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北京·若毂
本人满族老姓儿“宁古塔氏”,家族成员中,父系均为满族和蒙古族。由于是满族的缘故,自小对清朝历史、典故颇感兴趣,直到现在时不时也要读读《清史稿》。后来,在书籍和清宫电视剧中常会听皇帝说:将某大臣发往宁古塔,永世不得入关!那么宁古塔与我满族的老姓有什么关系?宁古塔在何处?我的满族老姓是否因地而得名?
我翻阅了资料,宁古塔并非“塔”,而是一座城的名字。宁古塔属边远地区,旧城在黑龙江省宁安县西海林河南岸旧街镇。过去环境恶劣,五谷不长,作为流放罪犯的场所是再合适不过了。根据乾隆初年公布的《大清律例》规定:“强盗免死减者,行劫数家止首一家者,伙盗供出首盗即时拿获者,偷盗坟墓二次者……具佥发宁古塔等处。”发往宁古塔的罪犯,一般以10年为期,期间要考察他的现实表现,如能悔过自新,改恶从善,又情愿回原籍者,准予回籍。但如果被判处无期徒刑,将永远不得入关,除非皇上老爷子特批。
有朋友会问,为何不把罪犯流放到其他地区,偏偏选在宁古塔呢?那是因为宁古塔是满族的发源地,是清皇族的老家。罪犯来到这里不仅要开荒种地,修桥筑路,改变清皇族老家的面貌,而且还要忍饥挨饿,为当地官员、满人当牛做马。
按史书记载,发遣到宁古塔的罪犯,除了平民百姓和旗人外,还有朝廷大臣。1655年也就是顺治十二年,任吏科副给事官的彭长庚,一等子爵许尔安因上疏称颂睿亲王多尔衮,并要求为多尔衮平反昭雪,恢复爵号。皇上将此事交给大臣们密议,密议结果,判处二人死刑。但皇上念其二人曾有功于朝廷,便下诏免死,流放到宁古塔。
康熙朝,戴名世的《南山集》案、方孝标的《滇黔纪闻》案,先后涉及三四百人,包括康熙的宠信江苏巡抚张佰行、名人志士方苞等许多无辜人员受到株连。康熙看过奏折后,考虑到涉案人太多,加之赶上他六十大寿了,想讨个吉利。据此判决,只斩戴名世一人,并未罪及家人。对方孝标,因其已过世,并未深究,只是将其子及家人一并发往宁古塔。
在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在清代,不是所有的罪犯都会发配到宁古塔。除了宁古塔,尚阳堡也是发配罪犯的所在。可以想象在300多年前,当罪犯谢恩后,迈着沉重、屈辱的脚步,戴着夹板,经过长途跋涉来到这里受苦,却给这片黑土地带来了新鲜血液和文明。
宁古塔不是塔,那又干吗取了个“塔”字呢?相传,清皇族的远祖有兄弟六个,曾居住在这里。满语谓六为“宁古”,个为塔,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六个”。
应该说我的老姓和宁古塔有着不解之源,它是因地而得名。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就叫“宁古塔氏”。除了姓宁的,姓刘的汉姓也叫“宁古塔氏”。
如今,满族人基本上都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汉姓是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的汉姓是赵;“佟佳”的汉姓是佟;“瓜尔嘉”的汉姓是关、白、汪、鲍;“马佳”的汉姓是麻、马;“盛佳”的汉姓是沈;“兀扎喇”的汉姓是吴、乌;“委赫”的汉姓是石;“富察”的汉姓是富、傅;“索卓罗”的汉姓是索;“巴约特”的汉姓是高、巴;“万琉哈”的汉姓是万,等等。
根据老人们说,我的祖先在清朝是个将军,在一次战役中被敌军砍下了头颅。朝廷为表彰和抚恤,赐给金头放在尸身之上,葬在北海。有位远房亲戚是研究清史的学者,说过去在北海还有一块碑。十几年前我去找了,但没有找到,也许是讹传。听说傅作义的军队进北京时,墓被刨了,可以想见金头肯定是不会有了。
现今宁古塔有新旧两城,相距25公里。旧城位于松花江左岸支流海浪河南岸,今为黑龙江省海林市长汀镇旧古城村。清太祖努尔哈赤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时在此驻扎军队。康熙五年(1666)迁建新城于今黑龙江省宁安市。其地原为渤海故壤、上京龙泉府故址,距今日县城35公里(今宁安东京城)。顺治十年(1653)设昂邦章京(意为总管)镇守,长期为清统治东北边疆地区的重镇。每年六月,派出官员至黑龙江下游普禄乡,收受库页岛(今萨哈林岛)居民贡貂。17世纪中叶,俄国哥萨克侵扰黑龙江流域,清朝多次由此地派兵征讨。康熙元年,更昂邦章京为镇守宁古塔等处将军。十五年,将军移驻吉林乌拉(今吉林)城,以副都统镇守此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设绥芬厅于宁古塔,与副都统同城治理军政事务。三十三年裁副都统。宣统元年(1909),绥芬厅升为府,迁驻三岔口,1910年此地改置宁安府。1913年改为县。今为黑龙江省宁安市治所在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