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英基,邹秉坤,王二红
(河南师范大学 旅游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7)
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指出,优秀传统文化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突出优势,必须结合新时代发展条件传承、转化、创新与弘扬.然而,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依然突出,存在着文化异化与资源过度损耗问题.如何通过制度创新和公共服务引领文化与旅游业提质增效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及其影响因素也成为诸多学者关注的热点话题.文化和旅游业均具有内化和外化过程,二者在产业边界上容易产生模糊和重叠现象.这为文化与旅游业交叉渗透与融合发展提供基础[1-3].文化的多样性、真实性及其对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意味着文化与旅游存在着相互渗透、融合发展的天然属性[4].文化具有旅游吸引物的属性,旅游具有文化属性的身份认同[5].文化资源与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要素的交互融合[6]既是文化与旅游的相互赋能,也是文化体验与传承的有效载体.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是保护、传承与弘扬黄河文化,继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之一.需要通过制度创新与机制完善提供优质的发展环境,市场主体多元创新发展,融合效能相互转化,实现文化与旅游高质量融合的产品与服务供给、消费和价值输出[7-8].
制度供给是推动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保障因素[9].制度供给质量能够通过优化约束条件改变管理模式、信息传递方式、资源配置方式来减少交易费用和协调成本[10].完善的适应性制度供给是打破文化和旅游产业边界,优化产业结构,创新产业模式,催生新业态的有力支撑,能够释放市场活力并促进市场机制的发挥,整合文化与旅游资源并高效利用,在融合发展过程中实现资源互补,经验共享,助推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11].文化与旅游的产品、市场、政策等融合发展形成合力是实现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有效途径[12-13].首先需要创新理念、优化政策、监管秩序,积极运用先进科技手段提升产业体系的治理能力现代化;其次要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社会化推动、全民参与、政府规划引导,真正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第三是构建以带状国家文化公园为牵引,以块状国家文化公园为支撑的国家文化公园体系支撑文化旅游产业的高品质发展格局[14].
公共服务对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影响方面,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也是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业融合发展过程,二者在设施功能、服务对象和方式方面存在交叠融合的内在联系[15],通过提供配套的公共服务,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相互赋能,并推动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完善与创新发展.完善的公共服务既能为黄河流域文化保护、传承与弘扬提供叙事空间,也能催生文化旅游新业态、新模式、新动能与新发展[16].随着新公共服务理论演进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发生了深刻变革,公共服务供给质量成为公共组织的重要目标.公共服务供给是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动力资源和内在要求,有助于加速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业的转型升级与深度融合,提升文旅资源的吸引力和消费者的满意度[17-18].
综上所述,制度与公共服务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已有文献从不同视角对此进行了一定程度的研究分析,但鲜有从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其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进行系统渗入研究.本文在已有文献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研究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实证检验,以期为完善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政策提供科学依据.
产业融合最早源于ROSENBERG的技术融合观点[19].随着技术的进步,传统产业之间的界限趋于模糊甚至消失,横向产业之间形成竞争协同的关系从而形成更大的复合经济效应[20].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动态过程,具有系统性和复杂适应性特征.
制度供给是有效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本驱动力量,提供激励、约束与保障机制.制度同要素、技术创新等一样,是决定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绩效的关键因素之一[21].精准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为文化与旅游业的资源、要素、产品与服务融合提供了可靠的行动资源.制度与公共服务的交互作用构成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集成动力,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形成新业态、新模式,实现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与创新发展(见图1).
同技术进步、要素升级是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动力一样,制度创新也逐渐成为产业融合发展的内生驱动力量[22].制度供给的适应性和稳定性既能改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协调控制生产要素配置,也能够调节旅游发展对文化传承的促进作用.制度质量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有直接效应,通过政策信号控制和激励企业行为,促使旅游产业创新利用文化资源、提高效率助推黄河流域文旅融合的高质量发展.制度质量的间接效应主要体现在制度差异会约束区域间的经济互动行为[23].高质量制度供给被视为文化知识溢出的基本动力和加快技术、知识更新、分工细化的保障因素,对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资源转化与融合发展能力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制度质量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是优化区域、产业政策体系,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激发文化与旅游主体的创新活力,实现经济效率和效益的提升,产业结构的优化,同样能够约束市场行为,协调文化资源和旅游资源的利用,并在产业边界的解构和重构之间提供保障.受地区发展程度差异影响,制度质量差异会影响不同地区间的空间溢出效应,为此提出研究假设H1:制动质量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作用,但不同地区由于发展程度差异,其作用程度存在地区异质性特征.
新公共服务理论认为,公共服务供给方式应从政府单独供给转变为由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多方供给方式.公共服务水平提升能够强化人力资本水平积累,扩大内需拉动居民消费,促进劳动力有序流动聚集,合理配置资源从而促进社会经济的高质量发展[24].在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支持下,文化与旅游活动呈现同方向演进趋势.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公共服务内涵与构成存在着交叉重叠,为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行动支持.建设以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为导向的公共服务精准供给体系,促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实现“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的目标,让文化旅游过程成为感悟黄河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从而为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持续的内生动力[25-26].公共基础设施和服务支持是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提高游客满意度、传播、传承和弘扬黄河文化的有效途径,并且公共服务供给也是联结政府、企业、游客和当地居民的桥梁和纽带.公共服务精准供给能够为文化与旅游企业提供优质营商环境,实现交易成本节约,使其在文化产品创新、经营创新和服务质量提升方面提供更多的人力、财力;降低服务盲目性,增强文化与旅游从业主体的政策与市场适应能力,激发文化旅游企业主体创新发展活力.为此,提出研究假设H2:公共服务供给对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
随着制度供给产生的学习效应、规范效应和对制度质量的适应性预期增强,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制度成本将逐渐降低,边际报酬呈递增趋势.作为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行动资源,公共服务供给质量越高,推动文化与旅游企业融合发展动能转换的行动资源更充裕,关键引擎作用也更突出.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需要制度创新作为驱动机制,也离不开公共服务供给作为资源引擎,科学的制度供给与精准的公共服务交互作用能够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提供集成动力与方向引领,通过优质的要素、技术、资本和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供给促进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为此,提出研究假设H3: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供给交互项是推进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集成动力.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了要打造黄河文化旅游带.黄河流域必须打造一条资源高效利用和生态持续改善的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示范带.打造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带,须协调推进文化与旅游产业共同发展,深度挖掘黄河文化内涵,创新文化旅游产品.设计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指标体系,主要包含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情况三个层面,包括文化事业机构数量、文化产业经济效率、旅游产业经济效率、产业结构和资源禀赋内容,详见表1.数据主要来源于2009-2019年《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以及各省份的统计年鉴等.
表1 黄河流域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2.2.1无量纲化处理
2.2.2熵值法计算权重
表2 耦合度与耦合协调度测度标准及类型
2.4.1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耦合度分析
分别测算2009-2019年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水平,结果如图2所示.计算得出2009-2019年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度C,部分结果如表3所示.从计算结果来看,黄河流域九省份文化与旅游的耦合度均值都在0.8以上,根据耦合度类型划分标准可知,其耦合程度已经达到良性耦合的水平,说明各省份文化与旅游的发展具有较高的耦合程度,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程度较高,体现出文化与旅游的双向赋能以及高效整合资源能力.
2.4.2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分析
通过计算D得出2009-2019年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等级,结果如表3和图3所示.从空间维度来看,2009-2013年上游地区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低于中下游地区的平均水平.2010年之前上游地区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均处于失调水平.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平均水平虽然高于上游地区,但只有山西和山东达到勉强协调水平,陕西为轻度失调水平,河南仅为中度失调水平.中下游地区耦合协调水平高于上游地区主要源于很多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坐落在陕西、山西、河南和山东,如西安、洛阳和开封等城市,其文化资源丰富,开发时间较早,国际知名度较高,并且基础设施较完善,交通便利,文化和旅游都能实现快速的发展.很多中下游城市均以旅游业为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使得中下游地区文化和旅游耦合协调度高于上游地区.2013年之后,上游地区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逐渐反超中下游地区.2009-2019年黄河流域文化旅游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均值为12.5%.上游地区中,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和内蒙古文化和旅游的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9.3%,16.4%,12.8%,13.3%,17.6%.中下游地区中,山东的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最低,仅为7.3%;陕西和山西的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4%,8.2%;河南的耦合协调度年均增长率最高,为11.9%.2019年青海、四川、甘肃、内蒙古、陕西、河南和山东的文化与旅游耦合协调度达到优质协调水平,宁夏和山西的耦合协调度达到良好协调水平.
表3 4年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水平
3.1.1模型设置
基于研究目的和理论分析结果,构建如下计量模型进行实证检验.qct,i,t=β0+β1qinst,i,t+β2qpub,i,t+β3qinst,i,t×qpub,i,t+β4qctrls,i,t+εi,t,其中,i表示地区,t表示年份;qct表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为被解释变量;qinst为制度质量,qpub为公共服务变量,qinst×qpub表示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交互项,qctrls表示控制变量,ε为误差项.
3.1.2变量选取与测度
本文的被解释变量是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的高质量发展是一个复杂适应性过程,为此,构建了包括政府支持,文化产业、文化事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的综合指标体系(表4).为消除量纲差异,确保指标具有可比性和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采用极值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无量纲化处理,并运用熵值法确定各指标的权重.
表4 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指标体系
1)制度质量.制度质量是反映政府与市场关系及科学边界的重要指标,是影响市场运行与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借鉴樊纲和王小鲁等人编制的《中国分省份市场化指数报告(2018)》中的相关指标,以及卢现祥和朱迪对中国制度性交易成本的测算方法,使用政府与市场关系、非国有经济的发展、产品市场的发育程度、要素市场的发育程度、市场中介组织的发育和法律制度等指标,用等权重方法计算得出综合指标并取倒数得出最终综合指标作为制度供给的代理变量.
2)公共服务.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过程中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提升、创新公共服务方式,能够以更具适应性的公共服务助推文化和旅游双向赋能和融合发展.公共服务供给是多维度的,选取科学教育、公共卫生与基础医疗、公共交通、信息通讯、环境保护等指标,构建公共服务供给指标.
3)控制变量.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除了受制度质量、公共服务供给影响之外,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创新、信息技术、服务经济和交通便利程度等对其也会产生显著影响.基于此,选取以下控制变量: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NPGDP)作为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代理变量;以各省份有效专利授权数(NPA)作为技术创新的代理变量;以人均邮电业务(NPTS)作为信息资源的代理变量;以各省份第三产业增加值(NTIA)作为服务经济的代理变量;以各省份出租车数量(NTAXI)作为交通便利程度的代理变量.
3.1.3数据来源
基于数据的可得性、连续性原则,选择黄河流域各省份2009-2019年的面板数据为样本.数据主要来源于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旅游统计年鉴》《第三产业统计年鉴》及各省份统计年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3.2.1总体回归分析
基于Hausman 检验结果,采用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回归分析,分析软件为Stata 16.0.结果见表5.列(1)和列(2)分别将制度质量和公共服务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制度质量的回归结果系数为正,但不显著;公共服务的回归系数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列(3)将制度供给和公共服务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回归系数均为正值,制度质量在10%水平上显著,公共服务在1%水平上显著.这表明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能够促进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提高.列(4)将制度质量、公共服务以及二者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系统检验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回归系数均在1%显著水平上为正值,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以上分析过程均加入了控制变量.回归分析结果验证了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二者交互作用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具有正向促进作用的研究假设.
表5 总体回归分析结果
3.2.2分地区回归分析
在空间上,黄河流域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区域.由于中游地区与下游地区都只包含两个省份,根据上文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的测量结果显示,河南与山东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没有显著差别,为避免严重共线性,通过对黄河上游地区与中下游地区进行对比研究,深入分析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其交互项对黄河流域不同区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差异.对黄河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分别进行固定效应模型估计,结果见表6的列(1)和列(2).
制度质量对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作用程度存在着地区差异,对中下游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在5%显著水平上呈正向作用,对上游地区的回归系数不显著.这也印证了已有研究.制度质量存在着地区异质性特征.中下游地区拥有更加规范有序的市场秩序,有助于形成开放、公平、竞争、法治的营商环境,对经济效益与可持续发展产生更加积极的影响.公共服务对上游地区和中下游地区的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均在1%显著水平上呈正向影响.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交互项对上游地区在5%显著水平上具有正向促进作用,对中下游地区的影响为正但不显著.这表明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交互项对上游地区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的促进效用相对较强,而对中下游地区的促进作用相对较弱.
3.2.3内生性检验
为降低双向因果关系和变量缺失导致的内生性问题,选择工具变量法进一步检验.将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二者交互项视为内生变量,将各控制变量视为外生变量,用内生变量滞后一阶、二阶项作为工具变量.总体估计结果见表6的列(3)和列(4).列(3)是将制度质量和公共服务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列(4)是将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其交互项作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的结果.
由表6列(3)可知,制度质量和公共服务对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影响系数分别在5%和1%水平上显著为正.这表明总体回归结果具有稳健性,说明制度质量、公共服务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表6中列(4)的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其交互项的显著水平也与前文结果保持一致,印证了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二者交互作用均能正向促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假设.在使用工具变量法进行回归分析过程中,所选工具变量均通过了识别不足、弱工具变量和过度识别的检验.选取的工具变量有效.
表6 分地区回归及工具变量法回归结果
本文从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构成和制度质量、公共服务与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关系进行文献梳理,在对制度质量、公共服务及二者交互作用影响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的理论分析基础上,运用耦合协调模型测算了2009-2019年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质量,并对理论分析进行了实证检验,得出以下初步结论:一是黄河流域各省份文化、旅游发展水平整体呈波动上升趋势,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总体呈上升趋势,但存在一定的空间异质性特征.二是制度质量和公共服务是构成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提升行动逻辑框架的关键因素.其中,制度质量是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公共服务是重要的行动资源.三是制度质量对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作用存在着地区差异性特征.对上游地区的作用并未充分显现,但对下游地区文旅融合发展质量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四是制度质量与公共服务的交互作用能够显著促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质量,成为其集成动力.
上述结论有助于全面理解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内涵及构成,对如何通过优化制度质量和公共服务供给促进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政策意涵.第一,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需结合各地资源禀赋等实际情况,积极引导区域协同合作,制度结构因地制宜,公共服务协同联动,构建战略互信与深度合作机制,结合各地区的区位优势、资源禀赋,传播、传承、弘扬黄河文化,讲好黄河故事.第二,将制度质量提升和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作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驱动力量和行动资源,优化制度的激励、约束和保障机制,精准供给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建构高效整合资源、技术能力共享、融合观念坚定的驱动体系.第三,构建制度化公共服务供给体系和公共服务精准化制度创新体系相互集成的长效机制,为黄河流域文旅融合发展提供集成动力,推动黄河流域文化与旅游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而实现黄河流域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