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子豪 孙 超
(安徽大学艺术学院,安徽合肥 230601)
传统粮仓是各村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地民众们的一种历史性的共同回忆,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特色。由于中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城镇化步伐加速,各种现代化建筑物拔地而起,大自然在缺少人工干预的时间里快速生态站位,形成新的生态循环,以至于传统粮仓逐渐荒废,对于长期闲置的传统粮仓,虽失去了其功能价值,但它见证了过去存在的地域文明,因此具有不可替代的历史价值。近年,废弃遗产建筑改造成为一大设计热点。对于民众而言,传统建筑遗产是其记忆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民众对于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情感基础和精神诉求。因此,发掘传统粮仓的文化价值并对其进行改造设计是亟须解决的问题,这对社会发展而言具有重大的意义。
传统粮仓属于国有废弃建设用地,而国有废弃建设用地是指已经废弃且仍存在相应建筑的国有土地。随着国家经济腾飞,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变,大批量的国有计划企业倒闭,因此大量的国有传统粮仓闲置荒废,这些粮仓分布偏远且分散,国家政府对于这些废弃粮仓难以进行有效的开发和利用,因为土地管理体制、机制、法制的障碍依然存在,以至于当地民众不能合理利用国有废弃建设用地,因此产生了大量的土地资源浪费。
人居环境是指人类生存居住的环境。随着时间推移,废弃建筑逐渐向废墟转变,逐渐褪去原有光彩,传统粮仓废弃也存在大量残破情况,因年久失修,使人居环境面临困境,对当地民众生活造成严重阻碍和影响。文化生活方面:因皖中村落存在传统粮仓年久失修,传统建筑凋零,场地空间混乱等问题,导致人居环境较差,这加剧当地人口流失状况。因农村民众长期在城市生活,对于乡土故居的文化归属感不强,进而使当地文化特色传承面临后继无人的困境。生态发展方面:皖中村落中传统粮仓废弃已久,随时面临坍塌,这给当地民众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并且会产生大量建筑垃圾。当地民众自发对废弃粮仓进行改造,出现了乱搭乱建等行为,并在农业生产中私自开垦与乱用农药化肥,这都严重破坏了当地的生态环境,降低了当地民众生活环境质量。产业经济方面: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社会生产力逐渐提升,与此同时乡村因人力流失、教育落后、土地荒废等问题导致当地产业严重衰退并失去市场竞争力,进而严重影响了当地民众的经济收入,给当地民众带来生活上的困扰。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多少人向往诗中所描绘的田园生活。而现阶段城市化发展进展迅速,城市民众生活压力骤增,这类人群非常渴望远离城市喧嚣,向往悠闲的乡村生活。与此同时,城市吸纳了大量的农村民众,对他们而言,传统建筑只存在于他们的泛黄褪色的记忆之中,他们对传统建筑有着强烈的精神的诉求。因此,改造传统建筑、发展生态休闲、康养度假、创意民宿等农旅体验,既可以满足游客的精神诉求,同时也可以推动乡村旅游迈向新征程。
民族文化是在特定地域环境背景下形成的,民族文化会深刻地影响到这个民族的审美特性,审美特性一旦固定,整个地区的建筑景观会在日积月累的文化积淀中产生固有的民族特色。
德国在相关法律法规中规定了每块土地的用途,对农业用地及建设性用地进行了非常严格的划分并在空间规划、生态发展、建筑改造等方面进行计划性地重组,正是德国对土地严谨态度与合理规划使该国的人居环境具有一定的可持续性。
传统废弃粮仓改造设计的本质与目标就是为了提升当地民众的人居环境质量,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带动当地民众发家致富。因此我们在传统废弃粮仓改造设计中应立足民族性原则,把当地的优良传统文化和现代设计技术进行有机融合,彻底摆脱乡村改造中千村一面的刻板面貌。
古人云“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地域环境如有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需求就会不同,形成的文化也会有所差异,从而会产生出不同的建筑空间及不同的功能性,其中的代表有:福建土楼、陕西窑洞、徽派建筑、重庆吊脚楼等,可谓是百花齐放。
皖中地区地理位置处于南北交汇处,因皖中地理位置非常优越,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商人必通之地,进而使皖中地区人员流动性变强,外来人口骤增。这些外来移民带来不同地区带来的特色文化与当地文化相互交融,于是便产生了既有南方建筑的内涵又有北方建筑的特点的皖中地域建筑风貌。
不同地域的建筑别具一格,基于地域性原则打造出独有特色的建筑景观,既可以展现其独有魅力,又可以传承当地建筑文化特点,故地域性原则在传统废弃粮仓改造设计中是重中之重。
艺术风格的发展是永无止境的,我们要用动态眼光来看待艺术风格的变化发展。不同时期、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所体现的艺术风格各有千秋,因为艺术家们所处的生长环境,社会阶级不同,所以在创作时习惯和思想的不同都会产生出不同的风格特点。
皖中传统粮仓的建筑艺术风格构成:粮仓建筑非常规整,多为单层建筑,建筑主要以抬梁式及穿斗式的木结构和砖混墙体组合而成。皖中粮仓建筑整体相对江淮普通传统民居而言,粮仓的高度更高,跨度更大,所占用的面积也更为宽阔。皖中传统粮仓的建筑色彩材质构成:粮仓建筑色彩非常淳朴,色彩基调主要以墙面的青砖色和红砖色搭配屋顶青黑色进行协调,整体艺术风格彰显了粮仓建筑的古朴和宁静。
在传统粮仓改造设计过程中应该立足于到当地的建筑艺术风格。既要做到尊重建筑艺术风格,也要立足于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更要平衡现代化发展与文化遗迹的生存空间,才能展现其独有特色。
所谓的地域性补复指的是传统粮仓激活的一种方式,不是否定遗弃旧的,而是通过融入当地的人文历史、经济状况、生态环境等方面,弥补传统粮仓存在的现有缺失不足,使传统粮仓的地域建筑特色、建筑艺术风格、民族历史文化得到传承再生。地域特征具有独特性,其中包含了人文历史、建筑风貌等方面,因此在对其展开改造设计时,必须立足于当地地域文化,对生态环境展开一系列的补充,通过建筑更新,景观绿化等方式来推动传统粮仓景观提升。
皖中传统粮仓改造设计必须要与地域特征进行有机结合,所以在粮仓的修复过程当中,要根据粮仓所在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文风貌等方面,全面的研究其建筑特征,确保传统粮仓在更新激活后得到传承再生并能充分展现出其地域特征。
笔者在皖中肥西聚星传统粮仓设计中,通过使用保留具有当地特色的建筑和建筑肌理的方法。将老旧建筑进行修缮、改造并加以利用,使传统废弃建筑得到传承再生。同时,根据建筑周围景观风貌提升生态环境,秉着就地取材理念,采用本土材料结合现代材料的方式,打造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景观风貌,为当地居民及游者营造出了舒适的并具有独特性的地域风貌。
随着时代更迭,在对传统粮仓开展设计时,一方面应立足于维护其独有的风格特点,以满足当代社会民众对历史和传统文化的精神诉求,另一方面也要紧跟社会潮流,全方位融入现代社会部分功能。传统粮仓赋能,这直接关乎传统粮仓激活再生的可持续性,因此,必须要全方位增添符合当今社会发展的多种功能,这是亟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顾名思义,粮仓的主要功能就是为了储存粮食,这也是其存在的价值,通过对传统粮仓进行改造设计,可以使其摆脱储备粮食的单一功能。在对粮仓进行设计的过程中,需要分析其空间的功能性和维护其独有地域特征,全面地优化升级其空间构成。
笔者对皖中肥西聚星传统粮仓设计进行功能布局时,将内外空间进行连接,充分了利用其空间大的特征。在对空间整体进行规划时,融入艺术手法,将其打造成了文化旅游中心。使其具备了文化展览、住宿办公、农旅体验等功能,满足了社会民众的基本需求。在对空间节点进行设计时,因为传统粮仓是采用的封闭式的建筑,窗户小,采光弱,不符合当代潮流,增加了其采光及通风功能。在对空间细节进行设计时,因为原有木构件被侵蚀,使其功能丧失,所以将原有建筑上的抬梁式及穿斗式构建进行更替,但保留了原有造型,以展现出它的时代符号和历史美感,同时也增添了建筑的展示功能。
对乡土材料的使用应该体现独特的地域特点,在进行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不同的材质、配色、品质的变动对当地民众带来的影响,如竹子、木头等材质多为暖色,暖色会让人产生亲切的感受。青石、砖块颜色较为暗沉,能够传达出安静的氛围感。夯土墙面的厚实能够反映出当地的特征。
笔者对皖中肥西聚星传统粮仓设计进行材料选取时,充分分析皖中传统建筑元素,学习当地建筑的营造思想,以展现出传统粮仓的独有特色。聚星粮仓材料主要以红砖、黑瓦、木构件、深色石板为主,整体建筑风格具有古朴性。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采用保留原有立面和就地取材的方略,结合当地的乡土材料与传统建造工艺,打造出了与周边传统民居相融合建筑景观。与此同时,也根据当地自然环境,保留了当地的特色植物,选取了适宜当地生长的本土植物。最大限度地保持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和地域特色。
荒废的传统粮仓作为村民们的一种历史性的共同回忆,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因素,所以推动当地民俗产业传承和发展是重中之重。在面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俗产业时,要最大限度地保留原有气息并且要合理的置入传统粮仓空间之中,这样既能弘扬发展当地地域文化和民俗产业,也能深刻触动当代民众泛黄褪色的乡土记忆。同时,将传统民俗产业与商业形态相结合,也能有效的反映出当地的产业特点和达到人文与经济双向共生的结果。
笔者将民俗产业置入肥西聚星传统粮仓设计时,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探索挖掘,发现聚星村有美丽乡村示范点称号、刘铭传和张冀牖的事迹等等。同时也发现该地民俗产业发展多年,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桑蚕产业。笔者将这些桑蚕产业置入传统粮仓的空间之中,给游客打造了具有特色的桑蚕养殖、桑酒酿造、缫丝工艺等手工体验空间。
废墟美学很难从功能上加以定义或解释。它不是因为要达到某种目的而存在,而是放任大自然侵占的人为景观环境。“废墟美学”的意义在于利用自然环境的自我修复功能,以低成本的方式改造废弃的传统建筑,放大废弃建筑的时间价值,推动当地的可持续发展。废墟景观作为一种景观形态或景观类型,不仅具有文化遗产价值同时还具有审美价值。其共同点是凋零、破败、荒草丛生等,但却是人们精神情感寄托、审美趋向及文化记忆的体现,是具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实物遗存,所以废墟美学介入传统粮仓设计对构建当地文化自信具有突出意义。
笔者将废墟美学介入肥西聚星传统粮仓设计时,把废墟与现代艺术进行适当结合,对废墟粮仓取舍问题展开一系列讨论,也参考大量优秀案例。将粮仓建筑进行解构和重组,赋予其艺术情感。使原本破损的建筑变成具有艺术价值的艺术品。变成艺术品后,其时间价值就被彻底释放出来,并且也有利于民众对艺术的理解。
图1 皖中传统粮仓改造设计策略思维导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废墟美学在“新”与“旧”的碰撞中诞生,废墟美学也成为现代设计与现代社会的新潮流,与此同时,废弃传统粮仓作为皖中乡村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中立足于地域特征、融入现代功能、结合新旧材料、置入民俗产业、介入废墟美学对皖中废弃粮仓进行改造,这对皖中地区的文化传承、经济发展、环境提升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并且也给当下如火如荼的乡村建设提供了一定理论基础和设计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