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和萍,苏向辉,马 瑛,杨宏伟,曾德鹏,杨童波
(新疆农业大学,a.管理学院;b.科学技术学院,乌鲁木齐 830052)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粮食生产大国,随着农业生产技术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农业生产力得到极大提升,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在解决全球粮食供给问题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土地退化、环境污染、高产作物品质降低等一系列问题[1]。耕地作为粮食生产的重要载体和保障民生的物质基础,近年来却由于化肥农药、农膜等大规模投入使用,对其质量造成了严重破坏。在此形势下,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资源紧缺和环境破坏等问题,国际上相继出现了“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农业生产发展模式[2],中国也先后颁发了多项重要文件和行动纲要,2015 年,原农业部正式启动“2020 年化肥、农药使用量零增长行动”;2018 年,农业农村部发布《农业绿色发展技术导则(2018—2030 年)》,旨在引领全国科研工作人员朝着农业安全、低碳、高效和绿色的方向调整,构建全面系统的农业绿色发展技术体系[3];2020 年中央一号文件也明确要严守耕地保护红线,稳定粮食生产,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积极推广种养结合生态循环模式。
由此可见,保护性耕地技术的发展是提高耕地质量保护、减轻耕地面源污染、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有效途径。作为耕地保护的微观实施者,农户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采纳意愿将很大程度上影响耕地保护的实际效果与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前景。计划行为理论(Theory of planned behavior,TPB)表明个体的行为意向对其行为实施有重要指导作用,依据此理论探讨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及其影响因素,对保障农户经济效益、提升耕地质量以及促进农业绿色发展都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尽管学术界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直接研究不多,但类似的研究颇为丰富,如农户农业生产低碳行为[4-6]、环境友好型技术[7-9]、耕地质量保护监测技术[10,11]以及绿色生产技术[12,13]等。梳理既有文献,其大致内容有以下2 个方面:①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行为采用研究。目前国内学者对该研究大多集中在采用新技术对作物种植技术效率的影响以及经济效益分析方面,以农户采用测土配方技术为例,有学者研究发现测土配方施肥户比非测土配方施肥户的氮肥投入量明显减少,而产量明显提高,因此得出结论,采用测土配方技术有明显的增收效应[14]。还有学者对化肥减量增效技术实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进行研究,发现采用该技术对节本增效、确保粮食安全以及维护农业生态安全方面都有积极作用[15]。②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及影响因素研究。部分学者认为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主要受到农户个人及家庭特征[16-21]、生产经营条件[17-20]等内在因素的影响。另外一部分学者认为农业生产市场环境[18]与政策环境[16-19]等外在因素对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有影响。
上述成果在农户采用保护性耕地技术、其采纳意愿以及影响因素方面已取得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但现有文献对于保护性耕地技术的研究大多聚焦于江西省、湖北省、山东省、黑龙江省等粮食种植大省,对于同是粮食主产区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保护性耕地技术相关研究相对欠缺。因此本研究选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推行农业绿色生产的重点农村地区作为调研区域,运用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对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并针对农户不同分组条件下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差异性进行分析,提出对策建议,以期弥补已有研究的不足。
本研究所用数据均来自课题组2020 年6—7 月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地区走访的农户实地调研。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对部分农户进行一对一访谈,并由调研人员填写问卷的形式展开,本次调研共发放问卷320 份,剔除漏答或前后矛盾的问卷,最终回收有效问卷306 份,有效问卷的回收率为
96%。
在306 个有效样本中,男性占总样本数的75.16%,而女性仅占24.84%,说明男性是农业生产的主力军;在年龄方面,受访者年龄总体偏大,样本中41~60 岁的群体占比高达79.41%;结合调研区域民族的分布情况,选取的受访者以汉族为主,兼有少数哈萨克族、回族;调查发现,超过65%受访农户的务农年限在20 年以上,说明大部分受访农户的务农年限较长;有83.99%的受访家庭依靠农业生产为其主要收入来源,少部分家庭外出务工兼业,符合样本选取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的调查对象需要。样本基本情况详见表1。
表1 样本基本情况
1)被解释变量——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考虑到任意一种技术的采纳意愿均难以全面反映农户的耕地保护水平,本研究首先就农户对每种耕地技术采纳意愿进行赋值,农户的回答为不愿意、不太愿意、一般、比较愿意和很愿意5 种情况,依次赋值为1、2、3、4、5 分,是典型的有序多分类变量,数值越大表明其采纳意愿越强;然后将农户10 种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分值进行累加,计算总分值,区间为10~50 分;最后,将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总分值以间距为8,划分为5 组,并再次赋值。由表2可知,样本中有87.91%的农户表示愿意采纳保护性耕地技术,仅有12.09%的农户对此持不愿意的态度。
表2 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分组
2)核心解释变量选择。计划行为理论由Jeck⁃Ajzen 于1988 年提出,是解释和预测人类实际行为的社会心理学理论,已被用于多种领域的行为研究,如技术采纳行为[22]、消费行为[23]、健康行为[24]以及创新行为[25]等。农户个体采纳保护性耕地技术的行为意向受其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的影响,进而间接影响其实际耕地保护行为[26-28],因此研究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对耕地保护行为的实施有极其重要的预判作用。
基于此,本研究的行为态度选取风险预期、生态环境认知和法律法规认知3 个变量;主观规范选取生产交流、乡邻影响程度和信息传播力度3 个变量;知觉行为控制选取政策补贴满意度和技术学习难易度2 个变量。本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如图1 所示。
图1 TPB 理论分析框架
3)控制变量。考虑到其他因素会对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产生影响,结合已有耕地保护相关技术以及样本点实际农业生产情况,本研究将农户的务农年限、生计分化、家庭年净收入和耕地道路便捷度纳入模型考察,模型变量赋值及统计如表3所示。
表3 模型变量赋值及统计
本研究的实证模型构建如下。
式中,XA表示行为态度,XS表示主观规范,XP表示知觉行为控制,XC表示控制变量,ϵ表示随机误差项,下标i表示第i个样本;y′w为不可直接观测的潜在变量,表示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程度,用j(j=1、2、3、4、5)表示,潜变量y′w与yw之间存在如下关系。
式中,μ1<μ2<μ3<μ4为待估计参数,当潜变量低于临界值μ1时,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非常低,得分为1,随着潜变量得分不断提高,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增强;当潜变量超过临界值μ4时,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非常高,得分为5。为了使yw和y′w有较强的相关性,yw分别取1、2、3、4、5 的概率如下。
式中,F是ϵi的累计分布函数,本研究运用有序Logistic 模型,因此假设F服从Logit 分布,对该模型取自然对数,得到最终模型如下。
本研究为检验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运用SPSS 26.0 统计软件得出各变量共线性诊断的方差膨胀因子VIF数值在1.075~2.655,均小于5.000,表明被解释变量与解释变量之间不存在多重共线性问题,模型较为稳定,进而对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进行参数估计。模型1 至模型4 依次纳入了控制变量、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模型5 纳入全部变量。
1)行为态度。由表4 和表5 可知,模型5 中的风险预期与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之间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且农户风险预期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选择“不愿意”的概率提高0.3%。原因可能在于农户是理性的,当他们认为采纳保护性耕地技术存在一定的风险,生产成本增加时,会选择风险规避,因而其采纳意愿也会随之降低,这一结论与吴雪莲等[20]的研究结果一致。
表4 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估计结果
生态环境认知和法律法规认知变量分别在5%和1%的置信水平上呈正相关关系,且生态环境认知和法律法规认知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选择“不愿意”的概率分别降低0.3%、0.4%。可能的解释是如果农户意识到传统的生产方式加剧了环境污染,影响到农产品的绿色有机发展,进而威胁到自身安全健康等诸多问题,这一部分农户相比于生态环境意识较弱的农户更倾向于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对耕地进行保护;若农户对耕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了解程度越高,其采纳意愿也会随之增强。
2)主观规范。由表4 和表5 可知,模型5 中的信息传播力度和乡邻影响程度变量与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均呈显著关系,但二者作用方向和大小略有不同,前者在10%的置信水平上呈负相关关系,后者在5%的置信水平上通过了正向显著性检验。从边际概率结果来看,信息传播力度和乡邻影响程度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选择“不愿意”的概率分别提高0.3%和降低0.2%。原因可能是,受限于农户的文化程度低、信息传播渠道单一以及政府推广作用弱化等因素,其宣传和执行的实际效果并不理想,因此农户的技术采纳意愿也不是十分高涨;在自古以来小农经济的影响下,“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观念使农户之间的生产交流频繁,产生强大的联动效应和示范效应。因此,当农户决定是否采纳保护性耕地技术时会考虑周边村民农业生产的示范作用,这与谢贤鑫等[29]的观点一致。
3)知觉行为控制。由表4 和表5 可知,模型5 中的政策补贴满意度对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程度降低,在5%置信水平上通过正向显著性检验,且农户对政策补贴满意度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选择“不愿意”的概率降低0.3%。原因可能在于政府发放的农业生产相关补贴本质上是一种经济激励手段,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农户承担的生产成本,降低其经营风险,因而在此财政支持下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的采纳意愿就会越强。
表5 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边际概率结果
4)控制变量。由模型5 可知,受访者务农年限、生计分化、家庭年净收入变量均在1%的置信水平上影响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的采纳意愿。从边际结果概率可以看出,务农年限、生计分化和家庭年净收入变量每提高一个标准差,农户选择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不愿意”的概率分别提高0.4% 和0.8%、降低0.3%。选择“很愿意”的概率分别降低1.9%和3.5%、提高1.3%。原因可能是,随着农户务农年限的增长,年龄大的农户群体凭借传统的种植经验,形成较为固化的生产模式如认为“加大农药化肥的使用量才能提高产量”等,因此务农年限与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呈负相关关系;生计分化考虑的是受访者是否兼业的情况,调研发现,以农业为主的家庭收入主要依靠农业生产,因此更加倾向于采取必要技术对耕地进行保护;而以务工为主的家庭,其土地大部分已流转,收入主要不依赖于土地,因此这部分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不高;家庭年净收入也是影响农户采纳意愿的重要变量,家庭年净收入较高的农户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到农业绿色生产中,其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生态自觉性也更为敏锐,因此其采纳意愿也随之增强。
考虑到不同农户群体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可能有所不同,故本研究选取生态环境认知、法律法规认知和乡邻影响程度3 个影响因素进行异质性分析,并对农户进行分组处理,如农户对于生态环境认知变量的回答,将选择“不严重”和“不太严重”的样本农户归为“生态环境认知低”组,其余归为“生态环境认知高”组。保留原始回答,以此类推将其他2个变量进行归纳分组,分别构建不同限定条件下的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模型,结果见表6。
表6 不同分组条件下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模型的回归结果
1)对生态环境认知不同的农户,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法律法规认知、务农年限和家庭年净收入是影响生态环境认知的共同因素。区别在于,生态环境认知低的农户群体还受到风险预期的负向影响和政策补贴满意度的正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对于生态环境恶化感知较弱的农户群体而言,产量的提高、成本的降低才是其关注的焦点,因此为规避风险,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降低;而如果在政策补贴发放到位的情况下,可以有效降低其生产成本,收益得到保障,从而其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提高。
2)对法律法规认知不同的农户,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存在差异,务农年限和家庭年净收入变量是影响农户法律法规认知的共同因素。区别在于,法律法规认知低的农户群体还受到生态环境认知的正向影响和生计分化的负向影响。可能的解释是,对耕地保护相关的法律法规认知较弱的农户群体,受限于文化程度低等影响,其对周边生态环境认知也相对较弱,因此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降低;而兼业程度越高的农户,其对土地依赖度就越低,因此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降低。
3)受乡邻影响程度不同的农户,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生态环境认知、务农年限和生计分化是影响乡邻影响程度的共同因素。不同的是,受乡邻影响大的农户群体还受法律法规认知、政策补贴满意度和家庭年净收入变量的正向影响。可能的原因是,受周边村民生产影响相对较大的农户会经常交流相关法律法规、政策补贴等的落实情况和满意程度,当此类农户看到周围邻居采用保护性耕地技术收益可观时,其自身对该技术采纳意愿也随之增强。家庭年净收入也是影响农户邻里效应的重要因素,家庭年净收入高的家庭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的邻里示范效应,加之其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到农业绿色生产中,因此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较高。
本研究基于计划行为理论,根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农村地区的306 份微观调研数据,采用有序Lo⁃gistic 回归模型,探讨了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及其异质性。经过实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
1)有87.91%的农户表示愿意采用保护性耕地技术,仅有12.09%的农户对此持不愿意的态度,说明保护性耕地技术已被大多数农户所认可。
2)行为态度、主观规范以及知觉行为控制对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有显著影响,其中,风险预期、生态环境认知、法律法规认知、信息传播力度、乡邻影响程度、政策补贴满意度、务农年限、生计分化以及家庭年净收入变量是影响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关键因素。
3)不同分组条件下,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影响因素具有差异性。对生态环境恶化感知较弱的农户群体,其更关注生产成本,因此对政策补贴期待值更高,为规避风险,其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也更低;法律法规认知低的农户群体更容易受到兼业程度和生态环境认知的影响;政策补贴满意度、法律法规认知和家庭年净收入对受乡邻影响大的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更强。
根据研究结论,本研究从以下4 个方面增强农户的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促进农业绿色生产。
1)加大财政支持力度,加快技术研发进程。研究结果表明,农户的核心关注点在于生产成本,通过政府财政补贴支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降低其生产投入成本。然而,如果政府提供的财政补贴过低或过高,都会使农户的生产效率达不到预期目标[30],因此应通过制定科学的政策补贴标准提高农户采纳保护性耕地技术的积极性,进而减轻其技术采纳的经济压力,降低采纳风险。此外,应加快保护性耕地技术的研发与创新,健全以农户需求为导向的绿色农业科技支撑体系,并考虑其实用性和易用性,通过“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农户经济收入-增强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的路径推进农业绿色化进程[31]。
2)加强技术宣传与推广,提升农户认知水平。研究结果表明,农户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认知除了受其自身文化程度的影响外,与外部因素信息传播力度也有很大关系。因此,应引入市场手段,建立政府、企业、农户多方共同参与的机制。一方面,在农业生产信息传播过程中不仅要巩固农技部门的推广和监督职能,还不能忽视农资供销商、平台服务商等企业的技术服务作用,加强分工合作,不断拓宽宣传渠道,如微信、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另一方面,应经常组织易于了解掌握、形式多样的技术培训,强化农户对保护性耕地技术的认知深度。
3)构建农户生产交流平台,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点。研究结果表明,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高低还受乡邻的影响。因此,政府应定期召集实施效果好的合作社、家庭农场、种植大户和普通农户等群体,组织经验交流座谈会,传播科学的种植经验,实现资源信息的共享,构建规范化、常态化的农户生产交流机制。同时,建立技术推广示范点,部分农户优先实施保护性耕地技术,通过发挥少数农户的成功示范作用,鼓励更多农户采纳该技术。
4)因人施策,制定差异化的鼓励政策。不同分组条件下,农户保护性耕地技术采纳意愿影响因素的结果表明,对生态环境感知较弱和对政策补贴不满意的农户群体而言,应该为其提供差异化的指导和培训,制定有针对性的补贴政策,降低其生产风险;而对法律法规认知较低的农户群体,生计分化是其主要影响因素,应鼓励这部分农户将土地流转给有经验和实力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政府引导其非农就业,在此过程中应严格规范流转行为,创新流转形式,增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耕地保护意识,着眼于农业生产所带来的长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