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欢 姜湧
(1.重庆能源职业学院)(2.重庆师范大学)
学前儿童美术教育活动是培养幼儿观察力、创造力以及表现力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幼儿教育活动重要的组成部分,故培养优秀的幼儿教师成为高职院校的一项重要任务。通过调研发现,目前诸多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缺乏科学的儿童观,导致教学模式相对守旧、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课程设置未考虑到与幼儿园美术活动的相关内容衔接等诸多问题,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阐述。
其一,教师缺少童趣的眼光,不具备科学的儿童观。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的美术教师诸多来自美术专业,但缺乏学前教育相关知识的涉猎,甚至对幼儿园的教学毫无所知,因此老师们往往将教学重点放在了技能上,而忽略了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特点。同时,学前教育专业绝大部分学生没有美术基础,由于美术教师的专业属性,在教学中不经意就会以美术专业的标准要求学生,同时亦会以成人绘画的方式完成儿童美术教学,无疑会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没有达到“学前化”的职业需要。
其二,缺乏创新意识,多采用直接临摹。通过先前技能检查可见,大部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没有美术基础,即便有美术基础的学生,基础也较为薄弱,同时美术基本功是需要大量的时间进行绘画,量的累积才能到质的改变,然而在有限的周学时内,想要从零基础跨越到自由创作的程度,实属困难。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为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教师会提供大量素材给学生参考,导致学生过于依赖素材,缺乏主动思考,阻碍了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这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作为未来的幼儿教育工作者,导致他们在幼儿美术活动中亦使用同样的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幼儿只能学习到简单的模仿,大大地阻碍幼儿的思维发散,同时也会丧失对美术创作的兴趣以及阻碍儿童美术素养的养成。
其三,重技能轻理论。学前教育美术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美术板块的技能技巧,让其可以胜任幼儿教师岗位的能力需求。鉴于实用性的目的要求,目前学前教育美术课程主要是儿童画与手工制作。美术欣赏亦属于美术课程的分支,旨在提升学生的美术理论素养及审美能力,培养其认识美、感受美的能力。美术欣赏诸多为理论课程,但就目前而言,学前教育艺术领域板块基本上都存在重技能轻理论的现状,诸多高职院校的学前教育专业尚未清楚地认识到艺术欣赏的重要性,或是明白其重要性,但在实际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活动中重视程度体现不足,以致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诸多问题。
其四,技法、材料单一,缺乏材料的综合利用。儿童美术课程种类繁多,其中包含简笔画、刮画、油画棒、拓印画、超轻黏土、纸艺等,虽然包含的课程种类诸多,但每个课程都是独立的,以致学生仅知道单一材料的特性,而缺少探索各种材料之间巧妙结合的表现形式,会导致在后续的过程中教学单一,就难以刺激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其五,课程评价标准单一。这里说的课程评价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高校美术教师对学生作品的评价,他们大多都用美术专业的要求去评价学生的作品,会以造型生动准确、构图完整和谐、色彩搭配协调、画面富有美感作为评价标准,然而对于没有绘画基础的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而言是有一定难度的,无疑在一定程度上会打击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一方面是幼师对幼儿作品的评价,幼师会不自觉地用成人的眼光评价幼儿作品,以“像不像”或是“好不好”诸如此类的言语来作为评价标准,若总是如此,绘画就会变成从由眼睛到手的一个过程,而缺失“心”的参与,从而抹杀掉幼儿为之珍贵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教育观与儿童观在陈鹤琴先生认为两者是相互交融的,以科学性、审美性和实用性三者共同构成美术教育理论体系。以优质的心理学知识作为支撑,以符合实际的儿童观作为指导,审美的艺术观为指向标,结合适合我国国情的、科学的、可实施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
通过美术教育家对儿童美术作品大量的分析,并结合儿童在美术活动中的表现,可见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根据年龄、生理与心理的发展会出现阶段性共同特征,可划分为涂鸦阶段、象征阶段、图式阶段等,教师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幼儿美术水平发展特点规划教学内容(可参考《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若教学内容安排的合理,才能够将幼儿的观察力、创造力、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充分挖掘出来。幼儿美术教育是一个综合复杂的教育过程,对启蒙幼儿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起着关键性作用,可见组织专业儿童美术教育团队的必要性。
传统教学模式总是呆板的,老师始终以“照本宣科”的方式讲述,这样的学习只会让学生成为“书呆子”。鉴于此,可采纳陈鹤琴所述“活教育”的观点,也就是让孩子们亲身去自然与社会中探索,通过他们亲身观察的过程,最终反馈其所获得的经验与知识。需要说明的一点,“活教育”教学并非舍弃书本,而是提醒我们教育本就是源于生活,而书中所诉乃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写照,是能够得以印证的,这也能够反映出儿童的身心以及生活特点。
以此可通过带幼儿到户外写生的方式,让幼儿感受真正意义上的“活教育”,通过幼儿的户外写生,可见针对同一个物象写生但其所表现出来的作品各有不同(图1),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就能够看见幼儿观察、分析、理解、概括事物的能力。当然在高职院校中,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应该贯穿户外的课程,如此学生才知道未来走向幼儿教师岗位后,应如何正确地去“引导幼儿学会用心灵去感受和发现美,用自己的方式去表现和创造美”,这也是《3-6岁儿童学习发展指南》所要求的。
图1
同时高职院校应与幼儿园建立“双向互换”机制,高职院校定期派送美术教师深入幼儿园听幼儿教师上课,并为幼儿上美术课,在课堂中了解幼儿的身心发展特点,以此对幼儿美术教学有清晰的认知,明晰幼儿园需要什么样的幼儿教师。此外可以请幼儿园一线教师到高职院校上课,将一线的实际案例引入课堂中,让学生了解到幼儿园的美术活动是怎么样的。高职院校教师与幼儿园一线教师的资源相互融合,最终实现校企课程连接。当然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也应安排去幼儿园实习,这可以让学生直接获取幼儿所发出的信息,也可以挖掘其自身特长,探索自己未来的学习重点方向。
儿童作品表现形式是多元的,材料也是丰富多彩的,比如通常在表现儿童线描时,诸多时候我们会选择素描纸与黑色勾线笔,但实际上我们可以替换不同的材料,如我们可以将素描纸替换成盘子、风筝、鸡蛋壳等等,或用高光笔在黑色卡纸上进行绘制;当然彩色工具亦不必限制在油画棒和水彩笔,如丙烯、水彩、色粉、水墨等都可以融入到画面中;再如可利用水油不相容的原理,可以将油画棒与水粉有机结合,用油画棒表现出前景物象,再以水粉薄涂的方式将颜料覆盖在油画棒所绘之处,画面将呈现出油画棒所绘处不会被水粉所覆盖的效果(图2);再如水彩笔与水的结合,水彩笔画完后,用棉签蘸水晕开,就会呈现没有规则随机而成的自然美的画面效果(图3);再如吹塑纸版画,其质地柔软,相较而言更适合幼儿,用铅笔在纸面上进行划动就能出现较深的凹痕,再在吹塑纸上涂上水粉颜料,就能在纸上拓印出吹塑纸上所表现的图案(图4),最终画面呈现出色彩浓郁、丰富多样的效果。
图2
图3
图4
当学生解决了基础造型及技法的基础上,就可以以想象画、命题画、科幻画、故事画等形式作为儿童画创作的主题。在创作的过程中,教师要打破学生固有的思维模式,鼓励学生以儿童的视觉尝试用天马行空的思维大胆想象,同时采用不同的材料来进行综合应用。所以儿童画的创意创新都是基于先解决学生的基础造型问题以及掌握不同材料的属性后,再打开学生的思维,让他们富有童心,最终问题就能迎刃而解。美术欣赏理论课程的融入
学前教育专业美术欣赏应与专业紧密结合,以多元的形式开展美术欣赏课程,提高教学质量。譬如欣赏各国经典艺术品或是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品,因此归纳整理教学内容成为一项至为重要的任务。此外,需要教师运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来打破总是被学生认为是枯燥乏味的理论课,譬如对话式教学的模式,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或是以角色扮演的方式,扮演美术馆讲解员,让学生主动去了解相关艺术品,同时在课上进行展示,一方面可以调动学生主动学习,另一方面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教师也应该有效地利用互联网,通过网络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优质的网络资源,带领他们鉴赏世界各国的艺术作品,激发对美术欣赏的兴趣。相信通过老师的努力,学生对美术理论知识定会有一定的了解,也逐渐能够感受到美术欣赏的乐趣。
在美术技能课程教学过程中,可采纳板块化的教学模式,融入美术欣赏教学内容,做好技能与理论之间的平衡关系。譬如在陶艺手工课中,课堂前部分时间可以讲述关于中外陶器的溯源,随之实训之余让学生领略陶艺的造型美、纹样美;在幼儿园环境创设教学中,可展示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国家的实际案例,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审美眼光,让学生了解就目前而言较好的幼儿园是如何进行环境创设的,为后续的实训奠定基础。
高职教师在科学儿童观的指导下,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打破以往固有的思维模式,尝试从儿童的视角出发进行创作。对于学生的作品,教师可参照儿童绘画的标准进行评价,其中至为重要的是作品要富有童趣,让学生大胆地发挥创造力,也为作为幼儿教师如何科学地评价幼儿的作品奠定基础。同时学生也应该明白作品评价的重要意义,儿童始终是作为幼儿美术活动中的主体,我们应该始终站在孩子的角度,用童心去感受幼儿的美术作品,聆听他们所表现的画面内容,保护好幼儿最为本质的创造力、想象力。
儿童美术在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占据一席之地,高职教师在科学的儿童观指导下,需要掌握学龄前儿童的审美及认知特点,同时也应结合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技能基础,采取丰富灵活的教学方式,再结合与幼儿生活紧密相关的教学内容,既能提升学生的美术素养,同时也能满足幼儿教师的职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