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 丹
新一轮的课程与教学改革要求我们的课堂形态向富于生命化有质感的创新课堂转型。在课堂教学提质增效的基础上,课外作业这一学习环节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应该发生相应的转变和赋予其新的内涵,发挥其应有的育人功能。在初中生物学学科以提高学生的生物学课程素养为目标,优化作业设计为路径来落实学生的核心素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笔者带领所在教研组老师尝试开展“具体生活情境下的初中生物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借助项目式学习为主导的“实践性作业”的探索力图改变传统的教与学现状,追求素养立意,展开情境教学,破解教学与生活脱节的现象,实现新的课程标准提出的“科学态度、健康意识与社会责任共同涵育”的要求。
生物科学是自然科学中的基础学科,是研究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初中生物学课程设计的宗旨指向生物学科素养的形成。
生物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解决生物学问题时所呈现出的品质和能力,新的课程标准明确了学科素养的内容:即生命观念、科学思维、探究实践和态度责任。生物学课程的设计宗旨和实施中的基本要求指向培育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核心素养的培育依托教学的各个环节,其中实践性作业是沟通教与学的重要渠道,通过课堂教学内容的延伸,达到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目的。
落实“五育并举”的育人要求,既需要我们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思想,也要在课外落实学科要求,从知识目标到能力目标,再到素养形成去思考教与学的形式革新。而实践性、生活化的作业设计,无疑是一个延展课堂教学的重要环节。教师在如今的教学中既要给学生作业总量上做减法,更急需要为提高作业内容质量做加法。只有作业提质增效,才能为学生精准减负。传统的作业设计模式未能满足培养学生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
作业量大,缺乏针对性,同一类型的题目反复机械式训练,学生不会举一反三,题目稍有变化就无法理解;作业形式单一,重知识记忆,轻素养培养,缺乏对科学思维、实践能力的训练,缺少与社会生产实践的结合;缺少分层设计,“一刀切”的作业设计忽略了每个学生都具有差异性学习的特点。探索建设以学生为中心、以核心素养为本的作业设计势在必行。
通过开展生物学课程实践性作业设计的研究,帮助学生摆脱死记硬背的僵化学习模式,在理解的基础上形成有效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学课程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同时,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与真实世界发生链接促进生物学课程素养能力的持续提升。另一方面引领和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促使教师在减负提效、项目合作、开放多元的基础上更好地归纳总结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方法和实施渠道。为其他生物教师提供可借鉴的资料。
本教学研究设计相应技术路线,确保研究有序实施。本项目研究工作以行动研究为主。同时在研究中还辅之以调查验证法、文献资料查询法、经验归纳总结法、案例研究法,确保本研究项目得以快速高效有序实施。
图1 项目实施的三个阶段
项目组根据教材的具体内容,单元整体设计初中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作业,体现教材内容的渐进性和整体性。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对生物学课程的知识逐步建立综合性、系统性思维。考虑初一孩子从感性认知到初二孩子逻辑思维形成的阶段性和能力要求的层次性,在作业设计上遵循从易到难、逐渐升级的原则,根据孩子的年龄特征和能力结构设计分层作业、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开展学习。
案例1:七上第二单元《生物体的结构层次》与第三单元《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整体设计的五项实践性作业:
A. 观看《工作细胞》纪录片,归纳纪录片中提到的细胞的名称和功能。
B. 说一说“显微镜的发展史”或“克隆羊多莉的故事”。
C. 手绘“动物体的结构层次”或“植物体的结构层次图”。
D. 动手制作花贴图。
E. 自己选取种子萌发,或花市采购水仙、风信子等球茎或开展种植体验,用图文展示自己的观察日记。
这两个单元的实践性作业设计,是从“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这一层次)—动植物整体”这一线索综合考量,整体设计。A作业是在学生入学之初,刚刚接触生物课堂。孩子刚进入初中,还没有完全适应中学的学习。学生未接触课本知识之前,为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这一知识点,老师布置观看《工作细胞》纪录片,在趣味情境中让学生建立感性认识,对生物学课程产生兴趣,并引导学生学会从日常生活中收集和整合学习资源。B作业是让学生通过查阅课本、网络搜索等路径获得资讯,学会讲述科学小故事。把学习的空间从课堂拓展到课外,又从课外回归到课堂。锻炼口头表达能力。C作业是让学生通过手绘生物图示,巩固所学,把空洞的理论可视化。到了七年级下学期设计“手绘血液循环图”或“尿的形成示意图”也是培养学生把抽象的理论知识变成具象表达的能力。D作业是让学生选取实际生活中自己喜欢的鲜花,做成花贴图,培养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七年级下学期老师设计的“制作模拟呼吸系统中膈肌运动的模型”等作业,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E作业利用了寒假周期长、恰逢春节人们喜欢采购年花的习俗,让学生开展种植体验,验证课本中“被子植物的一生”的相关知识。这一系列实践性作业的布置,让学生逐渐形成“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生物观念。作业完成由“观看—讲述—绘画—制作—实践”的过程,也体现了能力层次的逐步升级。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进一步明确了“坚持知行合一,让学生成为生活和学习的主人”的工作要求。生物学课程的实践性作业设计亦创设具体的生活情境。
案例2:结合广西人的三月三假期和清明节,以下两道作业,可任选其一完成。
A. 中国四大传统节日之一的清明节,做艾叶粑粑、吃五色糯米饭是壮家的习俗。请你参与至少一种食物的制作,将食材获取方式、食材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制作过程、成品呈现、品尝感悟等用文字+照片(或视频)方式进行记录并分享。
B. 春季气温升高,香椿、春笋、艾、蕨菜、荠菜等各种鲜嫩的野菜迫不及待地冒出头来。请你通过收集资料、访谈长辈等方式,选择制作一道春日里的美食,将食材获取方式、食材中的主要营养物质、制作过程、成品呈现、品尝感悟等用文字+照片(或视频)方式进行记录并分享。
三月三和清明节假期,正好结束七下第二单元第二章《人体的营养》这一内容的学习。该案例不仅要求学生学以致用,还巧妙地实现了“五育”融合,增加了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感。
案例3:近年来,柳州螺蛳粉C位出道,俘获亿万“吃货”的味蕾。请通过个人观察和社会调查了解螺蛳粉的发展历史和制作过程,以《一碗螺蛳粉的奇妙旅行》为题,写出一碗螺蛳粉的食材中主要含有的营养物质以及进入人体内发生变化的小短文。
这是在学习了消化系统的相关内容之后,老师设计的实践性作业,体现了地域饮食文化,链接了学生的具体生活情境,渗透了热爱家乡的情感教育,增强了身为“柳州人”的自豪感。
案例4:2022年寒假作业,请你于春节前夕通过采访或者网络查找年夜饭的由来,并与家人配合完成年夜饭中的一道菜,结合七下课本中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和“常见的食物成分表”写出食材中的营养成分。制作分享小视频或手抄报。
该案例不仅促进学生提前预习生物学下一册书的内容,还在完成过程中涉及历史及传统文化的相关领域。同时学生在动手实践中增进了亲子关系,落实了“劳动教育”的相关要求。家长普遍反映这样的作业有意思、有意义。
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采用项目式学习的方法,通过小组分工合作来完成探究或实践。作业设计跨领域,跨学科,加强了学生学习中人与人,学科与学科之间的互动性。通过学科融合,项目合作,鼓励学生走进社会,走进生活,通过亲身体验、深刻理解、深度融合来获得核心素养的发展。
案例5:学习八上第五单元第四章微生物相关知识后,通过采访初三学长和化学老师,了解生物发酵中的化学变化,动手实践制作泡菜或甜酒酿。
该案例促进了生物与化学跨学科交流以及不同年级学生的互动。也在动手操作中强化了生物知识在生活实践中的运用。
案例6:学校北门建设即将完成,其东西侧的花圃你有何建议?开展“学校花圃设计我能行”项目大赛,可自行组建6~8人项目团队,通过呈现调研报告、设计图纸和现场答辩等方式完成。
该案例设计,学生在完成过程中既要考虑生物的相关知识,也需要了解地方气候、地形位置等因素对植物生长影响,还要考虑花圃的美观以及与学校文化相吻合等各种因素。学生有的采访了地理老师、美术老师,有的请教了园林规划专业人员。有的学生甚至与化学老师讨论如何检验北门花圃土壤的酸碱度问题,根据土壤的酸碱度确定选种的植物。这样开放性的实践性作业,鼓励了学生的深度思考和综合性思考,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的情感态度。
案例7:龙城四月,满城尽是紫荆花。27万株洋紫荆齐齐绽放,让柳州这座南方小城一下进入“颜值巅峰”。园林部门也早早发布了花期预告。那么,洋紫荆开放主要受哪些因素影响?为什么园林部门能够准确预判花期?请各小组通过网络查找、采访园林局和气象部门等专业人员,形成一个调查报告,并对柳州市的园林规划提出合理化建议。
这项作业的设计,知识背景源于七上第二章《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能力要求源于七上对“调查”这一方法步骤的实践,情境设计源于学生所生活的“城市名片——洋紫荆”。七上课本中关于“调查”提出的基本方法步骤是“选择调查范围—分组—设计调查路线—调查—归类—整理”。但这项作业的要求其实不局限于调查的这几个基本环节,要形成老师要求的调查报告这一评价要求,学生必须通过小组分工,展开信息收集整理,采访专业人员,头脑风暴分析洋紫荆开放的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并思考碰撞提出合理化建议等一系列学习行为才能完成。可以说这一实践性作业的设计高于课本,贴近于生活,对学生的社交能力、项目组织能力提出更高的期待,也更好地诠释了杜威“教育即生活”这一观点。
生物学课程实践性作业的实施,让学生的学习不再局限于笔头训练,除听、说、读、写之外还有观察、设计、实践、碰撞……学习形式不局限,学习的发生无边界。生物实践性作业的评价,从强调“结果”到更注重“发展”。评价主体也从教师单一的评价向同伴互评、家长参评、老师点评等多方参与的形式转变。每次作业布置之后,老师搭建各种展示的平台,设立“点赞榜”等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评价。对一些假期布置的时间长跨度大的综合性实践作业,还利用“晓黑板”和“极课”等教育软件平台,让学生及时上传相关过程资料,实现云端分享,达到网络沟通、及时反馈的目的。
实践性作业设计不再拘泥于分数考核,而是更注重激活兴趣,培养能力。鼓励学生把生物学课程学习用于解答生产生活实际,让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从校园走向生活。引导学生思考“怎样做、为什么这样做、在这些过程中我有什么收获”等,学生从实践性作业中自主探索,主动构建知识框架,从而习得基础知识,学会运用方法,在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感悟了生物学课程之美。
项目研究改变了教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现状。一些年轻教师能根据相应的课型,通过设计实践性作业改进课堂教学,形成了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思路,从学科出发,参与到学校劳动教育等课程的设计中来。如学校南校区的种植体验劳动基地建设以及“走进三门江森林公园”等户外研学活动让校本课程初具雏形。
项目开展以来,老师们的探索是在认真落实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围绕学科素养,让学生在建立生物观念的同时去体会科学探究之美,并形成自己的社会责任。但在项目实施中,如何强化过程评价、探索综合评价上还有值得完善的地方。在项目式学习的设计上如何引导学生开展深度学习还有待进一步思考。路虽远,行则至;事虽难,做则成。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坚持生物学课程核心素养导向,不断总结初中生物学实践性作业设计的有效方法,让学生在体验学习的乐趣的同时,提升学科探究的能力和动手实践的能力,从学科素养的角度去积极回应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这一核心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