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 娈 谭起兵 陈霞玲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已经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正在致力打造成为最广泛国际合作新平台,增添全球各国共同发展新动力,建立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1]。非洲是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合作发展区域,中国与非洲各国的密切交往使得海上丝绸之路日益繁荣。其中,肯尼亚因其地理优势,海陆空交通便捷,是中国对非洲贸易、投资、经济技术合作的主要窗口和桥梁,也是大多数中资企业在非洲投资的首站,已成为我国“一带一路”倡议在非洲的重要支点国家。职业教育作为国际合作、对外开放、人文交流的重要载体,在新时代新形势发展背景下,基于问题导向视角分析研究中国与肯尼亚两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现状、问题挑战和深化路径有着重要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海外合作办学规模数量迅速壮大,职业教育国际竞争力日益增强。中国职业教育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课程资源、技术、资金和设备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发展优势和可复制推广经验,推动职业教育“走出去”,扩大职业教育国际影响力是我国建设具有世界水平的职业教育体系的客观要求。
2016年4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同年7月,中国教育部印发了《意见》的配套文件《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二者都明确提出“充分发挥教育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形成重点推进、合作共赢的教育对外开放局面,加强与周边国家、发展中国家、多边组织的务实合作”。《意见》进一步强调“要大力提升教育对外开放治理水平;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全球教育治理是指各种社会主体共同参与教育发展进程、推进全球教育发展的现象[2],它已成为全球治理的核心议题之一,力争从全球教育治理的参与者到引导者的转型更是近几年我国职业教育领域的核心议题及国际化发展动因。
2008年,肯尼亚政府提出《2030年远景规划》,该规划指出肯尼亚致力于在2030年发展成为新兴工业化中等收入国家,经济增速的目标是年均增速达到10%,大力优先发展制造业是其重点规划,并强调加强推动铁路、公路、机场、港口等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这与中国政府2015年印发的《中国制造2025》在愿景和产业发展重心上相契合。肯尼亚提出的以发展对华经济合作关系为主的“向东看”政策主张和《2030年远景规划》,与我国“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诸多利益契合点和共同的愿景,形成战略对接态势。
自2015年联合国通过《2030可持续发展议程》,越来越多的国家意识到职业教育是促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战略目标达成、劳动力就业、迎接产业升级的支撑力量和最好的催化剂。青年高失业率和三大产业结构的失衡让肯尼亚社会呼吁: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劳动技能,解决失业问题。以就业为导向发展职业教育是发展中国家的明智选择,肯尼亚在实现国家工业化进程中对人才、技术培训、资金和设备的需求十分强烈,这为肯尼亚与我国积极进行职业教育合作提供了内生动力。
良好的邦交是合作的基础,安全稳定的国际公共环境是职业教育合作开展的重要保障。1963年12月14日,中肯两国建交。2006年至今,中肯双方领导人高层持续互访,双边关系稳步发展。根据肯尼亚统计局数据,自2014年起,中国连续6年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同时也是近年对肯最大的投资来源国、人数增长最快的来肯旅游国。2020年,中肯双边贸易额达55.62亿美元,同比增长7.2%。其中,中方出口54.11亿美元,同比增长8.0%,进口1.51亿美元,同比下降15.6%。2017年6月,由中国公司运行的蒙巴萨—内罗毕标准轨铁路的建成通车标志着肯尼亚成为东非第一个全面建成现代化标准轨铁路的国家,是中肯两国国际合作历程中的里程碑式事件,两国关系升级为全面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蒙内铁路、内马铁路的建成通车,以及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八大行动”的稳步落实,这些都是两国政治互信的重要成果。
自2013年起,中国政府与肯尼亚教育科技部以首期(2013-2017年)、二期(2017-2020年)职业教育培训项目(China-Kenya TIVET Project)为平台展开了职业教育合作,总投资约3.14亿美元[4]。中国政府提供优惠贷款,由中国航空技术国际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航国际”)负责为肯尼亚提供培训所需资金、设施设备、教师和教材,帮助肯尼亚各县10所技术培训机构完成设施设备更新升级以及教师教材的引进。2016年,中航国际和肯尼亚教育科技部、中国教育部职教司共同签署了二期项目补充协议,派遣54所中国院校与涉及肯尼亚47个郡的134所职业教育院校及机构合作,开展机械加工等十大专业技能培训。每年培训近5万名机械工程师、电工和自动化专业人员,截至2020年底,已帮助肯尼亚培训了约1500名教师和15万名学生,推动对当地员工的技术转移。
中航国际大力支持肯尼亚国家青年服务中心建设,帮助1万多名青年人获得工程技能,并顺利实现就业创业。中航国际在肯尼亚负责的职教培训项目主要以短期技能培训为主,在当地中资企业内部生产环境实行,目的是为了向这些合作的工程项目输送合格的当地技术人才。
中肯职教项目通过职业技能竞赛的方式来促进中肯两国的校企合作深度与留学交流力度,对比中国与非洲其他国家的职业教育合作,职业技能竞赛走入合作国是一项创新举措,填补了肯尼亚技能竞赛活动的空白,也成为影响肯尼亚及周边非洲国家的公益品牌。中国通过提供数控机床等设备、较为先进的操作技术、教师团队、中国技能大赛的赛制流程等,向肯尼亚输送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大赛成熟经验和模式。
2014年6月,中航国际成功举办肯尼亚首届全国职业技能竞赛——“非洲职业技能挑战赛”(Africa Tech Challenge,简称ATC),该赛事受到了肯尼亚当地企业的大力支持和肯尼亚职业院校师生的热烈欢迎。从2014年起,中肯职教项目平台举办的全国性职业技能竞赛(ATC)开始每年举办,吸引来自周边非洲诸多国家职业学院和企业的报名,竞赛规模迅速扩大。ATC大赛以提升就业为竞赛主旨,通过数控车床的加工实操培训和比赛,帮助学院和参赛教师提升了技能水平,搭建了中非职业技术交流平台,增强了非洲职业院校之间的互动交流。
肯尼亚中国经济贸易协会(简称“肯中经贸协会”)是一家在肯尼亚运营的由中国企业组成的民间社团。协会于2001年1月由51家驻肯中资企业共同发起成立,截至2019年7月,会员企业已由最初的51家发展至106家[5]。肯中经贸协会致力于产能合作、职业技术培训和技术帮扶活动,2018年为肯尼亚当地提供岗位超过5万个,员工本地化率达96%,对基础工作岗位基本实现本土招聘管理100%全覆盖。2018年5月,协会在内罗毕大学举办第17届“汉语桥”世界大学生中文比赛肯尼亚赛区预选赛。协会在肯雅塔、莫伊等大学设立奖学金和助学金,在当地设立培训中心。2019年4月,肯中经贸协会在内罗毕宣布成立“金也淘奖学金”,专门用于资助肯尼亚职业技术学校的学生,初期投入年度总额为150万肯先令,目前肯尼亚技术培训学院和基安布科技学院参与了该计划,在校学习的学生均有资格申请,奖学金已于2019年9月评选发放。
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已在非洲相继建设了12所鲁班工坊[6],提前并超额完成了习近平总书记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上宣布的“要在非洲建设10个鲁班工坊”的建设任务,充分发挥了职业院校在“一带一路”倡议实施中的先锋作用。
2019年,天津城市职业学院携手华为公司,结合肯尼亚的产业发展现状和人才培养需求,将当地急需的华为云计算体系融入专业课程建设,以工程实践创新项目(EPIP)为教学模式,选用中国职业技能大赛优秀赛项装备为主要载体,举办师资研修班,对肯尼亚马查科斯大学多名专业教师进行云计算技术专业培训,并先后两次赶赴肯尼亚进行实训设备安装调试和鲁班工坊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同年12月,肯尼亚鲁班工坊在马查科斯大学顺利揭牌。之后虽受全球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但是双方院校建设团队都没有停止对鲁班工坊项目的持续努力,多次采用视频会议的方式完成了四年制《云计算与信息安全》本科申报方案制定、专业建设教学研讨、定期运行交流,双方共同制定了鲁班工坊工作计划,针对建立双向视频定期会议机制、教学资源建设、工坊内实训设备的使用培训等多次进行线上商议与交流研讨。肯尼亚鲁班工坊为肯尼亚本土ICT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做出更大贡献[7]。
近年来,中肯两国职业教育合作主要以大型基建工程项目为依托,政府、中资企业、中肯院校携手合作,多层次多方交流,为工程项目培养肯尼亚当地急需的技术人才,为缓解肯尼亚当地就业压力,增加当地青年就业岗位做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国对外合作中比较典型的实例[8]。中肯职教国际合作有鲜明的特征,但在实践摸索和运行中也面临若干问题和挑战。
合作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是制约双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深度和广度的一个关键性因素。职业教育由于其天生“职”的属性,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关系最为密切的教育类型,二者存在相互掣肘的内因关系。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会更倾向于基础教育,以维持国家机器的运转,这就直接导致政府在职业教育方面的资金投入和支持降低;而职业教育的成熟度不高、高层次教育的薄弱、专业课程结构与经济产业联系不紧密,又会进一步影响经济发展速度、产业结构配置、工业化进程等。
2018年,肯尼亚人口预期寿命平均水平增加到64岁,较之2006年的48.9岁提高了30.88%。2018年肯尼亚的年龄中位数仅为19.7岁,几乎3/4的人口年龄在30岁以下[9],人口呈现出寿命大幅增加、年龄结构年轻化、数量快速增长的特点。肯尼亚劳动力整体年轻化,拥有很大的劳动资源红利和用人空间。但肯尼亚以17.6%的青年失业率高居东部非洲诸国之首,肯尼亚人民对生活质量和工作的满意度普遍评价偏低[10]。青年失业是肯尼亚面临的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之一。世界银行2016年的研究表明,肯尼亚是东非失业青年人数最多的国家,近1/5的肯尼亚青年没有工作,每年大约有80万名毕业生竞争12万个工作岗位,2018年,肯尼亚青年失业率增高至26.2%[11]。这说明急需的技术能力与不断变化的劳动力市场存在持续脱节现象。根据世界银行官网数据,2019年,肯尼亚农业、工业和服务业三大产业的就业率比重维持在9∶1∶6,肯尼亚的经济主要依靠农业和旅游业,这两项产业的收入占GDP的1/3,农业吸纳了57%的就业人口,工业方面以食品加工业为主。2020年,肯尼亚国内生产总值1010.14亿美元,人均国民总收入1840美元,属于中低收入国家。
人口结构年轻化和居高不下的青年失业率形成对比,反映出肯尼亚在产业发展方面对中、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的供需处于一种严重失衡的状态。这也严重制约了中国与肯尼亚在职业教育国际合作中的深度和广度的延拓。
进入21世纪之后,受世界教育发展思潮和联合国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影响,肯尼亚的职业教育与培训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入学人数从2009年的5.98万人增加到2018年的16.91万人,增长了1.83倍[12]。肯尼亚政府对职业教育与培训和技能人才培养的日益重视也促使中肯两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成为可能。肯尼亚的教育体系由多个层级构成,每个级别有对应的学校、不同的学历或资格证书等级,基本遵循了“纵向贯通”的框架原则;肯尼亚的初、中、高3级职业资格证书分别对应工匠、技工和技术员(技师)级别;但受教育者多集中在基础教育阶段,中学后进行高等教育继续深造的比例很小,职业教育的发展规模、层级明晰和融通贯通体制还需完善,肯尼亚教育体系如图1[13]。
图1 肯尼亚教育体系
依据肯尼亚教育部官方网站上提供的“2019年基础教育统计手册”,2019年肯尼亚的小学和中学阶段入学人数分别为1010万人、326万人,毛入学率为99.6%和71.2%,15岁以上的人口识字率为80%。据肯尼亚卫生行政部门主管露丝·科希(Ruth Koech)证实,在2020年1月至9月全国因疫情关闭学校期间,有289名年龄在10至14岁之间的女孩怀孕,5717名年龄在15至19岁之间的女孩怀孕,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父母失业而无力承担全部学费而失学[14]。肯尼亚的教育存在基础教育失学率高,各教育阶段男女比例失衡,教育资源区域间分配不平衡等问题。疫情和信息化设施的不发达加剧了这些教育问题。这直接导致肯尼亚青年在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学习和培训过程中出现知识衔接的断裂和空白。
根据世界银行2016年报告,在肯的中资企业平均雇佣360名当地雇员,远高于其他外国企业的147名。据肯尼亚中国经贸协会发布的《2018-2019年肯尼亚中资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在肯尼亚的中国公司员工本土化率达96%,其中70%为全职雇员。本地雇员主要以从事简单流水线操作和“力工”岗位为主,符合需求的高水平技术技能人才和管理技术人才稀缺,在肯中资企业中聘用的当地管理人员不足50%。用人本土化策略使中资企业对肯尼亚当地人才有着长期的、大量的、较高水平的需求,究其原因,肯尼亚现有的教育和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还无法满足中资企业对人才的需求,双方职业教育国际合作方面的保障力量不足,单纯依靠职业教育合作项目来填补当地产业经济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需求,面临的压力和挑战很大。
在中肯职业教育合作过程中,薄弱的基础设施建设一直是制约项目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性问题之一。肯尼亚在硬件设施的配置和更新上比较落后和迟缓,特别是在互联网设施的建设方面,这对于当前信息化程度较高的中国职业教育而言,是十分巨大的挑战。而全球新冠疫情的持续蔓延,货物运输和双方人员往来受限,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受到严重影响,更加突出了这项因素对合作效果的制约。疫情导致很多正在实施中的中非职业教育合作项目进度都严重放缓,肯尼亚也不例外。由于疫情的影响,2019年12月揭牌的肯尼亚鲁班工坊的建设工作进度受阻,本着师资培训先行的原则,对肯尼亚教师的培训只能通过在线网络形式开展。首先,在线交流依赖于双方基础设施的完成程度,而肯尼亚互联网基础设施相对落后;其次,在工作模式和习惯上存在差异以及时差等问题;再者,因双方无法实地交流和互访学习,中方教师通过在线培训肯尼亚教师,再由当地教师面向肯尼亚当地学生开展项目教学活动,这样的传递过程中无法有效控制内容和理解程度上的衰减;最后,多媒体教学设备等基础设施的匮乏,也会影响项目配套的一些国际化教学资源的使用,从而降低了项目的整体实施效果。
与开展经济贸易往来不同,职业教育归根结底是教育的一个类型,它与社会形态存在紧密的联系。肯尼亚和其他非洲国家一样,是多民族聚集国家,拥有44个部族;国语是斯瓦希里语,和英语同为官方语言;信奉基督教、天主教、伊斯兰教等多种宗教;融合斯瓦西里文化、欧洲文化、伊斯兰、印度文化等多元文化;文化传统、着装、社交礼仪、饮食等风俗习惯受英国影响很深。中国社会形态如文化、风俗习惯、宗教信仰、价值观等方面都与肯尼亚有巨大差异,这些对中肯两国交流、文化和价值观的认同、职教经验和理念的采纳都有很大的影响。这对两国开展的职业教育合作效果产生一定的阻碍。
中肯两国职业教育以中方企业投资的大型基建工程项目为载体,目前,合作的场所大多选择在企业内部真实的生产操作环境下,少数会利用与肯尼亚合作的高等院校或培训组织机构的场地和实训设备进行。中国与肯尼亚的职业教育合作大多依托在肯的中资企业开展,合作还处于初级阶段形式,需进一步深化和升级。合作形式以项目化运作、短期技能培训为主,主要培训的对象是肯尼亚青年,开展基于工作岗位的师徒结对子、一对一或小班制的“传帮带”教学。培训过程注重实用技能技术的传授,培训目的主要是服务于肯尼亚当地的中资企业,因此这种短期培训使得技能学习缺乏延续性和拓展性。合作领域中肯职业教育培训内容较多围绕肯尼亚的主题经济领域推进,主要集中在农林牧渔业、农产品加工、医药卫环保以及基建等方面的技术人才培养培训,这与肯尼亚本土的经济发展方向保持了一致性,但同时也是由于大型基建工程项目的需要,因此在其他领域如信息化技术、金融、科技创新等方面的职业培训数量和规模方面还需要继续深化。
中肯职业教育合作项目其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肯尼亚改善和提升其职业教育的实施环境和整体发展水平。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形成项目自身发展的内生动力。但从目前开展的合作项目而言,更偏向于中国对肯尼亚单向援助为主,多数职业教育合作项目严重依赖于中方在资金、人力方面的支持,没有形成能够推动自身实现循环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
图2 中肯职业教育国际合作问题及挑战双边鱼骨图
肯尼亚是东非共同体、东南非共同市场等区域合作组织的倡导者,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相对完善的经济基础,发挥着向东非、中非辐射的重要作用[15]。鲁班工坊是具有中国特色和显著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职业教育“海外名片”。
目前,肯尼亚鲁班工坊运行良好,得到肯尼亚政府及合作院校的高度赞许。加强鲁班工坊建设是深化中肯合作的重要路径之一,要打造中国职业教育国际合作的“样板间”“模具套”。依托鲁班工坊项目与肯尼亚当地院校合作办学,不仅要输出中国的设备和知识技能,更要输出有中国职教特色的先进理念、标准、制度、信息化资源,建立鲁班工坊运行评估机制体制,强化建设项目承担双方院校责任和政治担当,切实保障鲁班工坊的设备到位、教学资源到位、培训队伍到位等条件,推进“中文+技能培训”模式,增强与肯尼亚的人文交流,传播中国文化,将鲁班工坊在国际上做亮品牌,做出特色。
以中国高水平高职院校、国际产能输出项目国企业为主,联合肯尼亚当地职业教学机构、企业(尤其是中资企业或者产业园区),在双方政府、教育部、财政部、科技部等有关政府主体支持下,多方合作发力,建立中东非产教合作联盟。形成准紧密型的跨国产教合作组织,通过定期举办国际论坛、短期培训、中肯人文交流等不断营造职业教育氛围,有效改变肯尼亚“重普轻职”的社会现象,推动先进职业教育在肯尼亚的扩展,促进中肯职业教育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中肯双方合作应该发挥中非发展基金会的多元融资作用,建设有效的金融通道,为来肯投资兴业的中资企业增添活力。
实践证明,研究和支持非洲国家职业教育,提高当地的职业教育水平,必须深入了解非洲国家,从研究的素材来源看,仅仅依靠获取线上资源是不够的,非洲国家职业教育的现状应当在中外多边直接见面和交流中获取,真实的情况也应在实地考察中掌握。因此,应当根据研究项目的资金情况,在新冠疫情有所缓解或消除之后,政治、卫生、经济、军事安全的国际环境下,合理安排中方职业院校领导和教师赴肯尼亚进行实地考察和调研,体会当地的民风和民情,深入了解该国职业教育和产业发展情况,掌握第一手素材和资料。同时,建立并逐渐固化中方职业院校与肯尼亚职业院校的即时线上联络方式,获得中国驻外使馆和中资企业的支持,与驻肯尼亚大使馆及合作院校加强沟通联系,获取最新的教育动态和产业经济需求数据,打通信息和资源渠道,建立畅通、稳定的数据获取通道。
目前,根据教育部和天津市省部共建产教融合标杆城市的任务要求,由天津轻工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发起单位成立的“非洲职业教育研究中心”已经揭牌运行。该中心的功能定位是:整合资源、探索建立中非职业教育合作与发展对接机制;深入研究中非职业技术教育合作的项目筹建、政策制定;同时为中资企业“走入非洲”搭建实体桥梁和平台,助推国际产能合作。
国内关于肯尼亚的学术研究成果和项目课题目前多停留在肯尼亚高等教育发展进程、国际化理念、性别教育对比及教育经费援助体制研究上,对于肯尼亚职业教育的研究近年来也有少数学术成果涌现,但深度和广度尚且不够。需要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研究,加强国际比较研究,提升我国职业教育对非服务辐射功能,打造中非职教命运共同体和利益责任共同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