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引领下的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构建与路径探索

2022-08-15 15:33孟津竹魏智森李青山陈四利王肖宇鲁丽华徐金花
高教学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竞赛思政理论

孟津竹,魏智森,李青山,陈四利,王肖宇,鲁丽华,徐金花,吕 洁

(沈阳工业大学 建筑与土木工程学院,辽宁 沈阳 110870)

课程思政现已成为高校新时期一流高校建设、一流本科专业和一流本科课程的重要内容,大学生实践课程是高校重要的实践平台,也是培养新时代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在实践课程中融入思政教育,推动思政教育与社会服务紧密结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增强学生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解,成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一、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的必要性

(一)社会实践教学中的思政融入不足

实践类课程开展课程思政具有明显优势,但目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实践教育的融合还存在一些问题。

1.实践类课程思政理论教学研究欠缺。目前概论、原理等理论类课程的思政建设研究较多,相关经验都很丰富。但涉及实践类课程的思政理论教学研究内容较少,包括教材、课件、教学思维与教学目标等部分,忽视相关的学习和思考,缺乏充足的理论支撑。

2.实践类课程思政实践教学开展不足。课程思政的应用主要在线下课程以及线上、线下混合式课程,但对于实践类课程如何开展思政教学研究较少。实践开展过程中,没有结合具体活动与时俱进地加入红色元素,也缺乏利用“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相关竞赛作为引领,教学内容和考评机制单一、教学方式落后。

(二)社会实践教学中融入课程思政的意义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社会实践为主要内容的新教学模式具有更高的教学效率;与理论教学的课程思政模式相比,实践教学的课程思政融入更加深入。

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并非只关注理论学习,可操作性比较强,能够提升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动手能力,将学生培养成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实践教学中融入与学生所学专业相关的先进人物、社会发展、行业发展等内容,把思想政治工作中包括的各种形式活动纳入思政实践课程体系,提升学生对所学专业的自豪感,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二、课程思政融入社会实践课程的双引领

红色资源是高校育人的重要环节,参与竞赛是高校培养大学生创新创业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两者具有很高的教育价值,对于提高大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全面发展的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以红色资源为引领

红色资源是各民族人民不断努力的过程中产生的具有革命意义的精神或物质,将其与社会实践课程思政相结合,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走出校园深入实践基地、深入群众,将红色资源真实有效地融入形式多样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体会红色资源所蕴含的崇高精神和革命信仰。

1.促进爱国情感。要致力于促进大学生爱国行为养成,培养学生将爱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积极引导大学生投身创新创业实践,是当代大学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路径之一,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载体之一。学生通过实践了解人民生活现状、调研革命基地,亲身感受我国发展的光辉历程和党的正确领导,培养学生认知社会,形成爱祖国、爱家乡、爱人们的情感。

2.增强安全意识。提高政治觉悟、政治立场,建立国家安全、社会安全和自我安全意识,增强时代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主动投入国家建设,实现个人与国家的“同频共振”,引导大学生的个人意识与国家意识保持一致。

3.培养劳动精神。要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吃苦耐劳、辛勤劳作是红色基因的外化形式和表现,是大学生“自找苦吃”的实践形态,吃得了苦才能成长成才。引导学生树立劳动榜样、锤炼意志。

(二)以参与竞赛为引领

教育部文件指出国家级社会实践课程的目标是培养当代大学生的综合能力,依托“青年红色筑梦之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创新创业和思想政治理论课社会实践等竞赛活动,对传统创新创业实践教学模式加以改革,推动思想政治教育。“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竞赛活动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现已成为一堂融党史教育课、国情思政课、创新创业课、乡村振兴课、红色筑梦课为一体的中国“金课”,引入竞赛模式作为实践课程的重要教学模式。

1.挖掘思政元素。通过学习总结历届竞赛,将优秀竞赛项目作为学习参考案例,挖掘其思政元素加以学习理解。

2.培养思政能力。增强学生开展竞赛工作的能力,学生在调研过程中会遇到认知或技术上的问题,可鼓励学生克服困难,养成不屈不挠的精神;在长时间备赛的过程中,学生可能会感到彷徨、失望或无助,此时可以给学生正确的价值导向,使其养成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能力,拥有工匠精神,学会积极面对问题。

3.深化思政成果。学生通过参与竞赛完成实践成果,将其深化开发或推广,促进理论认知建构、服务乡村或农户,在竞赛实践中融入大学生的中国梦,取得参加竞赛的获得感,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实现课程思政的成果落地。

三、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

本文以土建类专业学生的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这一本科课程为例,从教学思维、教学目标、教育内容和考评体系等四个方面开展课程体系建构,积极探索社会实践类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完成“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的根本任务。

(一)明确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思维

素质拓展与创新实践这一社会实践类课程,依据大学生的实践活动特点融入课程思政内容,从认知、认同到适应这一教学思路开展。

1.认知:从国情、民情、党情等方面加强思想认知,在实践活动中能够更加关注到人民这一主体;从法治、道德等方面加强制度认知,在实践活动中能够遵纪守法。

2.认同:从土建类专业及职业方面深入理解,使专业学习在实践中得以初步认同。

3.适应:从我国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建设文化等方面加以引导,在实践中培养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文明意识、行为意识等方面加以培养,在实践中提升其社会适应能力。

(二)确定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目标

课程依托教学思维,利用土建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为“低碳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提供解决方案、厚植家国情怀,在课程思政方面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解决土建类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团队协作和沟通交流等综合应用能力。

2.价值目标:培养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可持续发展的工程理念,服务家乡、服务社会的意识和能力。

(三)丰富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

课程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等竞赛活动为着力点,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能力目标和价值目标以“润物细无声”的教学形式融入实践课程当中去,强化落实、深入调研,为学生提供厚植家国情怀的项目、实践活动和情境,让家国情怀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课程形成一条主线、五大专业主题和创新、创业两大实践模块的“一五二”整体思路,通过课题引领双理论、理论与实践双融合、实践成果落地等三个阶段展开。本轮内容围绕“十四五”生态文明建设重要内容、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发展”的要求,确定“低碳发展和生态宜居建设”为主线;设置“新型绿色建材开发与利用”“能源综合利用”“城乡合理规划”“人居环境整治”“乡村振兴建设”等五大专业主题;形成创业、创业两大模块。如图1 所示。

图1 社会实践课程思政教学内容框架图

(四)完善社会实践课程思政考评机制

课程应不断完善考评机制,增加思政部分的考察,对学生的实践过程、形式和成果进行全方位的评价,更好地提升了实践教学效果考评的合理性、科学性。

1.考核主体多元:将学生互评和实践单位的意见纳入考核主体,而不仅仅依据任课教师的评判,从多个考核主体的角度来考察学生价值目标,考评结果更客观。

2.考核过程多样:增加调研汇报、实践日记等过程考核,而不仅仅依据实践最终成果,从实践全过程来考察学生课程参与度,考评结果更科学。

3.实践成果丰富:形成实物呈现、社会服务、媒体报道等多种成果展示形式,而不仅仅依据文字阐述,从成果目标达成度、服务社会效果达成度加以考察,考评结果更直观。

四、社会实践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

在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的构建基础上,将理论学习与实践探索加以结合。(1)以双理论教学为先导:将创新、创业理论知识应用于绿色建材、乡村振兴等土建专业理论当中,实现专创融合;全过程贯穿思政教育和职业发展规划指导,实现思创融合。(2)以项目为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双融合:运用专创理论学习知识,合理选择专业主题和实践模块,进行项目的选题、开展及落地,通过课赛融合形成实践成果,使理论和实践两个环节达到有效验证。(3)以实践成果促知识与思想双提升:将成果进行深化开发或大面积推广,促进理论认知建构、实现政治、道德与思想提升。

以“寻迹”实践团队为例,从以下几个部分展开路径探索。

(一)课题引领双理论

学生了解本轮课程“一五二”的整体思路、竞赛方案及实践基地,开展相应创新、创业理论和专业理论的双理论学习。具备了一定的创新及创业意识,掌握一定的市场调研和创业方法,并结合自身的特长和兴趣爱好选择了“乡村振兴建设”专业主题和创业模块,以“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竞赛活动为着力点,追寻建党百年红旅线路,挖掘了老区农产品,深入乡村对接帮助农户,组建“寻迹”团队。

(二)理论与实践双融合

为了在乡村振兴和家乡建设中奉献自己的力量,以溯源调研基地和乡村实践基地为实践平台,依据项目需求及家乡优势、结合理论学习,确定研究目标,开展创业实践计划。

1.深入基地进行对接。团队制定乡村振兴之旅路线,到访铁岭榛子基地调研,了解榛子、野生榛蘑、野生木耳、独头蒜等农产品销售情况;到访位于广西省钦州市钦南沙埠镇那宾村的钦州新农园育苗基地进行调研,了解百香果、火龙果等新品种的引种、繁育、推广等情况;到访了内蒙古奶制品生产基地、新疆水果基地等。如图2 所示。

图2 产品基地现场调研

通过农副产品实地考察,与当地农户和生产者沟通,了解到基地的农副产品和畜牧业产品品质优良,物美价廉,但缺乏与时俱进的销售经验和经营模式,主要依靠本地销售或经销商采购,销售渠道单一,无法打开销路,导致产品大量滞销,造成巨大损失。

2.脚踏实地开展实践。为了打开销路,解决产品滞销问题,创业团队的青年学子变身创客,针对实际困难与问题,勇立潮头,助力家乡特色产业发展,献身脱贫攻坚实践,聚焦全面小康社会建成,教师依托SWOT 分析给予团队必要的资源整合,学生团队综合考虑品牌建设、物流仓储、种植规划等多方面因素探索助农方案,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现代营销方式助农脱贫,线下以地摊经济和生产地溯源的形式开展;线上则选用电商直播带货的现代营销方式助力乡村振兴,建立了自己的淘宝店铺、公众号平台,做相关宣传推广工作,至今已完成直播80 余场,参与学生人数200 余人,如图3 所示。

图3 线上淘宝直播助农带货

这份创业扶贫的热情不仅点燃了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点燃了有关部门和媒体平台的广泛关注。

(三)实践成果落地

团队成员利用自己所学,通过包装设计、助农带货等新鲜方式打破农产品销售的传统桎梏,自主建立助农新模式。有效促进扶贫产品覆盖面、创新贫困农民销售途径,帮助缺乏资金的农产品研发基地和村庄,建立了服务覆盖面齐全、功能强大、帮助贫困户全面实现脱贫致富的一站式平台。

项目根据“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和“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要求,进行优化并提交作品,获第七届辽宁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青年红色筑梦之旅”省级金奖;第十二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国家级铜奖。

五、结束语

理论联系实际是党的三大作风之一,也是高校思政教育的重要指导方针。高校在社会实践课程中,以红色资源为引领,促进爱国情感、增强安全意识、培养劳动精神;以竞赛为引领,通过优秀案例参考、备赛过程展开、竞赛成果落地几个阶段实现,使学生养成创新、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明确教学思维、确定教学目标、丰富教学内容、完善考评机制,将社会实践思政教学与课堂结构一体化,构建社会实践课程思政体系;以“寻迹”学生实践团队为例,从课题选择、实践开展和成果落地几个方面完成社会实践课程思政路径的探索。

猜你喜欢
竞赛思政理论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坚持理论创新
理解“第三次理论飞跃”的三个维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数学潜能知识竞赛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多项式理论在矩阵求逆中的应用
创新思维竞赛(3)
创新思维竞赛(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