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亚囡 吴永洁
(浙江音乐学院,浙江杭州 310024)
从1921年到2021年,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历经风雨,走过了一百年。从嘉兴南湖的一艘小船,到今天成为航行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一艘巨轮,“红船精神”一直走在时代的前列。为隆重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由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浙江省文化和旅游厅、中共嘉兴市委、嘉兴市人民政府出品,浙江演艺集团(浙江歌舞剧院)、浙江交响乐团、浙江音乐学院等多家单位联合制作的歌剧《红船》,于2020年8月在浙江嘉兴首演,2021年7月庆祝建党之日献演国家大剧院,并在全国各地巡演数十场。
歌剧《红船》穿越百年历史,回顾了那个苦难与斗争交织的革命年代,讲述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艰难征程。全剧共两幕六场,演出时长近两个半小时。这部史诗级的巨作,参演人数之多、场景转换之密都是中国近现代歌剧史上尤为罕见的。本文以歌剧《红船》的艺术创新为主线,从题材的历史性与当代性、时空的多样性与交错性、曲调的民族性与西洋性、合唱的史诗性与主题性四个角度对其进行深层剖析,分别就歌剧精神内涵、舞美灯光、音乐曲调等方面进行研究探索。
歌剧《红船》中所蕴含的精神内涵既与历史相呼应,又与当今时代相吻合。这部歌剧讲述了自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水深火热的生活以及仁人志士的奋勇反抗的历史,同时也重温了建党精神、红船精神,更是体现了当代提倡的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文化自信。
《红船》的题材极具历史厚重感。建党这一事件并非一蹴而就,它时间长、跨度大,想要用一部歌剧讲好建党故事并不容易。歌剧《红船》从序幕的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在上海法租界召开被迫中断到五四运动学生上街抗议,反对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不平等条约、反对“巴黎和约”;到后来全国各地奋起反抗要求释放陈独秀;从为驱逐张敬尧而挨饿受冻的百姓到大雪纷飞中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从上海一大会议被迫中断到转战南湖画舫的建党场景。歌剧的开头和结尾均以文字的方式将历史的前因后果交代明晰,确保了整部歌剧中历史的完整性。尽管这一连串的历史画面并没有完全按照时间顺序来描述,但整部歌剧的历史脉络清晰,突出了重要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仿佛让人身临其境,走进那个苦难的时代,去感悟革命精神的深厚内涵。
该歌剧在讲述历史的同时,更注重当代精神的传达。在歌剧的最后一幕,一艘小小的红船已在历史的长河里启航,中国共产党由此诞生,从嘉兴南湖的红船到引领新时代的巨轮,“从南湖岸边,驶向那梦的永远”,这一幅披荆斩棘、驶向永远的红船画卷再现了红船精神和实现中国梦的理想抱负。不管是红船精神还是建党精神,都是我们当代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都是中国人民文化自信的体现,都将引领着我们走向更光明的未来。歌剧内容与当今时代观紧密结合,而剧中参会的毛泽东等代表正值热血青春年华,与当代青年易产生情感共鸣。当时他们壮志满怀,拯救中国于水火之中,今日我们昂首挺立,共筑华夏中国梦。《红船》在建党百年之际,用歌声讲好了党的故事,传承了红色血脉,给人民大众上了一堂生动的党课。
《红船》这部歌剧拥有近五十个场景变换,时间及空间的转换之多是中国近现代歌剧史上尤为罕见的。剧中有三条人物线索交织发展,其一是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召开历程,其二是中共创始人陈独秀与李大钊的建党征程,其三是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这种电影式的蒙太奇手法使得歌剧内容更立体鲜明,突破了时空限制,加强了审美冲击力,体现出时空的多样性与交错性。
此部歌剧塑造了多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时空转换场景,舞美灯光和荧幕布景的灵活运用让观众们在欣赏时仿佛掉入时空穿梭的隧道,同时见到了当时多个场景下的苦难大众和奋起反抗的人民,但在这种苦痛中又不乏温馨。灯光设计师胡耀辉为《红船》所设计的灯光变换在暗色基调中又增添了一点暖色光束,灰冷之中又不乏温情。例如在第一幕《苦难中华》的演绎中,舞台灯光整体是冷色调,渲染着阴冷苦痛的氛围,右侧忽然有一束星火般的曙光照亮了众一大党代表,为这个灰冷的场景增添了一抹暖色,透射出希望的光芒。在五四运动场景的最后,副导演史记提出将军警用来阻碍学生的铁栅栏层层累积,象征着被人们铸成了屹立不倒的精神堡垒,这也意味着建党精神将会永驻于人民心中,成为人民坚强的精神力量。无论是如何艰难的革命,只要我们中国人团结在一起,就会迸发出希望的火花、无法阻挡的革命热情。
时空的多样性不仅在于场景之多,更在于灵活运用了正叙、插叙、倒叙、多时空平行叙事、不同时空切割同构叙事等手法以及增添了画面定格的场景。如第二幕第二场的中共一大会议召开前夕,舞台左右两侧同时出现李大钊在北大图书馆、陈独秀在广州火车站各自交代后生参加一大之事。两人看似身处同一时空,实为两个不同事件的并行展开,既富有想象力,又条理清晰、井然有序,清楚地交代了两人没有出席中共一大的原因。又如第二幕第三场中共一大在南湖画舫上召开之时,党代表们正热情激动地商议党的纲领和决议,突然画面定格,只有王会悟从台后走出,感慨万分地歌颂这一群可爱、可敬的人,从旁观者的视角代入,表达出万千劳苦群众的肺腑心声。
时空的交错性主要由人物故事线索来带动。剧中由一大党代表的建党历程、陈独秀和李大钊为建党奠基、毛泽东和杨开慧的爱情故事三条人物线索交织组成,运用了电影中蒙太奇的手法,加以背景荧幕的高科技手段、声光气的氛围营造以及最具独特性的转台和景片。其中,转台为一大一小,可以不同步旋转,视觉上造成一种立体的渐入淡出效果,且运用了多块景片,加以不断地聚散统一,以舞台的纵深感呈现出地点、事件的交错性。例如为了营救陈独秀,在上海、广州、武汉、济南等地的爱国青年纷纷上街游行、向政府抗议,剧中通过运用多块幕板的快速交错移动,将冷冰冰的文字以电影画面的形式一帧帧生动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让观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革命力量。又如在陈独秀和李大钊雪夜骡车相约建党的画面中,运用实景骡车和虚拟雪景,再加以转台,实现了远近虚实相生的景象,展现出有限时空和无限时空的交错,引起无限遐想。这部歌剧通过舞美、灯光、道具的运用,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唤醒了人们的精神和灵魂。
歌剧《红船》的音乐伴奏以西洋管弦乐为主,民族乐器为辅,但也正因为这些民族元素的点缀,使得原本严肃庄重的正歌剧变得亲切活泼,更贴近生活。其西洋曲调也因为加入了嘉兴方言、民族乐器、湘剧素材而同时兼具民族性和西洋性的特点。
《红船》作为中国重大历史题材歌剧,加入民族元素更凸显出中国韵味。歌剧中巧用嘉兴方言,寥寥几笔就将江南风情勾勒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众代表登船前的一幕,通过市井小贩的买卖吆喝生动地再现了嘉兴古镇的生活气息,乌镇姑嫂饼、嘉兴肉粽、西塘八珍糕、南湖菱角等美味小吃,让人不禁立即联想到了柔美的水乡风情,生动地表现出江南的民间特色、地域风俗,好似一幅水墨画跃入眼前。(见谱例1)
谱例1:
又如在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一幕中,木鱼、串铃等民族乐器的运用尤为巧妙,看似简单的节奏型却生动形象地再现了南陈北李的建党画面,其中木鱼演奏的四分音符代表着骡车不断前进的脚步,而切分音则象征着骡车上摇摇晃晃的铃铛。在一片皑皑白雪中,骡车的双轮碾出历史的足迹,在苦难的基调下增添了叙事的生动性,体现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这同时也寓意着历史的车轮不断前进,而陈独秀先生与李大钊先生就是这革命道路上的领路人,将带领人民不断走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之路。(见谱例2)
谱例2:
作曲家不仅根据具体的情景来描绘民族风情、地域风格,其创作也不乏西洋性的色彩。整场演出由管弦乐队伴奏,歌剧《红船》在借鉴西方歌剧的创作理念之下,以美声唱法为主,运用典型的西洋大小调式,设置混声四部合唱均体现出该歌剧的西洋性。在曲调方面将中国戏曲的结构体式与西洋大小调式紧密结合,例如在驱逐张敬尧一幕中,驱张团的细妹子父母兄弟皆因暴政死去,她向毛泽东哭诉的唱段就加入了湘剧素材,采用了板腔体的叙事咏叹调,加入了二胡、板鼓等民族乐器,讲述细妹子悲惨凄苦的命运。全曲由小行板、小快板、慢板、中板、柔板组成,前后速度变化共有十次之多,形象地体现了人物内心愤怒、悲痛、无助等复杂情感。在具有民族风格的咏叹调之后,紧接着的是管弦乐伴奏的合唱,调性由降E大调转到g小调,管弦乐在强烈的戏剧冲突下推进,结尾处的强收表达了劳苦百姓驱逐卖国贼张敬尧的坚定决心。在这个片段中,作曲家打破了民族板腔体和西洋式歌剧的界限,将其融为一体,气势磅礴的管弦乐队体现出了人民反抗的决心,民族乐器的点缀又体现出地方戏曲的音乐特色。
此剧参演人员达上百人,规模之大令其合唱富有气势磅礴之感,而合唱声部的和声并不复杂,音乐旋律简单感人。作曲家以简驭繁,且将历史线索贯穿其中,三次音乐主题再现使得整部歌剧在时空交错的同时具有故事的完整性。
合唱的史诗性不仅在于题材的历史性,更在于其人声效果带来的磅礴洒脱、气势恢宏之感。在序曲中,重重低音敲开了中国历史的大门,带我们回到了那个被列强压迫奴役的年代。序幕的《苦难中华》是第一首合唱,也是最具历史厚重感的一首合唱。其采用的是达上百人的混声四部合唱,最低音为男低音声部大字组的降B,最高音至女高音声部小字二组的A。整首歌曲旋律简单流畅、朗朗上口,高潮之处气势磅礴、铿锵有力,以最简洁的话语生动地描绘了中华大地上无边无际的苦难、无穷无期的灾厄、无声哭泣的泪水和无所归依的魂灵,表现出了人民的痛苦与哀怨,牙牙学语的孩童、衣衫褴褛的流浪青年以及羸弱不堪的老人都被历史命运的锁链紧紧捆绑。紧接着“一个幽灵,共产主义幽灵,徘徊在中华大地”一句从c小调转到F大调,由原本无望的未来引出了带给人们希望的中国共产党,且这一句的第一个音就运用了F大调的一级主和弦,更增强了这种大调温暖的坚定感,同时隐喻着史诗级英雄人物的出场、史诗般开天辟地的转变。
在《红船》的创作过程中,作曲家孟卫东依据革命历史线索,独具匠心地从《国歌》和《国际歌》的旋律中提取创作素材,将《我有一个梦》的音乐主题贯穿全剧的设计。主题在全剧共出现了三次,当毛泽东看到驱张团的湖南乡亲们饥寒交迫的画面,第一次唱出了《我有一个梦》;李大钊送别刘仁静、张国焘赴上海参加中共一大后,第二次唱出《我有一个梦》;第三次是众党代表、各阶层人民共唱《我有一个梦》,表达了对没有剥削的向往、人民幸福的期盼,从心底呐喊:中国终将站起来,屹立在世界之巅,这个梦必定实现!这三次主题再现的顺序安排是演唱角色以及人数规模上的层层递进,同时也呼应了历史,毛泽东是李大钊的革命传承者,人民是红色血脉坚定的延续者,是革命精神忠实的继承者。(见谱例3)
谱例3
历时四年打造的歌剧《红船》让我们在建党100周年之际重温建党征程,不忘来时路。它不仅体现出中国共产党救人民于水火之中的浓烈情感,更歌颂了伟大的建党精神和“开天辟地、敢为人先;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红船精神。作为一部原创歌剧,《红船》也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剧情发展与场景切换和音乐的衔接等方面出现一些突兀和缺乏连贯性的问题,缺少促进歌剧广泛传播的经典唱段,以及由于人物角色“阳盛阴衰”导致的声部间的不平衡等。尽管如此,歌剧《红船》仍是近年来中国原创歌剧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剧目,其题材的历史性与当代性、时空的多样性与交错性、曲调的民族性与西洋性、合唱的史诗性与主题性都体现出其艺术创新之处,也为中国歌剧史上增添了一抹靓丽的色彩。
红漫天下,船航百年。歌剧《红船》正如它的名字一般,既镌刻了历史,又开创了未来。如今,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的这艘小船已逐渐成长为巨轮,历史的红色血脉漫遍古今,红船必将从南湖岸边驶向永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定会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