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锻炼对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

2022-08-09 10:02黄春梅范鹏举
关键词:总数体育锻炼效能

黄春梅,范鹏举

(新疆师范大学 体育学院,新疆 乌鲁木齐 830054)

在个体的成长和发展过程中,人际交往活动是其重要的内在组成力量。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在需要层次理论中提出,社交需求是指一个人要求与其他人建立感情的联系或关系,并且在某一个群体或团体中,个体能够找到自己的归属感,即个体都存在社交需求[1]。谢晶则将人际交往效能感定义为:个体在与他人发生交流沟通行为之前,对自己在交际活动的完成程度上的一种判断力[2]。

在大学生人际交往方面,体育锻炼能够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文章对体育锻炼在大学生人际交往中所起到的作用进行了探讨。怀特(White)等人认为,体育锻炼频率高的人群相对于不运动的人群而言,在与他人形成紧密联系和密切情感联系的活动上较为轻松,主观幸福感上也比不运动的人群更强[3];张勇也提出,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和运动行为方式丰富的人群,在心理问题上要远少于体育锻炼频率较低的人群,在身体自尊、情绪、社交问题类以及神经症类等方面尤为明显[4]。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面对困难时,心理韧性程度和应对能力会有所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变得更加优秀[5]。而且大学生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时,不仅能够使自身应对困难时的心理状态和自我调节能力有所增强,而且有效的、持续性的体育锻炼行为也会使自我效能感作用变得更加明显[6]。可以说,体育锻炼中的人际活动是提高交往效能的基础,个体通过参与体育活动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沟通、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有利于个体在社交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交往能力和信心。

大学生正处于逐步从校园走向社会的阶段,他们的心理生理变化正处于人生成长发展的关键阶段。因此,探讨有效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路径方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研究将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作为提高其人际效能感的一种途径进行剖析,通过对大学生体育锻炼现状与人际效能感及其各维度的相关分析,探索适合大学生提高人际效能感的体育锻炼行为和心理教育方案。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体育锻炼对新疆某高校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影响为研究对象,根据大学生个体差异性,随机选择不同人口统计学变量的398 名在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其中不同性别、民族、居住地的学生分布情况如表1.

表1 不同人口变量描述统计

1.2 研究方法和工具

1.2.1 问卷调查法

1.2.1.1 全民健身与人际交往问卷

围绕体育锻炼频率、强度、每次锻炼持续时间、组织形式以及体育锻炼选择的项目等5个方面设计问卷。经研究试用,此问卷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

1.2.1.2 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

采用来燕、边玉芳[7]编制的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通过可靠性分析,得出该量表总维度及其各因子维度的Cronbach α系数均值在0.5-0.8之间,每个因子的内容效度在0.55-0.75之间,一致性显著,具有良好的内容效度。采用获取平均分的分析方法,对人际交往效能感量表进行了因素分析:

(1)检验个体言语沟通能力,命名为言语表达效能(因子1);

(2)检验个体社交调节能力,命名为社交调适效能(因子2);

(3)检验个体观察倾听能力,命名为观察和倾听效能(因子3);

(4)检验个体对他人进行主动交往能力的效能,命名为主动交往效能(因子4);

(5)检验个体情绪控制的效能判断为主,命名为情绪控制效能(因子5);

(6)检验个体解决问题能力为主,命名为问题解决效能(因子6);

(7)人际交往效能因子为因子1、2、3、4、5、6相加求平均分。

1.2.2 数理统计法

将回收问卷中的398 份有效问卷通过Excel进行录入整理后,再将其导入SPSS19.0,通过SPSS 对数据样本分别进行了独立样本t 检验、卡方检验、one-way ANOVA 分析、事后多重检验分析、皮尔逊积差分析、回归性分析以及数据比对等,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

2 研究结果

2.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差异分析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调查结果进行差异对比分析。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中包括体育锻炼形式、次数、强度、时间、项目方面等维度的数据处理,由于性别和体育锻炼行为均为定类变量,因此对其进行卡方检验分析。

2.1.1 体育锻炼频次差异分析

由表2可知,男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在1次的有12人,占男生总数的7.3%;2~3次的有57人,占男生总数的34.8%;4~5 次的有53人,占男生总数的32.3%;6 次及以上和从不参加的人数分别为29 人、13人,分别占男生总数的17.7%、7.9%.女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频率在1 次的有49人,占女生总数的20.9%;2~3 次的有101人,占女生总数的43.2%;4~5 次的有47人,占女生总数的20.1%;6 次及以上和从不参加的人数分别为17 人、20人,分别占女生总人数的7.3%、8.5%.可以得出平时大学生每周的体育锻炼频次,男生每周的体育锻炼频次在2~3次及4~5次的人数较多,女生的锻炼频次则大多是在2~3次。

表2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频次对比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的频次进行卡方检验,在每周进行1 次体育锻炼的选择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χ2值为22.443,P<0.01,表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每周进行2-3次体育锻炼的选择中女生明显高于男生,χ2值为12.253,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但在6 次以上的锻炼频次中,男生占比明显高于女生,χ2值为3.130,P<0.05,具有显著差异。

2.1.2 体育锻炼强度差异分析

由表3可知,有28名男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强度为小强度,占男生总数的17.1%;中强度的有105人,占男生总数的64%;大强度的有31人,占男生总数的18.9%.女生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强度为小强度的有142人,占女生总数的60.7%;中强度的有81人,占女生总数的34.6%;大强度的有11人,占女生总数的4.7%.分析出平时大学生每周进行体育锻炼行为的强度,男生锻炼强度主要为中强度,女生主要是小强度。

表3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强度对比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强度进行卡方检验,女生选择大强度体育锻炼的行为人数明显少于男生,χ2值为9.524,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在小强度的选择中占比明显高于男生,χ2值为76.447,P<0.01,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中强度的选择上男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2.1.3 体育锻炼时间差异分析

由表4可知,男生体育锻炼时间在30分钟以下的有24人,占男生总数的14.6%;30-60分钟的有81人,占男生总数的49.4%;60 分钟以上的有59人,占男生总数的36.0%.女生体育锻炼时间在30 分钟以下的有102人,占女生总数的43.6%;30-60分钟的有105人,占女生总数的44.9%;60分钟以上的有27人,占女生总数的11.5%.可以看出,女生更偏向于选择较短的持续运动时间,男生偏向于较长的持续运动时间。

表4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对比

对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时间进行卡方检验,男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为60分钟以上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女生,χ2值为11.907,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女生进行体育锻炼时间为30 分钟以下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男生,χ2值为48.268,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2.1.4 体育锻炼项目差异分析

由表5可知,选择群体运动项目的男生有100人,占男生总数的61.0%;选择个体项目的有64人,占男生总数的39.0%.选择群体项目的女生有96人,占女生总数的41.0%;选择个体项目的有138人,占女生总数的59.0%.由此表明,男生更多偏向于社交性高的群体项目运动,女生大多选择个体项目来进行锻炼。

表5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对比

对不同性别的大学生体育锻炼项目进行卡方检验,女生对个体项目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男生,χ2值为27.109,P<0.01,说明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群体项目的选项中男女不存在显著差异。

2.1.5 体育锻炼形式差异分析

由表6可知,大学生体育锻炼形式排名的先后顺序是:和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人数最多,独自锻炼其次,和家人一起锻炼最少。选择和同学朋友一起锻炼的男生人数有101人,占男生总数的61.6%;女生人数有166人,占女生总数的70.9%.选择独自锻炼的男生人数有52人,占男生总数的31.7%;女生有58人,占女生总数的24.8%,合计排序为第二。选择和家人一起锻炼的男生人数有11人,占男生总数的6.7%;女生有10人,占女生总数的4.3%,合计排序为第三。总体来看,在选择体育锻炼形式上,男女并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6 不同性别大学生体育锻炼形式对比

2.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调查结果

2.2.1 不同性别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结果差异

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各维度按性别进行男女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如表7所示。由表7可知,人际交往效能感总分在性别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男生在问题解决效能维度总体上比女生得分高(P=0.028,Cohen'sd=0.11)。其他维度并无显著差异。

表7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性别差异

2.2.2 不同居住地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结果

对不同居住地大学生进行one-way ANOVA方差分析,对居住地变量中的三个维度上的得分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如下。

由表8 可知,不同居住地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感没有显著差异(P=0.828,η2=0.001)。从分维度上看,在主动交往效能水平上大城市学生明显高于农村和小县城的学生(P=0.035,η2=0.017)。

表8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的居住地差异

2.3 体育锻炼行为和人际交往效能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采用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方法,将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及其分维度与体育锻炼行为各维度进行相关性分析(表9)。

表9 人际交往效能感和体育锻炼行为的相关分析矩阵

皮尔逊积差相关分析结果如表9,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与其体育锻炼行为中的时间维度相关性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主动交往效能和体育锻炼时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体育锻炼项目呈显著负相关关系。问题解决效能和体育锻炼强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体育锻炼时间同样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2.4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人际交往效能的回归分析

由于体育锻炼行为的五个维度为分类变量,所以先将五个变量进行虚拟变量设置后再进行线性回归分析。

结果表明,通过对体育锻炼行为五个维度与人际交往效能感进行线性回归,只有锻炼频率、时间、强度进入了回归方程,三个维度的VIF 均小于10,各维度间不具有多重共线性,方程整体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P<0.05,调整后R方为0.159,即体育锻炼行为可以解释15.9%的人际交往效能感。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中频次、时间、强度是提高人际交往效能的重要变量,当体育锻炼行为增加时,人际交往效能提升越明显。

3 讨论与分析

3.1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现状分析

女生在体育锻炼频次1~3 次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男生,但男生在6 次以上的锻炼频率选择占比明显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相较于女生,大部分男生有规律参与体育锻炼行为的习惯,而且男生的爆发力、速度、耐力等身体素质强于女生,主动参与课外体育活动的男生往往多于女生,能够保证每周至少3 次以上的运动频率。男生在中等体育锻炼强度选择上明显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男生身体素质较强,所以选择的体能项目一般强度较大;女生承受大运动负荷的能力较弱,会优先选择强度较小的体育锻炼项目,对高强度运动项目的选择较少。

女生在30 分钟以下体育锻炼时间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男生,男生在60 分钟以上的选择占比明显高于女生。其原因可能是男生在进行锻炼过程中体力较充沛,过短的锻炼时间起不到相应的锻炼效果,女生较男生而言,体力和耐力上有所不济,锻炼时间过长时会消耗大量体能,所以在30 分钟以下的选择上多于男生。根据调查结果可知,男女生在体育锻炼时间的选择上集中于30~60分钟,说明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时间容量上可以得到保证,学生每次进行体育锻炼过程中,都以持续较长时间的有氧运动为主,能够起到较好的锻炼效果,从而在心理层面获得满足感和愉悦感。这与殷月[9]的研究结果一致。

在体育锻炼项目的选择上,男生更偏向于选择球类等群体项目,而大部分女生更倾向于选择个体运动。大部分常见的集体项目,如篮球、排球、足球等强度较大或有一定对抗性的项目更受到男生的喜爱,而大多数女生选择的项目为跑步、跳绳、瑜伽类等有氧运动,故由于适合不同性别的运动类型差异,女生更容易选择个体运动[10]。对于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上,大部分学生选择与同学朋友一起锻炼,一部分选择独自锻炼,而选择与家人一起锻炼的同学寥寥无几,其原因可能为同龄人有共同的运动爱好,选择的运动项目强度相近,更容易发展“技能圈”“兴趣圈”“朋友圈”等圈层体育文化。

3.2 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差异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在问题解决效能上具有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上并无显著差异,这与谢晶等的研究结论中“人际交往效能感在性别上的差异显著”[11]相悖。此结果的产生可能与男女生在处理问题时有不同的行为特点与偏向有关,大多数男性偏于理性,多数女性偏向感性。男生更善于通过体育活动来建构和维护人际关系,拓展其交往空间和交友数量,体育活动中人际交往的效率和问题解决效能更高。

在主动交往效能维度上,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大学生之间存在显著差异,这与甘露等[12]的研究验证结果相吻合。从大城市学生的视角看,他们处在更加纷繁复杂的人际环境中,拥有更多的社会资源和人际关系,其人际交往圈比来自县城和乡村的学生更具广泛化和多样化,所具备的人际交往经验会更丰富,拥有较为娴熟的人际交往思维和沟通技巧。同时,大城市的学生从小接受的基础教育课程、多种类多元化的兴趣课程,可以帮助他们形成更积极主动的人际关系应对方式;而所处县城农村地区的多数学生比较缺乏进行人际交往教育的有利条件,个体的交往动机和意愿相对不够强烈。这与陈智旭的研究结果相一致,即城市与乡村、县城生活方式的差异使城乡大学生之间的差距更加明显,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城乡大学生积极的人际交往行为[13]。

3.3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性

由表9的检验结果可以得出,体育锻炼行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呈相关关系,在人际交往效能的各维度上也与体育锻炼行为有显著关系,且呈正相关显著关系;在体育锻炼行为的五个维度中,除了体育项目外均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正向影响;体育锻炼强度对问题解决效能具有积极正向影响,体育锻炼时间分别对人际交往效能感、主动交往效能和问题解决效能有显著积极作用。这可能是因为体育锻炼活动过程中人际交往频繁,具有空间上的同一性,可以成为提高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的有效途径。因此,在锻炼过程中大学生应注意体育锻炼中运动负荷的增加以及适当延长体育锻炼时间,以此来增强人际交往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分析表10检验结果发现,每周体育锻炼频率在2~3次、4~5次、6次以上的学生对人际交往效能的净贡献值比从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要高,表明锻炼次数的增多对促进人际交往效能有正向积极作用。个体想要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一般需要经历四个阶段的心理发展历程,即需要经过定向、情感探索、情绪沟通和稳定交往四个阶段[14]。由此看出人际交往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要经历一个逐步前进的缓慢发展历程。有分析表明,大学生个体正向情绪的增长、个体消极情绪水平的降低,与其体育锻炼行为之间有密不可分的联系,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个体间的沟通频率是调节个体人际交往有效性和效率的一种间接变量。锻炼积极性和主动性确实能够在改善情绪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参加锻炼的人也能认识到这种积极作用。那么在一定适当体育频率的范围内,增加锻炼的频率,从而形成良好的人际交往沟通能力,将是一个理想的情况[15]。

表10 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对人际交往效能的回归分析

尹剑春、季浏[16]在心理应激程度的链式中介作用下,体育锻炼行为和个体健康联系的文献综述中提出,在缓冲心理应激程度的多种效应中,体育锻炼行为可以起到明显的作用。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和体育锻炼行为之间的关系,即两者间的量效关系应是今后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个体的心理健康程度来说,人际交往效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构成维度。通过分析体育锻炼行为中的强度变量和人际交往效能感的相关回归关系,得出结论:在进行体育锻炼时,选择中等及以上强度的运动项目,对于个体的人际交往效能有显著正相关影响,这个结论与早期的相关理论研究形成印证关系。在高校大学生体育锻炼行为与其个体的心理应激水平联系中,刘翠娟[17]认为中等及以上的体育运动强度,在减缓个体心理应激水平的作用中效果更为明显。由此表明,通过中等及以上强度的体育活动,可有效缓解心理应激对大学生健康的负面影响,调节内隐情绪和外显情绪之间的平衡,有效提高对自我的控制感和自我效能感,提升自身人际魅力,增加个人气质和自信。锻炼持续时间的分析表明,锻炼持续时间处于30~60 分钟与30 分钟以下存在显著差异,说明持续时间较长的参与者人际交往效能优于较短时间参与者。这一结论表明,持续一定锻炼时间的运动更能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在体育锻炼过程中不仅可以提高自身的身体机能水平,还可以更好地维系社会交往,获得社会支持,释放不良情绪,从而促进身心全面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体育锻炼行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有显著的线性关系,体育锻炼行为对大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产生影响,且存在正相关关系,表明体育锻炼行为能够积极作用于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效能。体育锻炼频率高、时间长、强度大的学生人际交往效能感得分往往比锻炼频率低、时间短、强度小的学生要高。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1)在锻炼项目选择上,大部分男生选择团队意识强、强度较大的集体项目;强度小、以有氧运动为主的个体项目则是女生选择居多;在体育锻炼形式的选择上,超过三分之二的学生最喜爱的锻炼形式是和同学朋友一起;来自不同居住地的学生在体育锻炼次数、时间、形式方面均存在显著差异。

(2)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人际交往效能感的总体差异并不显著,但在问题解决效能这一变量上具有显著差异,男生的问题解决能力优于女生;不同居住地大学生在主动交往效能上差异显著,大城市学生主动交往能力优于其他居住地学生。

(3)体育锻炼行为与人际交往效能感在其各维度上多数相关系数显著,且呈正相关关系。

(4)大学生的体育锻炼行为能显著地正向预测其人际交往效能感,且体育锻炼行为和人际交往效能的相关系数显著,并具有一定线性关系。

4.2 建议

(1)重视大学生体质健康监测,加强正确的体育价值观教育。根据大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因人而异地制定锻炼计划,对大学生进行积极的体育教育,使其明确体育在强身健体、调节情绪、磨炼意志、完善人格、促进交往等方面的价值,引导其自觉参加持续活动时间较长、中等以上强度的课外群体锻炼项目,逐步提高大学生对于锻炼计划的适应性和坚持性。

(2)发挥体育活动的社会交往特性,改善大学生人际交往障碍。当前大学生因网络人际交往增多而减少了现实人际交往,形成了一定程度的网络依赖症和现实疏离症,时间长了会产生现实人际交往中的认知、情绪甚至人格障碍。体育活动性质的动态性、追求目标的共同性、表现方式的群聚性等特点,利于个体间传递信息和表达情感,促进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

(3)打造高校“圈子体育”模式,促进和谐校园建设。通过高校公共体育“学习圈”、高水平运动队“技能圈”、体育社团组织“兴趣圈”以及学生自发形成的“朋友圈”,形成社会支持网络,以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作为感情沟通的黏合剂,使之成为改善不同个性学生关系的纽带,增强大学生的凝聚力、认同感、归属感和友谊感,维护和促进校园和谐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总数体育锻炼效能
迁移探究 发挥效能
怎样激发学生参与体育锻炼
充分激发“以工代赈”的最大效能
如何培养中小学生体育锻炼的好习惯
◆我国“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超12万个
哈哈王国来了个小怪物
“一半”与“总数”
唐代前后期交通运输效能对比分析
新形势下如何发挥专卖内管委派制的作用和效能
体育锻炼不能放寒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