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 峰 付 洁 陈国元
(1.湖北省水利厅,湖北 武汉 430071;2.湖北省富水水库管理局,湖北 黄石 435200)
富水水库位于长江水系富水流域中下游交界处的阳新县富水镇,集水面积2450km2,总库容16.21亿m3,是一座以防洪、发电为主,兼有灌溉、养殖、围垦、灭螺、航运等综合利用的大(1)型水库[1-3]。水库由大坝、溢洪道、发电输水管、电站和总干渠组成。富水大坝在28m高程以下为均质坝,28m以上为黏土心墙坝;上游坝壳按原设计用砂质黏土填筑,下游坝壳用溢洪道开挖的页岩填筑;大坝坝顶轴线长941m,宽6.5m,最大坝高46.8m。坝基为页岩,页岩上为砂卵石覆盖层,河床两边为台地。富水水库于1958年8月动工,1964年竣工,大坝最近于2003—2006年进行了除险加固,主要加固项目有坝基基础防渗处理、大坝上下游护坡局部改造、发电引水管加固、复建水库放空隧洞及大坝安全监测设施更新改造等。加固后监测以坝体和坝基渗流、绕渗和渗漏观测为主。
变形监测最能直观反映大坝运行性态,许多大坝性态出现异常,最初都是通过变形监测值出现异常来反映的,因此变形监测项目列为大坝安全监测的首选监测项目[4]。在监测资料整理分析方面,国内外都进行了广泛的研究。总体上,资料分析分为正分析和反分析,在运行阶段多采用统计学模型进行分析[5-6]。大坝安全监测资料整编分析的内容涵盖面大,涉及的数据量大、种类多,整编分析专业性强,而且成果质量要求高、时效性强,目前仍主要靠人工完成[7]。王健等通过对全国水库大坝安全监测现状的调研,指出了全国大中型水库普遍存在监测经费投入偏低、监测资料分析薄弱、专业技术力量不足等问题[8]。富水水库大坝已运行近57年,水库也不同程度存在这些问题。针对统计学模型复杂、分析因素要求多等特点,本文根据富水水库大坝2015—2019年监测资料,探索快捷、高效、直观的方法,探究富水水库大坝变形规律,揭示大坝变形特性及安全性态。
富水大坝表面变形监测包括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监测,分别在7个横断面(桩号0+020、0+231、0+330、0+380、0+496、0+666、0+854)、4个纵断面(分别为距坝轴线-8.0m、+4.5m、+32.0m、+61.0m)上布置28个综合变形监测点,大坝南北坝端设7个工作基点,中间坝段设5个临时工作基点,测点的结构形式采用表面式。水平位移监测采用交会法,垂直位移监测采用精密水准法,一年观测两次,分别在上半年和下半年。监测点的平面布置见图1。
富水水库大坝各测点水平位移测值基本完整,连续性较好。虽然部分测点水平位移过程线存在少量尖点、观测值精度相对较低,但总体规律性较好。
2.1.1 水平位移过程线
富水水库大坝2015—2019年4个纵向断面的水平位移过程线见图2。
图2 坝体不同断面水平位移过程线
由图2可知,TL-1、TL-7等测点位于左右坝肩,坝高相对较低,且受坝肩约束,水平位移变化较小,TL-2~TL-6等测点位于大坝中部附近,坝身较高,上游水深较大,因受水压等因素作用,测点水平位移主要向上游变化,部分测点测值有突变,可能是测值精度问题。
各测值总体表现为坝身越高、水平位移越大,符合心墙土坝水平位移变化基本规律。
2.1.2 水平位移特征值
富水水库大坝2015—2019年4个纵向断面的水平位移特征值纵向分布见图3。
由图3可知,测点中向下游发生水平位移的最大值为19mm(测点TL4-4),向上游发生水平位移的最大值为-23mm(测点TL1-4),两测值均出现在大坝中间0+380横断面;水平位移变幅最大为27mm(测点TL4-4),也出现在大坝中间0+380横断面,最小为5mm(测点TL4-7),出现在大坝靠近坝肩的0+854横断面;平均值范围为-11.5~4.0mm,说明大部分测点向上游发生水平位移,且变形幅度不大。
图3 坝体不同断面水平位移特征值纵向分布
2.1.3 水平位移分布
a.纵向分布。选择环境量和效应量监测资料相对完整、上游水位较高、测值变化较有规律的2016年、2017年、2018年为代表年份,在上游高水位(下半年)和低水位(上半年)情况下,对原始测值分别绘制大坝水平位移纵向分布图;其中,距坝轴线+4.5m断面各测点水平位移纵向分布见图4。
图4 距坝轴线+4.5m断面水平位移纵向分布
由图4可知,坝体水平位移受坝高影响较为明显,表现为坝体中部水平位移大于两端,各断面位移量大小和分布特点受水位影响不明显。近3年,各断面测点测值变幅和一致性均较好。
b.横向分布。与纵向分布一致,同样选择2016年、2017年、2018年为代表年份,在上游高水位(下半年)和低水位(上半年)情况下,分别绘制大坝水平位移横向分布图,典型横断面0+380、0+496的水平位移横向分布见图5。
图5 坝体不同断面水平位移横向分布
由图5可以看出,同一横断面,位于上游侧的测点基本朝向上游变形,位于下游的测点基本朝向下游变形,基本符合变形的一般规律。
综合来看,富水水库大坝各测点水平位移观测值精度较低,规律性不强,其中坝顶及下游的测点水平位移规律性较好,上游大部分测点规律性较差,可能是控制网有变形或监测方法不合理,应进一步复核及优化。从实测结果来看,2017年后的测值强于前些年的测值,资料可靠性较差。2015年以来大坝实测水平位移数值不大,未出现明显的不利于大坝安全的异常现象,大坝水平位移性态基本正常。
富水水库大坝各测点垂直位移测值基本完整,连续性较好。虽然部分测点垂直位移过程线存在少量尖点,但总体规律性较好,测值精度相对较高,数据基本可靠。
2.2.1 垂直位移过程线
富水水库大坝2015—2019年4个纵向断面的垂直位移过程线见图6。
由图6可知,富水水库大坝除TL-1测点外,其他大部分测点垂直位移趋势上均表现为下沉方向的持续变化,变化速率逐渐趋缓。各纵断面变形值与水平位移变化规律具有一致性,表现为坝体中间坝段沉降值相对较大,坝体两端沉降值相对较小,符合坝体沉降量与坝高成正比的关系,遵循心墙土坝垂直位移的基本变化规律。
图6 坝体不同断面垂直位移过程线
2.2.2 垂直位移特征值
富水水库大坝2015—2019年4个纵向断面的垂直位移特征值纵向分布见图7。
图7 坝体不同断面垂直位移特征值纵向分布
由图7可知,测点中最大沉降值为20.9mm(测点TL4-1),最小值为-16.8mm(测点TL3-1),变幅最大值20.3mm,均出现在靠近坝肩断面0+020位置,数据异常,断面0+020坝高相对较低,经多年现场巡查,未发现渗漏及明显变形等异常现象,说明该断面数据可靠度不高,不予采用;另外,6个横断面中,最大沉降值为18.4mm(测点TL1-3),最小值-4.6mm(测点TL4-3),均出现在靠近大坝中间的0+330横断面;变幅最大值为9.9mm(测点TL2-3),出现在0+330横断面,变幅最小值为0.6mm(测点TL4-6),出现在0+666横断面;平均值为-5.5~12.25mm,说明大部分测点发生下降位移,且变形幅度不大。综上可以看出,垂直位移变化均在合理范围之内,大坝垂直位移情况总体稳定。
2.2.3 垂直位移分布
a.纵向分布。选择环境量和效应量监测资料相对完整、上游水位较高、测值变化较有规律的2016年、2017年、2018年为代表年份,在上游高水位(下半年)和低水位(上半年)情况下,对原始测值分别绘制大坝垂直位移纵向分布图;其中,坝顶轴线距+4.5m断面各测点水平位移纵向分布见图8。
图8 距坝轴线+4.5m断面垂直位移纵向分布
由图8可知,中部测点垂直位移明显大于两端测点,这主要是由于中部坝高相对较高。上半年与下半年分布图的形状大致相似,同一测点各年份上半年、下半年垂直位移比较接近,对比图6,测值分布规律基本一致,测值变幅明显较小。
b.横向分布。与纵向分布一致,同样选择2016年、2017年、2018年为代表年份,在上游高水位(下半年)和低水位(上半年)情况下,分别绘制大坝垂直位移横向分布图,典型断面0+380、0+496垂直位移横向分布见图9。
由图9可知,所有测点均表现为沉降变形,且分布规律基本表现为测点从上游至下游,沉降测值依序减小,即迎水面沉降变形最大,下游最低高程点变形最小;一方面受坝高影响,另一方面受库水位影响,基本符合土坝变形的一般规律。
2.2.4 沉降速率
富水水库大坝近3年(2017—2019年)和近5年(2015—2019年)各测点垂直位移平均沉降速率统计见表1。
表1 垂直位移平均沉降速率统计
由表1可知,近3年平均沉降率最大值为5.8×10-3mm/d,近5年沉降率最大值为6.5×10-3mm/d,且最大值均发生在大坝中间测点TL2-3。大部分测点平均沉降速率在10-3mm/d数量级,数值较小,除距坝轴线-8m纵断面外,其他3个纵断面近3年平均沉降速度低于近5年平均沉降速率,符合一般规律。
综合来看,富水水库大坝垂直位移精度相对较高,总体趋势以持续下降方向变化为主,前期变化较快,目前变化速率很小、基本稳定;大坝垂直位移纵向分布基本合理,与水平位移测值分布规律具有一定的一致性,基本符合心墙土坝垂直位移的一般规律,平均沉降速率在10-3mm/d数量级,总体未出现明显的不利于大坝安全的异常现象。
大坝变形监测是土石坝重要监测项目,大坝位移是大坝工作性态的综合反映,是大坝是否安全的重要判据[10-11]。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富水大坝水库5年的实测变形资料,通过过程线、特征值、分布图、沉降速率等简捷、直观方法,探究土坝变形规律,揭示其变形特性及安全性态,对大型水利工程具有一定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