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婷雅,赵思涵,王张凤,李婉儒,李培瑜
(浙江师范大学,浙江 金华 321000)
文化是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因素,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是战胜各种风险挑战的重要力量源泉,要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正是基于新农村建设全面提升为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时代背景,如何从资金、技术、知识等各个方面着手提升文化礼堂,密切联系乡村管理部门,实现乡村文明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了新时代文化礼堂的建设导向。
文化礼堂对于乡村文化振兴的作用机理,在于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与精神文化共同体的建立。应着重发挥文化礼堂对于民俗风貌、创新供给的积极效能,以实现乡村文化治理的最终旨归。
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礼堂助力乡村治理的发展路径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递—村民道德素养的提升—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实现”。
农村文化礼堂着力于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使农村建设成为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层堡垒。作为农村思想阵地,文化礼堂使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真正走入人们心中,让主旋律在乡村传扬。各村开展线上活动,丰富村民生活,重振乡村精神。借助理论政策宣讲、道德讲堂开展主题教育活动,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解落地,从而提升村民道德素养。
道德素养的提升使村民即村落精神风貌得到改善,完整认识乡村治理事务。村民配合参与文化活动,深刻理解乡村建设意义以及乡村振兴价值。在新时期,礼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地输入村民精神世界,提升村民自身道德涵养,切实体会到村庄有序治理的重要意义并积极投身于乡村建设的各个环节,正确理解个体行为对乡村振兴的作用,从而更好地履行义务,配合村务工作,助力乡村规范治理,形成正向常态化治理机制。
礼堂建设得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的深层价值本质,是礼堂推动“文化价值秩序的构建—文化价值认同的重塑—文化精神共同体的建立”这一作用机理。
文化礼堂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扬弃”,实现特色乡村文化价值秩序的构建。文化礼堂依托村庄的资源创作富有本土特色的文艺节目,针对地方特色推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在发展新时期,礼堂大力挖掘本土优良传统文化,弘扬传统文化精髓,重振乡村精神风貌,填补村民缺失的文化生活。文化活动增进了村民的情感联系,文化记忆工程和乡贤队伍建设等帮助村民唤醒共同文化记忆,搭建公共性平台,唤起村落的情感归属和崇德向善的价值认同。
礼堂的活动多由民众自下而上形成的,村民投身特色节目和各类治理活动,提升文化认同度,进而凸显文化主体性,乡村治理从“要我建”到“我要建”,从“要我来”到“我要来”的观念转变。村民的价值认同确立、群体情感凝聚、规则意识加强,乡村文化共同体之重塑基础、维系纽带与运行规则由此具备。以群众价值观念为基础,培养村民的社会担当,投身乡村建设,维护乡村整体秩序。而文化共同体聚合乡村整体精神,便于对乡村进行整体性治理。
对标《浙江省乡村振兴促进条例》战略文件,2019年至2021年的文化礼堂的发展呈现鲜明差异。在新时期,乡村文化礼堂作为长期开放的公共场所,成为“文化共同体”构建的典型范例。
农村文化礼堂是意识形态阵地建设的载体,是基层意识形态工作的“前哨站”。调查发现,各村普遍利用“两堂八廊”建设,挖掘当地民俗、文化遗产等优质传统文化,展示村史村情、乡风民俗。建设文化礼堂的过程,也是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
大约九成左右的村民们依旧认同文化礼堂建设能够有效改善村落的不文明现象(如图1)。其中,有26.01%的村民认为“作用很大”,有63.24%的村民认为“有一定的作用”。基于新时代背景,文化礼堂针对不文明现象的遏制作用在这三年间保持稳定状态,文化礼堂这一“文化地标”的载体功效并未边缘化。
图1 文化礼堂建设对于减少不文明现象的作用
礼堂文化活动的开展在近年来遭遇诸多不便,但仍旧体现了强大的组织管理能力。在新时期,各村文化礼堂根据实际情况,开展相应文化活动,村庄凝集力量逐步增强,发挥了独特的功效。文化礼堂在组织管理方面发挥的作用得到了大部分村民的认可,文化礼堂建设紧跟时代步伐,切实地解决了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帮助实现村民美好生活的愿景。而组织力的提升与共同意识的增强又在文化礼堂不断革新的发展之中得到进一步印证。部分村落的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共商民事的场所,村集体的凝聚力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文化共同体建设雏形初显。
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有效改善了农村“文化饥饿”现象,也让文化礼堂成为村民常驻交流的公共活动空间。在近三年来各村文化礼堂所举办的活动中(如图 2),“科普文化讲座”文化型活动占比48.36%,“阅读研讨”活动占比21.05%。从文化供给的角度来看,科学文化类的活动对于提升村民的科学文化素质与补充健康知识起到更加直接的作用,与新时期知识文化的建设重点相匹配。
图2 文化礼堂举办过的活动(多选)
文化礼堂以乡村文化资源为内容物衍生,集鲜明的政治性、独特的文化性于一体,发挥了传导主流意识形态的重要功效。在新时代背景下,文化礼堂的优化提升有赖于“管建用育”发展机制的进一步完善,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
首先,部门协同联动,加强多方聚合力。面对重大公共事件,政府部门的领导能够为文化礼堂指明治理方向。围绕重视程度不足、责任与成本转嫁、服务供给不均等问题,各级政府应进一步优化礼堂建设的顶层设计,自觉将公共事件管理纳入工作。积极树立服务意识,主动承担分内职责,严禁以服务下沉和属地管理等名义转移管理责任。
其次,优化公共财政支出,夯实物质基础。物质条件是加强礼堂基建建设、提升服务能力的基础性保障。在经济下行压力持续、公共服务支出增加、文化礼堂建设任务加重等状况下,一方面,政府应依据公平、普惠原则,以“村级基数+人口基数”方法,统一行政村的财政补贴标准。另一方面,面对突发公共事件,倾斜财政资金支出,快速汇集人力、物力,确保防控工作的有效开展。
最后,全程科学规划,完善基层考核导向。建立健全文化礼堂建设成效评估机制能够大幅度提升政府官员和村干部成员的责任感和服务意识。针对不同星级文化礼堂形成常态指标考核,并将村民满意度、宣传影响等纳入测评体系。礼堂可通过培训基层人员、共创文艺产品、联合开展活动等多元化的方式进行,依据结果进行“最佳礼堂”“最美身影”评选。
首先,全域共建共享,提升礼堂辐射力。整合各村文化礼堂供给服务资源,建设文化信息共享基地有利于加速乡村文化新陈代谢。2019年前后,省内多个行政村合并重组,直接导致了文化礼堂辐射力削弱。一方面,要调度党员先锋、基层干部以及物资安定秩序;另一方面,统一宣传科学知识,做好相关基础设施的更新迭代,并组织礼堂原有工作人员,统筹安排好各项事宜。
其次,村际联动共享,打造文化功能区。立足实际,文化礼堂应当拓展乡村重大事件宣传窗、文体活动的公共空间等功能。礼堂应有机纳入产品展示、文化表演和场地服务,可开辟串点成线的乡村文化旅游线路,形成区域互动,发动党员干部、乡村志愿者运转文化功能区,共同放大文化礼堂发展效应。尽可能考虑礼堂建设的多功能化,鼓励各村根据实际需要,调整礼堂功能空间。
最后,强化信息服务,凸显时代化特征。服务信息能否有效流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村民对乡村事务的了解程度和重视情况。一方面,应全力推进微信公众号的建设。增设文化专栏,实现乡村信息的动态播报,推进服务信息化,扩大礼堂公共服务影响力。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挥乡村微信群的作用,明确政策影响范围、礼堂的物资场地供给情况,引领文化礼堂相关工作的落地落实。
首先,要加强文化礼堂的内部治理水平与外部支持体系建设。加强乡村党建工作,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以“党建+”引领文化礼堂创建与发展。根据《浙江省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实施纲要(2018—2022)》的要求,强化管理队伍、基层服务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实现从“常开门、有人管、有活动”到“开好门、管好、用好”,稳步提升文化礼堂的规范化管理水平与服务能力。
其次,针对文化礼堂于管理的维护与防控的资金需求,建议在有条件的乡镇和村庄率先成立文化礼堂基金会,逐步向全域行政村推广;以慈善组织身份注册成立县级和地市级的基金会,在充分利用慈善组织捐赠可进行税收抵扣优势、积极开发企业与乡贤的捐赠资源的同时,推动文化礼堂公共服务资金流向全透明化,真正做到“取于民用于民”。
最后,综合村级文化礼堂理事会、文化礼堂基金会和政府管理团队等相关部门,以文化礼堂为核心基地,成立县市级的文旅组织,以政府和民间相结合的方式开展活动经验交流、人员培训、节目创作展演等工作。推动村际间“文化流动”,鼓励社区服务类社会组织与文化礼堂结对、定期开展科普讲座活动,实现文化试点的广布性和团线性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