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卫兵,夏明元,2,吴 波,戚华雄,2,程维京,叶春辉,胡 曼,黄长征,李进波,2
(1.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粮食作物种质创新与遗传改良湖北省重点实验室,武汉 430064;2.湖北洪山实验室,武汉 430064;3.安徽正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合肥 230000;4.湖北农村信息宣传中心,武汉 430070;5.湖北天禾嘉瑞农资有限公司,武汉 430070)
水稻(Oryza sativaL.)是中国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水稻杂种优势的利用为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自1973 年石明松[1]发现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农垦58S 并提出“一系两用”的杂种优势利用新途径以来,基于光温敏核不育系建立而发展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因其配组自由、制种程序简化及无胞质负效应等诸多优势而受到广泛应用。两系杂交稻已成为杂交水稻的重要组成部分,农业农村部科技发展中心的统计数据显示,近5 年育成的国审水稻品种中两系杂交稻占比为57.3%[2],为进一步提升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发挥了重要作用,逐步成为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超级稻品种选育和发展的主要类型[3,4]。
E 两优100 是利用E 农1S 和恢复系R100 配组育成的两系中籼新组合,在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联合体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该组合表现出产量高、米质优、熟期适宜等特点,适宜在湖北省(武陵山区除外)、湖南省(武陵山区除外)、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的长江流域稻区以及浙江省中稻区、福建省北部稻区、河南省南部稻区的稻瘟病轻发区作一季中稻种植[5]。
E 农1S 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广占63-4S[6]为受体亲本、以GD-7[7]为供体亲本,广占63-4S 与GD-7 杂交后再回交2 次,通过人工冷水池选择和海南省南繁加代,结合分子标记辅助选择技术育成的两系不育系,携带抗稻瘟病基因Pi1和Pi2。E 农1S 于2016 年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鄂审稻2016028),2017 年获得植物新品种权(CNA20131082.0)。截至2021 年12 月,以E农1S 为母本配制的杂交组合目前已有E 两优476、E两优186、E 两优78、E 两优1453 等[8-11]12 个品种通过了国家和省级审定。
R100 是以Wh26 和扬稻6 号为亲本,通过1 次杂交和连续2 次回交后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中籼恢复系。2007 年夏季在武汉市以Wh26 为母本与扬稻6号杂交,之后在海南省和武汉市以Wh26 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至2009 春季在海南省获得BC3F1,然后经过系谱法多代选择,至BC3F7代于2012 年夏季基本定型,命名为R100。
2014 年春季在海南省陵水黎族自治县用E 农1S 与R100 测配组合,2014 年夏季在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南湖试验基地种植组合E 农1S/R100,鉴定其杂种优势,同时安排小面积试制种。E 农1S/R100 表现出丰产性好、米质较优、熟期适宜等特点,入选优势组合。该组合于2015 年参加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组织的杂交中籼新组合品种比较试验,2016 年参加多点品种比较试验,2018 年和2019 年参加由华创国家水稻科企联合体组织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2019 年完成生产试验,符合国家稻审定标准,于2020 年11 月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200203),定名为E 两优100。
E 两优100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全生育期133.4 d,平均株高127.5 cm,穗长26.2 cm,有效穗 数207.0 万/hm2,每 穗总 粒 数215.9 粒,结实 率86.0%,千粒重27.4 g[5](表1)。表现株型适中,分蘖力较强,叶色深,颖尖无色,粒型长粒型,穗型较大,茎秆粗壮,抗倒伏能力强,成熟期叶青子黄,不早衰。
表1 E 两优100 在区域试验中的主要农艺性状
经农业部食品质量监督检验测试中心(武汉)测定,E 两优100 在2018—2019 年华创国家水稻科企联合体组织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的品质检测结果,整精米率60.8%,直链淀粉含量17.5%,垩白度1.6%,胶稠度60 mm,碱消值6 级,长宽比3.1,达到农业行业《食用稻品种品质》标准二级[5],优于对照品种丰两优四号。
E 两优100 参加2018—2019 年由华创国家水稻科企联合体组织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体区域试验,在2 年区域试验中的鉴定结果,稻瘟病综合指数分别为4.0 和4.5,穗瘟损失率最高级7 级,白叶枯病7 级,褐飞虱9 级,抽穗期耐热性3 级;高感褐飞虱、感稻瘟病、感白叶枯病,抽穗期耐热性较强[5]。
E 两优100 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见表2。从表2 可以看出,2018 年,E 两优100 在华创国家水稻科企联合体组织的长江中下游中籼迟熟组区域试验中产量为8 104.95~11 374.05 kg/hm2,平均产量9 563.80 kg/hm2,排名第3,其中,参试的16 点次中,有12 点次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的75.00%,增产最高达12.23%,平均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02%,增产明显;在2019 年续试中产量为6 850.05~11 572.50 kg/hm2,平均产量9 623.90 kg/hm2,排名第8,其中,参试的17 点次中,有14 点次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的82.35%,增产最高达13.38%,平均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83%,增产明显。2018—2019年2 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9 373.64 kg/hm2,平均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4.43%,参试的33 点次中,有26点次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的78.79%。
表2 2018—2019 年E 两优100 区域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E 两优100 在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见表3。从表3 可以看出,E 两优100 在2019 年生产试验中的产量为6 925.25~11 341.05 kg/hm2,平均产量9 446.25 kg/hm2,排名第3,其中,参试的17点次中,有15 点次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的88.24%,增产最高达12.72%,平均比对照丰两优四号增产6.75%[5]。
表3 E 两优100 生产试验中的产量表现
E 两优100 在长江中下游作一季中稻种植,适宜播期为4 月中下旬至5 月上中旬。秧田用种量约225 kg/hm2,大田用种量约15 kg/hm2,播种时稀播匀播,培育多蘖壮秧。秧田翻耕后施基肥,使用量为48%复合肥(N-P2O5-K2O=16-16-16,下同)500 kg/hm2、氯化钾100 kg/hm2;秧苗两叶一心期时施断奶肥,使用量为尿素75 kg/hm2,移栽前5~7 d 施送嫁肥,使用量为尿素75 kg/hm2。
秧龄25 d 左右时移栽,栽插密度为16.7 cm×23.3 cm,每穴插2~3 粒谷苗,插足基本苗150 万/hm2。
氮、磷、钾合理配用,施足底肥。犁田翻耕时施基肥,使用量为48%复合肥450 kg/hm2;栽秧后5~7 d施分蘖肥,追施尿素75 kg/hm2、氯化钾100 kg/hm2。移栽时浅水插秧活棵,薄水发根促蘖,当总苗数达360~400 万/hm2时,应排水晒田,孕穗至齐穗期保证田间有水层,齐穗后应间歇灌溉,湿润管理,保持田间湿润至成熟。
秧田期要注意稻蓟马的防治,大田要作好田间病虫调查,达到防治指标时及时喷药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在孕穗后期及抽穗期要作好稻曲病的防治,确保丰产增收。
为避开花期极端高温危害和保证制种的不育系育性安全期,E 两优100 在湖北省制种,抽穗扬花期宜安排在8 月中下旬。父本R100 的第一期播种安排在5 月中旬,与母本E 农1S 的播期相差30 d 左右,第二期父本与第一期父本间隔7 d 左右。
父本和母本均采用水播水育方式,母本E 农1S秧田用种量约400 kg/hm2,大田用种量约22 kg/hm2,父本R100 秧田用种量约300 kg/hm2,大田用种量约6 kg/hm2。播种前用强氯精进行消毒,播种时稀播匀播,培育带蘖壮秧。父本、母本秧龄控制在20~25 d,母本E 农1S 每公顷插37.5 万穴,每穴插2~3 粒谷苗,父本R100 每公顷插3.0~6.0 万穴,每穴插2 粒谷苗。
制种田施肥水平控制在每公顷纯氮187.5 kg 左右,施足底肥,早施分蘖肥,看苗补施追肥[6],坚持“前重、中控、后补”的原则。田间水浆管理应浅水勤灌、干湿交替。当母本苗数达到300 万/hm2时晒田,复水后应浅水间歇灌溉。如果抽穗扬花期遇高温要及时灌深水,对田间进行增湿降温。灌浆至成熟阶段要浅灌勤灌,不要断水过早。
进入幼穂分化期后开始对父母本幼穂进行剥检,每3 d 剥检1 次,以母本始穂时间早于父本1~2 d为最佳,否则就要通过水分管理、氮磷钾肥料施用、多效唑喷施等措施进行调控,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
E 农1S 对赤霉素敏感,E 农1S 的赤霉素用量控制在每公顷225 g 左右,使用赤霉素要做到早、准,即在全田抽穗达5%~10%时即开始喷施赤霉素,使用量为每公顷30~60 g,隔天后喷施第二次,使用量为每公顷150~180 g。如遇低温阴雨天气,适当增加赤霉素使用量[12]。
秧苗期要注意稻蓟马的防治,大田及时防治稻纵卷叶螟、二化螟、三化螟、纹枯病、白叶枯病、稻瘟病、稻飞虱等病虫害,在抽穗期注意防治稻粒黑粉病和稻曲病,在破口期、见穂期和齐穂期用克黑净或爱苗各防治1 次。
对于田间杂株要做到发现1 株除掉1 株,在母本授粉结束后20 d 左右即可抢晴天收割,先割父本,清理干净再后收割母本,并安排专人、固定专用收获工具和晒场,各生产环节都要避免生物学混杂和机械混杂,确保种子质量[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