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立平
(吉首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湖南 吉首 416000)
2016年5月,《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正式发布实施,其核心在于创新人才驱动,大学生是推动社会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高校作为创新人才培养的基地,其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有着重要影响,如何激发大学生创新行为已成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首要目标.目前,相关研究者对如何评价创新过程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但对于高校创新支持如何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研究较少.因此,本研究以高校大学生作为研究对象,把高校创新支持与大学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以此构建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制模型,分析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机理,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随着创新驱动战略的推进,创新氛围受到了广大学者的关注.早期学者围绕创新氛围对创新支持进行了研究[1-3].此后,学者们将创新支持的相关概念逐渐从创新氛围中剥离出来,并编制了专门的创新支持行为量表[4];刘效广等[5]在创新支持和参与安全感2个维度上认为创新氛围是成立的.在当前社会中,不同行为主体所表现出来的创造力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话题,大学生现阶段更是创造力发展和形成的关键时期.但目前针对大学生创新支持的相关研究还相对缺乏.基于本研究情境,“创新支持”是指大学生对高校创新环境以及其他各类有利于创新的做法、举措的主观感受.
个体创新是组织创新、群体创新的来源[6].Scott等[7]把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分为问题(构想)出现后确定解决方法、寻求支持、形成创新模式(标准)3个阶段.此后学者将“个体创新行为”定义为个体将有益的新想法、新思想、新知识、新创意、新观点运用到现实意愿和行动中.学者们从不同视角探究了创新行为的影响因素,包括个体认知能力、个体创造性人格、领导者支持行为、任务挑战性等[8-11].具体到本研究情境,创新行为特指大学生将有益的新想法、新思想、新知识、新创意、新观点运用到现实生活和学习中的所有个人的意愿和行动.
创新氛围的元素中,创新支持是重要组成部分,创新支持对团队创新和个人创新有重要影响[12].国外已有研究证实了创新支持氛围对团队或个人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7,13-14].查阅国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对于创新支持氛围的研究起步较晚.顾远东等[15]提出组织创新支持对员工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隋杨等[16]提出团队创新支持氛围对团队创新行为和创新绩效有正向影响;胡保玲[17]提出导师支持氛围对研究生的创新行为有正向影响.王兴元等[18]证实了创客团队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具有积极影响.严姝婷等[19]探索了组织支持氛围对科技人员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综上所述,本研究提出假设:
H1:高校创新支持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
动机的产生,既有外在诱因的影响,又有个体内在因素的影响.个体参与行为是参与动机的具体表现,动机根据起源可以分为社会动机和自然动机,其中,社会动机是个体参与行为实现的社会性动力,自然动机是个体参与行为被满足的生理性需求动力.学者把参与动机分为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就自然动机而言,社会动机对个体参与有重要影响,创新支持是社会动机产生的外在诱因,它更能激发个体创新意识以及提升个体社会实践参与度.
已有研究证实了创新支持氛围对个体参与动机的正向影响,Fu等[20]认为组织承诺和创新氛围对员工有正向影响,更有利于员工通过实现组织目标获得自我成就感;蔡永红等[21]研究证实学校的创新支持行为能激发教师教学的创新动力;Muller等[22]研究发现学校支持学习氛围对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有正向影响.当学校创新支持程度高时,学生会产生实现创新行为的动力.故本研究认为学校创新支持的环境氛围会增强学生的自我强化动机.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2a:高校创新支持正向影响自我强化动机.
创新支持是创新行为实现的先决条件.Avby等[23]认为个体社会网络受支持性氛围的正向影响,支持性氛围的浓厚程度直接影响着个体到社群中的关系程度.社会认同理论表明,个体想在群体中具有存在感,就会更加注意自己的形象,以此引起其他成员的关注,参与动机由此产生.陈倩倩等[24]提出当组织为员工提供了一个可信、温暖和具备支持性的创新环境,员工会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也会增强对组织的认同感,进而激发员工的创新动力;张志强[25]认为创新支持氛围环境浓厚时,创客更想成为双创时代的创业者.由此推断,大学生的自我强化参与动机受创新支持氛围环境影响,故提出假设:
H2b:高校创新支持正向影响社会强化动机.
已有研究证实了个体参与动机对其创新行为的影响.如,Vohs等[26]提出个体创新行为的产生是通过动机或认知机制而产生作用;Purvis等[27]运用期望理论验证了动机对创新行为的影响关系;Amabile等[28]指出不管是创新力,还是创新技巧,都必须由个人参与动机产生高效的创新行为;Copriady[29]通过实证研究,验证了自我追求动机与创新行为的关系,发现自我追求动机对创新学习行为有积极的正向影响;Vessey等[30]在企业组织研究中,分析了员工的创新行为与工作动机之间的关系,员工工作动机越强烈,越能够促进员工产生创新行为.同理可知,当大学生对知识等产生强烈需求时,其创新欲望更为强烈,其创新行为更高效.因此,本研究提出假设:
H3a:自我强化动机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
社会强化动机的强弱直接影响大学生在群体中的地位.已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如果能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就越容易获得他人的认可,从而提升自己的社会地位,并赢得尊重[31].因此,为了获得他人的认可和接纳,大学生更愿意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建议,参与或组织与创新相关的活动,从而产生具有创新性的行为.所以,社会动机在大学生群体中产生沸点越强,大学生的创新行为表现越明显.故本研究提出假设:
H3b:社会强化动机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
图1示出高校创新支持与学生创新行为关系.
图1 研究模型
本研究调查问卷由个人基本信息和主体部分构成,个人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级和专业3个方面,主体部分包括高校创新支持、社会强化动机、自我强化动机、大学生创新行为4个测量变量,共有36个题项.变量的量表相对成熟,都是借鉴国内外成熟量表,高校创新支持的量表借鉴梅红等[32]的相关研究,分为工具化支持、精神支持和人际支持3个方面,包括“学校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学习设施”“学校努力为学生提供从事创造性工作所需资源”和“学校为培养学生创造力树立好的榜样”等16个测量题项.参与动机的量表借鉴Sukoco等[33]的研究,其中自我强化动机包括“参与创新活动可以增加我的知识”“参与创新活动可以增加我对新事物的了解”和“参与创新活动可以让我很愉悦”等5个题项;社会强化动机包括“参与创新活动让我感觉到我在人群中非常重要”“参与创新活动让我在人群中获得尊重”和“参与创新活动让我获得很多成员朋友”等5个测量题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量表借鉴Scott等[7]的研究,包括“我会尝试运用新的技巧或方法”“我会产生一些创新的主意或想法”和“我会与他人沟通自己的想法并力争获得支持与认可”等5个题项.所有量表结合中国大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正.
预调研过程中,在湖南省3所高校进行随机抽样,共发放问卷200份,回收有效问卷136份,有效率为68%.运用Smart PLS 3.0软件对问卷测量题项进行信效度分析,结果表明,高校创新支持、自我强化动机、社会强化动机和大学生创新行为量表的Cronbach's α值分别为0.821,0.912,0.874,0.779,均超过了规定值0.7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信度;KMO值分别为0.828,0.902,0.757,0.781,均大于规定值0.70,并且Bartlett球形度检验P值均为0.000,说明量表具有较好的效度.预调研结束以后,根据存在的问题,对量表进行再次修正,形成最终的调查问卷.
本研究对湖南省5所综合类本科院校(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湘潭大学、南华大学、吉首大学)的全日制在校学生进行了随机抽样调查,时间为2021年3月至2021年5月.考虑到问卷题项和受访个数需达到1∶10的比例,且实际发放量需要至少为所需样本量的2倍[34],故本研究共发放720份调查问卷,剔除无效问卷后,共收到有效问卷604份,有效率为83.89%.其中,女性占总样本的48.9%,男性占51.1%;大一、大二、大三和大四年级学生分别占11.61%,17.76%,29.36%,41.27%;STEM(科学、科技、工程和技术)专业学生占51.7%,其他专业学生占48.3%.
为了确保问卷的效度,本研究严格按照匿名调查、减少语义模糊性等要求,从程序控制方面降低共同方法偏差.另外,研究中使用 Harman单因素方法,对共同方法偏差进行验证,对研究变量的所有题项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结果表明所有特征根大于1的因子的总变异解释量为65.413%,其中第1个主成分变异解释量为47.086%,未超过50%,因此不存在单一因子解释所有变量的共同方法偏差问题.
采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对604份有效调查问卷的信度和效度进行检验(见表1),所有变量的组合信度(CR)均大于0.70的判别标准,信度检验指标Cronbach's Alpha值均在0.70以上,并且平均方差析出量(AVE)均高于0.50的判别标准,证明量表具有较高的信度以及内部一致性.
表1 各变量的Cronbach's Alpha、CR和AVE
除了信度估计测量,本研究还对判别效度进行了检验,以进一步保证测量的有效性.所有题项的因子载荷都高于0.5,且达到了显著水平(P<0.001),说明量表的收敛效度较好.此外,变量两两之间的HTMT相关比均小于0.85的判别标准(表2),说明本研究所有变量的区分效度较好,可以对模型进行假设检验.
表2 各变量的HTMT相关比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误差以及相关系数结果见表3.其中,性别、年级、专业为控制变量,高校创新支持与大学生创新行为(r=0.630,P<0.01)、自我强化动机(r=0.638,P<0.01)、社会强化动机(r=0.507,P<0.01)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自我强化动机与大学生创新行为(r=0.704,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社会强化动机与大学生创新行为(r=0.590,P<0.01)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在高校创新支持、社会强化动机、自我强化动机、大学生创新行为4个变量中,变量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研究假设基本一致.
表3 各变量的均值、标准误差和相关性分析
3.3.1 模型拟合 使用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和Smart PLS 3.0软件对假设模型进行检验.PLS-SEM在测试复杂结构方程模型时较为方便,能有效分析变量间的相互关系,对变量的解释能力和预测能力较强.用内生潜变量R2来评估模型质量,表明内生潜变量被解释程度.本研究构建的模型R2为0.59,解释了其59%的变异.此外,模型中所有变量的VIF值都介于1~3之间,均小于5的判别标准,不存在多重共线性.可见,本模型拟合较好.
3.3.2 直接效应检验 使用Bootstrap的方法对模型假设进行验证.对模型进行估计时,选择样本数量5 000,置信区间为95%进行验证,从而获得各路径效应系数、标准误差、偏差校正的置信区间.路径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β=0.244,P<0.001)、自我强化动机(β=0.648,P<0.001)、社会强化动机(β=0.547,P<0.01)均有显著的正向影响,H1、H2a和H2b得到支持.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对大学生创新行为有显著正向影响(β=0.406,P<0.001;β=0.225,P<0.001),H3a和H3b成立.
表4 直接效应检验结果
3.3.3 中介效应检验 (1)自我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再次使用Bootstrap方法对自我强化动机与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进行检验.自我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见表5,在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自我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显著(β=0.344,P<0.001);在控制了自我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后,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显著(β=0.287,P<0.001).这表明,自我强化动机部分中介了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此,H3a得以验证.
表5 自我强化动机的中介作用
(2)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检验结果如表6所示,在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显著(β=0.224,P<0.001);在控制了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效应后,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仍然显著(β=0.407,P<0.001).这表明,社会强化动机部分中介了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因此,H3b得以验证.
表6 社会强化动机的中介作用
(3)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的共同中介效应.由表7可知,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在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的共同中介效应显著(β=0.386,P<0.001);在控制了两者的共同中介效应后,直接效应仍然显著(β=0.244,P<0.001).故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在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中起到共同部分中介作用.
表7 共同中介效应检验结果
本研究以参与动机为中介变量,探讨了高校创新支持与大学生创新行为之间的关系,得到如下结论:第一,高校创新支持显著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高校创新支持氛围对大学生的创新行为有重要影响作用,即创新支持氛围越浓厚,大学生创新意愿越高,越能激发其创新行为的产生;第二,参与动机在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正向影响中存在中介作用,其中,高校创新支持正向影响自我强化动机、社会强化动机,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正向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也就是说,高校创新支持氛围可一定程度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从而使大学生表现出更多的创新行为.
第一,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研究对象,分析高校创新支持对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丰富并完善了创新支持与创新行为的相关研究,为研究创新支持对创新行为的积极影响提供了有力依据;第二,本研究将参与动机作为一个独立变量展开研究,发现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在组织层面因素对个体行为之间的影响具有强大的解释力,充实了影响个体创新行为的前因变量,为后续创新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有益参考.
高校是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要给大学生提供有效的创新支持,营造良好创新氛围,具体包括:第一,要不断完善绩效考核机制和激励机制等.让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享有制度保障、经费保障、场地平台保障,通过浓厚的创新支持氛围来激发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产生;第二,大学生的参与动机值得关注,特别是参与创新行为动机.高校应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宣传大学生创新思想、创新行为的重要性,同时让学生感受到高校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增强大学生的自我强化动机和社会强化动机,从而让大学生积极投入到创新行为中去.
第一,本研究通过问卷的形式获取静态截面数据,所以不能够观测到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动态影响过程,未来可采取具有时间跨度的数据来动态观察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影响过程;第二,本研究只考察了个体心理层面的中介变量对高校创新支持影响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中介效应,但实际上大学生创新行为是涉及多层面、多因素的复杂过程,未来仍需从多个角度综合分析高校创新支持对大学生创新行为的作用机理,不断完善理论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