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奶奶,一位在96岁时睡梦中离世的老人,她在世时时常告诫一众孙男娣女—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对此深信不疑。
从事新闻行业之后,我的前辈告诉我,耳听为虚,眼见也不一定为实,还需要走访,还需要调查,还需要深入。
后来的工作实践告诉我,“眼见为实”和“眼见为虚”,都带有大脑的偏见。判断一件事物的实与虚、真与假、对与错,是要经过实践的,要亲手操作、亲身经历。
《吕氏春秋》记载了一段关于孔子眼见为虚的故事—“颜回食污”。春秋时期,孔子带弟子周游列国,一次被困,七天没有进食,颜回讨来了一些米,便开始煮饭,饭快做好时,孔子正好醒来,看到颜回将刚出锅的米饭塞进嘴里,后得知,颜回放进嘴里的是落了灰的米饭,孔子方知错怪了颜回,便有了孔子的一句经典感悟:“所信者目也,而目犹不可信;所恃者心也,而心犹不足恃。”
都说要遵从自己的内心,而内心也往往会欺骗我们。
在美国,一位科学家曾做过一个实验:首先邀请一批不懂得绘画的志愿者进行单独交谈,跟A谈查尔斯王子和戴安娜王妃的浪漫;跟B谈南美食人部落的荒蛮;跟C谈诺曼底登陆的残酷;跟D谈世界几千年的风云变幻……然后拿出一幅抽象画给志愿者们看。这幅画抽象到什么程度,如果你不懂绘画,不懂点线面的意义,那就什么也看不出来。志愿者们看得非常投入,而且表情丰富,有的微笑,有的悲伤,有的摇头叹息。看罢,每个人都在纸条上写出自己所看到的:A看到了新婚的喜庆;B看到了丛林的幽暗与遍布的杀机;C看到一个士兵临死前不肯闭上的眼睛;D则在画中看到了沧桑,看到了人类的顽强……
这个结果是不是很让人吃惊,志愿者们在画中看到的,竟然和之前与科学家交谈的内容完全吻合。可见,人类的大脑对搜集到的信息会首先按照自己内心的价值观和周围人的意见、评价进行一番加工处理,然后才形成自己的观念。
进入人类视野的东西不一定全部被看到,大脑会有一种先天性的选择,这种选择让我们将事物看成什么,然后我们再认定事物就是什么样的。
毫无疑问,我们都是生活的目击者,但这并不够,我们还必须对目击后的情景进行分析、判断。要时刻保持清醒的头脑,因为大脑常常会被左右,因为被左右的大脑会存在偏见,因为存在偏见的大脑会给你不真实的表象。
想起西汉人刘向的一句话:“夫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足践之不如手辨之。”
2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