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马 欢 沈丽芳
浙江省湖州市湖师附小创建于1916 年,历经百年的历史积淀,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学校一直以来把“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奠基”作为学校的办学理念。为落实教育部《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学校将劳动教育作为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其他四育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学校指向学生“主动适应、善于生活、乐于学习、敢于创新”的核心能力,合理建构校本劳动教育课程体系,实施了一系列的劳动项目,从而实现了劳动教育独有的育人功能。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已正式出台了“双减”文件,积极提倡在课后组织学生参加体育活动、劳动实践等室外活动,学生每天有了更加充足的自由支配时间。因此,学校新增“劳动课程”,拓展了劳动教育的深度和广度,改变了校园劳动教育的现状。
2021学年,由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编写的新教材《劳动》进入课表。课堂上,学校任课教师用好教材上足课时,让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学习技能、真实体验,教师按板块认真考查、及时评价。课堂外,学校根据省教研室颁布的劳动清单,制定了《湖师附小教育集团劳动作业清单》作为劳动课的课外实践指导,按不同年段分成“生活劳动”“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创造性劳动”四大类,设计了近120项具体的劳动作业。如:制作简单凉拌菜,收纳换季衣物,体验学校食堂帮厨,设计班级文化长廊,为流浪动物设计家园等。一到六年级的学生都可以根据“清单”自主实践,体会劳动的意义和价值,形成主动劳动、热爱劳动的习惯和积极劳动的态度。
学校以劳动基地为依托,积极开展拓展性劳动教育课程。西山漾校区以小农场作为主要劳动基地的《小农夫乐园》课程,引入STEAM教育理念,开发了《STEM+生态系列课程》。课程以通用技术为主,改善种植方式,绿色种植,节省成本,着力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与生态文明素养。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自主报名参加,老师根据学生的兴趣特点、认知水平和动手能力分小组,由组长统筹分工、安排学习,组织交流、讨论、展示。
余家漾校区劳动实践基地“东篱园”位于校园南侧,基地内种植着基础的中草药,如菊花、薄荷等。德育处开发了劳动课程——《跟着节气去探究》,以“二十四节气”视角下的小学生新农事劳动教育为主,立足于小学生对传统节气文化的了解,从劳动认知到劳动实践再到劳动创造,建立了以“显性劳动教育”为主,以“隐性劳动教育”为辅的课程结构。教师利用每周社团课时间进行课堂教学,契合“二十四节气”的时间顺序,平均每周不少于2课时。孩子们对“东篱园”中的作物进行观察研究,以绘画等形式记录植物形态,感受作物的多样性;举办“我和植物一起成长”种植大赛,编制“我的植物日志”;契合“二十四节气”,在春分到来之际,举办了校园“播·丰收节”活动,初尝劳动过程的艰辛和收获成果的喜悦,在掌握节气知识的同时领略到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师在这一过程中通过学生的记录提供不同的反馈,及时调整指导策略,适时给予评价,评选出校园“种植小达人”“劳动小能手”。
3. 劳动课程与公益服务结合
每学期的十分钟队会和少先队活动课中,总有学生讲到环保专题,幸福里校区的学生提出了很多跟环保有关的建议,总能引起大家热烈的讨论,渴望为环保贡献自己的一分力量。德育处就将劳动课程与公益服务结合,分年级组织学生参与了校园植树、皮划艇清洁河道、制作环保袋等公益活动,用实际行动践行并宣传“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保理念。今年疫情期间,高年级的学生还利用课余时间体验了社区志愿者服务。在活动中,学生们与责任为友、与服务结伴,在劳动中收获、在劳动中成长,用自己的双手为一线抗疫人员分担压力,为共同抗疫做出小小贡献。
新时代提出的“劳动”不是简单地指向“体力劳动”,还应该与“思维活动”完美结合。所以,学校的劳动教育强调:“体力和脑力相结合”“教育和生产劳动相结合”,而劳动项目化的实施则是最好的途径。
在劳动项目实施中,以“过程性体验”为学生的主要学习方式。例如:“如何让蔬菜、花卉生长得更好”这一项目中,引导学生在种植蔬菜过程中发现,有些青菜长得高,有些长得低,有些长得好,有些甚至都不发芽,都是有原因的。
“劳动要立足于生活,从真实生活中的问题出发,教师为学生创设情景,培养学生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在劳动项目的推进中,教师有意识地去渗透该理念,从而将学习活动导向于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自主应对。在推进过程中,学生对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要得到提升。
在劳动项目的实践活动中,提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并学会根据以个人特长进行分工,明确谁记录、谁设计、谁汇报,强调劳动项目合作,实现劳动教育本真。通过一次次的合作,让学生明白了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既要让学生学会与同伴交往,也使个性得到发展,特长得以锻炼,素质得以提高。
1.生活劳动 —— 确定目标,养成习惯
班本劳动,主动承担。在教室里随时随地给学生劳动的机会。如每班都设立“节电员”负责电灯、电扇和电脑的开关;“植物管理员”负责为植物角的花草浇水;“桌长”负责每天中午餐桌的卫生。这些岗位每月一轮流,使每个孩子都能动起手来,共同管理好自己的班级,不仅可以养成热爱劳动的习惯,还能培养他们关爱别人的优秀品质。
劳动作业,周周跟进。家庭是劳动教育最闪亮的舞台,是劳动实践最基本的场所。以周末劳动作业为抓手,每周五布置周末家庭劳动作业,并要求学生完成相关内容的填写。每周评选“中华小当家”“厨房小帮手”“好客小主人”“内务小达人”等。
2.生产劳动 —— 个性菜单,自由选择
结合学校《菰城研学》校本课程,每年组织学生去“八里粮仓”畅游花海, 认识农机设备,参观种粮厂区,了解粮食生产线;去“荻港渔村”捕鱼,让孩子们认识捕鱼的工具,学会捕鱼的方法;去“老恒和”看酿造,了解发酵、酿造的生产线。“简单生产劳动项目”还和许多少先队活动进行了整合,如庆六一时的“裹粽子”“包饺子”“学刺绣”“制湖笔”等项目。
3.服务型劳动 —— 真实岗位,自主管理
帮助学生树立服务意识,养成服务习惯,让学生在服务伙伴和班级的劳动中收获快乐,在家庭劳动中积攒能量,在学校劳动中茁壮成长,在社会劳动中绽放光华。通过爱国卫生月、雷锋日以及抗疫宣传等活动,附小学子都在一点一滴过程中感受劳动的力量。生活是最好的教材,社会是最好的课堂。新时代的服务性劳动教育让学生们在动手实践中接受锻炼,让他们在关爱他人、奉献力量中茁壮成长,成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奔涌后浪,成为“胸中有沟壑,眼里存山河”的未来担当。
4.创造性劳动 —— 创造活动,激发潜能
结合学校以人工智能劳动为主的“IT 机器人社团”和“智能制造社团”,以自主创意制造为主的“3D 木工社团”和“生活陶艺课程”,试图通过创造性劳动,培养孩子的思维与美感,塑造孩子的心智。
IT 机器人社团:学会编程让机器人跳舞,让机器人带领大家逛西山漾公园。智能制造社团:制作“聪明”的垃圾清理车,制作校园智能灯,制作香水。3D 木工社团:通过 3D 建模,打印“冰墩墩”;用木工制作湖州老字号。生活陶艺社团:学会泥条盘筑、素坯彩绘、上釉 、正烧、贴花……
无论什么类型的劳动项目,教师在设计与实施时都要做到:分层设计,分解劳动任务;任务驱动,指向育人目标;实践体验,转变学习方式。
劳动实践中会有诸多不同的形式:课堂学习、课后实践、家庭巩固、学校赛评、社会展示等,评价相应地也更应该多元化、全面性、综合性。学校的评价以劳动素养形成为核心——包括劳动认知、劳动情感、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劳动精神。结合自我评价、班级评价、学校评价、家长评价、社会评价,建立了“5+2+N”评价体系。“5”指的是多阶段评价,即每课一评、每周一评、每单元一评、每月一评、每学期一评;“2”指的是多层次评价,即课堂评价与家庭评价相结合,长期劳动评价与短期劳动评价相结合;“N”指的是多主体评价,包括自己、班级、同学、教师、家长、社会等多元化主体。除了多维度的传统评价,学校还创新地将劳动评价与丰富的校园活动结合。
“火眼金睛慧找茬”。通过小组合作观察,让学生就教室里的劳动问题引发思考:提高劳动效率的方法,劳动工具怎么改进,破损公物怎么修复,教室一角怎么美化等等。通过培养学生的洞察力,考察学生的沟通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火眼金睛慧解决”。讨论完后各小组确定一个方案,动脑筋来解决所找到的问题。学生们把本组的设想通过设计图表达出来,同时也考察学生的美术设计能力、数学学科中的长、宽概念以及团队沟通和协作能力。
“齐心协力慧制作”。这一环节,孩子们需要集思广益,开动脑筋,简简单单的材料在他们的手中开出了一朵朵“勤劳的花”,经过改进后被制作成劳动工具模型。
“各显所长慧展示”。制作完毕,最后需要学生一起来展示、介绍设计成果,突出团队设计特色,给每个孩子交流表达的机会。
“五一”前夕是学校一年一度的劳动周,德育处以“玩转校园”的形式开展活动,全体学生以体验打卡的形式参与,感受节日氛围的同时促进学生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积极的劳动态度。每个孩子的打卡积分单,则计入他们的劳动实践成绩,也作为评选班级、校级劳动小能手的依据之一。
学校每年都有劳动项目评比活动,提倡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开展,学生团结协作,并学会根据以个人特长进行分工,强调劳动小组合作,实现劳动教育本真。
比如“我为校园设计的创意路灯”“我为校园设计的文化墙陶片”“我为快递安个家”等项目,通过小组评、老师评的方式进行投票,设置“最佳艺术奖”“最佳创意奖”等。目前学校已经评选出《密码快递收件箱》《智能快递箱》《奇怪的风力发电》《钱山漾遗址探究》《有趣的农场滴灌》《校园智能路灯》等20多个优秀劳动项目。
建构劳动课程,实施劳动项目,实现育人理想。未来,湖师附小还将继续以“育人”为核心,将劳动教育不断人本化、特色化、体系化,在实施过程中不断调整内容和实施途径,着力培养“热爱劳动,创意劳动”的未来劳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