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创新实践

2022-08-10 08:05
中国德育 2022年14期
关键词:常州市公民思政

■ 戴 慧

2001年中共中央颁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公民的道德素养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在党和国家方针政策的指导下,从2005年起,常州市中小学就开始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一、公民意识教育的两个发展阶段

十七年来,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一)“培育公民意识”的联校德育校本课程阶段(2005—2014年)

中小学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大多是隐性的,没有一个清晰的体系,在教学上以知识教学为主,缺乏与社会实践的结合。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开展了“德育课程中公民意识培养的实践研究”项目,将公民意识提炼出四个核心理念:民主意识、公共精神、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在此基础上,我们系统梳理课程标准和教材内容,初步构建出公民意识教育内容框架,并积极探索公民意识教育实施策略,开发了联校德育校本课程。联校德育校本课程以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学生义工联盟为主要活动载体。在研究与实践中,我们反复比较、不断改进每个项目的实施流程,使之逐渐成为一种相对稳定的实施模式。同时,我们积极发展项目学校,使项目学校由最初的17所发展到120多所,参与学生发展到近5万人。

(二)“培育公民法治素养”的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阶段(2015—2022年)

联校德育校本课程,虽然源自课程标准和教材,但更接近于由学科衍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思想政治学科的课堂教学触动并不大,教学与活动“两张皮”的现象依然存在。如何高质量地实施国家课程以培育学生的公民意识?2014年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6年教育部、司法部、全国普法办联合颁发《青少年法治教育大纲》,2017年《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颁布,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讲话,为第二阶段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指导下,我们以公民法治素养培育为目标,以思政课程中的法治教育为主要抓手,以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实施路径,以“五彩”法治大课堂为特色品牌,开展“思政课程中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创新实践”项目研究,统筹设计中小学各学段法治教育的目标、内容、方法、途径,形成螺旋上升、循序渐进的一体化目标内容体系、课程体系、教学体系、共建体系、评价体系,努力构建全学段、全学科、全社会的一体化法治育人体系。

二、公民意识教育的五种实施路径

公民意识教育项目组围绕公民意识教育的课程目标、课程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课程资源建设,开展了富有成效的研究。

(一)融通学段教育,探索目标内容一体化

公民意识教育的每一个发展阶段,都对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实施方式等进行通盘思考,并力图建构课程目标及实施模型,引领本地区的公民意识教育。例如,在第一个研究阶段,我们建构了公民意识教育的实施模型(见图1)。

在该模型中,公民意识被分解为“民主意识、公共精神、社会参与、国际视野”四个要素。模拟听证会活动主要体现“民主意识”素养,学生义工联盟主要体现“公共精神”素养,模拟联合国活动主要体现“国际视野”素养,三类活动课程共同体现“社会参与”素养。

在第二个研究阶段,项目组基于公民法治素养的价值取向、素养内涵、课程内容、实施路径及品牌打造,完成了“五合一”的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模型(见图2)。

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项目的价值取向是培养具有政治认同、法治素养的社会主义公民,这样的公民能担负起民族复兴的时代重任,积极参与法治社会的建设,推动和谐社会的构建。法治教育的使命在于培养、提升学生的法治素养,因此我们提炼出“法治知识、法治思维、法治精神、法治实践、法治信仰”的“五维”法治素养,并进行了内涵界定。结合青少年法治教育内容,项目组开发出五大类法治教育内容,涵盖宪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刑法教育、社会法教育,并探索出“目标内容一体化、课程建设一体化、教学科研一体化、多元评价一体化、合作共建一体化”的“五个一”育人路径。通过打造“五彩”法治大课堂,力图实现“课程精彩、路径多彩、学生出彩、教师傅彩、社会喝彩”的“五彩”育人实效。该模型反映了我们对法治教育内涵的深层解读及价值期许,也成为全市中小学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的宏观引领。

(二)优化系统建构,贯通课程建设一体化

为贯通课程建设一体化,我们整体设计了中小学公民意识教育一体化建设课程体系(见图3),一方面开展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探索实施了多种教学范式;另一方面开发实施区域联动的德育校本课程。两类课程都坚持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实践结合起来。第一阶段校本课程的主要载体是模拟听证会、模拟联合国、学生义工服务,第二阶段增加了模拟政协、模拟法庭、法治情景剧、法治夏令营、普法宣传等活动课程。通过优化课程结构,促进青少年在知行合一中培育公民意识和法治素养。

(三)立足课堂转型,实现教学科研一体化

国家课程的高质量实施是公民意识培育的主渠道,课堂教学是主阵地。近年来,常州市开设了近200节研究课,采用教学科研一体化的方法,加强对国家课程的教学研究,形成了“追求知行合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主张,探索了以案说法式教学、议题式教学、范导式教学、参与体验式教学、辨析式学习、项目式学习等教学范式,增强了项目的参与性、体验性,培育了学生的公民意识。

以小学、初中、高中三节同课异构“法治政府”为例,项目组围绕主题,确立“小学感知法治政府,体会权力制约;初中理解法治政府,参与社会生活;高中辨析法治政府,运用法律维权”的目标体系,分别采用以案说法、参与体验、模拟政协的教学方法,展示了学段教育一体化建设的阶段性成果。这类研究课落实了公民意识教育的纵向一体化,初步实现了和而不用、螺旋上升、同向同行的教育成效。

为充分发挥科研对学校法治教育的引领、导向作用,我们先后开展了“区域性推进公民教育实践活动的行动研究”“基于核心素养的法治教育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等12个省市级课题及项目的研究,将教研与课程教学改革齐头并进,探索了“以科研引领实践,以教学促进科研”的教科研一体化路径。

(四)创新评价改革,促进多元评价一体化

评价是路标,为评价者和被评价者指明发展方向和增值途径。项目组聚焦学生的公民意识培养,建立评价量表,综合运用多元评价方式,实施有利于学生发展的科学评价。我们采用了项目评价、成长记录评价、纸笔测试评价、网络评价等多元方式,将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定性评价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对于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项目学习,我们专门研制了表现性评价表。

项目组还开展了“教—学—评”一体化研究,把课堂教学、校本课程内容与考试评价相结合。学生义工联盟、模拟听证会、模拟政协、模拟法庭等活动都成为中考、期末考试中的常见情境,结合学科内容,创设典型的法治情境活动,设置学科任务,来观察、测试学生的表现,最终通过学生的关键行为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公民意识是否养成。通过考试评价推进公民意识教育课程与教学的改革,引导更多的学校投入到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中去,不断提升学生的公民素养。

(五)加强机制建设,形成合作共建一体化

常州市探索出“1+7”思政课一体化管理机制,“1”是即将成立的常州市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7”是已经成立的七个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联盟,公民意识教育、法治教育是联盟的重点工作。在公民法治教育方面,我市已经形成了以常州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为课程指导中心,以常州大学史良法学院、市人民法院、市人民检察院、市司法局等多家单位为支持,以中小学为主体的法治教育合作共建机制。合作共建单位协助学校开发了宪法教育、民法教育、行政法教育、刑法教育、社会法教育等五大类师生培训课程。目前,共建单位的培训内容已由“菜单式”发展到“点单式”、由单一讲座式发展到“浸入式”培训,以满足不同学校师生的培训需求。各类共建单位合作建成公民意识和法治教育实践基地33个,通过合作共建,达成了力量、资源和实施的一体化,有效补充了学校公民意识教育的内容与资源,创新了工作方式,进一步提高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效果。

项目组汇聚了教学资源,创新了执教主体一体化,由思政课教师与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工作者同上一节思政课。例如,正衡中学思政课教师带领学生在法院观摩了一场未成年人犯罪的庭审后,围绕案例,法官、检察官和律师协助思政课教师共同开设了一节“我国的司法机关”课,学生在亲身参与法治实践中深化了法治认知、培育了法治思维、奠定了法治信仰。这种方式体现了公民意识教育的横向贯通,能实现发挥专长、优势互补、共建共育的育人效果。

三、公民意识教育的四项实践成果

经过17年的探索,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逐步形成了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校本德育课程为补充、以集中活动为突破口、以项目实施为抓手的实施机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丰富了德育课程内涵

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项目提炼出多个公民意识教育的模型,从公民意识教育课程目标的序列化、课程内容的模块化、课程实施路径的一体化、教学范式的创新化等方面构建公民意识课程体系,引导项目学校积极开发德育校本课程。焦溪中学等一批学校开发了“我们是公民”等校本课程,常州市洛阳初级中学、清潭中学、李公朴小学等学校将公民意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学校德育的一大亮点和特色,带动学校德育创新,提高了学校办学品位。

(二)促进了学生多元发展

2005年以来,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项目学校现已扩大到200多所,项目指导老师近600人,参与学生超过10万人次。900多名学生项目获得各级团体奖项,1,600多名学生获得个人奖项。学生们向各级政协提交了120多份模拟提案,其中3份模拟提案被提交到全国政协大会,5份模拟提案被团中央评为优秀提案,多份模拟提案提交省市级政协会议。

在公民意识教育课程实施过程中,学生主动关注社会,培养问题意识;拓展法律知识,提升学习能力;体验政治参与,增强公民意识;培养合作意识,提高交往能力;培育创新精神,寻求解决策略。学生以他们看到的、听到的、经历的社会生活中的公共问题作为研究的切入点,亲身走进社会生活场景,参与问题调查与解决的实际行动,此举有效培育了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公共参与、道德修养、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

(三)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

项目组围绕着公民意识教育的内涵界定、课程开发、共建机制、实施路径等问题进行深入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一批骨干教师脱颖而出。2005年以来,我市开展了12个公民意识教育的省市级课题研究,33篇论文在北大核心期刊发表,近百篇论文在省级期刊发表。学校开发法治教育校本课程多套。项目组出版公民意识教育专著1本、读本2套、优秀案例集2本。教师开设各级公民意识教育研究课200多节,其中省级以上研究课20节。我市思政课形成了“追求知行合一的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教学主张,40多位教师在江苏省思政课基本功比赛和评优课中荣获一、二等奖。在公民法治教育方面,我市初步形成了由高校法学专家、司法机关指导团队、法治教育骨干教师组成的层次化、优质化的法治教育队伍。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两个阶段项目分别荣获国家教学成果奖二等奖1次、江苏省教学成果特等奖2次。

(四)产生了广泛社会影响

常州市公民意识教育形成了校内校外良性互动的格局,社会影响日益扩大。家庭、社区、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以及广大市民都非常重视、支持公民意识教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帮助、指导以及提供各种便利条件。学生的很多建议也得到了相关部门的采纳,既让学生加深了对社会的理性认识,又让学生获得了来自社会的认同感与成就感。2009年10月,“公民意识教育国际论坛”在常州举行,2017年和2019年,全国青少年模拟政协教师培训会和学生展评活动在常州举行。我市还承办了12次省级展示研讨活动,市级培训、展示、推介活动近百次。在香港理工大学举行的“为青年人创造更好的未来:青少年正向发展、家庭和社区的角色”国际学术会议上,项目组成员发表的主题演讲,受到广泛好评。我市的公民意识教育得到多位教育部领导和全国政协委员的高度肯定。2005年以来,常州市思政课建设成果多次被新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报道。常州市法治教育一体化建设,为全国其他区域的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提供了实践参照。

猜你喜欢
常州市公民思政
坚守初心三十载 静待花开终有时——常州市博爱小学华文教育
常州市觅渡教育集团冠英小学教师作品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我是遵纪守法的好公民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中国公民分批撤离乌克兰
借助数轴易解题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公民并积极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