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薇
2021年7月20日,河南省郑州市遭遇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暴雨,洪涝灾害严重,一时间城市多处区域陷入瘫痪状态。在洪水逐渐退去准备开始灾后重建时,7月30日,郑州市又遭遇了新一轮新冠肺炎病毒“德尔塔”的袭击。笔者所在的河南广播电视台作为省级媒体,在灾情疫情爆发时承担了非常重要的应急报道任务。连续近两个月的报道,各广播融媒体的表现十分突出。通过融媒体传播,广播不再只是音频节目和广播调频的“单一作战”,而是形成了一个个“作战单元”。短视频报道、图文报道对音频报道起到了极大的补充作用,使广播由原先只听得见成为“看得见”的广播。两微一端、5G直播等传播手段扩展了发布渠道,和受众的互动由以前的“弱互动”变为“强互动”,受众的参与意识显著增强,成为传播的重要一环。
事物的两面性使得广播电台的传统优势在一定程度上也转变成了弱势,比如传播单一,节目传输受到时空限制。而融媒体建立在互联网技术和应用上,传播碎片化,渠道多元化。利用好融媒体传播,能充分地扩大传统广播的外延,形成新的传播矩阵。
短视频的运用。不可否认,短视频已经成为广播媒体传播的补充。在这次郑州“7·20”暴雨中,河南广播电视台将短视频制作提到了和录音新闻同等重要的位置,各个外场记者针对一个新闻事件,同时需要制作短视频新闻和录音新闻。事实上,短视频新闻在很多方面已经优于录音新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分发平台更广。当一条短视频新闻制作完成,它的分发平台通常有官方微博、微信公众号、视频号、抖音号、头条号、百家号、人民号、学习强国等多个平台。短视频相较图文新闻、录音新闻来说,在这些平台的传播更为广泛。
二、新闻可视化强。暴雨过后,笔者在郑州市受灾严重的21世纪社区进行跟拍采访,敏锐地捕捉到该社区率先建立了临时防汛党支部,于是用手机记录下党旗飘扬、党支部迅速成立的过程,以及党员干部抗洪排涝和被钉子扎破的脚趾等鲜活镜头,随即用手机软件迅速制作了“郑州一社区成立临时防汛党支部”的短视频新闻,从制作到播发只用了不到一小时的时间,并在多个平台发步,随即被学习强国平台选用。
三、时效性强。自从2021年7月30日郑州市发现新一轮新冠肺炎病例以来,郑州市共召开十余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发布会。广大市民对新冠肺炎疫情的发展以及郑州几轮核酸检测的安排尤为关注。笔者几乎参与了每一场疫情发布会,为了抢时间笔者和同事配合,在发布会进行的过程中轮流对重点内容进行录像并进行拆条处理。这样就保证了发布会一结束,重点信息已经被制作成1分钟内的短视频传回台广播新闻事业部的新媒体组,由新媒体组在各个平台上进行分发,这个速度已经远超录音新闻制作的速度。
四、交互更多元化。短视频新闻相较于录音新闻,更利于展现报道细节,使得网民和媒体的交互更多元,反馈更及时。在此轮疫情期间,河南台广播新闻事业部推出短视频《最美睡姿:郑州全员核酸检测感谢他们的日夜付出》,用镜头记录了凌晨1点的郑州,首轮全员核酸检测5400多名医务工作者的辛苦瞬间,视频推出1小时转发量即破万,点赞量达4.6万。
当郑州实行严格的“双证离郑”政策即48小时核酸检测证明和出郑证明同时具备才能上高速离开郑州时,笔者在高速口进行了实地采访。针对高速入口劝返车辆的各种不同状况进行拍摄剪辑,制作短视频“这些情况离郑将被劝返”登上微博同城热搜,阅读量近350万次,讨论达300多条。短视频的“凝视”快感获得关注和认可,这种需求不分年龄和地域。可以说互联网平台远比传统媒体更具有社交属性。
五、叙事手法新颖。在以往广播报道中,听众只能通过“听”的方式获取新闻内容,没有画面和文字的支撑,新闻叙事的方式是以线性方式为主,从新闻事件开始、发展到结束的顺序结构来组织,信息具有高度完整性,符合听觉以及逻辑理解规律。而短视频新闻打破了这一叙事手法,用新的视角去“放大”新闻事件中具有感染力、影响力或者号召力的细节,丰富了内容制作手法与叙事方法。
与疫情管控“双证离郑”规定截然不同的是2021年8月28日郑州全面解封,当12点解封那一刻到来时,在高速出口早早等候的汽车以百米冲刺的速度驶出高速出口。笔者记录下了汽车马达轰鸣、百米冲刺的镜头,将这一瞬间制作成了20多秒的短视频,“郑州高速解封时刻秒变赛车现场”很快登上学习强国平台。
这是一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丢失受众注意力就等同于失去竞争力。短视频新颖的叙事手法拉近了新闻与受众的距离,让受众有一种沉浸式的体验,起到了快速锁定受众的作用。疫情解除后,河南台广播新闻事业部回顾郑州市29天封控管理的温馨点滴,并没有通过专题新闻等形式回顾,而是推出了MV《29天29个瞬间记录这场战“疫”》,这也是短视频叙事手法的一大创新。
两微的运用。随着媒介传播手段不断更新发展,数字化、网络化成为传播中的主要元素。此时“互联网+”的思维在两微的运用上也显得尤为重要,网络思维、网络用语也一直在不断刷新传统的议程设置思路和传播思路。
一、微博热搜的议程设置。传统的广播虽然也具有议程设置的功能,但是很难通过数据去考量对受众的影响程度。而微博热搜是体现一定时间段内搜索量和搜索有效人数的一种运营功能,能够有效地根据热搜量评估传播效果。根据微博热搜,可以得出在媒体上被设置的议程与受众心目中所认知的重要议程能否产生显著关联,为后续传播规律的研究起到积极作用。
8月19日,郑州市在刚刚经历了“7·20”特大洪灾后,又一次接到气象红色预警,新一轮降雨即将到来。各个社区经过上一轮暴雨的惨痛教训后,早早地做好了防汛准备,如提前摆放沙袋和抽水泵、通知老旧小区居民疏散、社区防汛应急演练排查等。笔者在降雨即将到来的傍晚,制作完成了视频“郑州人民应对暴雨有多努力”,话题一下子击中了千万郑州人的心,当晚该话题冲上全国热搜榜第十五位,持续两天保持在郑州同城热搜榜第一位,10小时阅读量达到1.3亿次,视频观看量达到184万。
通过分析该案例不难看出话题首先回应了受众的关切点,当暴雨红色预警再次来袭的时候,经过上次大暴雨之后,心有余悸的市民急需了解自己所在的社区是否安全,自己的爱车是否又将面临被泡水的危险;其次该话题击中了受众的恐慌心理,有了上次的经验每个市民都提前做了防范,而用“郑州人民应对暴雨有多努力”这个描述恰恰是在描述受众自己,所以获得了极高的关注,不失为一次成功的融媒体传播。而通过热搜数据,也可以看出这是一次成功的融媒体议程设置。
二、微信公众号的全景展现。除了微博,微信公众号也起到了很好的补充作用,能够通过“图文+视频”的形式对新闻进行全景展现,传播效果也起到几何级数的增长。2021年8月2日,河南台都市事业部旗下的“私家车999”官方微信,发布了题为“郑州现有感染者63例!疫情源头首次通报”的文章,三小时阅读量突破10万+,这是郑州市第二场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发布会的内容。笔者在发布会现场制作了几个重要信息的视频,但是视频无法全面详细覆盖发布会上的所有信息,新媒体编辑便将发布会的内容整理成“图文+视频”的形式,既满足了受众的信息的需求也突出了发布会的重点,很好地宣传了新冠肺炎防控的实时情况。
一端的运用。2019年9月,河南台推出“大象新闻客户端”,定位为省级新闻综合客户端平台,立足本土,辐射中部,面向全国。河南台将现有音视频资源进行整合,打通直播频道、IPTV、有线电视、县级融媒体中心四大平台,跨媒体跨屏幕移动传播,24小时不间断。这是河南广电对融媒体传播的又一次成功探索。
截至2021年7月,大象新闻客户端下载量破亿次。2020年主流媒体融合传播效果年度报告中,38家省级以上广电机构网络传播力自有APP渠道和短视频渠道,河南广播电视台都排在全国第三。“7·20”郑州特大暴雨,大象新闻客户端联合全台频率频道,进行了8天200个小时不间断直播,新华社等超200家媒体全网分发,全网阅读量超60亿次。暴雨后,大象新闻客户端开通“河南暴雨互助通道”,10天时间收到了1万多条求助信息,这些信息被及时反映到有关部门,在暴雨中为群众点亮希望之光。
大象新闻客户端重点打造的“大象号”,邀请河南台各频率频道、重点栏目、网络达人、优质内容生产者、政务部门和县级融媒体入驻。这个阵容形成了多层次的传播矩阵,覆盖全省。大象新闻客户端对“两微”的传播,也起到了有力的补充作用。河南广电一线的记者主持人通过大象号进行内容传播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对“自家平台”的传播能力已经有了足够的自信。
5G技术及手机直播的运用。5G技术为超高清视频实时报道的发展创造了条件,2020年是5G技术飞速发展的一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国家广电总局联合国家卫健委等部门开设了三场“疫情防控”专场直播答题,观看人数约3200万人;中国移动咪咕视频提供5G信息源,20多家网络视听平台“慢直播”了火神山医院和雷神山医院的建设实景。而在郑州“7·20”暴雨当天,河南交通广播《5G现场》直播流被人民网、北京等近10家交通广播视频号转播。《5G现场》视频直播《河南省防汛应急新闻发布会》等观看量超1300万次。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以及手机硬件的更新迭代,一部手机便可以开启直播。对于广播而言,智能手机的运用相比电视台笨重的直播设备,有着轻巧便携、多平台随开随播的优势。
首先,直播间内的同步音视频直播。传统广播节目主持人总给人神秘的印象,因为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当网络直播开始兴起时,一部分主持人开始通过网络直播自己在广播直播间做节目的过程。这是最初的直播间内同步音视频直播,如今已经被各广播媒体成熟运用了。
在郑州遭遇新一轮新冠肺炎疫情后,河南台广播事业部与河南省科协联动,针对“免疫力与防疫”等话题展开讨论,呼吁大家接种疫苗,配合核酸检测,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提高免疫力。节目音视频通过全网直播,解答听众问题150余条。
其次,新闻现场的直播。除了广播直播间内做节目的同步直播,线下的新闻现场也多次运用直播。新闻现场直播打破了广播、电视、网络的壁垒,更具有时效性和真实性。2021年8月18日,郑州宣布乘坐公交车不再需要核酸检测证明,市民久违的“公交自由”又回来了。笔者和同事跟随104路公交车,带受众全方位地感受了郑州人民实现“公交自由”后的城市交通和复苏中的晚高峰,40分钟的直播观看量突破了20万次。
几年前互联网媒体“席卷”传统媒体时,许多广播媒体人对广播的发展感到迷茫和绝望。面对受众数量锐减、广告收入大幅下滑的惨状,不少广播媒体人“唱衰”广播并纷纷转行。也有很多广播媒体人积极主动拥抱互联网,开始将音频挂在网络平台上,成为第一批摸索音频产品付费的人。
广播和互联网媒体的深度融合,不只是音频上网,更多的是结合受众的习惯,运用融媒体的传播思路制作受众喜爱并乐于传播的报道。于是,广播媒体人开始制作短视频、摸索视频直播等,通过各种平台展开传播外延。
曾经互联网媒体带来的冲击和广播本身特点的制约,逐渐变成了新的契机。广播主持人和编辑记者通过传播思维的转换和传播技能的提升,逐渐掌握了融媒体传播的规律。从这次河南台在“7·20”郑州特大暴雨中的一系列报道就可以看出,通过融媒体传播,传统广播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报道之路。
纵观广播近年来的发展历程,广播与新媒体的结合即使不是走在最前列,但表现颇为亮眼。从最早的电台网站、短信互动平台到后来的网络电台,再到两微一端成为广播标配,一路走来,广播始终与时俱进,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自身也在焕发出新的活力。经过洪灾+疫情的大考和实践,河南台已经较好地适应了互联网时代快速多变的传播环境,同时也充分发挥了主流媒体舆论导向的引领作用,广播各融媒体平台的内容传播也达到了裂变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