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十分钟健身圈的城市社区体育空间优化策略
——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

2022-08-11 13:06郭小玲彭晨曦孙海兰区丹林
广东技术师范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越秀区体育设施用地

张 泉,郭小玲,彭晨曦,孙海兰,区丹林

(合肥工业大学 建筑与艺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601)

2016年《“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出台,为我国“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指明了发展目标与方向,即坚持以预防为主、倡导全民参与健身,以增强全民健康水平[1].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上指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在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具体体现为对更加便捷、多元化的体育空间的追求.因此,应加快实施健康中国行动,将健康理念融入所有政策,让体育设施真正实现共建共享[2].近年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发表关于全面健身运动的重要论述,既为“十四五”卫生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整体思路与发展框架,也反映出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性[3].同时,“十四五”规划提出,应当积极推进社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康养步道、健身广场等运动场所的覆盖率[4],这表明城市体育空间建设对于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具有积极意义.

基于此,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科学有效地优化和建设城市体育空间,以满足居民的健身需求,成为社会各界亟需探讨的重点.本研究从“十分钟健身圈”这一角度出发,深入分析社区健身圈与生活圈之间存在的紧密关联.同时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深入探讨其体育空间面临的建设困境,并提出相应的空间优化策略,为社区体育空间建设提供新的发展思路,以期为广东省乃至全国的社区体育空间建设提供参考和借鉴.

1 城市社区体育空间优化的必要性

1.1 后疫情时代背景下,居民更重视身体素质

国内疫情在2021年已经基本稳定,社会也从应急状态向疫情常态化转变,然而新冠病毒对人们生活、出行等方面的影响仍然存在.居民们逐渐意识到疫情的常态化应对应以日常的预防为主,同时加强身体锻炼,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力.据统计,在疫情期间居民体育健身锻炼的热情较高,保持运动者比例为93%,平均每天锻炼1.8次、锻炼时长33分钟.同时,有80%的体育运动者未来计划投入更多时间进行体育锻炼和健身[5].由此可见,越来越多的居民通过加强体育锻炼来强身健体,健康生活意识得到显著提高.

1.2 居民健身需求的多样化增长

社区体育空间作为全民健身的“最后一公里”,肩负着服务社区体育健身和提升人民体育技能的使命[6].随着物质水平的稳步提升,人们已不再满足于过时且功能单一的体育空间,而传统健身场所仅能满足基本使用功能,且现有的一些设施陈旧零散,无法形成符合居民多样化需求的健身系统.《2020年全民健身行为和消费研究报告》显示,人们喜爱更多样的新时代孕育的新兴健身方式,追求运动设施和锻炼方式的现代化和多样化.如在当前互联网时代下,居民普遍喜爱健身数据监测技术,实时记录日常健身数据,以求科学锻炼[7].

1.3 城市社区体育空间问题更为突出

相对于城镇以及乡村地区而言,城市的体育空间问题表现得更为突出.一般而言,城市内人口众多,用地有限,对体育空间的需求也明显高于其它地区.就城市社区而言,许多老旧住区的建设年份较早,缺乏对相关配套设施的考虑,特别是对体育用地的设置不足.以广州市越秀区为例,该区人口密度大,居民活跃度高,现有体育场所已无法满足居民不断增长的运动锻炼需求,亟需更多的体育空间.此外,部分老旧住区建设密度大,狭隘的楼间空地虽然可以通过用途变更为体育用地,但环境吵杂且缺乏安全性,并不适合居民在此长期活动健身.

2 “十分钟健身圈”与社区生活圈

2.1 “十分钟健身圈”

“十分钟健身圈”由江苏省首先提出,随着国家大力倡导全民健身,这一理念得到了其它各省的积极响应.“十分钟健身圈”是将居民的步行时长所对应的距离与体育设施的服务半径相结合的概念,具体指以“居民在县级以上主城区步行十分钟便设置有可开展健身活动的场馆、场地或设施,并在此地可获得健身指导或参与文体活动”为标准划定的社区体育服务范围[8-9].

2.2 “十分钟健身圈”与社区生活圈的关系

社区生活圈与社区健身圈两者皆以居民步行一定时长可达的距离为半径,划分的可满足某种需求为原则的居住区范围,前者注重居民生活文化需求,后者更注重健身需求.此外,“十分钟健身圈”是对社区生活圈内的体育空间进行整合联系,使得社区级体育空间可达性更高、使用更便捷.

“十分钟健身圈”和社区生活圈两者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在相同范围具有相互重叠的部分,并且皆配备相应规模的体育空间、体育设施,但是“十分钟健身圈”更注重对社区体育空间的整合,以满足居民多样化的健身需求(图1).因此,在现有“十分钟健身圈”与社区生活圈优点的基础上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构建社区健身系统,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生活和健身需求.同时,各个社区体育空间以不规则块状的形态组团,分布在城市内不同位置,通过交通相互连接形成城市健身系统(图2).

图1 城市社区体育空间系统构成

图2 城市健身系统形成示意图

3 广州市越秀区社区体育空间现状与问题

3.1 广州市越秀区社区体育空间现状

《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18-2035年)》提出,促进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型产业、清晰地描绘出健康中国的目标,要打造活力包容的社区生活圈,指出每个社区生活圈应配置一处街道级公共体育设施,鼓励引导社区体育健康发展.

自2008年始,越秀区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社区体育设施的建设与修缮,“十分钟健身圈”的目标现已基本实现.然而,越秀区行政辖区内的户籍人口高达116万,人口密度较高,社区级场地需求量大,且逐年递增,导致人均体育空间严重不足.为在用地条件紧张的情况下尽可能增加居民运动场地,政府在相关规划中提出应利用城市内部的“金边银角”,打造大量口袋公园、街角广场,以解决运动空间不足的问题.2019年越秀区新增口袋公园30个、绿道多处,设置地点均位于人口密集的老城区[10].到2020年,越秀区已有体育用地面积45hm2,省级、市级、区级和社区级公共体育设施共20多处[11].其公共体育设施类型丰富,以体育场与游泳馆为主,呈点面状形式分布,逐渐形成了五大体育产业功能区(图3).此外,越秀区在公园和广场建设了部分空中步道,并连接万里碧道工程,打造出了一批风景优美、环境怡人的公共健身活动场所.

图3 广州市越秀区体育空间现状布局

3.2 广州市越秀区社区体育空间现存问题

3.2.1 体育空间用地配置少

据统计,目前广州全市共有体育场地19650个,用地面积约4123.19万m2,人均体育场地2.38m2.而越秀区内体育场地的数量为1979个,人均面积仅有1.13m2,远低于全市平均标准[12].同时,越秀区内老旧小区多、空地少,建筑密度大,难以寻找合适的地块来新建公共体育设施.社区“十分钟健身圈”的建设需要大量的基层体育用地,但现有的基层用地仅占总用地比例的四分之一左右,表明体育用地不足且存在分配不合理的现象.

3.2.2 体育空间系统性不足

越秀区可利用的体育空间主要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社区内部的健身空间,该类体育空间各自独立,且规模较小、功能较少、形式单一,通常只能为本社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健身服务.第二类是分布在社区外围、靠近社区的体育空间,如社区附近的校园操场和运动场、社区附近的公园、体育场馆等公共空间.但该类体育空间大多数分布在居民日常生活范围之外,距离较远,且缺乏一定的引导与宣传,居民对此缺乏熟悉感和健身积极性,从而影响了该类体育空间的使用频率.此外,这两类体育空间彼此之间缺乏联系和相应的健身指引,尤其是社区外的体育设施大多依靠社区居民生活经验主动寻找,友好性明显不足,未能形成方便居民使用的健身系统.

3.2.3 体育空间针对性不强

不同区域的城市社区因居住人群的结构、比例有所不同,其对于体育设施的需求程度也会存在差异[13].在针对性建设方面,越秀区体育空间建设不足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体育设施设置未考虑年龄差异性,针对性不足.越秀区尽管已经建设了种类丰富的体育场所,但是其服务对象、相关设施的设置都趋于老年化,对年轻群体的健身需求考虑不足.对青年人而言,设置于社区街道旁的健身场所不仅缺乏潮流感,而且不适合开展部分相对剧烈的活动,如篮球、五人制足球等,普适性不强.第二,空间建设缺乏特色.越秀区虽建设了不同规模的社区级体育空间,但其健身设施内容单一、体验单调,而且馆内的空间布局大多雷同,缺少新意.

3.2.4 管理与宣传工作欠缺

目前,越秀区社区体育空间还存在管理与宣传工作不足的问题.在管理方面,一些社区内的公共健身器材年代较久,部分设施因自然和人为因素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损坏.但管理部门未能定时检查维修、及时更换,相关维护工作的缺乏不仅导致器材失去使用价值并浪费空间,还对运动人群的人身安全具有一定的威胁.在宣传方面,据调查,越秀区相关部门缺乏对体育设施的大力宣传,且宣传方式较老旧,使得居民对周边体育空间的知情度较低,导致部分体育空间人流较少,没有得到充分利用.总之,管理与宣传工作的欠缺和不足对居民健身方式的选择产生了不利影响,也削弱了居民的健身意愿.

4 优化策略

4.1 合理规划体育用地,均衡社区体育空间布局

研究表明,人的步行速度为4.3km/h,而体育设施如超出人的十分钟步行距离即700m,将会大大降低人的运动欲望[14].针对越秀区体育空间用地较少的问题,需从规划角度来统筹优化解决.

一方面,要增加“十分钟体育圈”内的社区级体育用地,使体育用地结构成“正三角”状态.通过协调省、市、区与社区之间的体育用地分布关系,将各级用地的辐射范围与社区级体育用地衔接、重叠.在此基础上均衡越秀区各个街道、各个社区“十分钟健身圈”范围内的体育用地,对缺乏低等级体育用地的街道增加社区级体育用地,对缺乏高等级体育用地的街道以步道等形式扩大体育用地.另一方面,可根据结合“十分钟体育圈”内的生活情况,把社区级体育场地与居住、商业、文化等用地联合使用,合理利用可重叠空间.首先,将体育空间与社区中其它必要的公共服务设施联合建设,形成社区中心,以人气产生聚集效应,增加居民前往体育用地的次数.其次,考虑选址的周边环境与居民的出行轨迹,将体育空间建设在居民的日常活动范围内,以此解决居民的日常近距离运动需求.最后,越秀区政府应该坚持推动口袋公园的建设,利用街角空间,以建设绿地广场的形式增加社区级体育用地.

4.2 整合社区健身资源,构建“城市十分钟健身系统”

通过越秀区体育空间的现状可知,整个区域内的体育空间和大型体育场馆虽然较多,但分布零散、不成系统,这也是大部分体育空间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重要原因.因此,相关部门应充分掌握越秀区当前各个体育空间的分布信息,通过一系列手段进行资源整合,从而构建完善的“城市十分钟健身系统”.

首先,要充分利用周边健身资源,完善体育资源共享体系.如鼓励省、市、区或事业单位、学校等的体育场地在闲置时期向附近居民开放,并合理利用已有口袋公园的休闲空间,完善越秀区体育资源共享体系,缓解社区级体育场地使用压力,并以大型运动空间吸引市民运动兴趣.但考虑到两类体育资源的管理和使用特性,为避免开放后人流杂、管理乱的现象,建议通过限制使用时间、使用人群、使用条件等途径,实现该资源的有序共享.例如这些场地可采用实名预约制方式,仅对所属辖区内的居民在预约的时段内开放.其次,将各社区零散的“十分钟健身圈”连接起来,形成越秀区“十分钟健身系统”.以解放中路为例,建设健身步道衔接空中步道与沿江碧道,并设置分支延伸进入居民区,将各个居住区内的健身空间进行串联,并在主干路设置指示路牌、指引铺装,形成良好的健身“氛围感”.此举措可在不减少道路宽度、不影响行人正常通行的前提下,引导居民在空闲时期走出小区,前往健身环境更加舒适的空中步道与城市碧道,促进优质健身空间的利用.

4.3 根据居民需求与特色,考虑体育设施功能多样性

健身空间要从地域性和居民需求出发,考虑体育空间及体育设施的多样化、个性化建设[15],从而激发居民社区健身运动的热情,使人们在健身时不仅能够强健体魄,还能在健身过程中体验独特的地域文化,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首先,建设部门应全面了解社区的人口结构,包括社区人口数量、年龄、行为特征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满足各个群体对不同类型健身设施的多样化需求.老年人是越秀区社区级体育空间最主要的使用人群,他们对社区级的体育空间场地需求大、使用频率高.未来,应合理高效化利用社区空地,使健身广场、健身路径更加贴近住宅,方便老年人使用.其次,应充分考虑适老化的健身设施布局与设计,通过合理设置锻炼健身器材、简单康复器具、休闲游憩座椅等设施,为老年人及特殊人群提供服务.最后,应将当地富有地域特色的文化元素融入设计,凝练形成独特的体育文化.例如可将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粤剧、广州灰塑等元素引入到社区体育空间的营造与设计中,在健身器材、场地铺装等内容上进行展现.让富有地域文化设计的体育空间成为城市记忆点,唤醒居民的城市文化认知和社区归属感,促进社区健身空间多元化发展的同时,也有助于体育文化的形成与发展,进一步提高城市的文化知名度.

4.4 搭建智慧管理平台,建立健全管理监督机制

当前,在智慧城市的建设过程中可以看出,实现社区体育的智慧管理已经成为了城市未来体育空间建设发展的重要趋势[16].针对越秀区社区体育设施维护工作缺失、宣传工作不到位等方面存在的管理问题,可以从智慧管理的角度入手(图4).

图4 智能信息化平台服务流程图

首先,智能化管理平台能够实现远程管控、人员调配、应急处理等工作的智能化操作,并实时播报天气情况、公共新闻、应急通知等相关信息.同时,可视化的设施数据便于后期更新,能够及时开展保修工作并给以实时反馈,进而提升整体服务品质.其次,依托智慧化技术的不断发展,推动全民健身智能化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全民健身智能平台的公共服务水平,推出不同类型的健康服务项目.例如,该信息平台能够以软件和小程序的形式出现在居民的个人终端上,从而为居民提供“十分钟健身圈”内运动设施布点信息、人流量、导航、消费点评及预定等一系列信息.并通过居民运动信息的实时记录与智能分析,掌握其需求变化并及时做出调整,推出有科学依据和个性化的健身方案,开启网络社交化的体育消费新模式,为体育建设注入活力,实现体育公共服务智慧化目标.

5 结语

在全民健身及疫情常态化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健身的重要性.就目前国内体育场地的建设现状而言,居民体育运动的需求增长与城市体育空间的供应之间仍存在较大矛盾.在“十分钟健身圈”视角下整合优化社区体育空间,为该领域研究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越秀区是广州市具有代表性的老城区,有着显著的城市特征,对其体育空间进行优化提升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实践意义.本研究以越秀区社区为例,探讨其体育空间优化策略,认为越秀区应充分利用周边体育资源,弥补社区体育空间资源的不足,并在体育空间整合优化过程中着重突出其人群针对性和地域文化建设.此外,借助相关规划设计、智慧化管理等手段对各社区体育空间进行串联,最终实现越秀区体育空间系统化联动共享.

总之,体育空间的建设及优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应当重视的内容,对于实现健康中国战略具有积极的意义.以社区体育空间为单位打造“十分钟健身圈”,能够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满足城市居民的健身需求.并能够为我国其它城市的社区体育空间优化提供参考借鉴,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助力体育强国建设.

猜你喜欢
越秀区体育设施用地
全民健身视域下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策略的探讨
盘活越秀区存量老旧物业的对策研究
致敬抗疫情英雄
比亚迪集团扶贫
教师作品选登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研究进展综述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的演变
商水县城关乡居民体育设施满意度调查研究
广州市越秀区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经验对江苏盐城大市区的启示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的实践与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