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李 艳
“土地肥到家,捏把泥土冒油花。一两黑土二两油,插根筷子也发芽。”这是来自黑土地上的由衷感叹。黑土在自然条件下形成1厘米厚的黑土层,需要200至400年。历经上万年积累而成的黑土地,是大自然给予人类得天独厚的宝藏,是地球上珍贵稀有的土壤资源,是最肥沃适宜农耕的土地。
我省黑土地位于东北黑土地核心区域,素有“黑土地之乡”美誉,是世界仅存的“三大黑土区”之一。全省黑土区耕地面积0.69亿亩,占全国黑土区耕地总面积的24.82%。
2020年7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5年内第三次赴我省视察,第一站就来到梨树县国家百万亩绿色食品原料(玉米)标准化生产基地核心示范区。在黑土断面观测点,习近平总书记近距离察看黑土保护情况,已经在梨树县扎根搞科研10多年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保国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保护黑土的“梨树模式”。习近平总书记语重心长地说:“东北是世界三大黑土区之一,是‘黄金玉米带’‘大豆之乡’,黑土高产丰产同时也面临着土地肥力透支的问题。一定要采取有效措施,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的大熊猫’,留给子孙后代。梨树模式值得总结和推广。”
两年来,我省忠实践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明的目标方向,保护黑土地的步伐明显提速。
为了更好地保护黑土地,省委、省政府成立了以省委书记景俊海、省长韩俊任双组长的黑土地保护工作领导小组,组建由多名院士领衔的黑土地保护专家委员会,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出台全面加强黑土地保护的《吉林省耕地质量保护条例》《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条例》等实施意见,将每年7月22日确定为“吉林省黑土地保护日”。制定10个方面38条具体措施,推进人才、资金、项目、政策等向黑土地保护聚集。构建起东部固土保肥、中部提质增肥、西部改良培肥的保护路径,探索形成了秸秆覆盖还田、深翻还田、碎混还田、米豆轮作、水肥一体化等黑土地保护模式,切实把黑土地这个“耕地中的大熊猫”保护好、利用好。
在松原市,市、县两级整合涉农资金,优先用于黑土地保护项目,以每亩40元标准给予差异化的作业补助。市里还抽调专家,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提供技术支撑。
“秸秆全量还田每亩可拿到60元补贴,减半还田每亩可以有30多元补贴。”农户把账算得很精细,种一亩地的人工、机械等成本17元,每亩秸秆还田补30元,“咱们种地收益有保障。”
惠农政策让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模式得到不断推广,松原市保护性耕作作业面积从2019年的339万亩稳步提高到2021年的771万亩,2022年将达850万亩,超过玉米播种面积的70%。秸秆粉碎覆盖地表保护性耕作、玉米秸秆粉碎全量还田深翻等技术迅速推广。
2022年,我省为了提高农民实施保护性耕作的积极性,12亿元保护性耕作补贴春耕前已拨付到全省各地,按照玉米秸秆覆盖量划分3个档次进行补贴,秸秆覆盖量60%以上每亩补助不超过100元,秸秆覆盖量30%至60%的每亩补助不超过80元,秸秆覆盖量在30%以下的每亩补助不超过40元。
作为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的发源地,梨树县常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0亿斤,是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国家重点商品粮基地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从2007年起,梨树县与中国科学院等科研机构和院校开展合作,经过科研人员联合攻关,总结出适合我国东北三省以及内蒙古自治区东部的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建立了包括收获与秸秆覆盖、土壤疏松、免耕播种施肥、防除病虫草害的全程机械化技术体系的“梨树模式”,有效保护了黑土层。
经过不断探索,“梨树模式”已经成为一整套黑土地保护的集成方案。大田实景监测仪、土壤水分自动站、区域气象站等遍布田间,温度、降水、土壤湿度等数据实时更新,农民从种到收,都有科学数据指导。
“过去农民种一季玉米,地要反复整、压4次,破坏了黑土层的结构。现在用上免耕播种机,实现了秸秆覆盖、条带休耕的机械化种植,清理秸秆、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工序一次作业就全完成。地里蚯蚓变多了,玉米抗旱、抗倒伏能力变强,遏制住了黑土退化。”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站长王贵满高兴地说。
在舒兰市溪河村的浩祥水稻种植专业合作社,按照绿色食品精耕细作要求,创立了自主品牌“溪香春”绿色大米,销往全国各地。如今,合作社水稻种植基地成为国家万公顷绿色水稻种植基地之一,他们种稻的技术得益于“梨树模式”。
“梨树模式”一路走来,也在不断改进。2021年,梨树县将标准化、信息化、机制化、契约化融入到“梨树模式”中来,率先打造“梨树模式”升级版,以农民专业合作社或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为实施主体,打破农户间土地界限,以300公顷土地相对集中连片为一个单元,全程机械化操作,最大限度发挥农机具作用,整县推进实施“梨树模式”。
2021年,梨树县共完成14个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目标,土地集约经营达到8550公顷,相比对照平均增产10%,降低生产成本5%。推广保护性耕作种植面积235万亩,粮食产量达45亿斤,比上一年增收10%。梨树示范基地玉米亩产达到1077公斤,创东北地区亩产记录。
“一两土,二两油,曾经肥沃的黑土地又回来了,保护好黑土地,就是把‘金饭碗’端在咱农民自己的手里!”梨树县聚丰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邵亮亮沉浸在丰收的喜悦中。
为了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我省一直把保护性耕作作为黑土地保护的首推重大技术,持续推动“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在全省得到快速发展。
在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梨树县41个点的土地监测情况通过指挥中心大屏幕一目了然。省内外农业专家在线服务,第一时间把指导意见发送到农民手机里。如今,梨树县以实验站为平台,汇聚了多所高校、科研机构以及国外的专家学者共同开展科研工作,科研人员达130人,每年完成10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和近20项试验研究项目。
2021年3月29日,我省与中科院签署《“黑土粮仓”科技会战框架协议》,共同组织实施“黑土粮仓”科技会战,进一步加强黑土地保护科技支撑。在长春、四平、白城建设3个万亩级黑土地保护核心示范基地,同步推进30个千亩级辐射示范点,形成梯次跟进示范推广体系。实施19个黑土地保护试点县,在梨树全县范围内全面实施“田长制”管理机制,打造黑土地保护示范样板。
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组建科技攻关团队。目前,中省直科研机构联合设立并启动100个项目课题,基本涵盖机理研究、耕地质量修复、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农机装备研发等关键领域。
顶着7月的骄阳,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的研究员们在农安县陈家店村的示范田里,一边查看玉米长势,一边做着记录。这块示范田他们已经来了很多次。
“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从备春耕开始,成百上千的农业科技工作者纷纷走出校门、实验室,深入田间地头,靠前指导。“我们把保护模式菜单化,补贴政策目录化,走乡串村发放宣传册,在地头上给农民讲解。”榆树市农技推广中心副主任刘卫东说。农安县则将20多名农机专家全部派驻乡镇,实现保护性耕作从整村推广到整乡推广。
依托强大科研优势,我省创新平台建设,打通创新成果研发、转化、应用链条,着力推进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东北黑土地研究院等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目前,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国家重点实验室完成组织机构与核心团队组建,纳入中科院首批重点实验室建设重组序列。
农机是推行保护性耕作的重点。为调动农户购机积极性,我省充分发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拉动作用,加大保护性耕作所需机具补贴力度,对保护性耕作机具实行敞开补贴的同时,优化补贴分档,提高补贴标准,保障资金需求。2021年,新增免耕播种机6000多台,保有量达3.5万台。保护性耕作作业补助标准由每亩25元逐步提升到40元,农户一公顷地就可以得到600元。保护性耕作整体推进县15个,高标准示范应用基地62个,实现适宜区域全覆盖。
启动农业机械化智慧云平台保护性耕作作业监测,实现对保护性耕作作业监测全省统一管理,免耕播种机安装实时监测设备并同步上传,固化保护性耕作地理坐标,实现全省统一管理。截至目前,全省已安装电子终端监测设备2.5万套,监测面积达1700万亩左右,占计划面积的60%。
另一方面,为壮大作业队伍,我省专门扶持合作社,投入1亿元建设了80家农机合作社。截至目前,全省共建设了735个全程机械化合作社,30个粮食主产县乡镇覆盖率达72.1%。新建成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已成为实施保护性耕作的主力军。
从种到收,从保护到监测,科技支撑下,吉林黑土地保护效果显著。据覆盖吉林黑土区的监测数据显示,与2016年相比,这一区域耕地耕层厚度提高了一厘米。吉林黑土地退化得到遏制。
2021年,全省保护性耕作实施面积达2875万亩,比上年增加1023万亩,同比增长55.2%,居全国第一位。2022年,我省优化提升“梨树模式”,保护性耕作面积力争达到3200万亩。到2025年,保护性耕作面积达到4000万亩,占适宜区域耕地面积70%左右。农安、长岭、双辽等15个基础较好的县市开展整县推进,实施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
保住黑土不愁粮。推广保护性耕作技术10多年来,我省粮食产量连续8年突破700亿斤。2021年,粮食总产量达到807.84亿斤,比上年增加47.24亿斤,净增量居全国第二位。
农为邦本,本固邦宁。我们必须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认真学习贯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精神,坚决扛稳国家粮食安全重任,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力争到2030年前,实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在吉林肥沃的黑土地上,建成一个可以永续利用的大粮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