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经常运动,可以增加身体骨骼的矿物含量和骨密度,还可以增加肌肉的质量、力量、耐力和强度,有助于改善身体的协调性,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
每周3~4次,每次30~60分钟,强度大于80%心率的运动持续1~3个月,可改善心肺功能。每天≥60分钟中等或高等强度的身体活动有助于保持儿童的心肺健康。
经常运动可以降低体内甘油三酯及胆固醇的水平,有助于控制血压水平,提高肥胖儿童胰岛素的敏感性,降低儿童慢性疾病的发生率,并能够预防成年期心脑血管疾病和代谢性疾病的发生。
预防肥胖的发生
经常运动可以降低身体脂肪含量,预防肥胖的发生。每周3~5次,每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可以降低总脂肪量,降低内脏脂肪水平。有针对性的运动干预和管理让肥胖儿童的体质指数(BMI)得以下降,恢复到正常水平。
有的家长认为运动会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导致孩子的学习成绩下降,所以在孩子运动这方面不是很积极。但有研究证明,身体活动有益于儿童青少年的脑结构、脑功能和认知发展,有助于儿童青少年学业成绩的提高,还有助于促进儿童青少年的认知功能。
经常运动,尤其是参加团体运动项目,有益于扩大孩子的社交群体,发展孩子和父母、老师、同龄人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意识、同伴协作能力和社会群体认识,通过团结协作达成目的,确立正确的个人与团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认识,减少孤独症、反社会心理的发生。
适当运动可以加强孩子的自我认知,减少焦虑、紧张、抑郁等情绪的发生,有助于培养孩子勇敢顽强的意志、超越自我的品质、迎接挑战的意识和承担风险的能力。
运动是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和身心健康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但运动与损伤就像是一对双生子,总是“结伴同行”—似乎爱运动就更容易受伤。孩子的骨骼在解剖和生理结构上与成人有明显的不同,并且随年龄的增长而持续变化。因此,儿童青少年的运动损伤与成人比较,许多方面都存在明显区别,甚至不同年龄阶段儿童损伤的特点都不尽相同。
● 从生理解剖的角度看,孩子的骨骼、肌肉及关节都和成人有所不同,孩子的骨骼血运丰富、多孔,矿物含量低,骨密度低,基于这些特点,孩子在发生骨折时与成人明显不同。
● 由于骨骼强度低,关节囊、韧带强度相对较高,因此在运动损伤中,孩子更容易发生骨折,而非关节脱位。
● 孩子的骨干骨皮质较厚,关节囊、韧带在骨骼上附着紧密且强度大。但在骨干与关节移行部位(干骺端)皮质骨逐渐变薄,且有较多的松质骨,因此骨折更容易发生在这些部位,例如肱骨髁上(胳膊肘)骨折、桡骨远端干骺端(手腕)骨折等。
● 孩子的长骨两端(邻近关节部位)存在生长板(骺板),这是儿童特有的生理结构,骺板损伤是导致孩子骨骼畸形的常见原因之一,因此发生在邻近关节部位的损伤,一定要及时到儿童骨科就诊,由专科医生来处置。
● 由于孩子的骨骼血运丰富,愈合时间更短,且对于无生长板损伤的骨折,还具有塑形能力,也就是说,能够通过生长来自行矫正骨骼畸形的能力,这与成人骨折的处理是有显著区别的。因此,孩子出现骨折,一定要看儿童骨科。
● 足球。足球是一种对抗性较强的高强度运动,因此,受伤的概率也比较高,并且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身体对抗的增强,受伤发生的概率会明显增加。国内有学者统计了201名儿童在32场足球比赛中共发生了82次的运动损伤。运动损伤发生人数占比为29.35%。在儿童足球运动损伤的原因中,场地因素占据了首位,因此,适合的场地在儿童足球运动中尤为重要。柔软的草皮在摔倒的时候可以很好地保护孩子的膝部及小腿皮肤,避免皮肤挫伤、擦伤。从受伤部位来看,足球运动造成的下肢受伤比较普遍,其中膝关节、小腿皮肤擦伤最常见,因此,孩子踢球时,可选用过膝的足球袜保护小腿和膝关节皮肤,减少皮肤擦伤的发生。
● 篮球。篮球也是一种对抗激烈的身体活动,带球撞击、起跳、落地及身体转移等动作会对踝关节造成非常大的负荷。此外扣篮、阻断传球等动作会对腕部、手部形成很大的冲击,所以,打篮球时,手指、腕关节、踝关节、膝部都是比较容易受伤的部位。因此,打篮球时,最好给孩子穿专业的篮球运动鞋,尽可能地保护好踝关节免受损伤,同时对抗激烈时应注意手掌、手指的保护。
● 田径运动。儿童日常田径运动一般以慢跑作为首选项目。慢跑或者散步是一种中等强度的身体活动,受伤的概率较小,而最常见的受伤原因是孩子在跑跳中摔倒,出现擦伤、磕伤等意外伤,还有就是腿部肌肉抽筋。因此要给孩子穿便于跑跳的鞋,选择合适的场地,进行适当的锻炼,避免意外及运动过量而受伤。
● 游泳。游泳是一项全身运动,能够增强体质,改善心肺耐力。非竞技类游泳运动是一项相对比较安全的运动,对骨骼、肌肉、关节等的损伤都比较小。但对于患有某些疾病的孩子或者特殊人群,应当遵循医生的意见。例如患有哮喘的孩子,有研究表明,游泳能明显改善肺功能,所以患有哮喘的孩子是可以游泳的,但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特别是在哮喘未得到有效控制的时候,应尽量避免在高氯泳池中游泳。另外,患有鼻炎、结膜炎、皮肤疾病、传染性疾病的孩子以及免疫功能低下的孩子,是否能进行游泳运动,应先征询专科医生的意见。
运动受伤后的急救处理是指在受伤发生后至医院就诊这段空白期进行的临时性紧急处理,应当遵循不增加人为的二次受伤原则,为伤者减轻痛苦、增加存活概率做出努力。一旦出现受伤,就应当马上启动急救处理程序。了解正确的急救处理流程有助于防止受伤加重,避免造成二次损伤。根据不同的受伤情况,需要进行不同的急救处理。
应先进行简单清洗和局部消毒处理。处理皮肤擦伤前应先去除皮肤表面的污染物如泥土、灰尘等。推荐使用生理盐水冲洗表面伤口,如果没有生理盐水,可以用自来水或者未开封的瓶装饮用水先冲洗伤口,然后使用干棉球吸干皮肤表面水分,再使用0.5%络合碘消毒。酒精消毒会引起剧烈疼痛,一般不首选推荐。
● 伤口不要覆盖包扎。轻度的皮肤擦伤不要使用纱布覆盖包扎,保持受伤处干燥、清洁,定期用络合碘消毒,有利于伤口愈合。如果受伤比较严重,在经过紧急处置后,可带孩子到医院就诊,由医生来进行下一步的处理。
● 不要用嘴对着伤口吹气。很多家长喜欢用嘴吹气的方法安慰受伤的孩子,这是完全错误的。因为人的口腔并非无菌环境,相反还有很多的常住菌群,对着伤口吹气会将这些细菌带入伤口内,有可能引发伤口感染。
● 舞蹈、艺术体操。艺术体操运动最常见的伤害首先是肌肉拉伤,轻度的肌肉拉伤经过休息后大部分可自行缓解。其次为膝、踝、足等关节韧带的损伤。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舞蹈或者艺术体操运动中的下腰动作可能导致脊柱过伸,如果训练不当可能造成脊髓损伤,严重的还可能引起下肢瘫痪。
日常生活中,可以让孩子更多地参与跑跑跳跳如跳绳、乒乓球、羽毛球等运动,这些运动对抗性比较小,受伤的概率也相对较小,比较适合年龄小一些的孩子。
软组织挫伤一般见于对抗活动中被撞击或者摔倒时受伤部位受到撞击引起,通常表现为皮肤红肿、皮下瘀青、局部疼痛等。
含柔直系统的电网潮流在线优化控制功能作为福建省调EMS系统高级应用模块,首先定时获取电网实时运行信息,主要包括接线方式、节点负荷、机组出力等,以及柔直系统的运行信息,主要包括控制模式、换流变档位、设备状态等。
软组织挫伤虽然皮肤表面没有活动性出血,但深层毛细血管存在损伤破裂,因此处理软组织挫伤时早期不能进行搓揉和热敷。推荐在受伤24小时内进行间断冷敷,使毛细血管收缩,减少深层组织出血。冷敷的时候可使用干毛巾包裹冰块或者冰袋,敷于伤处。
急性肌肉拉伤通常是由于在剧烈运动中肌肉过度收缩引起,是一种自发性损伤。肌肉拉伤可以引起肌肉纤维断裂,从而导致局部疼痛和深层组织出血,因此急救处理的方式基本与软组织挫伤相同。但是肌肉拉伤与软组织挫伤不同的是,肌肉拉伤恢复的时间更长,而且受伤后要避免负重,避免疾停疾走。严重的肌肉、肌腱断裂还可能需要进行手术缝合。
一些体操、舞蹈运动可能会出现慢性肌肉韧带拉伤,受伤后要停止进行损伤肌肉、韧带的动作,使损伤的肌肉和韧带充分恢复。
抽筋一般是由于剧烈运动引起的肌肉痉挛,像短跑、游泳等运动就比较容易出现抽筋。运动引起的抽筋常发生于小腿。
小腿抽筋时,要先让孩子平躺下来,脱掉鞋子,帮助孩子背伸踝关节和足趾,拉伸小腿肌群,背伸的具体动作为:足尖上抬,足背尽量向小腿前面靠拢。同时可用热毛巾热敷小腿并且适度按摩小腿肌肉。如果抽筋时旁边没有人,受伤者可以双手扶墙,距离墙面1米左右双足分开与肩平齐站立,重心适当偏向抽筋的那条腿,身体缓慢前倾,拉伸小腿肌肉。
孩子受伤出血了,如果出血不止或者出血量大,要首先进行压迫止血。有条件的尽量选用无菌纱布进行压迫,没有无菌物品的情况下尽量选用清洁布类按压,例如干净的衣物、毛巾等。
对于动脉出血,除压迫局部出血点外,还可按压近端血管进行止血,例如小腿及远端血管出血可按压腹股沟处股动脉。前臂及远端出血可按压上臂近端肱动脉。另外,改变体位,抬高受伤肢体,使出血点尽可能高于心脏,也可以帮助止血。
儿童青少年的骨折多为闭合性(无出血)骨折,四肢骨折和关节损伤的孩子应进行临时固定再转运。
上肢骨折和关节损伤可采用宽度与肢体直径基本相等的木板或者硬纸板进行临时固定。如果找不到合适的物品,可用与硬纸板强度相当的书籍或30页左右的A4纸,弯成圆弧形置于受伤部位,再用绳子捆绑、固定受伤部位。
四肢骨折在没有合适的固定物时,可将受伤肢体与身体固定。上肢与躯干固定,下肢与对侧腿固定。固定时应尽可能超过受伤部位更多的范围:
● 手部受伤应固定整个手及腕关节;
● 腕部受伤应固定整个前臂和手;
● 前臂受伤时固定物应超过腕和肘关节;
● 肘部受伤应固定整个上臂和前臂;
● 脚部受伤应固定脚和踝关节;
● 脚踝受伤应固定脚和小腿;
● 小腿受伤固定物应超过膝和踝关节;
● 膝关节受伤应固定小腿和大腿;
● 股(大腿)骨受伤应固定整个下肢。
固定后,如果皮肤完整,可在受伤部位进行冷敷。如有出血,应在固定前先止血。如受伤部位创口污染严重,应清洗干净(首选用生理盐水清洗,没有的话,可使用自来水清洗),再使用络合碘消毒,包扎,固定骨折部位后转运。
对于开放性骨折(有活动出血),处理的顺序应当是:先止血,再清洗、消毒、包扎伤口,再固定骨折,最后转送至医院。
孩子下腰时受伤倒地,存在脊柱损伤的可能性,需要按照脊柱损伤的标准进行处理。如果不能处理或者不会处理,建议拨打120急救电话,在专业急救人员的指导下处理,切勿盲目自行转运。
在转运过程中,需要注意头、躯干整体搬运,应由至少3位以上急救人员一同搬运孩子,其中1人保护和搬运头部,1人保护和搬运躯干,1人搬运骨盆及下肢。3人应当协作完成,保证头、躯干、肢体之间相对稳定,将伤者放置于平整的硬木板或者担架上,再将伤者与木板固定成一个整体进行搬运,防止二次损伤。颈椎、脊柱受伤都要用这种方法处理,严禁使用“公主抱”的方法转运,否则很可能造成严重后果。
运动前的热身活动很关键,热身活动能增加肌肉内部的血液循环、肌肉应激性和韧带柔韧性,还能缓解运动前的压力和紧张感。
孩子不是专业运动员,做运动时衣着和鞋可以不像专业运动员那么讲究,但也要尽可能选择合适的衣服和鞋,以避免因为衣着不当而使孩子在运动中受伤。衣服可选择宽松的运动服,并根据天气和运动的强度来调节衣服的薄厚,过紧、过厚、装饰过多的衣服都会影响孩子的活动,增加受伤的可能。
孩子的足弓处于发育阶段,因此,鞋的选择特别重要。孩子在运动时一定要选择带有足弓支撑的鞋,这样的鞋可以保护足弓,避免受伤。
运动前检查一下运动场所,消除安全隐患,可以避免孩子运动时因场地表面有坑洞、石子或其他凹凸不平的地方而受伤。
孩子在平时可以做一些加强肌肉的训练,让肌肉更为结实,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运动伤害的发生。在运动前后做一些拉伸运动,可以增加身体的灵活性,降低受伤的概率。
孩子还没有发育完全,如果运动时间过长,或运动强度过高,可能会造成肌肉和关节拉伤或损伤。因此,孩子的运动量要适当,不应超过身体的负担能力,并且锻炼的时间也不宜过长。
运动时间建议每天至少累计达到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包括每周至少3天的高强度身体活动和增强肌肉力量、骨骼健康的抗阻活动,更多的身体活动会带来更大的健康收益。具体运动时间及强度可参考《2017年中国儿童青少年身体活动指南》以及《2020年世界卫生组织5~17岁儿童和青少年体力活动和久坐行为指南》。
让孩子养成经常运动的好习惯会让孩子受益一生,不能因为运动可能会受伤就不让孩子运动或少运动。家长需要做的是,尽自己的努力为孩子的安全保驾护航,让孩子享受运动快乐的同时,尽可能避免运动带来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