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现成 皇 潇 郑小玉
1.广州大学体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2.湖南文理学院体育学院,湖南 常德 415000
文章以“武术”为主题,进行相关研究的CNKI跨库检索相关研究文献6.04万篇(检索时间截至2021-12-04,17:24分),其中期刊论文达到3.31万篇。具体研究数量趋势见图 1。从图中我们能够看出关于武术的研究文献,起始于1991年且从1991年的129篇逐年成倍数增长(几乎是成10倍数增长),到2015年达到最高峰值(3838篇)。其主要原因与国家倡导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关系(见图1)。
图1 与武术相关的研究文献数量年度变化趋势
研究基于研究文献主要主题和次要主题的获取情况,筛除存在重复性标题和部分作者会议与发表论文同名的文献,在所检索的文献中选取4.3145万篇作为重点分析文献(期刊论文3.31万、学位论文0.54万、会议论文0.2737万、报纸0.1908万),其中根据相关主题和文献来源情况的数据分布分别见图2和图3。
图2 与武术相关研究主要主题词频分布情况
图3 与武术相关研究次要主题词频分布情况
图2的相关研究主要主题词频文献计量分析结果表明:与“武术”研究相关的主题词,按照数量高低,依次为:武术教学(2084次)、传统武术(1877次)、武术套路(1222次)、武术文化(1083次)、中国武术(924次)、武术散打(830次)、太极拳(705次)、martial arts(686次)、武术运动(641次)、高校武术教学(573次)、竞技武术(479次)、普通高校(459次)、武术教育(447次)、高校武术(427次)、中小学(420次)、竞技武术套路(412次)、民族传统体育(404次)、形意拳(336次)、非物质文化遗产(334次)、武术运动员(326次)、对策研究(325次)、武术课程(304次)、少林武术(300次)、河南省(295次)、武术套路运动员(295次)、武术发展(290次)、武当山(290次)、无武术课(278次)、中国传统武术(257次)、武术比赛(243次)、传承与发展(233次)、跆拳道(231次)、教学中的应用(230次)、现状及对策(223次)、传统武术文化(223次)、武术协会(222次)、武术段位制(221次)、武当武术(211次)、现状与对策(210次)、李小龙(188次)等。对这些相关主题词的进一步梳理,其内容结构体系便十分清晰,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1)学科体系上,主要涉及竞技体育(竞技武术、武术运动员)、学校体育(主要关注高校和中小学的武术教学与武术课程开设情况,其中教学内容主要关注武术套路、武术散打和传统武术,教育层次方面以高校武术教学为主,中小学武术教学为辅)和社会体育(现代体育如跆拳道、武术协会、民族传统体育如武术文化、中国武术、太极拳、形意拳、少林武术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协调发展;(2)地域空间上,主要以河南省和武当山的武术研究为主。(3)理论与实践上,重视现状与对策研究(对策研究325次+现状及对策23次+现状与对策研究210次=758次)。(4)在武术传承人物上,主要聚焦以李小龙为代表的武术人士。上述研究成果研究内容及数量的时空分布充分说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问题以及民族传统体育如何走进课堂教学,成为当前我国武术运动发展与推广研究的重点。如刘文武(2021)在《武术专业人才培养技能教育改革:制度屏障与跨越路径》研究中得出‘专项化’是武术专业技能教育改革难以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制度屏障,提出调整师资分组、改变学生分班、改革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的跨越武术专业技能教育改革制度屏障的具体路径。因此,图2基本能够反应当前我国武术研究的关注点。图3的次要主题词频文献计量结果显示:武术运动、传统武术、竞技武术、武术教学、武术界、习武者、martial arts、武术协会、武术文化、武术家、武术教师、武术课程、少林武术、散打比赛、中国武术、中国传统文化、武术运动员、武术爱好者、习练者、技击者、武术队、传统武术文化、形意拳、八卦掌、中国传统武术等内容。这也进一步说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的习练与传承以及武术进校园成为当前学界研究的重点。
以学科交叉和文献来源的期刊情况进行图谱学分析,其结果如图4和图5所示:
图4 与武术相关研究所涉及的学科情况分析图
图5 与武术相关文献的来源期刊分布图
依照图4并结合一级学科的分类,发现与“武术”有关的研究文献涉及的学科,依然是“体育学”占据绝对优势,然后是教育学(包括学前教育学、初等教育学、高等教育学、教育理论与教育管理)、文学(中国文学)、历史学(人物传记)、政治学(中国政治与国际政治)、医学(中医学、外科学、特种医学)、计算机、传播学(新闻与传播)、艺术学(美术书法与舞蹈、音乐舞蹈、戏剧电影与电视艺术)、人文地理学(旅游)等共计10大学科。
同时,图5的重点文献来源期刊分析显示,其主要来源于《武术研究》(占比发文总量的16.86%)、《中华武术》(占比发文总量的16.51%)、《武当》(占比发文总量的10.62%)和《搏击》(占比发文总量的6.9%)等四大刊物,其发文量达到总量的50.89%,超过半壁江山。这与文章的内容与刊物办刊的宗旨基本保持了一致性。与武术相关的文章,在体育核心期刊上发表的数量还比较少(其中体育文化导刊为2.9%;武汉体育学院学报为1.93%;北京体育大学学报为1.68%;上海体育学院学报为1.37%;成都体育学院学报为1.33%;山东体育学院学报为1.12%,沈阳体育学院学报为1.03%),这从另一角度也说明了“武术”研究虽然数量庞大,但在研究质量和深度上还有很大空间。上述数据进一步揭示了一种现象:与武术有关的研究十分活跃且成果比较多,但是研究质量还有很大提升空间,以体育学为主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成为武术研究的主要趋势。
从作者及其工作单位来源的图谱特征进行分析,其结果如图6所示:
图6 作者发文数量及其工作单位来源情况分布
图6显示:我国“武术”方面的研究,主要以武汉体育学院(王岗、孙健)、上海体育学院(郭玉成、刘同为、李守培、虞定海、戴国斌、刘文武)、华东师范大学(杨建营)、浙江大学(林小美)、首都体育学院(张长念)、河南大学(洪浩)、上海市体育局(赵光圣、邱丕相)、成都体育学院(陈振勇)、苏州大学(王国志、李龙)、湖北大学(蔡仲林)、南京师范大学(吉灿忠)、天津体育学院(杨祥全、丁保玉、解乒乒)、沈阳体育学院(蔡宝忠)、湖南师范大学(马文友)、郑州大学(侯胜川)、山东师范大学(李成银)、浙江中医药大学(朱东)和杭州师范大学(周伟良)等,文章发表数量37~182篇之间,研究单位具有3人以上发文的机构主要有上海体育学院和天津体育学院。这说研究者的研究方向相对稳定,但研究团队相对较少,大多数处于单打独斗的状态。
从研究机构(单位)发文数量及其项目基金来源的统计分析,结果如图5和表1所示:
表1 作者发文署基金来源情况统计一栏表
图7 文献单位来源及发文数量情况分布趋势
武术的价值推崇是推广武术运动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引起学者关注问题的导源,解决是什么的问题。刘健(2021)等认为,武术影视、武术舞台表演和武术国际赛事举办,对于拓宽国家交流渠道、营造国家良好形象、坚定文化自信、树立国际威望等方面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张焕焕(2019)认为,孔子学院是传播中华武术,增进世界了解中国,形成友好关系的重要渠道。刘丽芳; 杜建斌(2021)等人从观物比德的视角,提出习武可以推动人们对自然物品性的肯定与向往,实现自身的道德化育,其课堂化可以培养学生的道德人格,文化自信和审美能力,达到增进社会健康体认"超我"的精神气质(刘雪朋,李秋燕,2020)。张震(2020)认为,武术的教育价值在于塑造整体的人、具体的人和自我超越的人,促进知行合一,推动身心并健,达到身体锻炼与人格培养完美结合之功效。张怀雨(2020)认为,救国强种、克己复礼、塑造完人是承载武术教育思想的三个着力点,强化尚武精神和民族血性,是国家弘扬民族精神的需要;注重武德、武礼等传统武术教育思想的培育,是构建“德治”社会的需要;增强“文化坚守”对公民的教育引导作用,是培养合格公民的需要。张征(2021)认为,弘扬尚武精神、传承武术文化、发展武术事业是增强民族自信、建设体育强国的必然要求,并倡导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全局认识尚武精神。总体来看,武术的价值研究主要体现在个人——社会——国家三个维度上。个人层面:“精气神”“强体魄” ;国家层面:“以德治国”“国家形象”“民族复兴”;社会层面:遵纪守法的爱国公民。但是从与武术运动推广关联性领域的关系研究还处于松散状态,对武术运动推广的价值研究还需要进一步凝练与提升。
图5和表1表明:武术方面的研究不仅得到国家和省部级基金的大力资助,而且研究的单位也大多为体育专业院校或重点大学的体育院系,其中上海体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武汉体育学院和成都体育学院等四大体育院校对武术方面的研究,处于全国领先地位。但从政府投入与高质量成果产出的比例来看,明显呈现出投入高于产出,成果引用转化低的现象。
有人认为,活动空间、统一技术标准、高水平武术教练员、国家经费支持等方面的缺位是影响峨眉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要因素(王梦粤,2021)。也有人认为,影响青少年武术运动开展的因素主要是学校领导、武术教师对武术课的不够重视、青少年的武术价值认知模糊、武术课程开设不到位、教师教学手段陈旧,不能满足学生个性化发展需求、习武动机不足,以及跆拳道等外来项目的涌入等(郦悦晨,2010)。还有人认为,武术界推广目标不一致;武术拳种、流派多;武术动作结构复杂多变,练习难度大;武术的科学研究比较落后;体会武术内涵和魅力难度大以及国外武技的竞争、外来体育文化、奥林匹克体育文化等,是影响武术推广与重要因素(陈丽,2011).另有研究认为,武术项目本身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和学校教育因素是影响其发展的重要因素。最终导致传统武术陷入到“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 传统失真”的感概状态(武冬,2008)。段坤(2017)认为,新型娱乐设施的挤压;武术神秘感的消极作用;现代传媒的扩大化宣传;领导、家长、教师的不重视;武术段位的运动员化;项目多且难等影响着武术的推广与发展。上述观点,都强调了外来体育文化对青少年武术学习的冲击和武术本身的复杂多变性,学习难度大,学习动机不强等主客观因素,但如何从“青少年”这一群体本身出发,讲好“中国传统武术文化”故事,提高青少年习武动机和心理韧性的研究,还处于不足状态。
策略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或路径。武术运动的推广与发展,武冬(2008)认为,要克服当前竞技优先,传统冷落、传而不统、统而不全、名实不符, 传统失真的武术发展困境就必须整合传统武术拳种,走段位制模式、竞赛模式(赛制模式、传统武术讨论竞赛方法)、竞技武术支持模式、走向学生的学校发展模式。段坤(2017)认为,把武术纳入完善的正规教育体系,加强武德建设,注重套路运动与技击运动有效结合,重视科学理论引入。冯建强(2014)认为,抓竞技武术赛事创新,修改竞技武术赛事比赛规则, 使武术更加具有观赏性;创新竞技武术赛事的比赛内容, 使竞技内容更加贴近大众,抓武术赛事文化建设和品牌建设是推进武术文化广泛传播,增进武术价值认同的重要方式。龚茂富(2009)针对我国武术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重竞技轻传统、武术普及与传承滞后、缺失系统国际推广等问题,提出转移武术发展战略重心,加大武术套路改革和国际推广力等策略。刘永祥(2009)等人提出,在全民健身活动中积极融入南少林武术运动,加强闽台南少林武术文化交流,推进武术社会化进程等发展路径。夏俊彪和程传银(2010)针对大量民办武校关门,传统武术传承中的“术与学”脱节和改革缓慢,难以满足现代健身需要的现象,提出“重视武术文化内涵的引导、简化技术动作, 减少套路内容、打造武术品牌、完善段位考核制度”等举措。总的看来,学界基本达成了共识:要推广和发展中华传统武术就必须处理好传承与发展的关系,做好武术的创新发展,简化技术动作,解决武术套路复杂,难度大的问题,推进武术成为全民健身和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体系。但对武术套路的简化、娱乐化和健身化之间的关系探索以及建构科学的理论评价体系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尤其是传统武术中的精神价值传承还需深度挖掘,而不是简单的迎合时尚,否则就会失去原有的根,失去民族传统文化的自信。
源于多部门关于印发《武术产业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通知,对我国传统武术传承与推广方面的研究,进行学术史梳理,可以看出,武术研究成果数量多,高质量成果数量少;普通刊物发文多,核心刊物发文少;政府基金投入多,成果转化效益少;研究者成果相对集中,但研究团队少;体育学科研究多,交叉学科研究少;现状描述多,理论深挖少。研究内容上关注到了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习武的青少年越来越少”,并聚焦于青少年武术学习、武术进校园以及影响武术推广的因素等,但存在着研究对象重复泛化,理论研究深度不足的问题。因此,武术产业化发展的道路还任道重远,加大武术研究成果的有效转化不仅需要国家投入,更需要建构个人——社会——国家三维体系的科学评价体系,推进传统武术的创新改革,提升社会尚武精神,真正将传统武术的精神价值融合于社会治理和人的培养中来,使得传统武术在发展与创新中更好地服务于全民健身,达到健全人格,培养青少年社会心理韧性,最终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