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实践

2022-08-09 13:59张丽娜孙霄麟
关键词:生物学专业课程干细胞

张丽娜,孙霄麟

(北京工业大学,北京 100124)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1]。作为高校教师,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课堂上不仅传授知识,更要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将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同向而行,形成协同效应,发挥各类课程的协同育人作用,切实把立德树人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通知中也明确指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立德树人的成效是检验高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2]。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阵地,肩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社会责任。培养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高校培养人才的基本目标,在高等教育中应结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改革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推进各类课程的思政建设。

“干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一门非常前沿的专业课程,也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紧密结合的新兴课程[3]。该课程内容涵盖了干细胞基础理论、干细胞工程原理与实验技术、干细胞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干细胞与肿瘤以及干细胞多能性维持的表观遗传调控等干细胞研究前沿内容。该门课程的开设旨在继学生学习完“生物化学”“细胞生物学”“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基础课程后,培养学生熟悉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与科研能力。干细胞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是整个生命科学最前沿的主攻研究热点,数次入选世界十大科技研究进展,以干细胞技术为核心的再生医学研究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干细胞生物学”课程内容涉及领域广泛,紧贴研究前沿,因此,在课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潜在的思政元素,并将其融入“干细胞生物学”的教学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体系,真正实现“润物细无声”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育人目标和效果[4]。

一、“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一)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本身就是知识体系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综合,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建设,把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实现“三全”育人。过去思政课程承担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大部分职责,专业课程主要是传授专业知识。现在教育教学的改革方向是从“思政课程”到“课程思政”,思政教育任务不仅由思政课程承担,更要将思政元素潜移默化地融于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的思政教育齐头并进,实现全方位的人才培养。将思政教育融入“干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不仅有利于加深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也能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有科研素养、有时代责任感、有家国情怀的大学生。

(二)国家生物医学科技创新发展的需要

21 世纪,国家生物医学科技取得了很大创新发展。“干细胞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前沿专业课程,课程内容新颖丰富,这就决定了在该课程教学中开展思政教育的必要性。新时代做好课程思政教育与百年前仁人志士“为中国崛起而读书”有异曲同工之意。在专业课程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围绕我国在干细胞生物医学科技领域“卡脖子”的问题重点讲解,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激发学生攻坚克难、攻破“卡脖子”领域的学习热情。作为该门课程的任课教师,应当及时更新自身的知识体系,更新课程中最新的研究成果,将国家对干细胞研究的新政策以及干细胞前沿领域的新技术问题转化为日常的课堂讨论与教学实践。

(三)教师职业素养提高的需要

高校肩负着向社会培养和输送高素质人才的重任。我国生物技术相较欧美国家起步晚,现在生物医药产业亟需高层次技术人才。随着基因组学和分子生物学的发展,现代基因治疗技术迎来了大的飞跃。但科技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能改善人类的生活质量,另一方面也可能给人类带来灾难。2018 年报道的“基因编辑婴儿”是贺建奎在明知违反医学伦理和国家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对人体胚胎进行的基因编辑操作。这项研究违背了科学精神、伦理道德和法律法规,贺建奎等人最终也受到了刑事处罚。这也提示从事干细胞研究的人员要提高基本的职业素养,遵守生物医学伦理道德审查底线,在合乎法律法规的前提原则下开展人体试验研究。教师在讲授该门课程的过程中注意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念,遵守职业道德,提高学术道德,培养良好的科研素养和职业素养,这也是课程思政的重要意义所在。

(四)教师整体自身素质提升的需要

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时代发展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才的培养对教师自身的素质水平有较高的要求,培养高水平、高素质而且具有科技创新能力的人才,需要有一批忠于教育事业、学识渊博、治学严谨、有献身精神的教师队伍。专业课程日常教学融入思政元素不仅要求教师具有较高的思想素质和充分的知识储备,还需要教师积极参加各种思政培训,作足充分准备。总之,课程思政的实施,不仅能帮助理工类教师提升人文素养,而且能使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更上一个台阶,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的“四有”好教师[5]。

二、“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教学目标的设定

课程教学目标的价值取向是个体本位与社会本位的统一[6]。大学课程教学目标的设定要落实以本为本,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大学学习的本质是追求真理,探究高深学问,把课堂打造成探索研究与情感交流的重要场所,成为有生命活力的大学课堂,让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动力和求知欲望达到巅峰状态,最终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7]。专业课程实施思政教学,要构建基于知识传递、能力提升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并将其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一)知识目标方面

“干细胞生物学”课程主要学习干细胞基础知识、干细胞分化发育的调控、干细胞与疾病治疗以及干细胞研究领域的前沿进展知识等。本课程的知识目标是要求学生掌握干细胞的基础理论知识以及基本的实验技术原理等,为学习其他专业课程知识和未来从事相关研究提供基础。结合课程思政,“干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要紧扣干细胞相关的前沿知识点,尤其是涉及干细胞研究的伦理学争议,要给予充分重视,要做好该知识点的讲授与启发。

(二)能力目标方面

“干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理论性和应用性比较强的专业课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应用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系统运用生命科学理论知识的能力和解析生命科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提出和解决科学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阅读英文文献和归纳总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意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相应的实践内容,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打渔”的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学术素养和职业素养,脚踏实地作研究,立足实际为大局。

(三)价值目标方面

要把培养真正品德好、政治素养高、有爱国主义情怀的大学生作为该课程教学的重要目标。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通过让学生自学一部分干细胞生物学知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终身学习的意识,督促其培养终身学习的良好习惯。另外,教师要引导学生培养基本的学术素养,树立正确的学术态度,远大的职业理想和奉献、服务、爱国、敬业的人生价值观,增强时代责任感和使命感,提升国际化前沿视野与格局,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定的执行者。

三、“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实施途径

(一)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

从2020 年开始,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已成为教学新常态。“干细胞生物学”课程通过混合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充分利用线上的教学资源,还能拓宽课程思政的空间。线上教学资源丰富,学生能在课前和课后进行自学,做好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与学习效果。课程思政的融入也可线上、线下同时进行,通过分组讨论、案例分析、角色扮演、展示汇报等形式,激发学生积极性,启发学生课程反思,创造互动性强的课堂氛围,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学习同步进行。

(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教学

实践是检验理论的标准。“干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理论研究与实践应用结合的专业课程,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结合,融入到各个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地推进思政教育开展。通过开设实验课,在学生实验过程中开展实验室安全教育、实验室规范操作以及实验数据的真实记录处理等,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素养,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遵循诚实的科研准则。实验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以身作则、言传身教,帮助学生提升科学职业素养。

(三)建立新的教学评价体系

课程思政教育的成效需要建设新的教学评价体系来评判。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不能只注重评价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更要注重对学生德育效果的评价。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加强过程性评价,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多参与开放性问题讨论,自由形成小组,并进行口头报告,自主查阅资料文献完成作业,增加课后反馈、课后调查,通过多维度、多环节进行专业课程的考评,智育和德育相互融合、共同提升[8]。

四、“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思政的元素设置与案例分析

课程思政要求寓思政教育于专业知识的教学之中,而且贯穿于整个课程设计和教学环节,形成二者相融相长的格局。教学内容是课程思政的载体,教师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找准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的契合点,以无缝对接和有机融合的方式,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9]。教学内容侧重培养学生基本的学术素养、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诚实守信的道德品质、爱国主义情怀和专业奉献精神等。教学过程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利用小组合作、分组汇报等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科研诚信、爱国情怀和创新精神等。尽量把这些思政元素融入到每堂课的教学内容、教学环节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点设置

“干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设计包括四大模块,分别是干细胞生物学概论、干细胞工程原理与技术、干细胞治疗研究与临床应用以及干细胞研究前沿与展望。整个教学内容分为十一章,前八章内容都可归到干细胞生物学概论这一模块,包括各类干细胞的详细介绍。具体每章内容中梳理总结的思政教育融入点设置见表1。

表1 “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教学内容与课程思政教育的融入点

(二)课程思政教育案例分析

“干细胞生物学”课程涉及众多学科的前沿知识,不仅有助于思政元素的挖掘,而且还拓展了学生的国际化视野与格局,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课堂教学中要以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将思政元素融入到干细胞生物学的知识体系当中,让学生在热爱和喜欢中学习[10]。

教师在讲授干细胞研究发展史时,可将干细胞的发现起源和干细胞研究领域中取得的重大成果作为重点内容介绍,将最新学科前沿研究成果融入课堂教学,激发学生对新知识、新技术学习探索的热情,启迪学生的学术创新思维。此外,干细胞研究领域也涌现出了一些学术不端造假事件,从韩国的“民族英雄”黄禹锡,到日本的小保方晴子,再到美国哈佛的心脏病专家皮艾罗·安维萨(Piero Anversa)。通过列举这些知名的学术造假事件,教育学生从事研究工作要实事求是,遵循严谨求实的科学原则,杜绝各种学术造假和学术不端。近年来干细胞研究发展迅速,取得了很多突破性的成果。研究人员一定要认识到自身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提高研究能力,拓宽学术视野,从国际视角构建自己完整的知识体系,学习新知识、新技术,推动国家科技实力的发展和强大[11]。

教师在讲授iPS 细胞时,布置预习任务让学生利用线上资源自学,课前了解日本科学家山中伸弥如何从一名骨科医生一路逆袭成长为一名年轻的诺贝尔奖得主。通过自主查阅资料预习让学生对学习该部分内容产生兴趣,在课堂讨论从山中伸弥的科研经历获得的启发和感想,营造学生积极讨论、踊跃发言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从iPS 细胞的发现过程中懂得科学研究贵在持之以恒的道理,让学生了解iPS 细胞未来巨大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重点介绍我国科学家在iPS 细胞研究领域作出的重大贡献。中科院动物所的周琪教授团队在世界上首次利用iPS 细胞培育出了黑色小鼠“小小”,首次证明了iPS 细胞具有和胚胎干细胞一样的全能性。北京大学的邓宏魁教授团队首次利用四种化学小分子化合物的组合成功地诱导出了小鼠的iPS 细胞,这是我国在iPS 细胞研究领域的重大原创性突破。通过将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取得的重大成果融入课堂教学,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我国在干细胞领域取得的成就,增强学生的国家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鼓励学生积极投身于干细胞领域的研究与实践,将来为国家科技进步和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力量。

教师在讲授造血干细胞移植时,课堂上首先播放中华骨髓库制作的“造血干细胞捐献流程科普宣传片”,对学生普及向中华骨髓库捐献造血干细胞的基本条件、流程和注意事项等,让学生认识到捐献造血干细胞是科学、安全、无损健康的。此外,通过介绍人民日报网等主流媒体报道的大学生捐献造血干细胞治病救人的真实案例,引导学生要有无私奉献的精神,让学生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奉献,帮助他人的过程也是自身价值实现的过程。启发学生在生活中要主动发挥自己的光和热,鼓励学生将无私奉献的价值观根植于心中,倡议学生捐献自己的造血干细胞至中华骨髓库。

五、结论

专业课程思政是目前高校广泛进行的一种创新的思政教育方式。“干细胞生物学”是生命科学领域中一门前沿专业课程,知识更新快,技术发展迅速。纵观当前生物医学的发展形势,科学家对干细胞的研究如火如荼,干细胞研究领域的成就也代表着一个国家的生物医学科技实力。当前专业课程不仅肩负着传播学科前沿知识的使命,更承担着思政教育的重担,将思政教育融入生物技术专业课程教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科学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本文主要围绕“干细胞生物学”课程的知识、能力和价值教学目标,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等方面精心设计,深入挖掘思政元素并找准融入点,实现该课程的智育和德育目标。

总之,专业课程教学要坚持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坚持言传和身教相统一。作为生物技术专业“干细胞生物学”课程的授课教师,要主动学习课程前沿知识,提高专业知识水平,精心设计专业知识与思政元素的融入点,探讨采用“线上+线下”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将德育目标融入到课程教学目标,将有形的知识和无形的价值观有效融合,坚持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统一,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和远大的职业理想,最终实现全方位育人的目标。

猜你喜欢
生物学专业课程干细胞
干细胞:“小细胞”造就“大健康”
谷稗的生物学特性和栽培技术
造血干细胞移植与捐献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电大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改革探讨——以福建电大为例
初中生物学纠错本的建立与使用
干细胞产业的春天来了?
中美综合大学在音乐专业课程上的比较与启示
中俄临床医学专业课程设置的比较与思考
PEDF抗肿瘤的生物学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