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娜,王伟,陆莹(通信作者)
无锡市儿童医院儿童康复医学科 (江苏无锡 214023)
小儿神经性流涎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非进行性脑损伤,以中枢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为主要表现,多数患儿伴有不同程度的吞咽、吮吸、咀嚼等障碍,临床表现为伸舌、流涎、张口等,严重影响患儿语言发育及健康成长,为其日后融入和适应社会增加了极大的困难,可降低家庭幸福指数,需尽早给予有效的治疗[1]。既往临床多采取功能训练进行干预,在改善口腔功能障碍方面具有一定效果,但见效较慢,且功能训练对于小儿配合度及依从性具有较高要求,往往难以达到预期治疗目的,需继续探索治疗小儿神经性流涎的有效措施。生物反馈训练为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技术,主要依据操作性条件反射原理达到治疗目的,目前在多个临床科室中均取得了不错的效果。有学者提出,将生物反馈治疗仪应用于小儿神经性流涎的治疗中,通过不同脉宽与频率的电流刺激口腔神经肌肉群,可提高其兴奋性,减少流涎[2]。基于此,本研究旨在探讨生物反馈治疗仪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神经性流涎的临床效果,现报道如下。
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40例神经性流涎患儿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20例。对照组男11例,女9例;年龄1~10岁,平均(5.46±1.23)岁。试验组男8例,女12例;年龄9个月至10岁,平均(5.43±1.20)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患儿家长对本研究知情同意。
纳入标准:符合《诸福棠实用儿科学》[3]中神经性流涎的相关诊断标准;病历资料与临床档案完整。
排除标准:合并癫痫频繁发作、凝血机制障碍、腭裂等疾病;肝、肾功能不全;智力障碍、治疗依从性差;正在接受流涎相关药物治疗;精神状态异常或认知功能障碍,无法正常沟通。
对照组采用功能训练,具体如下。(1)唇功能训练:指导患儿家长吸吮患儿食指,然后洗净患儿双手,让其自己吸吮;引导患儿吸吮空奶嘴,亦可利用吸管进行吸吮练习;指导患儿拢起嘴巴发“呜”声,并进行吹气球、吹哨子等练习,需反复多次有意识地进行训练,以促进患儿局部肌肉收缩运动,改善其吞咽功能。(2)口腔功能训练:使用手指、海绵棒、牙刷、振动器等物品在患儿口腔内的不同位置,以轻柔的力度快速进行按摩。(3)舌运动训练:指导患儿尽量将舌伸到口外,舌尖向上,然后用压舌板压其舌尖,引导其对抗阻力;引导患儿开展舌体左右运动训练、舌尖及舌体向口腔背部升起训练或面颊吸入、舌体卷起、抗阻等运动训练,每个运动尽量保持数秒,然后放松,同时开展咀嚼、吞咽、吹气、吸管吸吮等训练。(4)行为治疗:通过正面强化、自我控制及外部信号刺激等方式提高患儿对流涎的警觉度,增加其吞咽频率,从而减少流涎;家长也需参与其中,及时提醒患儿。(5)姿势控制:加强对患儿头部及躯干的控制,保持其头部处于中线位。(6)面部感知觉刺激:轻轻按摩患儿下颌、唇、舌、软腭、口腔内黏膜及口面部皮肤,使用干湿毛巾交替抹患儿面颊,加强其面部冷热感觉;对患儿下颌关节、咬肌等部位进行敲、压和抵抗运动,牵拉和振动刺激患儿唇肌及舌肌;嘱患儿家长不可随意捏患儿面颊,避免刺激唾液腺,加重流涎。
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生物反馈治疗仪治疗:选择Thought Technolugy Ltd公司生产的生物反馈治疗仪(SA9800型),协助患儿取仰卧位,然后将消毒后的电极放置在其颏下方、面神经颊支位置,设置输出波形为双向方波,波宽为700 ms,输出强度为0~15 mA,频率为30~80 Hz;启动仪器,以患儿面部肌肉有跳动感或自感肌肉强力收缩但无痛感为依据,适当调整电流大小,30 min/次,2次/周。
两组均持续治疗3个月。
(1)临床效果:按照教师流涎分级法(teacher drool salivation,TDS)对两组流涎症状进行分为Ⅰ级(无流涎),Ⅱ级(少量流涎),Ⅲ级(经常流涎,但不成线),Ⅳ级(成线流涎,胸前经常浸湿);按照治疗后两组TDS分级对其进行疗效评估,分为显效(流涎系列症状减轻幅度≥2级,或恢复至患病前状态),有效(流涎系列症状减轻1级),无效(流涎系列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2)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10 min唾液量(在每日17:00左右进行唾液采集,采集前,将室温调节至20 ℃左右,避免患儿受到声、光、味的刺激,指导患儿每隔1 min将自然积聚的唾液吐入量杯内,连续测量10 min唾液量)、流涎频率(流涎频率评分标准,无流涎,计1分;偶尔流涎,计2分;频繁流涎,计3分;持续流涎,计4分)及流涎严重程度(流涎严重程度的评分标准,唇干、无流涎,计1分;仅唇周湿润,计2分;唇与颏部湿润,计3分;流涎浸湿衣服,计4分;手及其接触物件均沾有涎水,计5分)。(3)发育情况:治疗结束后,使用格塞尔婴幼儿发展量表(Gesell developmental schedules,Gesell)评估两组发育情况,内容涉及粗运动(分值为0~100分)、精细运动(分值为0~100分)、语言(分值为0~100分)、社会适应(分值为0~100分)、个人社交(分值为0~100分)5个方面,评分越高表示患儿发育情况越好。
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效果比较
治疗前,两组10 min唾液量、流涎频率及流涎严重程度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10 min唾液量均少于治疗前,流涎频率及流涎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试验组治疗后10 min唾液量少于对照组,流涎频率及流涎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10 min唾液量、流涎频率及流涎严重程度评分比较
治疗后,试验组粗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后Gesell评分比较(分,
流涎属于小儿神经损伤常见并发症,发病率高达30%,患儿唾液无意识地自口腔流出,可引发临床、社会、情感等方面的问题。例如,该病可阻碍患儿语言功能发育,且由于其胸前衣物长时间潮湿,致使颈部皮肤浸泡刺激,产生异味等,进而可导致患儿受到群体排斥,产生孤独、沮丧等负面情绪,严重影响身心健康。因此,采取积极有效的治疗措施对于改善患儿症状、帮助其恢复正常社交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4]。
近年来,临床上常采用功能锻炼治疗神经性流涎患儿。功能锻炼最早起源于20世纪40年代,通过对患儿进行有目的的规律性行为治疗、口腔运动、吸吮锻炼、面部锻炼等训练,可促使口周肌肉松弛,增强口周肌肉的协调性,促进神经肌肉运动,使下颚上抬,上颚下推,进而使患儿闭合口腔,促使其完成吞咽动作,减少流涎发生;同时,功能锻炼可有效改善患儿的咀嚼吞咽功能,减少无意识的吞咽、吸吮、咀嚼等动作,增强患儿口腔运动功能的协调性,进而减轻发音障碍[5]。但该方法较为复杂,对患儿及其家属的配合度有一定的要求,且患儿认知能力较差,应用范围有限。生物反馈治疗仪是一种现代化物理治疗仪器,利用电刺激唤醒暂停的细胞功能,可增强患儿口腔内及咽部括约肌的功能,积极预防肌肉萎缩,提高口周肌肉张力,改善口周肌肉松弛状态,促进舌部进行反射性伸缩,从而可增强患儿嘴唇的闭合能力及下颌的稳定性,抑制流涎[6-7]。本研究结果显示,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试验组10 min唾液量少于对照组,流涎频率及流涎严重程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粗运动、精细运动、语言、社会适应及个人社交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生物反馈治疗仪配合功能训练可明显改善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唾液量,降低流涎频率,改善发育情况;此外,该联合疗法还具有安全性高、不影响患儿后续治疗等优点,可大大提高舒适度,使患儿逐渐适应简单的语言表达与交流,逐渐改善其发育情况[8]。
综上所述,生物反馈治疗仪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神经性流涎的临床效果良好,可明显减少患儿唾液量,降低流涎频率,减轻临床症状,并有助于患儿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