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的思考

2022-08-08 06:21练鹏燕吴浩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13期
关键词:品牌建设媒体融合立德树人

练鹏燕 吴浩

摘要:教育类期刊作为社科出版物中的重要类别,具有服务对象相对单一、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承载的责任重等特点。为更好地加强教育类期刊的品牌建设,文章立足党和国家对教育的最新要求和媒体发展背景,分析当前教育类期刊面临的创业创新动能略显不足、内容生产与媒介载体存在一定脱节、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新媒体时代对编辑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升不相匹配等新挑战,认为教育类期刊要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提升期刊质量,以更具适应性和灵活性的方式,提供更符合读者期待和需求的内容,在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深度融合的过程中,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适应新媒体时代对期刊自我变革的新要求,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

关键词: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媒体融合;编辑队伍;立德树人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13-021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教育类期刊是我国社科出版物中的重要类别,具有服务对象相对单一、专业性强、质量要求高、承载的责任重等特点。加强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需要每一位从业者把握新的时代特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增强品牌意识、精品意识,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类期刊。

一、新的时代背景对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提出新要求

(一)党和国家对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新部署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2021年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强调,“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回答好这一重大课题,需要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共同努力,在新的时代条件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品质的学术期刊就是要坚守初心、引领创新,展示高水平研究成果,支持優秀学术人才成长,促进中外学术交流”。期刊作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品牌建设与精品建设已成为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措施,教育类期刊也必须立足新的发展形势和发展要求,打造一批内容原创能力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俱佳、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名刊。

(二)立德树人对教育类期刊内涵发展的新要求

作为社会的一种精神产品,期刊在人们的政治观点、思想意识、道德情操、文化素质等方面都产生着深刻影响。教育类期刊专业性突出,经过同行评审的期刊,展示了教育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是传播创新成果、传承创新思想、引领学科发展、促进学科交流、繁荣创新文化、凝聚学者群体的重要阵地。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直面教育教学一线、服务教育事业发展的教育类报刊,要全面融入教育发展新局,将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作为自身发展的价值取向与使命追求。

(三)新媒体时代教育类期刊对自我变革的新追求

学术期刊内容的变革发展、形式的改革创新等与人民群众精神文明的建设与发展密不可分,与时代的变革与进步密不可分。在媒体的生产方式、传播方式、阅读方式等发生翻天覆地巨大变化的今天,如果继续固执坚持自我固有的原始状态和老一套的经验主义方法,不能跟随时代脉搏及时更新思维、革新方法,那么其结果必然是被受众抛弃、被时代遗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宣传思想工作创新,重点要抓好理念创新、手段创新、基层工作创新,努力以思想认识新飞跃打开工作新局面”。新媒体时代,教育类报刊要打开新局面,承担新使命,实现新发展,选准自我变革的契机,不断在自我革命中实现创新发展。

二、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面临着新挑战

(一)创业创新动能略显不足,过度依赖已有的工作惯性、思维定式,缺乏求新求变的动力

囿于现有的出版技术、出版流程、运营模式等,当下教育类期刊面临着传播速度低、内容密度低、运用效能低等困境,在紧跟时新教育话题、研究成果等方面相对滞后;产品形态较为单一,大多数期刊还是以文字、图片、数据的平面展示为主;在服务读者、服务作者等方面也存在诸多不足[1]。此外,目前很多教育类期刊仍与相关教育行政部门、科研机构进行合作,这有其应然性和必然性。但是在强大的外界资源支撑下,内在求新求变的动能往往仍聚焦于加强既有利益共同体的良好运转,而跳出事业发展的舒适区,基于时代发展、行业领域及自身内涵进行自我结构、自我革新的动能经常被动地居于从属地位。对于这些教育类期刊而言,品牌建设更多地体现为一种被动需求,创品牌很多时候表现为口号式,缺乏系统推进的体制机制,因而也就难以久久为功。

(二)内容生产与媒介载体存在一定脱节,内容处理简单化、同质化,快速优质处理稀缺内容的能力不强

对媒体融合发展的认识和理解还不够全面,局限地将其理解为新媒体平台的建设与维护,而在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流程优化、平台再造等方面缺乏思考与实践。在全链条数字化转型升级,向移动化、智能化方向发展,进行内容精准加工和快速分发、推动学术成果大众普及和应用转化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探索。还有一些期刊片面追求媒介载体的现代化,过于注重以新兴的各类新媒体形式包装打扮,没有认识到内容生产作为“源头活水”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推进品牌化建设过程中,往往出现顾此失彼的难题:埋头生产优质内容,却苦于跟不上时代节奏,没有良好的媒介载体,再优质的内容也很难产生品牌效应;热衷信息技术包装,将工作重心由纸媒形态简单转变为新媒体形态,聚力于技术更新迭代,忽视传统纸媒业态下积累的各类资源对内容生产乃至整个期刊品牌的巨大作用。

(三)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与时代对编辑核心素养要求的提升不相匹配

在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教育实践方面,缺少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教育类期刊从业人员继续教育培训体系尚不完善,部分从业人员求新求变的意识和能力不强。新媒体编辑力量和技术力量还不足以支撑5G时代对期刊发展的新期待。

品牌的建设在于人。但是,当从业者习惯了传统纸媒业态下的工作节奏与方式,并且也能获得不错的收益时,如何才能真正转变其认识,增强他们对转型发展、内涵提升、品牌建设的认同以及为之付出努力的信心与决心?在传统纸媒编辑缺乏新媒体素养、新媒体编辑专业知识与素养亟待强化培养的矛盾困境中,如何搭建齐头并进的阶梯,使得从业者真正成为品牌建设的根基?

上述这些问题,既是教育类期刊在发展中必然会碰到,必须妥善解决的“发展中的问题”,也是教育类期刊推进品牌建设面临的极大挑战。品牌建设是一项系统性工程,唯有剔除影响发展、阻碍创新的因素,才能真正理顺关系、打通渠道、形成机制,为教育类期刊的内涵提升、品牌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三、教育类期刊品牌建设的策略

(一)充分发挥精品期刊在美好生活建设中的作用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物质生活需要到美好生活需要,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水平的提高。除了物质文化生活之外,人民群众在民主、环境、文化、生态等方面都有了新的要求。在推进教育类期刊品牌化建设的实践中,要紧紧围绕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这一关键,将期刊自身发展与精神文明建设、社会文明发展真正结合起来,有效激活精品期刊以文化人的内涵本质。

一要遵循办一流教育类期刊的原则,不断更新理念、创新思路,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抓好期刊质量建设,更好地满足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新期待、新要求。在政治上,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自觉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服务全党全国工作大局;在原则问题上,要旗帜鲜明;在内容上,要明确办刊宗旨,全面准确地发挥教育类期刊的社会功用,发挥各自优势,对工作应有针对性、指导性,对公众应有启发性、教育性。

二要积极探索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学术期刊的转型发展之路,加快转变自身的功能定位,结合在知识引领方面的专业性、权威性、科学性,逐步探索建设智库期刊的成长之路。除了在选题策划上进一步体现前瞻性、建设性和引领性外,还可以依托区域资源,加强与行政部门、高等院校、高端智库之间的合作交流。一方面为自身的智库建设引入更多的外部支持,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主办、承办各类学术活动充分发挥自身的智库优势。

(二)围绕读者需求加强内容建设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教育类期刊品牌化、精品化建设过程中,所谓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要从提高期刊质量出发,以更具適应性和灵活性的方式,提供更符合读者期待和需求的内容。

期刊发展的基石是内容,在传播的实践中,内容生产永远处于整个传媒产业链和价值链中上游位置[2]。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教育类期刊的高质量发展体现在传播功能的进一步增强,作为学者、专家等学术成果的重要展示平台,教育类期刊要能反映当下教育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传播教育领域内最新的研究动态。为促进交流功能的进一步扩大,教育类期刊要能通过互联网、微信公众号等数字化平台为学术研究搭建更为便捷、通畅的交流渠道,促进知识的传递、交流和创新。为进一步深化评价功能,要在组约稿、选稿、用稿、编读往来的过程中,让真正具有创新性、真实性、引领性的研究成果脱颖而出,帮助研究者加深思考、加深研究。为进一步强化引领功能,要通过有选择地刊载某些研究成果,引导学者关注,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要在这四个方面达成教育类期刊的高质量发展,编辑的角色定位需要进一步优化。要做一名话题的设计者,始终关注教育前沿动态,结合社会需求和社会热点,拓展选题思路,进行多视角、深层次地话题开发、设计。要做一名学术的研究者,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了解教育研究领域最前沿的研究动态、最值得关注的研究成果等,始终与作者、读者进行专业对话。要做一名新技术的实践者,面对数字化出版环境,及时了解、学习最新的出版政策、行业发展趋势、新技术等,在体验和实践中,不断适应新平台、新媒介和新的工作方式。要做一名知识传播的服务者,了解作者(读者)需求,做好作者(读者)服务工作;通过组织开展各类专项活动,加强智库建设,进一步发挥好学术期刊的决策咨询作用、学术引领作用。

(三)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科学认识网络传播规律,提高用网治网说明,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推动媒体融合发展、建设全媒体成为我们面临的一项紧迫课题。要运用信息革命成果,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做大做强主流舆论”,“要抓紧做好顶层设计,打造新型传播平台,建成新型主流媒体,扩大主流价值影响力版图,让党的声音传得更开、传得更广、传得更深入”。

作为内容和思想的提供者,教育类期刊必须抓住机遇,在全媒体内容生产方式、全媒体人才队伍建设机制等方面主动求新求变,创新内容的发布形式和发布渠道,从传统覆盖向跨媒体、跨介质、跨形态的传播方式转变[3]。注重向自身擅长产品链领域的延伸,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之间的内容共享,增强传播效果,不断提高期刊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

为实现这一目标,教育类期刊编辑首先要强化产品意识。教育类期刊的受众虽然有局限,但针对这部分受众的服务却可以在新媒体上无限拓展,可以不拘泥于期刊本身的内容,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来拓展内容和服务,做到有话题、有价值、有引领,从而逐步扩大学术期刊在行业或领域内的传播力和影响力。

其次要更新用户观念。在新媒体发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教育类期刊与读者(作者)之间的关系应转向服务者与被服务者的关系,教育类期刊要时刻考虑如何向作者和读者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和更为优质的信息资源。借助新媒体平台,守住读者(作者)、发展读者(作者)、集聚读者(作者),进一步提高期刊出版工作的便捷性、灵活性,进一步增强编读互动的及时性、有效性。

最后要提升专业素养。在内容组织上,转变单一的媒介内容制作、生产、传播的传统思想,不断发展立体的多维思考方式,在“互联网+”的时代,拓展“期刊+”思维,让编辑工作从封闭走向开放;技术掌握上,要逐步提升驾驭新载体、使用新手段的能力,适应不断变化的工作方式,借助新媒体平台,二次开发甚至多次开发原有版面内容,满足读者对多样化内容的期待。

四、结语

随着教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和民族振兴中占有的先导性、基础性和全局性地位不断强化,教育类期刊的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加强教育类期刊质量建设,需要每一位从业者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使命意识,系统梳理品牌发展路径,以更好地适应日新月异的媒体发展环境和教育改革发展的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 蒋保华.赋能与深耕:5G时代教育期刊的转型发展[J].上海教育科研,2020(12):16-20.

[2] 魏金成,辜朵儿. CNN的优势与警示:兼论媒体融合的先驱优势与后发优势[J].新闻爱好者,2022(4):69-71.

[3] 王彬.融媒体时代:电视民生新闻面临的困境与突破[J].新闻传播,2018(10):107-108.

作者简介 练鹏燕,硕士,编辑,江苏教育报刊总社《现代特殊教育》副主编,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编辑出版、新闻写作。吴浩,硕士,编辑,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办公室副主任,研究方向:特殊教育、编辑出版、古代文学。

猜你喜欢
品牌建设媒体融合立德树人
谈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任务
学校体育器材管理自助化
新常态视阈下高校辅导员做好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唯品会的品牌塑造研究
地方广电媒体融合发展中的困境和出路
浅谈电视新闻的创新
实施三三战略 强化内容生产 推进媒体融合
论循证新闻的方法与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