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 朕,严佳慧,武婷婷,任 健,李若彤
(1.商洛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陕西 商洛 726000;2.陕西高校新型智库商洛发展研究院,陕西 商洛 726000;3.中国人民银行商洛市中心支行,陕西 商洛 726000)
为应对人类活动导致的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有效降低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中国积极推进减缓气候变化的政策和行动。2016 年9 月3 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气候变化协定》(以下简称《协定》),中国是全球第23 个完成协定的缔约方[1]。目前,碳减排与碳增汇是降低和稳定大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主要途径。中国将建设森林碳库作为落实《协定》的国家行动,林业碳汇也已作为《协定》的重要组成类型。2020 年9 月,在第75 届联合国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郑重宣布长期战略减排目标:“于2030年前,碳排放力争达到峰值,采取加倍措施,努力争得2060 年前实现碳中和”[2]。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把握林业碳汇发展新机遇,发挥林业作为碳汇碳源的双重功效,保障中国林业可持续绿色发展,实现林业碳汇的经济价值与生态价值,成为新时代林业发展面临的新挑战和新课题[3]。
林业碳汇是指通过造林、减少毁林等林业管理活动稳定和增加碳汇量并进行交易的过程,包括森林经营性碳汇和森林造林碳汇,前者经营管理现有森林来增加碳汇,后者以单位项目为期,将造林、再造林后的碳汇用于交易,二者可用于抵消碳排放量,是一种生态抵偿机制。林业碳汇交易机制作为推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的重要途径一直受到国内外学者们的关注。在林业碳汇交易机制的功效与运行条件方面,以清洁发展机制(CDM)、森林保护和森林可持续增汇(REDD+)为代表的林业碳汇项目有助于降低减排成本、减缓气候变化,同时把收入转移支付给农村贫困人口[4-6],化解了农村金融排斥[7],改善了林业融资环境[8,9],使造林成为可供选择的土地利用方式[10,11],带来了物种多样性和气候适宜的协同效益[12]。此外,关于影响林业碳汇供给因素的研究,Benitez 等[13]发现,碳吸收率的提高对碳汇供应有促进作用;此外,林木砍伐速度、造林范围、土地的产权、面积、价格、木材市价、社区森林管理制度等同样是重要因素[14];陈丽荣等[15]认为,企业碳汇购买的积极性与政府的碳汇政策共同影响了林业碳汇供给意愿。沈月琴等[16]认为,当碳价处于适宜的波动范围内时,适当的政策补贴或碳税减免也能推动林业碳汇的发展。龙飞等[17]进一步认为,实施技术减排补贴或增汇减排补贴政策均能影响林业碳汇的购买量。
以上关于碳汇交易的研究对中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提供了一定程度的理论支撑,但还存在一些不足,①在考虑碳汇交易影响因素时,指标的选取不够完备;②从研究对象上看,缺乏有关秦岭地区碳交易建设的研究。秦岭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林业碳汇及碳汇经济价值潜力巨大,如何将秦岭地区森林的固碳潜力发掘出来,打开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渠道,是当前碳汇领域研究的重点。基于此,本研究在充分借鉴已有研究和国内外林业碳汇交易实践的基础上,通过分析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市场的供求现状,深入研究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影响因素,使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类影响因素进行评价,从而提出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建设策略。
1997 年,《京都议定书》首次解释了“碳汇”一词,引入清洁发展机制(CDM),2005 年2 月16 日正式生效。随后几次会议不断完善发展,CDM 框架下的森林碳汇项目许可发达国家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支持,通过进行造林、再造林等林业活动,将固定的碳汇量用于抵消温室气体(GHG)排放量,达到双赢效果。因此,许多国家开始发展林业碳汇项目。2003 年成立的美国芝加哥气候交易所是北美惟一的自愿减排交易平台;新西兰在碳市场发展初期,采用“半价”策略激发市场活力,2010 年新西兰林业类交易率超过总交易的60%;澳大利亚通过明确碳汇产权的独立性来保护投资者权益;世界银行投资2.5 亿美元用于热带国家的森林保护,以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往,全球林业碳汇交易大多是自愿交易,2015 年起各国减排意识不断加强,减排力度随之加大,买方需求持续增加,自愿交易市场比例逐渐下降,管制市场交易越来越活跃,占比逐年提高。截至2021 年4 月,全球共有19 个碳抵消机制,超过52 个国家实施或开拓林业碳汇项目,国际林业碳汇交易在各国不断摸索中得到快速发展。
“中国东北部敖汉旗防治荒漠化青年造林项目”是中国于2005 年展开的第一个与国际合作的碳汇造林项目,该项目所产约24 万t 的可认证CO2排放量归意大利所有。2008 年,温州碳汇试点项目是全国首个通过森林经营活动增汇的项目。为紧跟国际减排脚步,中国持续发布相关政策以激励碳交易市场发展,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也逐渐发展规范。国内林业碳汇交易项目主要分为清洁发展机制(CDM)、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和其他自愿减排项目(VCS)3 类。①清洁发展机制(CDM)是基于项目的碳配额交易。2004 年中国颁布了《清洁发展机制项目运行管理暂行办法》,2005 年开始实施;2006年,“中国广西珠江流域再造林项目”是全球首个CDM 碳汇造林项目。2006—2012 年是中国CDM 项目高速发展时期,7 年注册备案项目3 791 个,项目多分布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而资源相对低廉的地区,呈西多东少的状况。然而由于国际政策限制,交易价格大幅下跌,2013 年逐渐由国际市场转变至国内。截至2021 年4 月1 日,中国CDM 已注册备案项目数量达3 861 个,CDM 注册项目数位居全世界前列。②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项目(CCER)表示国内自愿减排项目,是实现林业碳汇价值的重要途径,主要在各省碳交易市场进行,有北京林业核证减排量项目(BCER)、福建林业核证减排量项目(FFCER)等。2013 年以来,中国先后启动上海、北京等9 个省市碳排放权交易试点,建立9 大碳交易所,并且均接受CCER 项目作为抵消机制。2017 年3 月,中国暂停办理CCER 项目备案申请,导致许多CCER 林业碳汇项目暂停。截至2021 年4 月,全国试点区域CCER 交易市场累计成交2.87 亿t。③其他自愿类项目(VCS),如国际核证碳减排标准(VCS)项目主要用于企业自愿减排,有安徽造林工程、河南造林工程等。中国首例VCS 项目于2014 年在广州碳排放交易所挂牌,上海某公司当场签订5 000 t 购碳协议。截至2021 年6 月,林业碳汇VCS 项目数为29 个,预计降低年CO2排放量948.6 万t。2021 年7 月16 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正式开市。虽然林业碳汇类型多,但交易不规范、效率低且分布不合理,没有真正发挥市场的作用。
陕西省位于中国西部,拥有丰富的森林资源。据第九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可知,陕西省森林资源在全国居第10 位,拥有森林面积886.84 万hm2,森林覆盖率43.06%,森林蓄积478 866.7 万m3,天然林面积562.00 万hm2,人工林面积247.00 万hm2。近30 年(1987—2014 年)陕西省森林碳储量净增117 Tg,陕西省森林资源的主要特点为森林蓄积量高、天然林茂密、树种繁多。
秦岭陕西范围总面积5.82 万km2,涉及6 市39个县,林地面积515.84 万hm2,占陕西省森林面积的58.12%。广义上的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大别山,全岭长1 600 km,高差较大,北坡陡促,南坡缓长,跨度近200 km,南北坡共涵盖5 种气候类型,植被地带性发育较好。南坡以落叶阔叶林和常绿混交林为基带,亚热带森林植被为主;北坡的暖温带山地森林植被垂直分布,有落叶栎林带、针叶林带和高山灌丛草甸带等。陕西省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相比全国其他植被区划的树种更加丰富,森林数目质量好、经济价值高。秦岭陕西范围森林覆盖率72.95%,森林蓄积达2.26 亿m3。据调查,每公顷森林1 年能吸收10~40 t CO2,是陆地生态系统的最大碳库。秦岭地处中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也是800 mm 等降水量线,光照充足,雨量充沛,森林资源丰富,林业碳汇潜力巨大。
然而陕西省在林业碳汇方面并没有较好的发展,尤其是秦岭林业碳汇的优势并未充分体现,在碳交易的参与度上较低,林业碳汇经济发展意识较低,发展起步晚,仍停留在连续监测森林树木质量和森林固碳能力上,林业碳汇项目没有得到开发,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充分利用,且未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
正因森林碳汇产生的多重效益,越来越多的国家认可和接受林业碳汇交易,将其作为缓解气候变化、助力低碳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为缓解人类生存压力,全球将加快自主减排步伐,林业碳汇作为碳交易的补充措施,发挥其碳抵消作用,需求将会进一步得到扩大。
首先,从国家层面来说,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联合国呼吁各国加强多边合作,落实各项减缓和应对气候变化的措施,尽快实现全球范围内的碳达峰与碳中和,才能防止气候问题不断威胁生态系统的安全,克服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难题。2016 年4 月22日,全世界178 个缔约方共同签署了《巴黎协定》,为共同应对2020 年后的全球气候变化作出统一安排。此外,截至2021 年5 月,已有2 个国家实现碳中和,130 多个国家以立法、法律提案、政策文件等不同形式提出或承诺实现碳中和目标。尽管中国没有承担强制减排任务,但由于产业结构不合理、资源利用率低等,温室气体排放量不断增加。因此,面对持续增加的碳排放量需求,中国需要更有效的方式激发更多市场主体减排与增汇的积极性,从而实现“双碳”目标。顺应国际发展趋势,积极参与碳汇相关的国际事务打造世界最大林业碳汇市场,不但有利于推动国内林业的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更能在全球范围内彰显大国风范,提升国际地位。
其次,在碳交易市场方面,《京都议定书》签署后,林业碳汇作为涵盖多重效益的碳抵消行为,优势更加突出。因此,截至2018 年,全球已有13 个国家及地区将林业碳汇抵消制度纳入碳交易系统中,超过1 500 个林业碳汇项目正在运作或开发,国际碳汇价格呈上涨趋势。碳市场中林业碳汇需求量将与国家排放管控力度、抵消机制份额、自身价格优势及市场流通条件等成正比。可以预见,在全球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下,进行林业碳汇交易的碳市场数量可能会持续上涨,将呈现较大的需求潜力。
最后,从企业层面来看,联合国正在鼓励企业作出零排放承诺。作为首批签署联合国“1.5 ℃温控目标”承诺的企业之一,雀巢公司承诺到2030 年实现碳排放量减少50%,2050 年实现净零碳排放;2011年11月,以阿里巴巴为首的10家企业购买了14.8万t碳权指标,完成了中国第一单最大量的林业碳汇生意。相较于一般门店,星巴克开设了一家绿色门店——星巴克向绿工坊,每年预计可额外减少碳排放约15%,并且承诺到2030 年对比2019 年数据,实现碳排放减少50%;全球超40 家大型银行机构参与“净零碳排放银行业联盟”。企业践行低碳环保的理念可能是由于顾及外在形象或林业碳汇的多重优势与政策扶持,大多数有高控排要求的企业都会更加倾向于选择林业碳汇减排。根据科学碳目标建议的统计,截至2020 年末,全球已有520 家公司作出零碳承诺,未来将有更多企业为实现产业链全过程的碳中和购买与建设林业碳汇,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
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系统性层次化的分析方法,由美国运筹学家萨蒂(T.L.Saaty)提出[18]。该方法以问题的本质和最终目标为基础,将复杂问题拆解为多个影响因素,建立各因素间的层次结构,通过两两对比计算权重,得出各因素对研究问题的相对重要性总排序,该排序为该问题的解决方案提供理论依据[18],适用于多目标、多准则或是不便进行定量评价的问题。
林业碳汇交易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概念,影响因素比较多,情况比较复杂,各因素之间有的互相产生积极影响,有的又是消极影响。根据指标选取的可靠性、权威性和可获得性原则,结合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具体情况,从经济、市场、社会、制度、生态和防灾减灾因素6 大方面,进行影响因子的选取。
1)经济因素。企业以营利为目的,基于成本最小化或利润最大化筛选最佳的减排方法,如研发新技术达成减排效果或是选择购买林业碳汇来增汇,抵消碳排放。减排成本在很大程度上主宰了企业的减排途径,当增汇成本低于减排总成本时,企业就会选择购买林业碳汇,这是企业谋求低碳与经济的有机结合。企业是林业碳汇需求大户,林业碳汇缓和了企业的减排压力;而森林产权的归属、经济收入也会直接影响到碳汇项目的投资与收益。同时,林业投资总额与森林面积呈正相关关系。
2)市场因素。企业对碳汇概念、林业碳汇益处的熟悉度越高,对林业碳汇的选择性就越高。林业碳汇购买渠道较少,使得公众在林业碳汇交易支付中变得困难。有研究发现,林业碳汇交易渠道与城市居民购买林业碳汇的意向有明显关联[19]。企业林业碳汇需求大多与减排要求有关,出于维持企业经济利益而购买林业碳汇,同时可以树立企业绿色低碳的外在形象,提升企业竞争力。因此,交易价格与碳汇市场需求对秦岭碳汇交易有直接影响。
3)社会因素。森林具有碳源与碳汇的双功能,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新氧气的同时,还可以将二氧化碳转化为生物量储存在植物与泥土中,具有经济和生态的双重价值。同时,林业碳汇交易具备专业性与特殊性,后期还可能产生国际业务,需要专业的复合型人才。对企业来说,媒体宣传本身就是一种免费宣传,能极大地推动企业购买林业碳汇项目。当前,中国碳汇交易还处于探索阶段,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和技术水平等尚未完善,限制因素还有很多。
4)制度因素。由国际减排协定引起的森林碳汇需求,碳汇交易市场很大程度上受到国内和国外的双重限制。一方面,国际上的碳衡量标准、碳信用认证标准等政策的不统一牵动着整个碳汇交易的发展;另一方面,国内的政策,如抵消比例、风险承担的规定不同,则会影响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而完备的法律制度对健全碳汇交易市场有着非比寻常的作用。碳配额量的不合理派发使减排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不稳定,也将不利于碳交易市场的健康发展。
5)生态因素。有研究发现,当温度升高2 ℃时,森林植被的碳汇潜力就会急剧减少[20]。同时,降水也会对森林碳汇功能产生重要影响[21]。林业碳汇价值的提升主要依靠增加单位面积的蓄积量,蓄积量越大,碳汇供给量越多,是体现生态价值的重要途径;森林的固碳效果和森林覆盖率是影响购买林业碳汇项目的主要原由,与购买意愿呈正相关关系。
6)防灾减灾因素。森林是火灾事故多发地,可能会产生巨大的经济与生态损失。与此同时,春季病虫害多发,森林的树种繁多且茂密繁盛,病虫害的传染性急剧上升,对森林资源的损伤不可忽视。此外,对碳汇林人为破坏行为的防范也是碳汇交易项目关注的重点。对于森林防灾减灾来说,林业保险能有效提供风险保障,从而降低碳汇项目遭受自然干扰与人为破坏的影响。
将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影响因素按照目标层、准则层和方案层的形式进行排列,组成层次结构模型(图1),并运用AHP 法分析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影响因素。
图1 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影响因素的层次结构
以上述6 个方面为出发点,本研究选取了27 个与秦岭林业碳汇交易有关的影响要素,根据整体性、科学性以及可行性的原则,建立了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通过专家调查法,聘请来自林业厅、发改委和农林高校的7 位碳汇交易专家,依据1~9 标度法对影响秦岭林业碳汇交易两两指标的相对重要性进行比较打分,得出判断矩阵。将判断矩阵输入AHP 软件即可得到各影响因素的权重判断值,经过各层次单排序、总排序的一致性检验可知,CR均小于0.100 0,表示该判断矩阵符合一致性要求,结果可用。通过指标层对准则层和目标层的权重计算,得到各指标权重,如表1 所示。
表1 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影响因素指标权重
由表1 可知,准则层代表了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影响因素的6 大方面,准则层的权重表示6 大方面所起到的作用。其中生态因素和制度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256 2 和0.245 7,远超其他4 个因素;市场因素的权重为0.169 3,排在第3 位;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权重分别为0.126 6 和0.116 9,高于防灾减灾因素(0.085 3)。综上可知,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主要受生态因素和制度因素的影响,市场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而经济因素和社会因素对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则处于相对重要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防灾减灾因素中仅有个别因子能够产生作用,对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影响较小。
在方案层影响因素的权重方面,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影响因子的总权重中,排名前5 的评价因子分别为碳减排配额(0.017 420 13)、国内政策(0.016 019 64)、森林固碳效果(0.015 986 88)、森林覆盖率(0.014 500 92)和法律制度(0.014 029 47),说明在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发展中,以上5 类因子具有关键作用,而其他评价因子只对林业碳汇经济的长久发展产生小部分影响,并不具备决定性作用。
从各因素的重要性可以看出,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建设首先要在国家层面上完善碳减排配额,配额的高低直接影响企业对林业碳汇的需求。其次,依靠政府的支持建立有序的交易环境、健全政策保障制度,才能为碳汇经济的发展扫除障碍,打好基础。再次,进一步注重森林保护,保障碳源与碳汇基本资源的可持续性。最后,将法律法规视为秦岭碳汇交易建设的最终防线。此外,还应提高大众低碳意识,借助传媒工具建立传播渠道与交易平台,使广大人民群众认识碳汇,引导其参与碳交易;同时,重视专业人员培养建设,为秦岭碳汇交易提供人才支持。
本研究在总结国内外林业碳汇交易实践的基础上,分析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市场供给与需求,梳理秦岭林业碳汇的影响因素,结合层次分析法(AHP)明确秦岭碳汇交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秦岭碳汇交易建设的重要影响因素为碳减排配额、国内政策、森林固碳效果、森林覆盖率和法律制度。碳减排配额在27 个方案层影响因子中占据最高权重,碳减排配额机制的完善,是林业碳汇交易建设的重要基础。国内政策在总权重中排名第2,是影响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关键因素。森林固碳效果和森林覆盖率是影响秦岭林业碳汇交易的重要因素。此外,法律制度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建设。根据所得的结论,提出以下对策建议。
1)优化碳减排配额机制。①要设定合理的限定目标,统一规划各地区的碳配额分配,保障碳市场交易的整体性与一致性。依照本地区的实际发展情况,制定适配的碳排放配额,既不能配额过少,增加企业负担,也不能发放过多,降低企业主动减排的积极性。②优化分配机制,逐步扩大覆盖范围。目前,中国实行的是自愿减排策略,以分发免费碳排放配额为主。然而,为实现“双碳”目标,政府将加强对企业碳排放的管控力度,为保证一些高排放企业可以顺利达成减排任务,政府可以逐渐提高有偿发放比重,并允许配额进行买卖,借鉴京都市场的约束性碳交易市场模式扩大覆盖范围。③配额分配考虑区域差异。中国地大物博,各地区发展水平参差不齐,减排成本和减排潜力大相径庭。因此,在全国统一标准的基础上,需要根据不同地区进行功能定位,考虑到区域差异,除了地区生产发展情况、历史碳排放量和产业结构外,还应充分分析碳排放的供需关系及资源禀赋、能耗及碳排放强度等其他因素,确保各地区生存发展和减碳目标之间达成平衡,避免“一刀切”政策。④建立健全动态的配额调整机制。逐步设立包含碳配额的对消、贮存、预借和退出等调整机制的碳交易市场体系,确保在整个碳交易市场中随时可以进行配额现有量和净流量的调度。
2)提升国内政策保障。政府在林业碳汇经济发展中起主要带头作用,林业碳汇项目的开展与建设也离不开政府的管控。一方面,交易项目的审定、实施、核证、签发等大多依托政府的财政支持,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有限的地区。通过规定价格、简化交易流程、给予融资优惠条件等方法,服务于林业建设投资、项目交易和生态保护;另一方面,积极开拓林农融资渠道,引导社会资本与私人投资有机结合,如设立专项财政补贴试点。试点内积极参与经营并进入市场交易的林农可获得资金补贴,作为奖励和鞭策。林业碳汇项目在政府的财政支持下,将有充足的资金和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3)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首先,完善《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与林业碳汇有关的实体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中林地产权制度等,从法律层面细化林业碳汇交易制度,明确交易对象、交易方式与计量标准等。其次,利用政府“有形的手”,建立公平、安全与稳定的交易市场,保障交易双方的利益。再次,完善风险保障制度,明确的法规、政策可以减少一定的自然风险、经济风险和市场风险,强化林业碳汇交易的稳定性和参与者的积极性;最后,坚决落实科学发展观,因地制宜,共同实现秦岭林业资源和林业碳汇经济的长效发展。
4)注重森林生态保护。一方面,林木质量决定森林固碳能力,提升造林育林技术和保护管理能力,有效控制森林火灾、滥砍滥伐、病虫害等不良现象的发生,培养林业管理人员可持续发展理念。另一方面,要加强森林资源建设,需要相关政府部门资金与政策的同步扶持,以保障林业碳汇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5)加大宣传力度。虽然现在人们对低碳生活的关注度不断提升,但是碳交易是近年才提出的交易模式,许多公众与企业对碳交易认识程度有所欠缺,林业碳汇更属于一个新的生态固碳理念。陕西省乃至全国还处于摸索和探究阶段,没有形成全国统一完善的林业碳汇交易市场,归根结底是公众对其知晓度低、参与度低,没有形成参与碳交易的习惯。陕西省应当重视对社会公众碳汇相关的知识教育和碳汇交易的灌输与指导。通过官方网站、卫视频道、报刊杂志、讲座和培训教育等途径,传播并普及林业碳汇项目,进而建立秦岭碳交易平台,让人民群众能及时了解到碳汇项目工作,意识到森林巨大的碳汇能力所提供的经济、社会和生态价值,主动参与到增汇减排的活动中,提高个人碳汇意识。
6)重视专业人才的培养。林业碳汇项目从表面看是造林工程,但核心是碳汇增量交易。因此,需要对现有碳汇人才储备进行全面评估,实施人才培训计划,构建人才培训网络;同时重视高等院校人才教育,增设林业碳汇开发技术、方法学研究等相关专业课程,预防人才断层现象。积极培养出有学问、有作为的高素质人才战队,为碳汇事业储存坚实的后备力量,进一步推进秦岭林业碳汇交易建设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