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背景下日语专业教师教学信念与教学实践探索
——经验教师个案研究

2022-08-15 15:33王丽珠
高教学刊 2022年23期
关键词:日语信念思政

王丽珠

(湖南农业大学,湖南 长沙 410128)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问题

杨金才认为,课程思政概念的提出,弥补了思政课程的不足,它不再是一门课程,而是一种课程观,属于教育理念,能有机融入立德树人各种功能,深入挖掘各类课程的思政教育元素与功能,既让课程承载思政,又寓思政于课程,真正在课程教学实践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双向互动。

BORG 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对学科教学自认为可以确信的看法,包括教师对学生、学习、学科、教学以及教师自身作用等的看法。谢翌、马云鹏认为教师信念是指教师个体信以为真的、以个人逻辑和心理重要性为原则组织起来的信息库,是教师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参考框架。BORG、TSUI 认为教师的课堂教学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比较直接的因素就是教学信念。

国内关于课程思政的研究大多关注课程思政的内涵、外延、策略及具体学科或课程的教学方法,而忽视教师这一重要主体是如何认识课程思政以及在实践中的具体情况和遇到的问题。那么,针对课程思政,日语专业教师持有怎样的信念?他们在教学中是如何实现这样的信念的?遇到了怎样的问题?他们的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笔者通过“NSSD”检索发现,这一问题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研究。对这一课题的研究,不仅能帮助人们了解高校日语专业教师对课程思政的观念和课堂实践,更能为日语专业教师乃至外语教师教育提供参考,从而提高教师质量和课程思政教学效果,实现新时期对外语教育教学的要求。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为历时定性个案研究,于2020-2021 学年对中部某省的2 名高校日语专业教师进行了跟踪调查。

(一)研究对象

这2 名教师代表不同教龄段和不同教学风格,均经笔者申请、本人同意后成为本研究的参与者。为尊重研究对象,本文隐去教师真实姓名,分别用教师A、教师B代替。2 名教师的背景情况详见表1。

表1 研究对象背景

2 名教师均毕业于师范大学,现就职于中部某省不同的两所本科高校,分别于2004 年和2018 年开始担任本科日语专业教学。教师A 于2019 年晋升为副教授,2021 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日语)。教师B 先在职业院校后在本科院校从事日语专业教学,于2019 年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民俗学)。在本研究期间,教师A 主要担任基础日语、日语语法等课程教学工作,教师B 主要担任日本文化、日语阅读等课程教学工作。

(二)数据收集

本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课堂观察、文献收集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对2 名教师分别进行录音访谈以及课堂观察,还搜集了教师的教案、教材等,并访谈了2 名教师所教的学生。

(三)数据分析

所有录音的材料均转为文字,之后交给研究对象核对,以确认转写内容的准确性。收集完教案、教材和访谈文字资料后都编码归类,并进行初步的主题分析,以此发现需探究的新问题和需补充的材料。全部数据收集整合完后,基于研究问题、访谈提纲和实际访谈内容,提炼出了三个总主题编码,即(1)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日语专业教师教学信念,(2)课程思政背景下的日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和(3)影响日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实践的因素。每个总主题编码包括若干分主题编码及其子主题编码,如图1 所示。

图1 访谈编码提纲

三、发现与讨论

(一)课程思政背景下日语专业教师教学信念

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2 名教师一致认为,要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但他们对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角度有所差异。教师A 倾向于把课程思政理解为一种含有思政教育目标的教育体系,教师B 认为课程思政在终极追求上蕴含着一种教育理念和责任,即“课程承载思政”与“思政寓于课程”。

关于课程思政教学实践的作用,2 名教师都强调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有关系,但他们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教师B 指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不仅有利于价值塑造,也从更长远处助力学生的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因为理想远大、信念坚定、三观正的学生更能明白知识学习和能力培养的重要性。教师A 与教师B看法基本一致,但她更强调如果不重视思政教育,那么学生即使日语知识学得好,日语能力非常高,也有可能会因为品德品行等不合格而给社会造成危害。

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2 名教师都认为日语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可以发掘出很多思政教育素材。其中,教师A 特别提到了可以从日语这门语言和日本这个国家的方方面面挖掘出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素材,教师B 则特别提到了在了解日本文化的过程中增强国际视野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关于专业教师在思政教育中的作用,2 名教师一致认为大学生思政教育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而且,专业教师是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因素。教师A 指出不管国家层面、学校层面、学院层面发布了什么文件,提出了什么目标,最终的落实都需要专业教师的参与。教师B 则指出,专业教师与学生接触最直接、最多,心理距离更近,更便于思政教育。

关于课程思政教学方法,2 名教师都在反思,表示课堂教学中融入思政教育的方法还有待进一步学习和提升,但教师A 特别提到了“师生联结”这一点,即在知识传授之外,专业教师与学生在生活中的交集和情感上的联结,有助于思政教育的进行。

(二)课程思政背景下日语专业课程教学实践

为探究教师的教学信念是否与其教学实践保持一致,本节从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两方面对2 名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分析。

1.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时,教师A 指出自己会在教学目标方面加入课程思政目标,如真善美、职业素养、政治立场等。在教学内容方面,会根据教学目标而有所取舍。在学情分析方面,教师A 的基础日语是教4 个学期,因此对相应班级的情况会很熟悉,在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会做得更精准,而其他课若只教一个学期则掌握得不是很到位。此外,教师A 会选择难度适中、形式丰富的学习材料,并上传到学习平台,开展信息化教学。在谈到制定教学策略时,教师A 说会根据本课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如直接讲授、学生课堂发表、小组讨论等。评价方式方面,教师A 会在教学平台上发布多样化的任务(测验、作业、主题讨论等),以便对学生的学习过程有个全面的掌握,并择机融入思政教育。

教师B 指出,在教学内容方面,会允许学生在了解了教材内容之后自己寻找相关内容来分享。在学情分析和教学预测方面都做得不够。在教学策略方面,为了融入思政教育,在学生分享后的点评环节,不仅会强调语言的准确度、内容的丰富度,还会强调行为规范、礼貌礼仪和思想的深度。在学习材料方面,会分享相关资料,但更希望同学们自己主动去找资料来加深理解拓宽视野。

2.课堂教学

教师A 的课堂教学是以教材为纲,教师讲授为主,结合师生间的问答进行的。教师A 认为,基础阶段的教学目前最大的问题不是课时不够,而是学生学习主动性不够高。因此她在教学中强调讲练结合,会根据二语习得的规律指导学生如何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科学的学习观,进而立德树人。

教师B 认为学生由于受传统教育的影响,喜欢完成一些简单的、有标准答案的作业,不习惯花很长时间去运用所学知识构思一次课堂发表或者表演。因此,他在日语专业高年级课程中,将学院指定教材和自选内容结合起来。精讲指定教材上的内容,而通过布置课堂发表和汇报表演等任务,指导学生准备,并在完成后认真点评等方式,引导学生勤思考、多实践,促进学生在思考中学会思辨,在实践中提升能力。

(三)课程思政背景下影响教师教学信念和实践的因素

2 名教师所在的省从2017 年开始加大“大思政”“课程思政”相关的宣传培训力度,各高校也陆续举办课程思政课堂竞赛和课程思政示范课评选。该省教育厅于2019 年首次举办职业院校思政教育教学比赛,并在比赛中设置“课程思政说课”这一项。同年,该省高等教育学会举办“首届普通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2020年的“普通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改由该省教育厅主办,2021 年进一步升级为“普通高等学校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分为文科类、理工(医学)类和外语类三个类别。由此可见,该省高校中的课程思政建设氛围浓厚,尤其是外语课程思政走在全国前列。

访谈中,2 名教师都表示,通过参加省里和学校举行的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比赛,对课程思政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如教师A 指出,通过课程思政相关的学习和培训,明白了课程思政的内涵非常广泛,课程思政建设的内容也非常丰富,将在以后的教学中积极实施。教师B指出,通过参加首届普通高校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学会了从不同角度挖掘日语专业课程中的思政素材,将在以后的教学中进一步挖掘和运用。同时,教师B 也对2020 和2021 年的省级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中没有小语种组而感到遗憾。

教师A 是其所在学院日语系的元老和骨干,不仅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而且积极参加各类教学比赛和教学研讨,吸收了大量教学教研方面的前沿信息。例如,在“互联网+”的趋势下,她率先在教学过程中积极使用互联网和教学平台等,有了一定积累之后又率先申报了相关课题并获得了该省“教师现代教育技术应用能力竞赛”三等奖。也正是在这些不断的进修和比赛磨练中,教师A 提高了对包括课程思政在内的新事物的敏锐度和接受力。

“我发现课程思政的大潮已形成,我们系的老师却不怎么上心时,心里是很着急的。为了改变这个状况,我推荐系里最年轻的一位教师参加课程思政的研讨会并尽力帮助她备战首届外语课程思政教学比赛。以此为契机,这位最年轻的教师多次在系里和院里分享相关经验还申报了相关科研课题,并慢慢带动了其他教师。”

在访谈中,教师A 指出她目前正在进行基础日语智慧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这也是她特别关注学习材料收集、筛选、整理和分享的另一个原因。

“我想研究怎样利用这些教学平台提高教学效率,拓展学生视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其中,学习材料的收集、筛选、整理和分享都可以借助教学平台得以实现。在课程思政背景下,我会在收集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文本、音频、视频资料的这一环节开始,就注意材料的人文价值和思想引领作用。”

另外,教师A 指出自己对课程思政,尤其是家国情怀的重视来自于工作中的国际交流经历:

“2008 年至今,我校已派出近90 名学生赴日留学,最大的感受就是学生对母校、对祖国的热爱直接影响日方学校对该生的评价,也影响该生的持续成长。我经常会收到日方学校的反馈,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某学生积极参加学校和当地政府组织的一些活动,主动推介自己的母校,介绍中国的方方面面,日方学校多次称赞该生。回国毕业后该生的发展也进一步印证该生在赴日留学期间得到了锻炼,收获了成长。”

教师B 有在职业院校任教的经历,受职业教育影响很大。他相信学生在实践中得到的锻炼最大最全面。后来进入本科院校教授日语专业期间,他明显感觉到学生在日语学习中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不会说”,因此,他在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鼓励学生积极搜集资料并整理分享出来,以创造一个学以致用的学习环境。反思自己的课程思政教学,他认为自己的教学思路主要源于其在职业院校的教学经历。

从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教师A 和B 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深受其所处工作环境氛围的影响,尤其是最近两三年深受课程思政相关培训和比赛的影响。教师A 丰富的教学比赛经历和对外交流经历,教师B 的日本文化知识和职业院校教学经验的积累,注重在实践中运用日本文化方面的积累也极大影响了他们的教学信念和教学方法。总之,教师的工作环境氛围、教学经历、所授课程以及对学生的了解直接影响其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教学行为。

四、结束语

通过前面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日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相互影响并不断发展。本研究揭示了2 名教师关于课程思政的内涵、作用、内容、专业教师的作用、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等五个方面的教学信念。虽然2 名教师都认为课程思政教学实践有利于日语学习且有助于日语专业人才培养,但是基于自己对学生的了解,2 名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侧重点有所不同。为了在课程中落实思政教育,2 名教师都非常重视课程思政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的作用,而且意识到思政教育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过程,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念和方法。2 名教师表述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念与其实际课堂教学实践是一致的。

本研究对2 名日语专业教师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教学实践的探索对外语专业教师的培养和课程思政建设有一定的启示意义。首先,2 名教师对日语专业学生培养的思考不仅包括语言习得的层面,还涉及学生思想塑造的层面,揭示了外语专业教学是一个多方位的教学过程。外语专业教学不仅要承担语言学习的重要职责,而且要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思想水平。其次,2 名教师不是简单地讲思想讲政治,而是结合自己对思政教育的理解和对教学对象的了解,挖掘中国和日本、汉语和日语、中日关系中蕴含的思政教育元素,采用信息教学、任务教学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提升思政教育效果。再次,2 名教师参加的培训和教学比赛不同,但是他们都在课程思政相关培训或教学比赛中获得了前沿信息,更新了课程思政教学理念。最后,2 名教师的学习经历、教学经历和工作态度都不尽相同,但都在课程思政建设如火如荼的大环境中积极学习课程思政相关理论,认真反思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努力提高课程思政教学水平。正如杨鲁新所指出的,教师的工作环境氛围、教学经历、工作态度是其教学信念形成的基础,而对教学的不断反思又促使他们寻求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丰富发展已有的教学信念。未来的研究可以跟踪不同外语专业的教师,进一步探索他们的课程思政教学信念与实践的关系。本研究跟踪的是没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未来的研究可以跟踪有出国学习经历的教师,探究出国学习经历的影响,这些研究都将有助于我们对外语专业教师课程思政教学信念和实践的了解,发展适合外语专业教学的课程思政。

猜你喜欢
日语信念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不灭的希望 永恒的信念——歌剧《徐福》一席谈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从推量助动词看日语表达的暧昧性
冠军赛鸽的信念(上)
赢在耐心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关于日语中汉语声调最新变化的考察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