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香香,卢彩娣,斯 震
(1.浙江农林大学风景园林与建筑学院,浙江 杭州 311300;2.杭州市临安区玲珑街道办事处,浙江 杭州 311399)
在乡村经济逐渐从单一的农业生产转向为多元化产业发展的过程中,乡村旅游成为促进乡村经济增长的重要途经。传统村落环境在旅游业发展和村民现代化生活的诉求中开始进行一系列的改造升级。随着乡村旅游业的发展壮大,乡村旅游市场饱和、同类化竞争激烈的发展现状对塑造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景观环境提出新的要求。具有地域性、文化性的特色景观是增强村落辨识度,提高场所记忆性的有效途经。随着乡村建设的发展,色彩成为迅速改变景观面貌的高性价比手段。色彩感知过程中产生的视觉联想、文化指代、情感营造、氛围渲染等作用对培育表述地域精神,改变千村一面的规划现状具有重要的实用价值。
在乡村色彩的研究过程中,辛艺峰、蔡丽莎、杨辉、彭颖、施俊天等学者结合乡村改造案例,从乡村的地域性特征、传统色彩特征、自然环境特征等角度,以宏观、中观、微观等不同层次对色彩提升策略进行阐述,提出应结合文脉、环境等因素逐层进行乡村色彩控制。雷雅昕、唐建等学者从乡村经济形式的角度对景观色彩进行研究,总结经济形式对乡村空间结构色彩的影响,阐述乡村色彩的演进机制及其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作用。综合上述研究,乡村应从三个层面进行色彩规划:一是通过色彩彰显不同的社会属性、地域属性,使不同地域和文化背景下的乡村表现出不一样的色彩风貌;二是通过色彩对人的生理和心理产生引导作用,结合乡村地域特色营造不同的色彩主题;三是通过色彩所构成的特色景观,影响乡村的进一步建设和发展方向。
图1 色彩量化研究路径Figure 1 research path of color quantization
数字化技术的运用在景观环境色彩研究中已趋于成熟,通过数字化技术将物理环境色彩与视觉量化数据检测相结合,使色彩设计具有科学性、可量化性和可复制性的特点。在色彩调研过程中,选取D65标准晴空条件,使用便携式分光测色仪提取可接触物体的色彩数据,对无法接触提取色彩的物体使用数字图像拍摄与校色工具。将获得的图像资料导入Phtotshop软件中进行栅格化处理,以牺牲图像清晰度的方式,达到提炼主要色彩信息的目的。最后,将栅格图像导入Colorimpact软件,提取景观空间的色彩数据及其在空间中所占比例。在色彩定量分析过程中,使用HSB色彩模型进行量化统计,HSB色彩模型以人眼的视觉感受为标准,使用色相、明度、纯度对色彩进行量化,色相(Hue)在0~360°的标准色环上变化,反映了色彩的特质,区分了色彩的种类;纯度(Saturation)用0%~100%的百分比来度量,纯度越高色彩越鲜艳。明度(Brightness)是指色彩的明暗程度,用0%(黑)~100%(白)的百分比来度量,与其他色彩模型相比,HSB色彩模型在色彩心理、生理感受的呈现方面具有较大优势。
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有1600年的建村历史,位于杭州市西湖风景名胜区的西南面。龙井村北邻北高峰、狮峰山,西接九溪十八涧,村内拥有近800亩的茶园,生态环境独特,地理位置优越。龙井村是西湖龙井茶的发源地,依托于西湖人文景观与自然山水环境,该村以产茶制茶为中心,结合民宿、农家乐等产业积极推动茶文化旅游。但对村落景观环境的现状进行分析,村内景观设计对文化和产业资源的挖掘不够深入,存在景观环境紊乱、茶文化特色体现不足等问题。
景观环境中的色彩根据时空特性主要分为恒定色彩要素和非恒定色彩要素两大类。恒定色彩要素包括建筑、铺装、小品构筑等人工干预生产创造出的物体,这类载体的色彩物理属性更加稳定,利于调控。非恒定色彩要素强调载体在空间内的色彩动态变化,主要包括植物、天空、山体等色彩,植物色彩是自然色彩环境中变化最丰富、景观影响最大的色彩要素。空间中色彩的感知可以分层次,按等级秩序表达,乡村的色彩结构可以分为背景色、基调色、辅助色和点缀色。村落非恒定的植物色彩面积最大,与村落形成包围式的图底关系,是村落的背景色彩;乡村内部恒定色彩中建筑所占面积最大,为村落的基调色;村落内部各类小品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起到突出空间特色的作用,是村落的辅助色彩;点缀色彩分布于这些色彩载体内,所占面积较小,起到增强视觉亮点的作用。
2.2.1 植物色彩。植物是乡村空间环境内色彩面积最大,色彩变化最丰富的色彩载体。龙井村的植物景观主要分为上中下三层。上层植物景观包括毛竹 Phyllostachys heterocycla、柏木Cupressus funebris、浙江樟Cinnamomum chekiangense等常绿乔木和黄山栾树Koelreuteria bipinnata、朴树Celtis sinensis等落叶乔木;中层植物景观以灌木和小乔木为主,主要为茶树Camellia sinensis,主要节点处种有桂花 Osmanthus fragrans、槭树Aceraceae、绣球Hydrangea macrophylla、红花继木Loropetalum chinense var.rubrum等植物进行景观造景;下层植物为沿阶草Ophiopogon bodinieri、菖蒲Acorus calamus等常绿的地被植物。龙井村的植物色彩的主色调为不同明度和纯度的绿色,点缀有其他色相的色彩,但绿色仍占据主导地位,其余色相的色彩面积较小,作为点缀作用。村落周边山体主要为常绿植被,背景色彩为绿色,与村落的色彩位置呈现包围关系。在进行村落色彩规划时,必须考虑周围环境色彩的协调。
图2 植物色彩研究Figure 2 Study on plant color
2.2.2 建筑色彩。建筑色彩是构成整体村落环境的重要结构,建筑色彩体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和人文情怀。浙江传统民居建筑以粉墙黛瓦、黄泥墙黛瓦的色彩样式为主,传统黑白灰的色彩风貌使建筑作为村落色彩的基调色,与南方地区季相丰富的植物色彩构成清晰的图底关系。现代乡村建筑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呈现丰富的色彩面貌,但也产生了色彩风貌紊乱的问题。龙井村为整治村落面貌,曾于2005年对村内的 144 户民居按粉墙黛瓦的色彩形式进行立面改造,希望达到统一建筑风格的目的,但从色彩量化数据分析,村内建筑仍存在许多色彩问题。
图3 建筑色彩研究Figure 3 Study on architectural Color
在对龙井村建筑色彩量化研究过程中,将建筑单体色彩分为墙面、屋面、门窗和点缀色彩。选取村内主要沿街立面建筑的色彩数据进行量化统计,并整合色彩信息数据库建立色彩坐标轴分析。发现村内建筑色彩的色相丰富,主要由红(R)、黄(Y)色相区间的墙面、屋面、门窗色彩和蓝(B)、绿(G)色相区间的点缀色彩组成,色彩大部分为中等纯度、中高明度的色彩,这类色彩的识别性强,对比关系突出。色彩是建筑风格的外在体现,建筑墙面、屋面等位置色彩面积大、色相变化丰富、色彩纯度高,难以形成稳定的色彩调和关系,造成村落基调色的失调。
2.2.3 小品色彩。景观空间中的小品具有标识性、展示性、功能性、导视性、装饰性等作用。小品的色彩设计不仅与物体本身的功能有关,也与整体环境及村落主题的色彩表达息息相关。以旅游为特色产业的乡村在小品设计上更需要在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上满足审美需求,使色彩增添小品的观赏性,增加视觉亮点。在对龙井村进行调研过程中,将小品分为标识类、导视类、展示类、功能类等四种进行分类整理,建立色彩数据库分析色彩现状。
图4 小品色彩分析Figure 4 .Sketch color analysis
标识类色彩是指各类广告、店招等,在旅游产业中起到吸引游客注意力,表达产品功能的作用;导视类小品包括路牌、导视牌等,需要有清晰的信息识别和导览功能;展示类小品包括各种文化墙、布告牌等,需要强调与背景色彩的对比关系;功能类小品包括健身器材、照明灯具、垃圾桶等基础设施,主要为使用功能和景观点缀功能。从小品色彩的整体数据可见,龙井村的小品并未经过统一的规划设计,在分阶段设置的过程中也并未考虑到协调性,村内既存在色彩纯度较低,以红(R)、黄(Y)色相为主的灯具、标识牌,又存在色彩纯度高,颜色艳丽的蓝(B)、紫(M)色相的健身设施,色彩的色相差异巨大,未形成统一风格。村落色彩呈现丰富而无序,色彩关系混乱的现象,造成村内色彩秩序失调,高纯度色彩的大面积使用造成主体色彩缺失。
从现状调研结果可以看出,龙井村色彩主要存在整体色彩图底关系混乱、村落色彩秩序结构关系紊乱、村落空间主题色彩缺失等问题。
2.3.1 整体色彩图底关系混乱。村落建筑色彩没有经过统一管控,大面积的高纯度墙面、屋面色彩造成风格混乱的现状,作为整个村落基调色的建筑色彩没有形成稳定的调和关系。各色建筑难以与青山绿水的环境背景色很好的融合,造成村落整体图底关系的混乱。
2.3.2 村落色彩秩序结构紊乱。整个村落没有形成很好的基调色、辅助色、点缀色的色彩层次结构。不仅是作为基调色的建筑风格紊乱,作为辅助色的各种景观小品,在规划时也没有经过统一调控,并未形成统一的色彩体系。
2.3.3 村落空间主题色彩缺失。龙井村拥有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悠久的文化根源、声名远播的特色产业,但是村内的景观并没有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利用,色彩的混乱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主题的缺失,未能以统一的风格、色调进行主题营造。
在空间中,选用什么样的色彩需要考虑色彩环境之间的对比调和关系,特别是与外部环境色彩之间的调和。例如小品、建筑的色彩既要与空间环境中造景要素的色彩相协调,相互之间又要具有一定的对比。乡村建设中一定要考虑到村落内部和村落外部空间的协调,其中色彩的协调是重中之重。龙井村现状植物以常绿树种为主,村落内部及外部植物背景色彩为绿色,所以建筑民居等恒定色彩载体的基调色应使用低纯度的暖色调色彩,增强村落色彩和外部环境色彩的明度对比,使色彩图底关系更加清晰,但不应过分强调其色相的强对比,避免因中高纯度的色彩造成的色彩混乱,以此达到村落内部色彩秩序和村落内外色彩的平衡。
图5 龙井村色彩优化图谱Figure 4 .Longjing Village color optimization map
空间中色彩的聚合与离散带来色彩层次的变化,面积不同的相同造景要素会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构成效果。色彩密集度过高,对视线的刺激度加强,容易造成紧张、烦躁等负面情感,色彩面积较大,色块离散则会产生平淡无奇的景观效果,不会引起人视线的停留。色彩界面的设计效果和文化主题的表达由场地内背景色彩、基调色彩、辅助色彩和点缀色彩的构成比例决定。以旅游为目的进行空间色彩营造,需要通过色彩构成效果影响人的态度和观念,能够引起大脑对时空情景的记忆和关注,即常说的场所记忆。完全使用低纯度色彩或大量使用高纯度色彩都容易陷入色彩平淡、色彩混乱的极端,造成场所特色的缺失,难以唤起公众的场所记忆性。完全使用与主题色和背景色对比强度弱的颜色容易使色彩平淡,因此使用与主题色对比强度大的对比色和互补色可以起到醒目、强调等作用。
设计空间环境色彩主题,是场地文化在景观空间的拓展与延伸。根据村落产业特色和文化基因进行特定的色彩表达,可以在尊重载体原有色彩的基础上增强地域性特征,进而传达出景观规划的核心思想。因此在景观设计中,不仅需要考虑现有造景要素本身的色彩属性呈现,也要结合色彩主题的表达,选择合适的色彩。龙井村是具有上千年历史文化积淀的传统茶乡村落,茶是村内的核心产业,在人文美的基础上增添茶文化韵味,是其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龙井村结合“茶”这一产业特色挖掘乡村吸引力,是从色彩主题表达需求的层面对乡村色彩属性进行定向呈现。从龙井村的现状文化基因来看,其主题色彩可选用绿色,以不同纯度和明度的绿色为主搭配同类色相、临近色相和类似色相的黄色、蓝色、青色等色彩对村落景观小品、标识标牌等色彩载体进行设计。
在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面对乡村同质化竞争的难题,挖掘地域特色是乡村必不可少的发展途径。然而现代乡村建设在注重产业发展的同时容易忽视地域特色景观的营造。本文在乡村旅游发展的背景下,以杭州市西湖区龙井村这一产业优势明显的旅游型乡村为例,研究通过色彩改造提升村落环境,达到优化乡村景观效果的目的。色彩是乡村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结构转型过程中景观优化是一个多元复杂的问题,本文从色彩的角度探讨建设美丽宜居而有独具特色的乡村环境,呼吁乡村色彩的重要性,以期在乡村建设时不仅要关注空间营造,也要注重色彩情感的营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