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丹 ,施志权 ,王凯 ,徐志豪
(1.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浙江 宁波 315040;2.宁波市乡村振兴促进中心,浙江 宁波 315000)
现代种业是国家战略性、基础性核心产业,是促进农业长期稳定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也是加快农业现代化和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重点[1]。2011 年以来,国家先后出台了 《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意见》 《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 (2012—2020 年) 》 《深化种业体制改革提高创新能力的意见》 等一系列支持现代种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全面部署种业发展工作。2021 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上审议通过了 《种业振兴行动方案》,把种源安全提升到关系国家安全的战略高度,争取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种源自主可控。种业振兴,意义重大,也迫在眉睫。
宁波自然条件优越,生物资源丰富,为农林牧渔种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条件。宁波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种业发展,为抢占现代农业科技制高点,宁波市早在2013 年出台 《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打造种业强市为总体目标,把种业作为推动全市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柱产业。经过近10 a 的建设,宁波种业作为战略性资源和战略性产业已经成为都市型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呈现出高端、高效、高辐射的显著特征。根据宁波市政府高质量提升“种业强市” 建设的要求,对宁波种业竞争力开展研究显得尤为迫切而又必要。本文通过对宁波种业竞争力的研究,总结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及不足,并与其他地区种业发展进行比较,进而探讨提升宁波种业竞争力的建议。
GEM 模型是在波特钻石模型的基础上建立的一个地区或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2]。该模型以区域产业为分析对象,以因素间的互补为作用机理,客观全面地描述区域产业的竞争优劣势,综合评价区域产业集群的竞争力。GEM 种业竞争力模型主要以品种资源、育种设施、供应商和相关辅助行业、公司的结构、战略和竞争、本地市场和外部市场为主体,在分析过程中将以上6 个因素划分为基础、主体和市场3 个因素对[3]。与波特钻石模型相比,GEM 模型更适用于区域产业研究,包含的因素较为完整,更注重因素之间的互补作用,对产业分析更加具体[4]。
2.1.1 种业发展的资源优势
宁波市地处中国华东地区、东南沿海,大陆海岸线中段,长江三角洲南翼,东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属于典型的江南水乡兼海港城市,拥有象山港、三门湾、杭州湾3 个优良港湾,海岸线总长1 594.4 km,共有大小岛屿614 个,境内还有四明山和天台山两支山脉,自然条件得天独厚,不仅农业资源丰富,更为发展种植业、林特、畜禽、水产和现代种业奠定了基础。2020 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2 408.7 亿元,位居全国各市第12 位,强大的经济实力,为发展现代种业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全市拥有各类种业创新团队260 多个,处于国内一流水准,在创新团队的引领下,伟佳种业、爱卡畜牧、象山海湾等一大批企业,建立起由院士、研究员和博士后等领衔的科研团队。
2.1.2 种业发展的设施优势
在硬件设施方面,宁波市拥有应用海洋生物技术国家级重点实验室和海洋生物工程、水产种质资源高效利用技术研究等省级重点实验室,以及宁波大学、浙江万里学院、宁波市农业科学研究院、海洋与渔业研究院等公益性育种机构。2019 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市级种质资源库 (场) 34 个并给予运营补助。在制度安排方面,2018 年出台 《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三年行动计划 (2018—2020) 》,明确提出种业强市建设的重点任务,要求落实种业扶持政策,安排现代种业发展专项资金,做大做强优势种业。2020 年出台 《高质量推进 “4566” 乡村产业振兴行动方案》,把发展现代种业作为主导产业来抓。2021 年制定 《宁波市高水平推进种业强市建设五年行动计划 (征求意见阶段) 》 (2021—2025 年),明确了宁波现代种业发展以 “高水平建设立足浙江、辐射全国、面向全球的现代种业强市” 为目标,实施五大行动,12 条重点任务。
2.2.1 种业关联机构
目前大部分育种机构仍然处于初级育种阶段,生物育种、信息化育种和大数据分析等手段应用较少,缺乏生物科技公司、品种推广专业机构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且存在科研、生产加工、推广与销售衔接不畅的问题。因此,与宁波种子企业相关联的有科研育种机构、育种基地以及分布在区县市的种子站或者种子销售机构。
2.2.2 宁波种子企业
把握市场化、产业化育种趋势,加强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合作,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商业化育繁推一体化育种新机制,催生了一批有竞争力的现代种业企业。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各类持证育种企业99 家 (表1),其中年销售额突破1 亿元的企业3 家,分别是宁波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微萌种业有限公司和象山文杰大白鹅养殖有限公司。种植业种业企业现有17 家,其中从事水稻、蔬菜、食用菌等种子选育销售的企业10家,从事花卉苗木等林特种苗选育销售的企业7家。水产类种业企业现有66 家,其中从事南美白对虾、梭子蟹、缢蛏等虾蟹贝类种苗选育销售的企业有41 家,草鱼、鲫鱼、甲鱼等淡水鱼类种业企业有13 家,大黄鱼等海水鱼类种业企业有4 家,食用藻类 (紫菜) 种业企业有4 家,观赏鱼类(锦鲤) 种业企业有4 家。畜禽类种业企业现有16家,其中从事鸡、鸭、鹅、兔等家禽类种业企业有9 家,猪、牛等畜类种业企业有6 家,特种畜禽类(蜂) 种业企业有1 家。
表1 宁波市种业企业基本情况
2.3.1 本地市场
宁波市2011—2019 年的农作物播种面积呈现先减少后增长的趋势,其中2016 年最低 (图1)。粮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变化趋势相似,蔬菜播种面积稳中有升。随着耕地保护和用途管制不断加强,坚决制止耕地 “非农化”、防止耕地 “非粮化”,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等相关政策陆续出台,宁波市全面启动耕地 “非农化” “非粮化” 摸底调查,下一步分类分步处置的政策措施呼之欲出,未来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存在较大的增长空间,尤其是适宜 “稻-虾” 种养模式的水稻品种,以及根茎粗壮抗台风等自然灾害能力强的品种需求旺盛。
图1 宁波市农作物播种面积变化趋势
畜禽类养殖量总体呈现减少趋势,生猪、家禽和兔的存栏量不断减少,羊养殖量在2016 年以前持续增长,随着环保督察和 “五水共治” 行动,之后养殖量开始锐减。尤其是兔,年末存栏量从2011 年的58.8 万只降至2018 年的9.3 万只(表2)。
表2 宁波市畜禽养殖量变化趋势
海水养殖面积呈现先减后增的趋势,近几年总体稳定在3.3 万hm2左右,主要养殖产品包括大黄鱼、梭子蟹、南美白对虾、缢蛏、紫菜、贝类等(图2)。淡水养殖面积持续减少,2019 年仅剩650 hm2,主要产品包括甲鱼、草鱼、鲫鱼、锦鲤等。在淡水养殖面积持续减少的形势下,甲鱼、锦鲤等特色品种的优势将凸显,也为淡水水产的育种提供了方向。
图2 宁波市水产养殖面积变化趋势
2.3.2 外地市场
我国幅员辽阔,是全球重要的种子消费国,具有极大的市场容量,每年消耗的种子数量可达1 200 万t,未来我国可实现2 000 亿元的种子潜在市场总额。数据(图3) 显示,我国种业自2011 年起年复增长率约4.73%,平均每年增长56.67 亿元。
图3 2011—2020 年中国种业市场规模
依托现有种业基础,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充分对接市场,继续聚焦种业品种,如宁波市种子股份有限公司开展杂交早稻的选育,同时在高产、高抗病性的基础上,注重米质,把握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结合稻米加工工艺,提出月月有新米的育种构想。加速西甜瓜、雪菜、大黄鱼、梭子蟹、贝类、浙东白鹅等地方优良品种商业化培育力度,逐渐构建育繁推一体化的全产业链条。
一是进一步加强种质资源共享平台的建设,持续加强对农业种质资源,尤其是地方特色种质资源保护的政策引导和资金扶持,以公益性育种机构为主要载体,打造 “收集→鉴定→保存→提纯复壮→共享” 运作链条,构建资源保护与利用良性互动、开发与创新融合发展的新格局。探索多元化保护利用机制,建立奖惩制度,加强监督管理,推动身份标识管理,推动种质资源信息公开、分享,加快种质资源平台互联共享。二是强化品种创新研发平台的建设,包括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业研发中心,以及种业创新人才团队等建设。三是创新育种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以完善利益分配机制为核心,构建以产业为主导、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育繁推一体化,风险共担、收益共享、分工明确的现代种业科技创新体系。四是完善创新服务平台,为各类种业创新主体提供资源共享、信息服务、技术培训、人才培养、市场调研、项目策划、专利代理、法律咨询、金融咨询等综合配套服务,是宁波现代种业创新发展平台的保障,为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支撑条件和环境。
加快构建以大型种业集团为龙头、以专业化种业骨干企业为支撑、以服务型种业企业为配套的企业集群,培育种业总部经济。一是加速航母型领军企业的扶持,培育一批种业上市公司和龙头企业。明确龙头企业在现代种业发展中的主导地位,鼓励种业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兼并重组、吸引社会资本、上市融资等方式,加强品牌创建,做长做深产业链,提升竞争力。鼓励种业龙头企业建设种业技术数字交易平台和新品种交流展示平台,推动种业创新链、供应链、价值链全面升级。二是持续支持专而精特色种企发展,坚持分类指导和 “一企一品” 差异化发展思路,推动企业立足自身优势和特点开展自主创新,发展一批综合型种业企业、特色品种经营型企业、区域生产供种保障型企业。三是逐步形成专业化平台企业的助力护航,鼓励市场化的科研平台、检测中心开展更多选育种产品检测、工艺技术咨询等公共服务和技术示范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