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宇翔 刘登辉 文佳冰 唐湘莲 李勇 黎明 肖雅玲
湖南省儿童医院普外二科,长沙 410007
肠套叠是婴幼儿常见的急腹症,多见于4~10月龄婴儿[1-2]。空气灌肠复位是肠套叠的首选治疗方法,复位成功率达90%以上,但仍有13%~20%的肠套叠患儿治愈后复发[3-5]。肠套叠复发的原因目前尚不完全明了,可能与继发性病理因素(pathological lead points,PLPs)相关,临床对于复发性肠套叠的治疗仍存在争议[5]。本研究旨在总结复发性肠套叠的病因与临床特点,分析肠套叠复发的相关因素,为指导临床诊疗提供参考依据。
以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湖南省儿童医院诊断为肠套叠的6 874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其中男4 354例,女2 520例。纳入标准:①年龄<18岁;经超声检查诊断为肠套叠; ②临床资料完整。排除标准:①外院诊断肠套叠而本院超声未诊断肠套叠、或诊断肠痉挛; ②临床资料不完整。诊断方法及标准:以腹部超声为首选检查方法,如横断面显示“同心圆”或“靶环”征,纵切面呈“套筒”征,则诊断为肠套叠(图1)。本研究经湖南省儿童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KS2022-47)。
图1 肠套叠B超表现 A:横断面:同心圆征; B:纵切面:套筒征Fig.1 Type B ultrasonic performance of intussusception
根据治愈后有无肠套叠复发分为复发组和无
复发组,其中复发组1 376例,无复发组5 498例。根据首次肠套叠发生年龄又分为≤1岁组、1~2岁组(含2岁)、2~3岁组(含3岁)、3~4岁组(含4岁)、4~5岁组(含5岁)、>5岁组。
非手术治疗:空气灌肠为首选非手术方法。采用自动控制压力的结肠注气机,于肛门插入Foley管,注入气体后即见套头部,随压力增加逐渐向盲肠退缩,直至套头完全消失、小肠进气,提示空气灌肠复位成功。适应证:病程不超过48 h,全身情况良好,无明显脱水及电解质紊乱,无明显腹胀和腹膜炎表现者。禁忌证: ①病程超过2 d,全身情况不佳(如严重脱水、精神萎靡、高热或休克等症状); ②严重腹胀,腹部有明显压痛,肌紧张,怀疑腹膜炎; ③反复套叠,高度怀疑或已确诊为继发性肠套叠; ④小肠型肠套叠; ⑤3月龄以下婴儿肠套叠。
手术治疗:包括腹腔镜下脱套术和开腹脱套术。适应证: ①具有非手术疗法禁忌证; ②非手术疗法复位失败; ③小肠套叠; ④继发性肠套叠。
本研究6 874例患儿中,经空气灌肠复位成功6 181例,经手术治疗成功693例。均采取门诊随访,随访时间为1年。
收集患儿入院时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温。询问病史并记录临床症状(呕吐、腹痛、血便/果酱样便)及症状持续时间。入组患儿均行腹部超声检查,确诊肠套叠并明确套头位置,体格检查明确腹部是否可扪及包块。手术患儿根据术中情况,确定是否合并PLPs。
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间年龄、临床症状(呕吐、腹痛、血便/果酱样便)、套头位置、腹部包块及合并PLPs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间性别、发热、症状持续时间等因素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复发组和无复发组肠套叠患儿复发的单因素分析结果Table 1 Single factor comparisons of recurrent with non-recurrent intussusceptions因素例数男性[例(%)]年龄(x±s,岁)症状持续时间(x±s,h)发热[例(%)]呕吐[例(%)]血便/果酱样便[例(%)]腹痛[例(%)]腹部包块[例(%)]套头位置(右下腹)[例(%)]PLPs[例(%)]复发组1 376893(64.9)1.67±1.0428.3±8.7170(14.2)493(35.8)271(19.7)1 336(97.1)383(27.8)1 293(94.0)71(5.2)无复发组5 4983 734(67.9)2.94±1.8327.0±11.5764(13.9)4 458(81.1)2 952(53.7)4 898(89.1)2 754(50.1)4 568(83.1)32(0.6)χ2/t值0.2022.1840.3350.00442.24824.884.98110.4575.859156.23P值0.7650.0210.6171.000<0.001<0.0010.0490.0020.025<0.001 注 PLPs:继发性病理因素
将年龄、呕吐、腹痛、血便/果酱样便、套头位置、腹部包块及合并PLPs等纳入多因素Logistic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4.431,95%CI:1.549~5.167,P<0.001)、呕吐(OR=0.259,95%CI:0.278~0.691,P<0.001)、血便/果酱样便(OR=0.498,95%CI:0.325~0.802,P=0.003)、合并PLPs(OR=3.378,95%CI:2.851~12.071,P<0.001)是肠套叠复发的相关因素(表2)。
表2 肠套叠复发的多因素Logistic分析Table 2 Multivariate Logistic analyses of intussusception recurrence因素β值SE值Wald χ2值OR值OR值95%CIP值年龄 1.5180.24630.4394.4311.549~5.167<0.001呕吐-1.3400.23133.7250.2590.278~0.691<0.001血便/果酱样便-0.7110.2479.1020.4980.325~0.802 0.003合并PLPs 1.2210.30115.7623.3782.851~12.071<0.001 注 PLPs:继发性病理因素
由于在多因素Logistic分析中,呕吐、腹痛、血便/果酱样便、套头位置、腹部包块及合并PLPs等属于分类变量资料,而年龄属于连续变量资料,为了具体分析每个年龄段患儿肠套叠的复发率、手术率、合并PLPs是否存在差异,我们根据首次肠套叠发生年龄,将患儿分为≤1岁组、1~2岁组(含2岁)、2~3岁组(含3岁)、3~4岁组(含4岁)、4~5岁组(含5岁)、>5岁组。不同年龄组肠套叠患儿的复发率、手术率、PLPs人数比例的比较见表3。
表3 不同年龄组肠套叠患儿中复发、手术、合并PLPs人数比较[例(%)]Table 3 Number of cases,recurrence cases,operations and PLPs by age [n(%)]年龄肠套叠例数复发例数手术例数合并PLPs例数≤1岁1 896290(15.3)394(20.7)35(1.8)1~2岁(含2岁)2 019440(21.8)143(7.1)17(0.8)2~3岁(含3岁)1 325303(22.9)57(4.3)7(0.5)3~4岁(含4岁)807194(24.0)34(4.2)7(0.9)4~5岁(含5岁)49798(19.7)28(5.6)6(1.2)>5岁33051(15.5)37(11.2)31(9.4)总计6 8741 376(20.0)693(10.1)103(1.5) 注 PLPs:继发性病理因素
复发性肠套叠在临床中并不少见,早期诊断和治疗对儿外科医生、放射科医生具有挑战,延误诊断和复位可导致严重并发症,因此准确识别肠套叠复发的相关因素对改善患儿预后至关重要。本研究通过分析复发性肠套叠的临床特点以及复发相关因素,总结临床诊治经验。
阵发性腹痛、腹部腊肠样包块及血便/果酱样便是肠套叠的主要临床特征,但并不具特异性,有报道同时具有上述三个症状的患儿人数不到所有肠套叠的25%[6]。不同年龄肠套叠患儿的临床症状也不相同,3岁以上患儿以阵发性腹痛和呕吐为主要临床特征,而小于3岁患儿则更多表现为哭吵、
呕吐和拒食等[2,7]。超声是肠套叠的首选影像学检查项目[8-9]。本研究中所有肠套叠患儿均由超声检查确诊,准确率达100%。
年龄、呕吐、血便/果酱样便、PLPs是肠套叠复发的相关因素。有学者指出,年龄较大的肠套叠患儿合并PLPs概率更高,而合并PLPs因素的肠套叠复发率在5.7%~18.6%[7,10]。同样,Niramis等[11]指出反复发生肠套叠的患儿合并PLPs的风险明显增加。文献指出,复发性肠套叠PLPs包括梅克尔憩室、Peutz-Jeghers综合征、良性息肉、肠重复畸形、淋巴瘤、肠系膜囊肿、肠道血管畸形、过敏性紫癜等,PLPs与肠套叠反复发作显著相关,同时会增加肠套叠患儿手术的可能性[9-10,12-13]。B超检查可发现大部分合并PLPs的肠套叠,而不能经B超检查确定的患儿需进一步行CT或肠镜检查。无复发组的病理继发性肠套叠同样行上述影像学检查,在复位成功后建议行肠镜诊治。经术前确定或高度怀疑PLPs的患儿接受肠镜及手术探查治疗,不仅能解决继发性肠套叠的问题,还能进一步确定病因。因此,反复肠套叠患儿是否合并PLPs,我们可以依据B超、CT、肠镜检查或术后病理进一步判断。
目前对于复发性肠套叠的治疗方式仍存在争议。普遍观点是首次手术治疗后复发首选非手术治疗。虽然文献报道肠套叠手术治疗较空气灌肠治疗复发率更低,但因手术创伤大,家属更愿意选择空气灌肠治疗[14-15]。本研究发现,首次手术无PLPs以及在首次手术中已经去除PLPs因素后再发肠套叠的患儿,首选非手术治疗的效果良好。文献报道,随着年龄增长,肠套叠复发率逐渐降低,但在合并PLPs的肠套叠患儿中,随年龄增长,肠套叠的复发率有上升趋势,大多接受手术治疗,对于年龄>2岁、复发次数≥4次、初发时采用非手术处理、怀疑合并PLPs的复发性肠套叠患儿,建议手术处理[16-17]。目前我们多采用腹腔镜手术,如术中发现肠坏死、穿孔或并发腹膜炎等,需转行开腹手术。我们认为多次复发并非手术指征,更应该关注是否合并PLPs,无PLPs的复发性肠套叠患儿或首次治疗已排除PLPs因素再发肠套叠的患儿应首选非手术治疗,而对于合并PLPs(Peutz-Jeghers综合征、多发肠息肉)的患儿,一旦发现仍需再次手术治疗。
对于肠套叠复发时机,临床并无统一的判定标准[3,12]。Talabi等[18]研究发现约50%的肠套叠复发出现在患儿接受治疗后的48 h以内;Xie等[19]研究发现70%的肠套叠复发发生在治疗后6个月以内。我们的研究发现,53.2%的患儿在治疗后72 h内复发,88.4%的患儿在治疗后1年内复发。有文献指出,年龄>1岁是肠套叠复发的显著危险因素之一[10,20]。另有文献报道1~3岁是肠套叠治疗后复发的高发年龄段[1]。本研究发现,复发组1 376例患儿中,年龄>1岁的有1 086例,复发率为21.8%(1 086/4 978),年龄≤1岁的有290例,复发率为15.3%(290/1 896)。因此,对于年龄>1岁肠套叠患儿应观察疾病的转归情况,警惕肠套叠复发风险。本研究总体复发率为20%,明显高于文献报道的8%~15%,可能与肠套叠治疗方式、患儿肠套叠复位后首次进食时间、样本量有一定关系[9]。5岁以上患儿PLPs比例最高(9.4%),提示5岁以上肠套叠反复复发患儿需警惕PLPs存在,这也与文献报道一致[7,10-11]。
本研究仍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是单中心的回顾性研究,虽然样本量大,但仍存在一定的选择偏倚;其次,部分家属在肠套叠症状缓解后未进一步检查,在外院就诊患儿临床资料、病理结果等难以获取,复发性肠套叠的病因与临床特征的关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文献检索为周宇翔、刘登辉,论文调査设计为周宇翔、刘登辉、文佳冰、唐湘莲,数据收集与分析周宇翔、刘登辉、文佳冰、唐湘莲,论文结果撰写为周宇翔、刘登辉、黎明、李勇,论文讨论分析为黎明、李勇、肖雅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