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元对立视角下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的差异化分析

2022-08-10 13:06庄靖
声屏世界 2022年9期
关键词:纪录片理念差异

□庄靖

《中国老师来了》是由BBC于2015年制作的一部纪录片,展示的是5名中国老师经过筛选来到英国汉普郡的博航特中学进行为期一个月的中式教学实验。该片又名《中国老师决战英格兰》(港)、《我们的孩子足够坚强吗》,从片名中不难看出,这部纪录片不仅仅只是一部影视作品,更是一场实验,一场承载着大众对中西方教育文化差异思考的实验。纪录片所呈现出的强烈的行为视觉冲突以及背后所暴露出的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使得大众的视野向中西方文化的对立转移,即使该教育实验存在着科学严谨性的不足并且受影视制作的客观影响,但其所指的中西二元对立差异在当下时代仍具有强烈的社会反思性。

“二元对立”最早是由瑞士语言学家弗迪南·德·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提出的,而后二元对立理论模型被广泛讨论和运用于哲学、文学等范畴,以便于分析“能指”与“所指”之间的多层次转换之下的拓展旨意。法国著名社会人类学家克洛德·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认为二元对立结构是一种认知模式,是对世界进行理解、思考和认识的模式,这种二元对立的结构性思维方式也注重结构层次的转换,使得一切都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二元对立结构之于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为观众提供明确清晰的主线结构,通过建立多种对立组合使得影片整体叙事模型更为立体,在丰富故事内容的同时丰满了主旨意象。在《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中二元对立模型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层面:群像视听的对立、表意空间的对立、文化向指的对立,并以影像表达为内容基石,深层指向中西方教育方式差异背后的文化之别。

群像视听的对立

中英群像的行为差异。纪录片作为一种采录现实景象的影片种类,用真实人物作为情景内事件发生的主要载体,其重要性显而易见。正如比尔·尼科尔斯(Bill Nichols)所说:“纪录片所观照的是真实的人,这些人不像演员那样表演或扮演其他角色,他们依靠自己此前的经验和习惯在镜头前呈现自己。”正如影片《中国老师来了》中,中英两国的学生面对课堂、老师、学习呈现出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群像行为:英国学生活泼好动,对权威带有强烈的批判思维,乐于接受自我不足;中国学生遵从纪律,对于家长和老师的权威尊敬守则,努力弥补缺点,使自己成为优秀者。观众从直接的镜头语言中就可以理解二元群像在表层行为上的对立,进而激发对于此种现象的深层剖析欲望。

除了中英学生群像的行为差异之外,《中国老师来了》也将镜头指向了中英两国的教师群体,形成了两组对立组合,即中英教师上课情况的对比以及中国老师在两国上课情况的对比。在影片中,开头导演用镜头表现中国老师刚进入英国课堂时学生的吵闹和对纪律的无视,紧接着展现邹连海老师在中国给学生上课时安静、专注的情景,以此铺垫隐喻该教学实验的难度和挑战。此外,中英国学生在结束中式教育的数学课后表示无法理解上课内容,进而求助于英国教师,以学生的感知视角形成两国教师之间的对立。在中英学生之间、老师之间的两种二元对立组合之下,中英教育理念的概念差异被群像行为表现得客观而真实,整体的叙事矛盾在对立之中得以发展和激化,带给观众强有力的视觉体验。

视听风格的差异化呈现。为了达到记录真实的目的,观察型纪录片直接展示生活的自然流程不做解释,观众仿佛置身现场目睹事件发生,重新拥有了思考的主动权。在《中国老师来了》这部纪录片之中,镜头以观察者的姿态置于场景之中,采取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视听风格对中英学生、教师群体进行展现,配合部分采访的插入展示被摄对象的内心感受。针对中国课堂的特点,导演主要采用固定镜头和慢摇镜头表现中国校园情景。固定镜头画面能够建立平稳、客观的视觉效果,而慢摇镜头本身对于增加伴随感、代入感有一定的意义,强化了观众视点的引导作用。导演有意图地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场景和细节的描绘,用以展现中国课堂的严肃以及中国学生对教师的尊敬。尤其是在拍摄中国课堂时导演运用慢摇手法,将镜头慢慢地从学生的脸部特写移向讲台上的老师,并略带有仰视的角度,以此突出学生对于老师的敬仰以及中国老师在当前空间下高大的形象,带给观众压迫感,放大了中国教师的地位。

而在表现英国校园活动和课堂教学时,摄影师则采用手持摄影的方式,以成年人的视觉高度对学生和老师进行拍摄。摄影机的高度呈现出俯拍的视角,以此表现英国学生在接受中式教育过程中的包围感和威压感;当采用这个高度对教师进行拍摄时呈现出的是透视正常的平视视角,指代传统英式教育中所推崇的师生平等理念。在英国板块拍摄中采用跟拍的手法能够较好地捕捉英国学生、中国教师在这场实验中所呈现出的真实反应。“其实,摄影机晃动产生的纪实感并不是生活真实的样子,它只是表现了人面对陌生环境时茫然、凌乱的主观感受。”这种感受正是这一场教育实验希望展现给观众的真实意向。在群像选择二元对立的基础上,创作团队进而采取视听语言的二元对立,更进一步地引导观众思考两国之间、中西方之间的深层理念差异,由点到面,由面及里,逐步展开中西方的差异化表达,满足视觉快感的同时引发社会思辨。

表意空间的对立

根据功能形态的不同,纪录片叙事空间可以划分为物质空间、社会空间、心理空间。《中国老师来了》影片在叙事上最特别的是社会空间的二元对立,社会空间是抽象的,是与民族、阶级等社会因素息息相关的虚拟空间,除了具有铺垫叙事语境的作用,也同时引导观众思考中西方教育在思想理念形成差异的原因。中英两国所呈现的教育环境之别跟中西社会环境息息相关,而中西社会环境的形成则主要源于中西方之间政治形态和客观国情的不同。

中西政治思想形成的基础不同。从整体上看,西方社会历经从“古典的古代”到“日耳曼时代”,政治形态上推崇民主政治,而东方则历经从“亚细亚的古代”到“帝国时代”,政治形态上推崇宗法制度,以氏族血缘为基础,即以纲常伦理、上下尊卑为核心的亲族关系。

政治思想的形成往往受到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双重影响。第一,自然环境对中西方政治思想的形成有重要影响。我国的汉文化发源于西北地区和中原地带,自然环境适宜于农业种植,对外的政治、经济交流受制于地形条件,因此我国的传统文化在近代以前具有典型的闭塞性。而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化形成则受其沿海的地理环境影响,人们以海为生,贸易和文化交流更为开放自由,因而在文化呈现出开放性的特征。第二,中西方经济形态差异对文化形成的决定性作用。中国传统社会结构是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代表特征,社会文化形态受氏族关系的长期影响,而西方较早出现了工业资本主义的萌芽,经济上以商业资本经济为基础,在此差异之上中国形成了倡导层级关系的臣民文化,而西方则形成了倡导公正的公民文化。

中西方教育现状的差异性。影片中所进行对照的中英两国之间的现实国情存在着显著的差异性。首先,中国学生基数相较于英国更为庞大。2020年,中国初中生在校人数达到了4914万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不均衡、教育资源倾向性等原因使得课堂以教师为主导,采用大班制授课的模式便于加速知识传授和扩大教育面积。而英国学生数量较少,据统计,2020年英国中学生数量约为300万,考试竞争压力小,经济水平较高,因此英国课堂普遍以学生为主导,采用小班制授课,追求学生思维方式的完善。

此外,近现代中国教育体系受到计划经济体制和前苏联教学模式的影响,因此教育在管理体制上实行高度集权制。虽然在近代随经济的发展教育理念呈逐步开放之势,政府和社会也逐步提倡学生德、智、体、美、劳的多元化发展,但在实际落实中学校所掌握的主动权仍有所限制。西方在经历了一系列重大经济变革之后,社会氛围愈发重视自由民主等理念。同时在市场竞争经济体制的基础之上,教育理念在政治形态和人文思想的的双重影响下,着力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重视对个性的构建,学校在组织管理上尤其是对学生培养方案的选择上有较大的主动权。

文化向指的对立

基于上文所叙述的中西方政治基础、现实国情的不同,中西方在教育理念上的差异被显著体现,并外化为课堂教育方式的差异。教育理念是每一个民族在长期教学实践之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是一种反映民族教育理想的、相对稳定的精神范式,具有一定的前瞻性和导向型。除了政治基础和现实国情的影响之外,文化传统的二元对立也使得中西方教育理念显露出反向性。

权威与自由的差异。教育是文化的表象之一,也是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之一,中西方教育理念的差异性与其各自的文化传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中国传统文化从文化性格上看,提倡朴素的和谐、个体与社会的和谐、感性与理性的和谐。儒家教育思想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流变之中影响深远,其基本的价值标准就是以技艺、知识、道德和审美情趣为一体的综合评判,目的是培养具有全方位才能的人才,这与我国现代教育中所提倡的素质教育、综合发展的宗旨和目的是相符的。古时儒家教育思想与现代教育理念都以道德和伦理为核心,以人伦为出发点,以礼义为核心。学生在学校课堂上要求尊师重道、遵守纪律,强调对学校教育权威和老师的服从。西方的文化传统则受各种思潮运动的深度影响,以人文主义为出发点,从文化性格上看有着成熟的分化,强调“我”与“他者”之关系,以理性批判和科学思维为核心。受此影响,西式教育中老师这一角色更多扮演的是向导角色,以一种平等的关系活跃于学生的课上和课下。

集体与个体的差异。中国的教育开端最早可追溯于先秦时期的私学,其中孔子所开办的私学规模之大、思想之广、影响之深,一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近代中国教育的走向,并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形塑了中华民族的集体意识。在刘纲纪的《中国美学史》中提到,孔子认为“礼”所规定的上下等级、尊卑老幼的秩序,并不是人为的强制的东西,而是建立在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子之爱的基础上的,是人性的内在欲求。孔子将社会和个体的共同发展置于与生俱来的氏族关系之上,强调人与人之间所产生的相互性和社会性。西方的教育最早可追溯于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柏拉图、苏格拉底等教育家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培养个体在传承之上的创新和突破。中西教育文化的迥异导致了当代教育观的差异:中式教育看中集体,个体价值的体现寓于社会价值的实现;西式教育观则提倡个体差异化培养,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在这部纪录片中,初到英国课堂的中国老师对于学生课堂交谈、无视纪律、公开对抗等行为表示不满,而英国学生对于穿着统一的校服、齐唱国歌、升国旗、做广播体操等仪式化的行为表示不解;中式教学在讲授科目内容时使用统一大纲,按照教案的内容讲授,学生在座位上边听讲边记录大段笔记,而英式课堂则是以问题为内在驱动,培养学生自主思考和寻找答案的能力。

结语

在纪录片《中国老师来了》中,英国学生和中国老师在为期一个月的教学过程中所产生的碰撞,更多的是一种中西方文化语境差异所带来的文化冲突。这种不同的文化语境由两国不同的文化根基、社会结构、价值观念所塑造,同时又作用于每个社会个体的生活日常、精神理念等方面。如今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融合,中西教育理念上的差异不再被割裂而谈,而是共同相互借鉴、相互吸收,探索出一种更适宜各方国家现阶段文化基础的教育模式。重要的是,既不能一味地诟病中式教育的消极性和程式化,也不应对西式教育之中的自主性和趣味性全盘引进,应当在二元对立的架构中立足于自身社会文化环境,认清各类教育模式的本质优势,结合需求汲取长处,获得更具积极性的发展导向。

猜你喜欢
纪录片理念差异
相似与差异
找句子差异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生物为什么会有差异?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M1型、M2型巨噬细胞及肿瘤相关巨噬细胞中miR-146a表达的差异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