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守童心 乐创未来

2022-08-10 10:01周文莉李赠华
中国德育 2022年13期
关键词:课程学校文化

■ 周文莉 李赠华

深圳市宝安区共乐小学本着“与时俱进,守正创新,立德树人,推进现代治理,深化课程改革,建设社会主义特征鲜明的未来学校”的办学目标,以“共守童心,乐创未来”为办学理念,遵循“文化为根、学生为本、教师为重,教学相长、成长共进、生命同乐”的原则,通过学校管理文化、行为文化、教学文化和环境文化的系统建构,逐步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走上一条“以文化人”发展之路。

一、以人为本,营造协同发展的“智治”管理文化

一直以来,我校遵循现代教育管理者理念,坚持探索一条“科学管理和人文管理相结合、依法治校和以德治校相融合之路”之路努力达成最优的管理效能。

一是确定学校的管理思想:教师站在教育正中央,学生站在成长正中央,管理“以人为本---以生为先、以师为重”,学生的成长是管理的核心,一切措施都为学生的成长,老师是管理的主体,他们既是被管理者,也是管理的参与者与执行者。

二是培养优秀的管理团队。高效的管理需要一支有思想、有担当、有创新、乐奉献的管理队伍。我校12人的管理队伍中有高级职称者6人,研究生3人,市级专家1人,区名师3人。人人有课题,3人是国家级课题的主持人,5人是省级、市级、区级课题主持人,个个都有多篇高质量的论文发表。

三是践行让教师站在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近年来,我校坚持“让教师站在教育正中央”的教育理念,“从儿童出发、从教师出发、从成长出发、从共乐出发”制定学校行动计划和发展规划,努力实现“美美与共,融融其乐”。

学校提倡:“学生第一”优先于“教师第一”,“教师第一”优先于“学校第一”,“自主发展”优先于“整体发展”。李赠华校长的初心就是:变“学校的事就是老师的事”为“老师们的事就是学校的事”。

四是完善了学校教师的评聘制度。学校坚持推行“为自己颁奖”及年度评优考核“自主申报”的评价机制。2018年、2019年我们采用为“自己颁奖”的方式,老师们录制一分钟小视频,总结自己一年中的高光时刻;2020年,我们采用共同体汇报小结方式,总结团队的成绩。每学年的年度考核评优,我校改为在教师自主申报的基础上再考评,主要包含三项工作:常规性工作、协助性工作、创新性工作。

五是探索民主科学的治理模式。为提高管理效率,探索开门办学新模式,畅通建言献策途径,充分发挥学校议事中心、教代会、学生会、家委会、社委会等参与学校决策、管理与监督的作用。健全现代学校治理体系,按学校章程建立完善校务委员会,成员由学校领导、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家长代表、社区代表、街道办代表、教育专家代表组成。

六是落实让学生站在成长正中央的理念,切实落实以人为本教育理念。学校的一切教育教学活动、规章制度、管理行为、教师的选择与教育教学手段的运用、设施设备的规划与布置、校园建设与风格都要从有利于学生的学习生活、人格塑造、素质培养和终身发展出发。坚持让每一个学生平等获得教育资源。呵护学生自信成长,培养“文明之生”。

二、以生为本,以师为重,建构高品位的行为文化

管理学家郝尔茨说:管理就是由心智所驱使的无处不在的人类活动。经过共乐人的不断探索和思考,“十四五”期间,学校确定了“培养身心自强、言行自律、学习自主、生活自立、生命自信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培养目标,坚定不移的实施着“共乐”教育。

一是体现了教育价值观的“三个转变”。一是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探究适应未来学校的创新教学模式。利用信息技术支撑学生学习方式转变,如自主式、合作式、探究性、项目化学习方式,个别化、个性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机结合“双师型”等教学方式。二是转变教育理念,拓宽课程内容,学校重点打造道德课程系列、文化课程系列、国粹课程系列、体育课程系列、艺术课程系列、生活课程系列、民族课程系列、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课程系列、国际课程系列等体现“中国人的教育”的校本课程。三是探究教学评价模式的转变,立足“共乐之城”成长力平台,将结果性评价与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与增值评价相结合,建立立体、全面的教学评价机制。

二是建构德育工作体系,打造“育人平台”。立足办学理念,增强德育力量,拓宽德育路径,建构学生、教师、家长“共同成长”素养课程,打造共学、共德、乐健、乐美、乐创“共乐之城”育人平台,依托“共乐之城”成长平台,丰富评价内涵,形成“学评”融合的学生综合素养评价体系。有步骤、有主题、有成效地落实立德树人。实现了学科育人、活动育人、实践育人、文化育人,使德育工作规范化,内容系列化,方法科学化,途径多样化。

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常规活动“融育于趣”,共乐小学德育活动每月有主题,如爱国月、雷锋月、读书月、五彩缤纷月、科技月等。利用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开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活动。红领巾“阵地活动”,每年开展“班班有歌声”“队队有故事”“人人有舞台”等活动。特色活动“融情于育”,“长作业,常陪伴”是共乐小学首创的一项特色活动。在每学期开学仪式上,学校都会郑重地给每位学生送一份“开学大礼包”,如空白的本子、台历、折页长卷、绘本书等,鼓励家长和学生用一个学期的时间,一同设计、创作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创意活动“融育于活”,共乐学生每人有一本“共乐成长护照”,“护照”内容分“基本学科技能”和“基本生活技能”两个板块,分别包括以二维码方式呈现的技能视频、过程记录单和多元评价表。“行走的共乐”,学校充分利用深圳的资源优势,以导师制、项目制开展“党建+团建+队建”研学实践活动。2019年,共乐小学借力周边影视公司,以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拍摄系列校园童话影视剧--《跳舞的三个公主》。这是国内第一部校园童话影视剧,是影视教育的一次成功落地。《深圳青少年报》以三个版面深度介绍了本次活动的台前幕后。

四是形成有体系的“德育校本课程”,道德与法治课程突出“以德育人”。一是开设“共乐道法”课程。学校从立足教材内容,整合学校德育活动的角度出发,从共进、共处、共赏三个维度,“我与自己”“我与国家”“我与社会”“我与世界”“我与自然”“我与科技”六个板块设计课程内容。二是开设《共乐薪传》校史课程,这是一门综合实践课程,以共乐校史为载体,以信息技术为手段,采用探究性学习与体验式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进行。

三、共生共进,教学相长,建立生命共乐的教学文化

教学工作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只有教学管理工作赋予文化的内涵,才能深入教师的灵魂,激发老师的热情,才能形成干事业的氛围。近年来,学校从教师文化、课堂文化、课程文化等方面着手建构学校特色教学文化。

一践行共进的课堂文化。探索新型教与学模式,转变学习方式。探究适应未来学校的创新教学模式。建构“教——学——评”一体化教学生态,引导各科组建构新型教学模式。各学科教学应突出以问导学、聚焦思维,探索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来变革教与学方式。如自主式、合作式、探究性、项目化学习方式,个别化、个性化、线上线下混合式、人机结合“双师型”等教学方式。合理安排课后服务时间,力争让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出校门。积极引进项目式、STEM等跨学科学习内容。

二是营造共赏的名师文化。积极创设有利于名师成长的环境,通过全员主动参与,形成名师建设梯队;制定师资发展规划,鼓励教师制定自我发展规划,积极参加进修学习,不断提高业务能力;推选学科带头人,通过实行导师制、集中培训、外出考察学习、研修班、教学观摩、教师论坛等方式,提高推荐人选的专业素养。同时发挥市区名师、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学校实施“导学伙伴”计划。指导教师积极观察青年教师日常教育教学行为,给予青年教师以源头活水。

三是践行共乐的课程文化。坚持让课程站在学校正中央,突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国家课程刚性化,落实国家意志;地方课程校本化,体现区域性;校本课程特色化,突出校本课程的丰富性。学校根据实际需求,自上而下,研发、建设相关课程;教师、学生基于实践成果,自下而上,提炼、建构相关课程。基于儿童,基于共乐,构建了以“文化共自信”“身心共阳光”“创新共进步”“社会共参与”为目标的课程形态。

打造不同层次的校本课程。我校校本课程分为:学科拓展课程、素养提升课程和学科融合课程。依托不同学科特点和年段特征,建设各学科拓展劳动课程;结合学科相关的能力和素养,开设素养提升课程;融合多个学科,开展学科融合课程。大力将劳动教育有效融入各相关校本课程的教育教学中,创新劳动教育方式,组织在学校和家庭开展日常生活劳动,到附近工厂、农场观摩、体验生产劳动,到社区开展服务性劳动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

四、理念先行,坚持儿童立场,打造童趣、诗意的环境文化

校园的一草一木、一石一水都有育人的功能,都应该成为校园文化的表达,要充分利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使其最大限度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和熏陶。

今年下半年,我校教学楼加固工程结束后,学校根据新的发展规划,全面重构校园文化。“诗化”的校园环境。一是统编教材中的116首诗词,制作成图文并茂的作品;二是利用校园特定的环境、场所、角落,利用微缩景观的方式呈现“大江大河” “一湖” “四大名楼”“五大名山”等,实现以景引诗、以诗注景、以诗育人;三是布置“二十四节”主题诗文教室,引导学生贴近感知自然,理解感悟古人“顺天时借地气”的生存智慧,引领他们开展主题文化探究活动。“和谐”的班级氛围。加强学生书包、桌椅、雨伞、午餐、午休物品等个人物品的收纳整理能力,充分利用板报、橱窗、走廊、墙壁、地面等进行文化建设,鼓励学生参与设计班队名、班旗、班徽、班歌、班规、班花等文化标记。根据学校规划,拟将现有一处空置区域改建成半开放式休闲文化中心(面积达140平方米),暂定名为“诗享乐园”,主要以诗词学习、休闲、交流、创作为主,以“诗享”启迪思想。

学校抓住智慧校园建设新契机,推进互联网+教育,建设云课堂、云学校,构建科技+文化、美育、生态环境等空间,为师生提供随时随地可使用科技工具开展学习活动的环境,形成持续性、可访问性、直接性、交互性、主动性、教学行为场景性的泛在学习空间。

学校文化是学校在发展过程中沉淀下来的独特的精神风貌和人文氛围,校园文化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感染着每一个人,陶冶情操、建构人格,全面提升师生的综合素养。校园文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需要与时俱进、因时因地制宜。我们还将在学校文化建设的道路上不断探索,重新思索学校文化新的生长点,使其成为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强大助力。

猜你喜欢
课程学校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国潮热”下的文化自信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谁远谁近?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自行车的发明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
文化之间的摇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