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视台新闻网对华报道中的中国形象研究

2022-08-06 11:44李雪连
教育文化论坛 2022年4期
关键词:爱沙尼亚新闻网广播电台

洪 云,李雪连

(1.贵州大学 国际交流与合作处,贵州 贵阳 550025;2.贵州大学 外国语学院,贵州 贵阳 550025)

国家形象指的是国内外民众对该国的各项活动及成果的总体评价和认定[1],良好的国家形象对扩大国家在国际交往中的影响力具有重要作用。我国在2013年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2]。但也有国家对该倡议持怀疑态度,采取观望姿态;某些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存在误解,甚至在新闻报道中进行刻意歪曲。要进一步拓展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合作,实现发展与共赢,中国在这些国家构建的形象极为重要。

爱沙尼亚共和国是波罗的海三国中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沟通北欧及波罗的海国家与中东欧、西欧国家的海陆交通要道,曾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现在是“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参与国[3]。中爱两国自建交以来,双边关系发展迅速,“一带一路”倡议实施后,两国关系进一步深化,在多层次的合作框架下获得了全面发展[4]。作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中国—中东欧“16+1”合作国家,中爱两国的合作在政治、经贸和文化上取得了丰硕成果:政治上,双方政府间保持着密切联系;经济上,中爱双边贸易合作日渐频繁,双方利用爱沙尼亚的区位优势开展经贸合作,两国经济合作向基础设施建设、物流和投资领域进一步深化;文化交流上,自建交以来,中爱文化交流就是其中最为活跃的因素,两国政府部门之间签订了多个文化合作协定,有力地推动了双边合作的发展[4]。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ERR)是爱沙尼亚主流媒体之一,由政府提供资金运营,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政府的观点与态度,其旗下同名的新闻网站是爱沙尼亚民众获得新闻资讯、了解国内外热点事件的重要渠道[5]。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对于“一带一路”的报道,无疑对该倡议在爱沙尼亚的传播和中国国家形象在该国的构建具有很强的引导性。本文选取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2014年1月1日至2020年12月31日的涉华英文报道作为研究对象,对报道内容进行分析与梳理,探究其中对中国国家形象的认知和建构,以期为中国在爱沙尼亚和波罗的海区域塑造积极、正面的国家形象提出可行性建议。

一、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涉华报道分析

1.报道数量分析

为了解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爱沙尼亚主流媒体塑造的中国形象,本文通过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利用该网站的关键词检索功能,输入“China”“Chinese”等关键词,经过整理后共搜集到有效涉华报道491篇。每年的具体报道数量见图1。

图1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涉华报道分布

如图1所示,在2014年到2020年的涉华报道中,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对中国一直保持着较高的关注度,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涉华报道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特别是2020年,涉华报道数量激增。

2.报道倾向性分析

报道倾向性客观地存在于新闻报道中,体现在新闻内容本身以及报道者所持的观点与态度上。本文将所搜集的新闻报道划分为正面报道、中性报道以及负面报道三大类。中国学者陆映波认为,正面报道可以定义为能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产生好感和正面理解的报道;中性报道指的是客观公正地描述新闻事件,且不会使读者产生负面联想的报道;负面报道则一般指的是让读者对报道事物产生误解、负面印象的报道[6]。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涉华报道倾向如图2所示。

图2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涉华报道倾向

从图2可见,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2014年至2020年的涉华报道,整体上以中性报道为主,但也有部分负面报道。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人权、民主等政治层面,体现了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对中国形象的误解甚至歪曲。

3.报道议题分布

新闻按照主题和内容划分,主要可以分为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法律新闻、军事新闻、科技新闻、文化与教育新闻、体育新闻、社会新闻等。本文所收集到的491篇涉华报道主要涉及政治、经济、社会、军事、文教、新冠疫情等主题。报道议题分布所占比例见图3。

图3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涉华报道议题分布

由图3可见,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对中国的报道重心集中于政治、经济领域,两者总数量占比超过60.0%。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政治地位显著提高。与此同时,中爱两国在经济上的合作日益密切,两国政府间的相互访问也日益增多。因此,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在报道中国时多侧重政治、经济领域,既体现了爱沙尼亚民众的关注焦点,同时也反映了爱沙尼亚国内的现实需求。报道议题占比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之后的,则是与新冠疫情有关的涉华报道。该类报道主要集中在2020年,占比高达13.4%,表明了爱沙尼亚国内对中国疫情的高度关注。与此同时,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对中国的社会、文化、教育、军事等方面也表现出较高的关注度。

二、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构建的中国形象

如图3所示,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的涉华报道主要集中于政治、经济、社会、文教、军事与新冠疫情六个领域,报道数量占总报道的90.0%以上。基于这一数据,本文将重点分析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构建的中国政治形象、经济形象、社会形象、文化与教育形象、军事形象以及新冠疫情中的中国形象。

1.涉华报道中呈现的中国政治形象

政治类涉华报道共有155篇,其中正面报道11篇,占总数量的7.1%;中性报道93篇,占总数量的60.0%;负面报道51篇,占总数量的32.9%。政治类涉华报道虽然整体上以中性为主,但负面报道的占比却高达1/3以上。

一方面,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展现了中国积极外交的大国形象。中爱两国政府高层多次相互进行政治访问,磋商两国在经济、科技等领域的合作事宜,中国期待与爱沙尼亚展开多方面合作。如在《爱沙尼亚外交部部长前往中国与中方外长会晤》(EstonianForeignMinisterinChina,MeetsCounterpart)一文中,爱沙尼亚时任外交部部长彭图斯·罗西曼努斯与中国外交部部长王毅举行会晤,双方都提到“两国关系很好”[7],爱方随行工作人员评论道:“中国仍在快速发展,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7]又如,在《拉塔斯:中爱双方合作空间巨大》(Ratas:CooperationbetweenEstonia,ChinaHasGreatPotential)一文中,时任爱沙尼亚总理的于里·拉塔斯访问中国时表示,“中爱双方的经济合作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密切”[8];同时,拉塔斯也为“近年来两国关系的蓬勃发展由衷地感到高兴”[8]。此类报道为中国塑造了友好开放的政治形象。

另一方面,受美国与西方影响,出于文化、意识形态等方面的差异,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也有相当一部分负面的政治类涉华报道。香港问题、台湾问题、新疆问题皆是此类负面报道关注的焦点。香港、台湾、新疆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但国内分裂势力以及国外反动势力一直在蠢蠢欲动,中国政府为维护主权完整而采取的各项措施被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抹黑为专制独裁、枉顾人民意愿的行径。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在报道上述问题时,同样存在偏见与曲解。如《受波罗的海人民启发,香港抗议者以人链形式发声》(HongKongProtesterstoCreateHumanChainInspiredbyBalticWay)一文,将抗议者以及被逮捕的暴徒描写成受害者和需要国际社会帮助的弱势群体,并未提及反中乱港分子的种种暴行[9]。在不了解中国国情、中国制度、事件真相的情况下,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多次报道中国的人权及自由问题,认为中国在人权以及民主上存在严重缺陷,没有新闻自由,更没有网络自由。这些负面报道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形象造成了极为恶劣的影响。

2.涉华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经济形象

经济类涉华报道总数量为151篇,在数量上仅次于政治类涉华报道。其中,正面报道数量为8篇,占比为5.3%;中性报道137篇,占比为90.7%;负面报道6篇,占比为4.0%。正面报道和中性报道都多于负面报道。

自1978年以来,中国GDP持续增长,经济跨越式发展,如今已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的经济类涉华报道反映了中国经济的蒸蒸日上以及中国经济对世界的影响力。爱沙尼亚积极寻求与中国在经济领域开展合作,其旅游、农产品、运输等行业与中国市场联系紧密。如《中国基金准备为塔林-赫尔辛基隧道投资150亿欧元》(ChineseFundPreparedtoInvest15BillioninTallinn-HelsinkiTunnel)一文报道:“中国点石基金准备向建设连接爱沙尼亚首都塔林和芬兰首都赫尔辛基的海底隧道项目投资150亿欧元。”“点石基金计划通过中国的‘一带一路’基础设施项目为该隧道提供资金。”[10]《中国包裹狂潮没有任何结束迹象》(ChinesePackageFloodShowsNoSignsofEnding)一文提到,圣诞节前,爱沙尼亚民众通过电商从中国大量购买商品,来自中国的包裹络绎不绝[11]。这些报道都表明,中国与爱沙尼亚的经济合作关系十分紧密,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肯定了中爱两国之间友好的经济合作与互惠互利关系。

爱沙尼亚国内对中国在爱沙尼亚的投资存在不同看法,经济类负面报道主要集中于对中国投资目的的质疑上。《“三海倡议”将加强东欧国家之间的合作》(ThreeSeasInitiativeWillIncreaseCooperationBetweenEasternCountries)一文引用了所谓专业人士的判断,称“这是中国试图提高其在世界影响力的方式之一”[12]。中国的对外投资在一些爱沙尼亚人眼里,变成了为扩大自身影响力而实施的战略布局,是中国野心的证明。尽管中国一再声明,中国奉行和平崛起战略,没有称霸世界的野心,但国外仍有不少声音怀疑中国投资的目的。

3.涉华报道中呈现的中国社会形象

社会类涉华报道的总数量为38篇,其中正面报道仅有1篇;中性报道为27篇,占比为71.1%;负面报道为10篇,占比为26.3%。该类报道虽然整体上以中性报道为主,但负面报道占比也较大。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对中国社会的报道涵盖多个方面:《居住在塔林的一名中国男子将2万口罩寄往中国》(ChineseManIivinginTallinnSends20,000MaskstoChina)一文,讲述了一位在爱沙尼亚工作的中国籍男性在新冠疫情期间中国口罩紧缺时,自行购买2万个口罩寄往中国,以帮助祖国度过艰难时期[13]。这篇报道表现了中国人民团结一致的爱国精神。《经合组织:爱沙尼亚民众仍缺乏储蓄》(OECD:EstoniansContinuetoBePoorSavers)介绍了中国民众储蓄金额居世界前列的情况[14]。这些中性以及正面的社会类涉华报道,从多层面展现了中国社会。

负面报道中最大的焦点为毒品问题。《新合成药物呋喃基芬太尼被列入禁用物质清单》(NewSyntheticDrugFuranylfentanylAddedtoIistofBannedSubstances)报道:“呋喃基芬太尼,一种中国生产的芬太尼合成类似物,自5月以来在爱沙尼亚的吸毒者中引发了一波过量用药的浪潮。”[15]《最新发布的联合国毒品报告称,爱沙尼亚因毒品死亡人数在世界排名第五》(NewlyReleasedUNDrugReportSaysEstonia5thinWorldDrug-RelatedDeaths)报道,“呋喃基芬太尼”是导致爱沙尼亚吸毒者死亡的罪魁祸首之一[16]。此类报道对中国的国际形象损害极大。

4.涉华报道中呈现的中国文化与教育形象

关于中国的文化与教育类新闻报道共有26篇,其中正面报道4篇,占总数量的15.4%;中性报道22篇,占总数量的84.6%。负面报道为零。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的涉华文教类新闻报道,塑造了一个积极对外开展文化交流的中国形象,呈现了中国悠久的历史文化与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比如,《两名汉语教师将于今年秋天在库雷萨雷开始工作》(TwoTeachersofChinesetoStartWorkinKuressaareinAutumnThisYear)中,报道了两名来自孔子学院的中国教师将前往库雷萨雷教授中学生中文[17];《画廊:塔林开展中国新年庆祝活动》(Gallery:ChineseNewYearCelebratedinTallinn)报道了2020年在塔林的自由广场开展的中国新年庆祝活动,其中提到参观者有机会品尝中国美食,并且看到中国传统新年庆祝活动舞龙灯和舞狮子[18];《中国举行波罗的海音乐节》(BalticMusicFestivalinChina)报道:“中国首个介绍爱沙尼亚、拉脱维亚和立陶宛音乐的音乐节将于本周六开幕,为期一个月。”[19]这些报道呈现出中国文化具有包容性、多样性且兼收并蓄的特点。

5.涉华报道中呈现的中国军事形象

军事类涉华报道共有7篇,其中正面报道1篇,占比为14.3%;中性报道4篇,占比为57.1%;负面报道2篇,占比为28.6%。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的关注重心主要放在中美与中俄的军事关系上。鉴于领土争端等历史原因,爱沙尼亚与俄罗斯的军事关系一直处于紧张状态,因此,爱沙尼亚特别关注中俄两国之间进行的军事演习与合作。《中俄在波罗的海的海军军演开始》(Russian-ChineseNavyExerciseinBalticSeaBegins)一文表示,中俄首次在波罗的海举行联合军事演习,波罗的海三国与波兰对俄罗斯此举感到担心[20]。整体上来说,军事类涉华报道中展现的倾向是中美军事矛盾突出,而中俄之间则是军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

6.新冠疫情报道中的中国国际形象

关于新冠疫情的涉华报道共有66篇,其中正面报道9遍,占总数量的13.6%;中性报道52篇,占总数量的78.8%;负面报道5篇,占总数量的7.6%。正面报道与中性报道为主旋律,负面报道较少。

自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将矛头直指中国,在没有科学溯源与认定的情况下,造谣新冠疫情起源于中国,新冠疫情的暴发是中国生化实验室病毒泄漏所致,并将其称为“中国病毒”,试图抹黑中国的国际形象。与上述国家不同,爱沙尼亚虽然是欧盟以及北约的成员,但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在报道新冠疫情时,基本秉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如实地报道了中国疫情的具体情况。与此同时,在爱沙尼亚疫情严重、医疗物资紧缺时,中国伸出了援手,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对此如实进行了报道。如《260万件个人防护装备抵达爱沙尼亚》(2.6MillionPiecesofPersonalProtectiveEquipmentArrivesinEstonia)一文,报道了260万件个人防护装备从中国上海运至爱沙尼亚的事实[21],赞扬了中国的大国担当形象。除此之外,在《卫生委员会并不担心新冠病毒在中国再次暴发》[22](HealthBoardnotWorriedaboutNewCoronavirusOutbreaksinChina)等报道中,描述了中国政府为严格防控新冠疫情再次在中国暴发所采取的有效措施,塑造了积极作为的中国政府形象。负面报道主要集中在医用防护品的质量问题上,给中国形象造成了不好的影响。

三、结语

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的涉华报道,一方面展示和塑造了积极友善与勇于担当的中国形象,但有相当一部分不实和歪曲的负面报道对中国的国际政治形象造成了恶劣影响。构建国家形象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一方面,中国要肯定自己所取得的形象建设成果;另一方面,也要正视自己在国际形象构建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23]。对此,本文从三个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首先,要积极构建中国自己的对外话语体系。很多时候,出于国家利益、意识形态的差异等多种原因,媒体会失去自身客观公正的立场,带有偏见地进行报道。爱沙尼亚国家广播电台与电视台新闻网沿用了西方的理论与话语体系,在人权、民主等问题上,仍将中国塑造为一个充满强权色彩的专制国家,在涉及台湾、香港、新疆等问题上进行歪曲报道,这些报道往往会给民众传递错误的信息。对此,中国需要发展自己的国际传播理论,深挖中国的文化潜力。在本文研究的新闻报道样本中,文化与教育类涉华报道的基调为客观且偏正面,这说明中国文化对爱沙尼亚有极大的吸引力,可以作为提升中国国际形象的重要途径之一。比如,将中国传统文化介绍给爱沙尼亚人民,让他们了解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爱好和平的民族,是一个有责任、有担当的民族,如此,才可以提升中国声音的可信度,帮助构建中国的良好国际形象。

其次,要在更宽领域、更深层次与更多维度进一步深化中爱两国之间的交流。除了国家层面的交流外,更要加强两国民众之间的交流。2010年成立的塔林大学孔子学院是波罗的海地区的第一个孔子学院,为中国在波罗的海地区传播中国优秀文化、推广汉语教学、增加中爱两国人民之间的了解和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24]。但官方之间的互动交流有时往往会显得刻板,甚至会让爱沙尼亚民众质疑其真实可信性。因此,加强中爱两国民众的交流活动,积极开展各类民间交流活动,能够更好地将真实的中国展现给爱沙尼亚人民。

最后,要充分发挥“东北航道”地缘战略意义,建设“冰上丝绸之路”,打造“一带一路”新枢纽[3]。开发爱沙尼亚物流交通基础设施的现有资源,对于建立推动中爱、中欧间经贸发展的新通道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战略意义,能够为“海上丝绸之路”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物流通道,带动波罗的海区域国家融入“一带一路”,实现更大范围的互联互通,共赢共享。爱沙尼亚优越的地缘位置、相对完善的交通运输网络、与中方的良好合作,是“东北航道”充分发挥作用的关键能动因素,对于“冰上丝绸之路”的开发有着重要的意义。中国作为经济高速发展的新兴国家,对能源进口有着很大的依赖性,通过科技创新来解决能源问题对于中爱两国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当下,中爱两国关系进入相对成熟的发展阶段,两国之间的合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随着两国关系的日渐深化,双方合作的领域必将进一步扩展,合作层次和内容也将上一个新的台阶。想要讲好中国故事,准确向世界传达中国声音,展现立体、全面、真实的中国,仍有很长一段路要走。

猜你喜欢
爱沙尼亚新闻网广播电台
2018爱沙尼亚国家队选拔考试(初中)
探究微信平台在广播电台的应用
澄清事实 明辨是非——温州新闻网辟谣举报平台建设之探索
图表
推动爱沙尼亚胶合板的提升
城市广播电台新闻宣传探讨
新形势下广播电台新闻的采编技巧
丛林中的爱沙尼亚狙击手
青海取缔23个非法广播电台
省级“两会”结束 新一届领导班子亮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