17%,而美国仅为4%;中国将在2021年超过美国,到2030年,中国在研发上的投入将比美国多40%(法国《世界报》网站,2021年5月12日)。这些信息表明,中国研发经费支出按购买力平价(PPP)计算,即将超过美国。,首次将成为世界研发经费支出第一大国。我国研发经费投入(2017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2.8%上升至2020年的19.1%,提高了16.3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0.82个百分点(8)笔者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中国与世界GDP(国际元)、研发支出与GDP之比计算数据。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NY.GDP.MKTP.PP.KD?end=2020&locations=1W-CN&start=1990&view=chart ;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GB.XPD.RSDV.GD.ZS?end=2020&locations=1W-CN&start=1990&view=chart。。
我国已经形成以企业投入为主的研发经费支出良性增长机制。2019年,各类企业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支出16 887亿元,占全国研发经费支出(22 144亿元)比重的76.3%[8];同时,企业也成为研发投入主体,不仅直接驱动了我国研发活动及创新成果,而且也成为研发经费总支出高速增长的最大投入者。
2.重大科技项目获大幅度支持
国家财政大幅度支持重大科技项目。2020年,我国财政科学技术支出10 717.4亿元,约占GDP比重1.0%[4]180,创下历史纪录,从而有效地支持国家重大科研领域、重大专项、前沿技术以及基础研究。其中,“十一五”规划支持重大科技专项与重大科技基础设施14项;“十二五”规划重大科技专项14项、科学研究及设施2项、知识创新工程8项、技术创新工程6项;“十三五”规划重大科技项目6项、重大工程9项;国家三个五年规划共计59项。这充分反映了中国科技创新的举国体制优势,不仅创下新中国历史记录,更是创下了当今世界纪录,而且体现为科技战略前沿突破能力的大幅跃升。目前,我国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开启了科学探测宇宙标志性的重大突破,捷报频传。例如,中国航天员首次进驻自己的空间站,“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火星,“嫦娥四号”首次登陆月球背面,“嫦娥五号”实现地外天体采样,“奋斗者号”成功坐底,“天鲲号”首航成功(9)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7月27日。,等等。
1.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
我国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方面已跃居世界前列,科学与工程论文发表数实现了大幅度增长,占世界比重明显提升。根据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我国科技期刊论文数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5.0%提高至2019年的20.7%,已经超过美国比重(16.6%)(详见表1),跃居世界第一。为此,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论文产出:美国趋势和国际比较》(2019年12月)评价,中国在2018年已经成为世界最大的科学知识生产国;同时,还专门指出,中国在农业科学、化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工程、材料科学、自然资源与保护、物理学等领域已经显示出最大的专业化和影响力(10)美国国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据库,https:∥ncses.nsf.gov/pubs/nsb20206/data#table-block。。日本文部科学省科学技术与学术政策研究所根据英国调查公司(Clarivate)的数据,计算和分析了主要国家平均3年的论文篇数进入全世界前10%的“受关注论文”。其中,中国在2018年(2017—2019年平均)为42 190篇,超过美国的37 124篇;中国占世界比重从2007—2009年期间的7.6%,上升至2017—2019年期间的24.8%,跃居世界首位;而美国占世界比重则从34.9%降至22.9%。在8个领域中,中国在材料科学、化学和工学等5个领域位居世界首位。该报告认为,在世界学术研究竞争中,中国开始与美国并驾齐驱(11)《日本调查:中国论文数量跃居世界首位》,日经中文网,2021年8月11日,https:∥mp.weixin.qq.com/s/xDAyQ-EJSMEHE1tUjnd0PA。。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认为,我国基础研究水平大幅提升,化学、材料、物理等学科处在世界前列,取得了以量子通信、铁基超导、干细胞为代表的一批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科技的战略前沿突破能力大幅跃升,在深海、深空、深地、深蓝等领域不断取得重大进展(12)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7月27日。。
2.专利质量不断提升
我国专利质量也不断提升,特别是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实现了超高速增长,占世界比重大幅度提升。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数据库等统计显示,一方面,在2000—2019年间,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不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台湾地区)年均增速高达24.9%,大大超过美国(3.1%)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国家(0.5%),世界总数比重从3.1%上升至58.0%,提高了54.6个百分点;中国于2009年超过美国,于2015年超过OECD国家总数(13)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IP.PAT.RESD?end=2020&locations=1W-CN-OE-US&start=1990&view=chart。。另一方面,中国本国居民发明专利授权量占世界比重从1985年的0.02%跃升至2019年的25.45%。中国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从2000年的701件上升至2020年的68 720件,年均增速达到25.8%,明显超过同期日本增速(8.8%)、美国增速(2.4%)(详见表2),先后超过日本、美国;2020年,中国PCT占世界总量比重达到24.91%(14)世界知识产权数据库,https:∥www3.wipo.int/ipstats/index.htm?tab=patent。。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总干事弗朗西斯·高锐认为,中国已经从技术使用者转变为技术生产者,世界技术创新的中心正在从欧美向中日韩等东亚国家转移。本文基于专利转让次数、专利被引次数、专利存续期等反映专利质量的指标进行计算发现,我国发明专利质量在不断上升[9]。
表2 2000—2020年中国、日本、美国的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情况
3.高技术出口额持续居世界首位
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持续居世界首位,于2013年达到高峰,随后有所下降,到2018年,再次达到高峰;2012—2018年期间,年均增速为3.5%,已经低于世界平均增速(为4.5%)。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世界比重先上升后下降,于2015年达到最高峰,占世界比重为28.3%,而后有所下降,到2018年降至25.0%,相当于美国比重(5.3%)的4.7倍。2019年,我国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占制成品出口额比重为30.8%,明显高于OECD国家的18.0%和美国的18.9%(15)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TX.VAL.TECH.MF.ZS?end=2019&locations=CN-OE-1W-US&start=2007。。
我国技术市场呈超高速发展,技术市场成交额从2000年的651亿元,到2020年已高达28 252亿元,相当于2000年的43.4倍,年均增速达到20.8%,大大超过名义GDP年均增速12.3%,增长弹性系数高达1.692,属于高增长弹性的技术市场收益;与GDP之比从0.65%上升至2.78%,已高于2020年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的2.40%(详见表3);按2017国际元计算,相当于6 210亿国际元,成为世界上最具有发展潜力的技术市场,形成了研发投入与技术市场产出良性互动关系,特别是企业成为研发投入和技术市场的主体。2019年,我国有3 450家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技术合同近42万项,合同金额达到940亿元,技术合同及成交额占全国总额的91.5%,成为技术输出的主体(16)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部长王志刚,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2021年7月27日。,并通过技术进步和技术效率有效地推动我国工业的转型升级[10]。
表3 2000—2020年我国技术市场成交额与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
我国从计划经济时代的“五路大军”(中国科学院、国家部委科研机构、地方科研机构、大学科研机构、国防科研机构)到改革开放成为“新五路大军”,再加上国有企业科研机构、民营企业科研机构、外资企业科研机构的“三路大军”,共计“八路大军”,从而逐步构成了更具创新力、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体系。其中,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都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1]。全国共建设了500多家国家重点实验室,布局了13个国家应用数学研究中心,优化调整形成20个国家科学数据中心、31个国家生物种质和实验材料资源库、98个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同时,我国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20万家(17)这些科研机构不仅参与科技创新竞争。这些科研机构不仅参与科技创新竞争,而且也主动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科技创新竞争,与OECD发达国家同台国际竞争与国际合作。
21世纪,国际社会发展最重要的现代化要素就是科技要素,为第一生产力。所谓科技实力就是指一个国家主要科技总量指标占世界比重。本文选用了本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科研期刊文章数(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研发经费支出(世界银行)三个指标占世界比重,以此阐释中国的科技与信息实力的跃升(详见表1)。
中国本国居民专利申请量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1%提高至2019年的58.0%,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13.3%)的4.36倍;中国科技期刊文章数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5.0%提高至2018年20.7%,相当于美国占世界比重(16.6%)的1.25倍;中国研发经费支出(2017国际元)占世界比重从2000的2.8%上升至2020年的19.1%,与美国比重(19.2%)基本接近。我国科技实力大幅跃升,科技实力占世界比重从2000年的3.0%提高至2020年的32.0%,提高了29个百分点,平均每年提高1.45个百分点,是各类实力(经济实力、贸易实力、国防实力等)中提高幅度最大的。
然而,我们尤其需要指出的是,与科技实力有所不同,我国在基础科学研究水平、关键重大技术创新方面与美国等发达国家仍有较大差距,而这正是我国科技总量在赶超过程中要全面实现提升科技质量水平的重中之重。
21世纪,信息数字成为第四次工业革命中越来越重要的现代生产要素。所谓信息实力是指一个国家主要信息总量指标占世界比重。为此,本文选择了具有代表性的移动电话用户和固定宽带用户占世界比重(详见表1)。
我国从信息实力小国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实力之国。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提供的信息,我国固定宽带用户数占世界比重从2001年的0.9%上升至2020年的39.6%,移动电话用户占世界比重从11.5%上升至2019年的21.9%。从信息实力来看,中国占世界比重2000年的6.2%提高至2019年的30.7%,同期,美国占世界比重则从20.7%下降至7.8%,我国相当于美国的3.9倍(18)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indicator/IP.PAT.RESD?end=2020&locations=1W-CN-OE-US&start=1990&view=chart。。中国仅用了20年时间,不仅消除了与美国的信息实力差距,而且迅速成为世界最大的信息实力之国,占世界比重也大大超过中国人口占世界比重(18.1%)。
此外,我国数字经济处在高速成长阶段。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19)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部小类;(2)机电器材制造;(3)电子设备制造;(4)“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5)互联网服务;(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小类;(7)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7.8%,已经成为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支柱新产业,并大力促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数字产业发展壮大。
总之,我国科技与信息实力是综合国力中十大实力增长最快的。对美国而言,我国科技与信息实力的增长对其形成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这也是美国对中国发动科技战的主要原因,更是美国遏制中国崛起的根本原因,并且不可避免地成为中美激烈竞争乃至公开对抗的主战场。为此,中国必须坚持创新驱动发展,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全面塑造科技发展新优势,大力推进国家科技自立自强。
我国之所以能在20年的时间中,科技实力、信息实力跃上新的大台阶,实现跨越式的发展,这是因为,中国不仅具有一般发展中国家的后发追赶优势,而且最重要的是具有最显著的制度优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有明确的连续的科技创新战略规划、战略目标和战略实施优势;独立的完整的科技创新体系以及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世界最大规模的门类齐全的科技人才资源优势;强大的可持续快速增长的科技研发投入优势;超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优势;以及与世界发达国家同台竞争优势等。
1.中国政府作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重大决策成功是最大的成功。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要在“关键领域和若干科技发展前沿,掌握核心技术和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11]。为此,国务院从2003年开始制定,并于2006年正式公布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简称《纲要》)(20)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gongbao/content/2006/content_240244.htm。。《纲要》提出了“今后15年,科技工作的指导方针是: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并且提出到2020年创建创新型国家总体目标:“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保障国家安全的能力显著增强,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基础科学和前沿技术研究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取得一批在世界具有重大影响的科学技术成果,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为在本世纪中叶成为世界科技强国奠定基础。”《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科学技术发展的八项具体目标,特别是五个量化指标:到2020年,全社会研究开发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2.5%以上,力争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0%以上,对外技术依存度降低到30%以下,本国人发明专利年度授权量和国际科学论文被引用数均进入世界前5位。这就便于进行中期评估、后期评估。《纲要》确定了11项重大领域、规划了16个国家重大专项、8类前沿技术以及基础研究。该《纲要》是中国第一个赶超美国等发达国家科技中长期规划,有效地组成创新驱动的举国体制,成为实现2020年自主创新目标的根本原因。
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专门列出了创新驱动发展四类量化指标。到2020年,我国研究与实验发展经费投入强度达到2.5%、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2件、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5年的55.3%提高至2020年的60%,互联网普及率(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21)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系指固定宽带家庭用户数与家庭户数之比。从2015年的40%提高至2020年的70%、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57%提高至85%)[12]。2016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明确我国到2050年建成世界科技创新强国“三步走”的战略目标,成为实现2020年科技创新目标的强大动力。其中第一步,到2020年,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基本建成中国特色国家创新体系,有力支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并专门增加了2020年“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20%”的量化指标(2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网站,http:∥www.scio.gov.cn/xwfbh/xwbfbh/wqfbh/33978/34585/xgzc34591/Document/1478339/1478339_1.htm。。
2.实际执行结果超过预期目标
我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00年的43.2%提高至2020年的超过60%。2020年,我国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5.8件(全国为221万件),超过原定目标12件(全国为169.5万件),研发经费支出强度达到2.40%,低于2.50%的目标。中国研发经费投入稳居世界第二位,按2017国际元计算,已与美国基本相当。2013年,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将宽带网络作为国家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13]。到2020年底,全国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从2015年的40%达到2020年的96%,家庭户从2.6亿户上升至4.84亿户;移动宽带用户普及率从57.4%提高至108%,用户数从5.8亿上升到约15.15亿,分别相当于美国用户总数的3.98倍和3.96倍。此外,中国在全球创新指数排名从2015年的第29位跃升至2020年的第14位,排在日本、法国、加拿大之前,已进入世界发达国家创新指数行列(23)《2020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https:∥www.wipo.int/global_innovation_index/en/2020/。。
总之,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评价的我国科技发展成就,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取得重要进展,战略高技术领域取得新跨越,高端产业取得新突破,科技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民生科技领域取得显著成效,国防科技创新取得重大成就(24)人民网,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116474。。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家发展的战略支撑,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1]据此,本文提出几方面的建议。
2021年3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简称“十四五”规划)提出,2035年,我国科技发展目标就是科技实力将大幅跃升,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25)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特别是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考察调研时提出,中国科技创新总目标就是“进入世界科技发展第一方阵”(26)习近平重要讲话数据库,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60807,2021年3月25日发布。。在“十四五”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目标是显著提升创新能力,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7%以上,力争实际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即高于2.40%。基于此,我国要实现2025年国家科技创新目标,尤其应该关注加强几个方面的具体指标。
1.研发经费投入持续高增长
2020年,我国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24 426亿元,按年均增长7%以上的目标要求,以及按2020年人民币元价格,到2025年,将达到34 259亿元;按2017国际元计算,相当于从5 520亿国际元提高至7 742亿国际元,是2020年的1.40倍,可力争达到1.50倍,相当于美国研发经费支出从0.99倍上升至1.20倍;占世界比重从2020年19.1%提高至2025年的23%,居世界首位。我国研发经费投入持续高增长,已形成明显的比较优势和强大的竞争优势。
2.创新发明再上新台阶
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我国不再采用每万人口发明专利拥有量,而采用了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27)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高价值发明专利数/总人口(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包括:(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有效发明专利;(2)在海外有同族专利权的有效发明专利;(3)维持年限超过10年的有效发明专利;(4)实现较高质押融资金额的有效发迷航专利;(5)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或中国专利奖的有效发明专利。,将从2020年的6.3件上升至2025年的12件,高价值发明专利总数从88.9万件上升至172万件,实际可力争达到2倍以上(28)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
3.“三新”经济成为高速增长主要动力
“三新”经济即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模式,是指一种有别于传统经济划分模式的表现形式,主要指楼宇经济、街区经济和总部经济(29)“三新”经济有别于传统经济,是充分发挥城市高聚集,高附加值的资源优势,利用最为集中的人力、物力、财力和配套资源来发展高产能经济。,已经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新产业、新支柱、新动能。根据国家统计局提供的数据,“三新”经济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从2017年的15.7%提高至2020年的17.1%(30)国家统计局网站,http:∥www.stats.gov.cn/tjsj/sjjd/202107/t20210715_1819497.html。,已成为我国最大的新兴支柱产业,经济发展新动能指数以2014年为100.0,到2019年已经提到至332.0,年均增速高达27.1%,也成为“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总量或人均GDP实现中高速增长的主要动力。
4.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成为重要支柱性产业
2020年,我国数字经济核心产业(31)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包括:(1)“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全部小类;(2)机电器材制造;(3)电子设备制造;(4)“电信、广播电视和卫星传输服务业”;(5)互联网服务;(6)“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全部小类;(7)文化数字内容服务。增加值占GDP比重已经达到7.8%,根据“十四五”规划的目标,到2025年,这一比重将达到10%(32)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成为我国重要支柱产业和基础性产业,从而以数字经济引导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高质量发展,并将建成世界最大的数字经济、数字社会、数字政府之国。
5.新兴战略产业异军突起
2020年,我国新兴战略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7%。新兴战略产业是对经济全局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作用的产业,主要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新能源汽车(33)2020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6.6万辆和136.7万辆,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数据,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688756599484243533&wfr=spider&for=pc;2020年,中国新能源乘用车占世界比重为41%,搜狐网,https:∥www.sohu.com/a/449255501_100238519?referid=001cxzs00020004。、绿色环保等产业;设置这些指标,有利于引导构建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长引擎,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在“十四五”时期,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将不断增加,增加值占GDP比重有望从2019年11.5%提高至17%[14]236。
6.建成世界最大5G用户国,构建数字经济时代新优势
我国已经建成全球最大的4G和5G网络,用户普及率提高到56%。2020年,我国移动宽带已基本普及,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4G网络,行政村通4G和光纤比例均超过99.9%[13];正在建设全球规模最大5G网络,5G基站96.1万个,占全球70%以上;市场方面,截至2021年6月底,5G终端连接数超过3.65亿,占全球80%,5G用户渗透率达到17.8%[15]。这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最大基础设施,就像第一次工业革命的铁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电力、第三次工业革命的信息一样,我国正在加速5G网络建设。在“十四五”时期,我国将加快5G网络覆盖率,从2020年的15%提高至2025年的56%,5G移动用户数从2.1亿人上升至超过8亿人,成为世界最大的5G用户国,构建数字经济时代的新优势[14]237。
7.国际专利申请量保持世界第一
2020年,我国PCT专利申请受理量68 720件,相当于2000年701件的98倍,跃居世界第一,占世界总数(27.59万件)的24.9%,是美国PCT专利申请受理量(59 230件)的1.16倍。其中,在全球企业的PCT专利申请量排名中,2020年,中国的华为公司提交的PCT专利申请量达到了5 464件,已连续第四年排名第一,相当于全国PCT专利申请量的8.0%,比全球第八位的瑞士PCT专利申请量(4 883件)还要高(34)美国没有一家公司可以在5G领域与华为竞争。中国供应链健全,拥有各个领域的大量技术工人和工程师,很可能在改变经济生活的新技术方面超越美国。《香港亚洲时报》,2021年7月24日。。此外,京东方和OPPO分别以1 892件和1 801件PCT专利申请量排名世界第七和第八企业;在全球大学PCT专利申请量前10名中,中国有5所大学(深圳大学第三位、清华大学第四位、浙江大学第五位、大连理工大学第七位、南方科技大学第八位),美国有4所大学,日本有1所大学(35)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PCT Yearly Review: The International Patent System》,https:∥www.wipo.int/pct/en/activity/index.html。。我国力争到2025年,PCT申请受理量再翻一番之多,占世界比重上升为1/3,将对世界技术创新作出最大的贡献。
总之,根据国家“十四五”规划,到2025年,我国创新能力显著提升,科技实力迈上更大的台阶(36)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站,http:∥www.gov.cn/xinwen/2021-03/13/content_5592681.htm。,进入世界第一方阵。我们不但要与美国在公开创新竞赛中立于不败之地,更要对世界科技创新做出巨大的贡献。
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1]。这是我国应对美国未来可能对中国进行前所未有的科技战或科技冷战的战略之策。对此,我们应从四个方面进一步推进提升并强化我国科技力量。
1.打造新型举国体制
我们要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的领导者、组织者、资助者、受益者的四大定位和功能;同时,也要充分发挥市场对科技创新的需求驱动、供给驱动的机制作用。
2.建成国家战略科技主力军
我国要建成宏大的门类齐全、各有专长的国家战略科技主力军,这包括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科技领军企业等,发挥各自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进而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
3.制定人才强国发展规划
我国应制定第二个《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21—2035)》,为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应着眼于为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人才保证,重点是“努力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顶尖科技人才,稳定支持一批创新团队,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1]。
4.参与全球科技创新
我国应大力支持科技研发机构参与全球科技创新,开展国际大科学计划,支持国际大科学工程建设,举办国际性学术会议,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引领世界科技创新前沿。
1.组织科技前沿领域攻关
我国“十四五”规划组织实施一批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共计9大类:新一代人工智能、量子信息、集成电路、脑科学与内脑研究、基因与生物技术、临床医学与健康、深空深地深海和极地探测,建设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及其4大类、22项:战略导向型(6项)、应用支撑型(5项)、前瞻引领型(6项)、民生改善型(5项),以此加快建设57个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完善战略性创新平台体系,优化国家科技创新空间布局,形成若干个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国家科学中心。
2.提升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企业是我国创新的主体,研发投入占比已经达到3/4,研发人员占比已达到4/5,科技工作者(全国9 000多万人)占比也是5/4,特别是大力支持科技型企业,鼓励他们直接参与国家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实施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激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
3.稳定增加政府财政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比重
2019年,全国基础研究投入占研发经费总支出比重仅为6.0%;目前,高等学校主要承担基础研究的重任,经费支出占研发经费总支出比重的8.1%。我国已经是世界上最大高等教育之国,包括学校数、教师数、博士后、博士生、研究生均居世界首位,其中从事基础研究的人员也居世界首位。为了充分发挥我国大学基础研究的全球优势,提高基础研究的研发经费投入,在“十四五”时期,我国要实现基础研究占比和高校占基础研究支出比在10%以上(简称“两个10%以上”),并作为约束性指标(37)到2025年,我国推动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占研发经费投入比重提高到8%的目标。2020年,国家财政用于科学技术公共预算支出高达9 009亿元,若按10%,即900亿元用于直接投入基础研究是有条件的,再加上其鼓励企业对基础研究的投入,是有可能将全国用于基础研究的比例从2020年6%提高至2025年的10%。[14]234。正如李克强总理所提出的要求,“拿出专门资金,激励科研人员凝练提出前沿领域重大问题,持续深入研究。提高学校数理化生等基础学科教育水平,培养更多基础研究人才。多渠道引进优秀人才,促进基础研究水平提高。”[16]
4.全面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和全球科技治理
“以全球视野谋划和推动创新,积极融入全球创新网络,聚焦气候变化、人类健康等问题,加强同各国科研人员的联合研发。”[1]我们要加快落实“十四五”规划所明确提出的“主动设计和牵头发起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尽快“设立面向全球的科学研究基金,实施科学家交流计划”;通过增加国际技术援助,向发展中国家分享并转移经济适用、效果明显的科技成果,如农业技术、制造技术、新能源技术、环保技术、数字通讯技术、生物技术等,使中国技术变成全球技术,“让中国科技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作出更大贡献。”[16]
5.实施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
国家相关部门应制定《国家知识产权强国战略纲要(2021—3035)》(简称“2.0”版),提出中国面向2025与2035年的战略目标,即 “把我国建设成为世界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高水平国家”,以全面提升专利质量与应用效益为主要目标,以突破当前技术“卡脖子”问题为关键,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提供强有力的知识基础和技术支撑。同时,我国已将高价值发明专利、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作为国家和地方五年规划预期性指标,在国家重大专项规划目标和指标中,均采用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指标(2.0指标版),实现从专利授权到产业行业发展的重大转变。目前,中国已经形成了以授权为核心、重点突出明确、结构全面合理的专利资助政策体系,实现从“数量导向”到“质量导向”的重大转变,今后应加强对高质量、高价值专利的资助,包括对专利授权大户的资助,专利转化资助、专利质押融资资助和专利奖奖励等[8]。
21世纪已走过的20年,中国紧紧抓住并创造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期,用了四个五年计划或规划,使国家科技实力连续迈上了四个大台阶,主要科技总量指标跃居世界前列,甚至超过美国,充分体现了“中国优势”,彰显着坚持中国共产党对我国科技事业全面领导的政治优势,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指导方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中国特色的科技创新路线,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国家战略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以及坚持对外开放、促进国际科技合作、为人类发展做出的中国科技贡献。
未来15年,我国仍处在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战略机遇期。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展望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仅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而且关键核心技术将会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
本文预计,至2035年,我国研发经费支出与GDP之比将达到3%,研发经费支出(2017国际元)占世界比重达到1/5左右,成为世界最大的研发投资国;每万名就业人员研发人员比例超过100人年,总规模将超过1 000万人年,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新兴研发产业,各类人才超过2.5亿人,特别是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在主要战略新兴科技走在世界前列,建成一批世界一流的科研机构、研究型大学和创新型企业,建成世界最大规模的创新中心和研发基地;实施重大领域强国战略,包括基本建成世界航天强国、信息强国、网络强国、知识产权强国等;建成世界最大的国内技术市场,力争技术市场交易额实现翻两番以上。
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科技发展水平尤其是科学前沿研究水平还与美国等发达国家有不同程度的差距,一些关键性核心技术长期受制于人,部分关键性核心技术、元器件、零部件、原材料长期以来依赖进口,许多重大的关键性的创新进入“无人区”。为此,我们需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38)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听取科技部汇报时指出,我们科技总体上与发达国家比有差距,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发挥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到2050年都不可能赶上的核心技术领域,要研究“非对称”性赶超措施,在国际上,没有核心技术的优势就没有政治上的强势。《科技日报》,2021年8月2日第8版。,应对来自美国对中国发动全面的非对称的科技竞争(39)2021年1月,美国“中国战略组”智库发布了《非对称竞争:应对中国科技竞争的战略》,提出中美科技竞争的四个维度:即卡脖子、零和竞争、安全风险和加速器,并对中国实施非对称竞争,呼吁美国更加重视具有广泛应用领域的基础前沿技术。。从基础研究到应用研究,从尖端科技到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以及价值链,美国正在全面围堵封杀中国科技创新与开放创新(40)2020年11月,美国国会“中国特别工作组”的科技小组发布了《美国的技术竞争新战略》,提出美国必须大幅度扩大在科学技术能力和科学研究方面的投资,以此来保持领先地位。,成为中国未来科技创新最大的不确定性的挑战者。美国政府带头对中国发动科技战,既有科技封锁,又有科技围堵;既有科技冷战,又有科技热战。因而,我们必须“丢掉幻想,准备战斗”,美国霸权主义是不会违背毛泽东所揭示的“捣乱,失败,再捣乱,再失败,直至灭亡的逻辑。”[17]
无论是从严峻的国际形势,还是巨大的国内需求,我们都需要加快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步伐,实施“非对称”性赶超战略,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实现我国科技自立自强,打破美国对中国所施行的科技封锁、制裁(如针对华为公司等)。为此,我国需要采取“非对称”赶超战略措施,制定科技强国行动纲要,自主自立自强;支持和资助大学培养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学生,强化我国专门人才规模优势;大力强化政府对基础研究支持力度,激励企业增加基础研发投入,力争全国基础研究支出与GDP之比从2020年的0.14%提高至2035年的0.35%以上。同时,我国应制定实施基础研究10年行动方案,尤其是超前布局和强化资助一批基础学科研究中心,重点培养和稳定一大批基础学科高水平人才和创新团队,既要鼓励满足国家科学发展的长远需求,更要鼓励科学家的自由探索;赋予研发人员(包括大学及教师)知识产权所有权和受益权,鼓励和资助我国优秀科学家进入国际科学学会,主动倡导并精心组织重大国际性科学研究项目;并且积极吸引和资助世界(包括美国)的科技界、科学家、发明家来华合作研发、成果分享。
总之,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正如毛泽东于1956年11月在《纪念孙中山先生》一文所预言:“中国将变成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工业国。中国应当对于人类有较大贡献。”[18]这就突出反映了中国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做出重大贡献的时代。根据世界银行数据库统计,从2000—2019年,我国居民发明专利申请量对世界增长贡献率高达92.2%,对世界科技期刊文章数增长贡献率为32.0%(2000—2018年数据),固定宽带用户数增长贡献率为40.2%。我们可以预期,到2035年,中国必将对人类科学技术事业做出巨大贡献,并载入21世纪的史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