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收的角度看内生性增长 如何找到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银行

2022-08-11 01:31张保良
证券市场红周刊 2022年12期
关键词:内生性充足率招商银行

张保良

截至本周五,A股42家银行中,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和兴业银行公布了2021年财报。单纯从数字看,三家公司的财报不错。见微知著,通过这三家银行也可以看到,我国银行规模还在一直增长。而且通过数据对比也可以看到,银行的规模一直是随着经济的增长而增长。但在投资银行的时候,投资人需要更关心银行的内生性增长。而笔者也试图通过对中间业务收入、核心资本充足率以及银行规模增长和股东利益平衡等角度去分析,希望能对同路人有参考意义。

银行增长规模并未到瓶颈 增速与GDP和M2不完全同步

资本市场很多观点认为,银行与国家宏观经济相关性比较强,我国银行业没啥成长空间了。就此,笔者将几家银行10年的营收年化增速与10年的GDP以及国家广义货币M2的复合增长率做了对比(见表1)。

通过表1可以看出,近10年GDP复合增速9.26%,M2复合增速10.78%,各项存款余额增速11.18%,各項贷款余额增速13.05%。看几家股份行,招商银行和兴业银行的10年营收年化增速为13.17%和13.96%,均高于M2和GDP增速,增长稳健,这与贷款余额增速相关。平安银行的10年营收复合增速为19.04%,增速快,比较激进。由于工商银行尚未公布2021年业绩,故采用9年复合增速数据,为7.12%,与GDP增速相当。而城商行宁波银行的情况,营收复合增长率为20.80%,增速迅猛。

这些数据的对比说明两点,一是我国的银行业并不像有人所说,已经进入增长瓶颈。银行业是经营货币的,只要经济增长,M2会不断增加,银行的规模就会增加。银行的营收增速整体高于M2和GDP增速的,其中国有大行增速与GDP和M2大致相同,股份行的增速高于GDP和M2。二是银行增长不是与GDP和M2增长速度同步,与经济周期也不完全同步,银行业有固有的周期。

既然银行的规模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增长,那么从投资的角度看,各家银行是通过什么实现内生性增长和可持续性的就非常重要了。

笔者也尝试从营业收入的角度来进行分析。从银行的收入结构上看,银行业的营业收入分为净利息收入、中间业务收入(手续费和佣金净收入)和其他收入。在我国银行业,收入都是以净利息收入为主,随着银行业引入巴塞尔银行协议(资本充足率的要求使银行的杠杆受限)和依赖资产规模扩张的旧模式遇阻,单纯依靠净利息收入为主的银行面临的转型压力比较大。

会计准则新规使一些银行中收比下降 中间业务收入高的银行更具竞争优势

中间业务收入高就是某银行具备一个微弱护城河的表现或者在行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

表1 银行10年营收年化增速与10年的GDP、以及M2的复合增长率等

资料来源:笔者通过国家统计局、各家银行年报和预披露数据综合整理注:宁波银行的2021年营收为预披露数据

中间业务是指银行不投入资金,只是依靠银行信誉、业务、技术、机构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不形成银行资产负债表内的负债和资产,给银行带来非利息收入的业务。银行的中间业务品种繁多、潜力巨大。国际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占比都很巨大,目前有部分国际先进银行的中间业务高达70%以上。而我国银行业中间业务占比比较低,比如,2021年招商银行的中间收入占比为28.51%、平安银行为19.5%,兴业银行为19.29%。且某些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高的银行也是将某些利息业务伪装转移列入到中间业务。整体上我国银行业的中间业务整体上处于发展初期,加上我国银行业目前实施分业经营制(国外好多银行是混业,多牌照),很多中间业务受法律限制。

为了便于分析,笔者整理了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兴业银行3家股份行,工商银行1家国有行,宁波银行1家城商行年报数据(见表2)。

表2 部分银行中间业务营收占比数据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上市银行年报

通过表2可以发现招商银行的中间业务稳步提升,而其他的银行在2020年数据突然向下。招商、平安已披露2021年年报,整理数据时笔者感觉很奇怪,平安银行2021年披露2020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计算中收比为19.3%,而2020年年报披露的2020年的中间业务收入计算中收比为28.3%,数据对不上,差异比较大而且年报中没有找到注释。工商银行2020年数据计算2019年中收比为15.9%,2019年数据计算2019年中收比为18.2%,2020年报也没有注释。同样的问题出现在兴业银行、宁波银行。后来笔者发现兴业银行在2020年报有注释:自2020年起,公司将信用卡分期业务收入进行重分类,将其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重分类至利息收入,往期与手续费及佣金收入和利息收入相关的财务指标已重述。宁波银行2020年年报也有同样注释。

这是个会计准则变更的问题,2021年2月5日,财政部、国资委、银保监会和证监会发布了《关于严格执行企业会计准则切实加强企业2020年年报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上述调整有明确规定。

但招商银行并未出现2021年年报中2020年中间业务收入占比降低的问题。就此,笔者也先后向平安银行和招商银行打电话确认。

平安银行回答是,2021年年报计算的2020年中收比小,是2020年2月会计准则新规,银行卡分期业务列入到利息收入。平安银行年报披露比较早,1月推出,所以年报没有注释2021年1季报有披露。这个不影响银行利润。

而對于招商银行为什么2021年年报中未出现2020年中间业务收入由于会计准则调整占比大幅降低的问题,公司表示:不存在这个问题。“我们要求比较严格,很早以前就将分期付款的业务收入严格按照按规定列入到利息收入,所以这个会计准则对我们没有影响。招行一直是专注于零售业务。比如负债端都是存款为主,而有的银行负债端同业占很大部分,每家银行可能都有自己的特色和模式,这就和个人一样,差异化,我们不好做出评论。”

综上,可以看出,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虽然占比很小,但能体现一家银行的竞争力,中间业务收入高就是某银行具备一个微弱护城河的表现或者在行业竞争中具有一定的优势。很多银行将利息收入伪装转移到了手续费及佣金收入,提升了中间业务占比,虽然不影响银行利润,但是影响了经营情况的真实性,可能会影响到我们对银行的竞争优势分析,因此要还原真实数据看。同样估值和利润情况下,笔者比较倾向于支持选择真实中间业务占比高的银行这一观点。

内生性提高核心资本充足率 是选择优秀银行的好视角

从规模上看,银行的资本扩张受限与资本充足率相关,资本充足率是引入巴塞尔银行协议以来给银行戴的紧箍咒,防止银行无限制上杠杆。核心资本充足率对银行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不达标,监管部门会限制银行放贷规模;限制银行员工薪酬;限制银行向股东分红;限制银行开设分级机构;限制银行投资其他金融机构;停止银行某些业务直到资本充足率达标。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核心一级资本净额/风险加强资产×100%。提高资本充足率的办法中,最好的是自身创造利润实现增长,内生性增长就源于此。和我们投资一家公司一样,公司每年靠经营利润完成业务扩张和分红且可持续,不依赖外部融资(就是我们后面不需要在不断地追加投资)。这也许是我们选择银行的一个好视角。

衡量银行自我补充资本充足率的指标就是RORWA,单位风险资产的获利能力往往决定了一家银行是否具有内生性增长的潜质,RORWA计算中的净利润和风险加权资产这两个因子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有密切的关联。

统计股份行、国有大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RORWA(见表3)。

显然,按RORWA计算看:招商银行在自我补充资本充足率方面有一定的优势,当然这个指标也只是供参考。

因为RORWA指标有一定的缺陷:就是银行风险加权的结构不变,政策原因,调整资产承担的系数导致风险加权资产变化。风险加权资产,就是以银行持有的各项资产所承担的风险不同,分别乘以监管部门规定的不同加权系数(如:国债为0,个人房贷为50%,普通企业贷款为100%等)后加总得出。监督政策会引导银行对资本的高效利用。就是监管部门强制要求银行按照其持有的风险加权资产总额配比固定比例的自由资金。同样总额的资产,若加权系数不同,银行为之准备的本金也不同。因为权重是人为划分的,不是真正的资产风险决定的。比如:国家鼓励小微企业贷款,就降低小微企业权重,直接改变了风险加权资产。所以,从这个角度说,银行的政策性因素还是很大的。因此,我们还是要公开参考银行有没有融资+分红+核心资本充足率的综合角度来思考银行的内生性增长。

在2017年,兴业银行有260亿定向增发和500亿可转债融资,平安银行有260亿可转债融资(已完成转股),宁波银行有100亿可转债融资(已完成转股)和120亿配股(2021年11月已完成),张家港行有25亿可转债融资。2017年260亿定向增发完成后,看到2018年兴业银行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明显提升。宁波银行有100亿可转债融资,2019年完成转股后,2019年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提升(见表4)。

规模增长如何平衡股东回报 分红能力或是一个参考

此外,银行规模增长下,还要平衡股东的回报。这也是投资银行股必须要考虑的问题。表5是保持新增风险加权资产的监管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银行的极限分红能力(不考虑融资)。

表3 股份行、国有大行、城商行和农商行的RORWA

注:风险加权资产采用(年初+年末)÷2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上市银行年报

表4 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注:加粗字体为高级法,正常字体为权重法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上市银行年报

这个要结合表4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看,这是新增的加权资产满足监管的情况下的,估算的银行极限分红能力,像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核心资本充足率比较高,利润扣除留存资金后,可分红的能力比较强且有持续经营能力。兴业的核心资本充足率9.81%高于8.5%,扣除留存资金,2021年极限分红能力也是比较高的,最新年报数据达到47.93%,且有持续经营能力,实际分红为2021年利润的27.45%,按当前股价计算,股息率5.2%,极限分红能力高于去年,说明内生性增长能力在好转。如果个人预测数据准确,那么农商行代表张家港行今年的极限分红能力有所提升。平安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8.6%刚刚高于8.5%的监管红线,扣除留存资金,2021年极限分红能力已经很低了,说明平安最近规模冲得太快了,消耗的留存资本大,如果维持分红率,要么降核心资本充足率(但没什么可降空间),要么融资维持扩张和分红,融资需求看来很迫切!宁波银行同样有类似的问题,不过宁波银行的核心资本充足率比较高,维持分红可以适当降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利润不能覆盖新增风险加权资产的监管最低核心资本充足率),另一方面也说明宁波银行这两年规模扩张得有点快。

表6是保持新增风险加权资产的监管当前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银行的最大分红能力(不考虑融资)。意思是维持现有资本充足率情况下(维持目前资本扩张能力)可分红能力。就是利润在留存资本(充实核充,维持规模扩张能力)+分红(回报股东)之间的平衡,内生性增长的银行应该是前面的利润能满足后面两者。

以上很多数据(除了招商银行、兴业银行和平安银行已披露2021年年报)没有年报披露,很多数据只是个人推算,所以仅供参考!只是提供一种探讨分析银行内生性增长的思维框架和视角。

内生性增长本身不是一个明确的报表指标,而是一种银行经营的状态。对于高内生性增长、有可持续竞争优势的公司(银行)又有哪个投资者不喜欢呢?(本文所涉个股仅做举例,不做买卖推荐)

表5 保持新增风险加权资产的监管当前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银行的极限分红能力(不考虑融资)

资料来源:笔者整理自各家银行财报;注:1.招商银行和建设银行等六家银行为高级法,资本充足率按9.5%监管指标计算,其他银行为权重法按8.5%监管指标计算;2.加粗字体为估算数字,灰底字体为年报预披露数据,因很多银行未披露2021年年报

表6 保持新增风险加权资产的监管当前核心资本充足率的情况下银行的最大分红能力(不考虑融资)

资料来源:笔者依据各家银行财报整理;加粗字体为估算数字,灰底字体为年报预披露数据,因很多银行未披露2021年年报

猜你喜欢
内生性充足率招商银行
上市银行资本充足率“饥饿”蔓延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
招商银行
比较优势内生结构变动与政策干预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高管与职工薪酬差距对企业绩效的影响
慈善捐赠、企业绩效与合理区间把控——基于内生性视角的经验分析
兴业银行:定增260亿元补充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