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远
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要“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保障好农产品等初级产品供给,牢牢守住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两条底线,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围绕这一任务及系列部署,结合2021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和2022年中央1号文件精神,我省需要在充分认识、严肃把握和全力践行“稳”字上下功夫,做好“稳粮食”“稳地力”“稳收入”“稳基建”四项工作,统筹当前和长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长期目标的实现打好底、充好能、蓄好力。
从2018年到2021年,我国粮食产量从6.58亿吨稳步增长到6.83亿吨,较好地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关于粮食总产量大于6亿吨的规划目标。“家里有粮心里不慌”,稳住了粮食产量,就稳住了乡村振兴的基本盘和国民经济的基本盘。2022年中央1号文件从稳面积、稳产量、稳油料、稳蔬菜、稳收益、稳价格、稳库存、稳农资等方面构筑了“稳粮”的全方位任务体系,这是对国际粮油市场发展态势充分判断后的结果,是基于在乡村振兴战略中积累的底气和自信的抉择,更是出于国家总体安全观需要的部署。在这种大背景下,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启动实施‘千亿斤粮食’生产工程,力争到2030年前,实现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达到1000亿斤,为确保国家粮食绝对安全、谷物基本自给作出吉林贡献”,是对国家“稳粮食”任务的直接落实,是对国家粮食安全的重要承诺。只有时刻牢记,“坚持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我们才能不断把乡村振兴事业推向新的高度。
“民以食为天,粮以田为本。”耕地是“稳粮食”的基础,单位耕地生产粮食的能力决定了“稳粮食”的可持续性。在当前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下,由稳住耕地面积和稳定耕地生产能力构成的“稳地力”体系,成为大多数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区域稳住脱贫攻坚成果、稳住乡村振兴势头的重要抓手。2022年中央1号文件强调“落实‘长牙齿’的耕地保护硬措施”“分类明确耕地用途,严格落实耕地利用优先序”“引导新发展林果业上山上坡,鼓励利用‘四荒’,不与粮争地”“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等都是稳住耕地面积的关键举措,“建设高标准农田1亿亩”“实施高效节水灌溉”“加大中低产田改造力度,提升耕地地力等级”“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8000万亩”“积极挖掘潜力增加耕地,支持将符合条件的盐碱地等后备资源适度有序开发为耕地”等都是提升和稳定耕地生产能力的具体举措,“开展农机研发制造推广应用一体化试点”“探索利用可开发的空闲地、废弃地发展设施农业”“加大农业防灾减灾救灾能力建设和投入力度”“强化农业农村、水利、气象灾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增强极端天气应对能力”等从科技支撑、技术融合、风险防范等方面构成了“稳地力”的支撑体系。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黑土地保护工程建设,开展盐碱地等耕地后备资源综合利用试点,加快大中型灌区续建与现代化节水改造”“深化‘黑土粮仓’科技会战”等,都是“稳地力”的具体举措。只有坚持全方位“稳地力”,积极应对各种挑战,才能稳住粮食生产、稳定市场价格、稳定社会民生,让党和国家从容应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营造乡村振兴不减速更高质的综合发展环境。
“稳收入”是乡村振兴的核心目标,农民富才能信心足,农民富才能产业兴,农民富才能乡村稳。让相对发达的农村居民和刚刚实现脱贫的农村居民同时感受到收入增长的获得感和收入增长的持续性,同时稳住农村各类价格波动,才能保障乡村居民推进乡村振兴的内在活力。2022年中央1号文件从“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聚焦产业促进乡村发展”等方面,从“促进脱贫人口持续增收”“大力发展县域富民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创业”等措施进行了部署,为“稳收入”以及提升农业农村农民活力提供了重要支撑。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农村电商,不断丰富乡村业态,拓宽农民收入渠道”“实施城乡居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等。进一步完善了我省“稳收入”相关工作体系。只有产业硬了、业态新了、模式活了,资源资产资金循环才能彻底打通,群众收入才能持续增长,城乡之间的要素融通和流动才能持续加速,乡村振兴的信心和未来才会更加可期。
基础设施建设不仅与农村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居民增收密切相关,而且通过构建乡村新面貌、赋能乡村新符号、提升乡村新体验等让乡村发展对城市居民、资本等更有吸引力。从中长期发展看,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基于数字技术应用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是保障乡村产业利润率、强化乡村发展融合度的重要保障,更是未来农业、未来农村、未来农民的必要因素。2022年中央1号文件中,围绕“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这一任务,通过“从农民实际需求出发推进农村改厕”“分区分类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深入实施村庄清洁行动和绿化美化行动”让乡村环境基础设施更加灵活实用,有助于推进乡村面貌改变具有自觉性;通过“实施农村公路安全生命防护工程和危桥改造”“深入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实施农房质量安全提升工程”让乡村交通居住设施更加安全,有助于提高乡村宜居安全感和体验感;通过“大力推进数字乡村建设”,统筹智慧农业、推动“互联网+政务服务”向乡村延伸覆盖、拓展农业农村大数据应用场景、持续开展数字乡村试点、加强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让乡村信息获得能力、与世界交互能力得到大幅提升,有助于加速向未来乡村迈进的步伐。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要“扎实稳妥推进乡村建设”,恰恰是“稳基建”的关键任务,通过进一步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在生产生活环境、交通通讯环境、网络场景环境之间的差距,引领城市居民就近入乡创业、外地居民远来居旅休憩,保障乡村发展动能和宜居魅力,让乡村振兴在良好基建环境下促进要素、人才快流动、精聚合,发挥更加强大的支撑作用。
通过“稳粮食”“稳地力”稳住农业现代化进程,通过“稳收入”稳住农民发展信心,通过“稳基建”稳住农村现代化态势,架构起具有吉林特色的乡村振兴新模式,我省必将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大路上行稳致远、大有作为,成为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新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