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影响机制研究
——基于OLS回归模型

2022-08-06 07:24:22沈嘉斌
教育观察 2022年19期
关键词:宣讲团吸引力党史

沈嘉斌

(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上海 200051)

理论宣讲工作是党的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党加强理论武装、传播党的政策、广泛凝聚人心的重要方式。党的十八大以来,针对当前世情、国情和党情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对理论宣讲工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指示和要求,各级高校及理论宣讲工作者通过把握“九个坚持”,着力守正创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1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党史学习教育要注重方式方法创新,要通过精心组织宣讲团开展专题宣讲,用好党的红色资源,让干部群众切身感受艰辛历程、巨大变化、辉煌成就。”[1]自党史学习教育部署以来,东华大学旭日工商管理学院党委成立“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用活上海红色资源,线上线下“靶向”供给,开展了100场党史理论宣讲,辐射18万余人次,工作案例受到了上海基层党建网、《新民晚报》等15家主流媒体报道。基于宣讲团前期实践,笔者设计了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影响机制的调研问卷,分析大学生对红色理论宣讲的期待与当前供给端不平衡、发展不充分的矛盾,并据此为下一阶段开展红色理论宣讲的实际举措提出建议。

一、红色理论宣讲育人效能的问题与应然方向

2021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看望参加全国政协会议的医药卫生界、教育界委员时强调:“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大思政课’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2]

总体来说,红色理论宣讲本质上具有思政课的育人功能,育人效能发挥在多个场域。然而,各场域目前仍存在应然诉求与实然状况间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困境。

(一)第一课堂:以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启智润心”

第一课堂指课堂教学主渠道,是高校依据教材及教学大纲开展教育的场域。[3]习近平总书记在关于《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的说明中指出:“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用具体历史的、客观全面的、联系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党的历史。”[4]第一课堂作为党史宣讲的主阵地,不能一味地由教师灌输理论,还应启发学生用正确党史观和唯物史观,旗帜鲜明地反对历史虚无主义,加强思想引导和理论辨析,以“正本清源”的方法达到“启智润心”的目标。

(二)第二课堂:在纷繁复杂的话语场注入育人“强心针”

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外的时间进行的与第一课堂相关的教学活动,是第一课堂除外学生活跃度最高的场域。[5]当前,高校意识形态领域在第二课堂内面临复杂的斗争形势,理论宣讲工作更要增强意识形态工作的底气和硬气,应当使理论宣讲在“众声喧哗”的话语场中发挥“主心骨”作用,坚持以青年视角发出青年之声,使之成为校园和谐文化中的“最强音”。不过,学生宣讲员大都非科班出身,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宣传知识学习,导致后期指导难以连贯化、系统化,很难迅速在宣讲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思想引领,进而难以有效缓解思政课所面临的困境,入脑、入心的效果有待评估。

(三)社会课堂:坚持宣讲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相促进

社会课堂是指在校园外的环境进行一系列与校内课堂相连的教育活动。[6]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要重视思政课的实践性,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7]以“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参加的上海市大学生社会实践大赛为例,其将暑期社会实践与党史理论宣讲有机融合在一起,将书本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身边人、身边事结合起来,组织大学生到党政机关、街道社区、田间地头进行宣讲,增加社会阅历与价值旨归。然而,此类大赛有较强的实践性导向,容易造成在实践中学习的党史知识只停留在讲述理论的层面,难以加深学生对党史及其理论的理解和把握。

(四)网络课堂:由“事”析“理”,有效促进教育反哺

网络课堂是指基于互联网的远程在线授课互动的虚拟教学课堂。[8]习近平总书记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指出:“要发挥互联网在党史宣传中的重要作用。”[1]然而,网络社会形成的碎片化效应导致学生较少研究抽象概念与系统推论。以宣讲团发布的“初心‘申’起”微课为例,其线上宣讲部分以上海某处红色资源及其背后的故事为切入点,在5分钟之内做到主题精、时长短、范围小,迎合学生的碎片化思维方式。但这种片段化的宣讲也容易致使“事”与“理”的逻辑论述不严谨,学生只听故事,对背后所蕴含的道理兴趣有限,难以形成有效的教育反哺。

二、大学生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影响机制的模型构建

考虑到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易受较多因素影响,笔者在“OBE理念”“四字四化工作法”等理论启发下进行变量筛选。“OBE理念”着眼于学校与社会双重需求,以学生为中心,开辟实现学生自我价值的途径,这与学生宣讲团的育人初心不谋而合。“四字四化工作法”则总结了学生宣讲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要素,即“青(品牌化)、新(多元化)、实(阵地化)、精(精英化)”[9]。

在上述理论支撑下,笔者确定验证影响红色宣讲吸引力的研究变量(表1)。

表1 模型变量名及其含义

y0=α+βx1+γx2+δX+T+ηx1×T+θx2×T+ε

式中,y0为因变量,代表红色宣讲产出对大学生的吸引力。x1和x2为自变量:x1代表宣讲总量,由宣讲时长和宣讲频率两个指标组成,若β>0,则说明宣讲量对宣讲吸引力有正向作用,反之说明有反向作用。x2为宣讲创新,分别由内容创新和平台创新两部分组成,若γ>0,则说明创新宣讲能够增强宣讲吸引力,反之说明会降低宣讲吸引力。

X为控制变量,由性别、学历、民族、生源地(源于红色革命区)等构成。T为调节变量,代表宣讲团成员构成,由分布广度、分工精度、专业深度、学历高度四个指标组成。若η、θ>0,T对x1、x2和y0的关系有正向调节作用;若η、θ<0,则有负向的调节作用。

根据模型,笔者采用问卷调研法进行实证研究,以量表打分对各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研究,0表示无吸引力,100表示非常具有吸引力。其中,针对x2宣讲创新根据打分进行后续处理,大于等于50为创新,赋值为1,小于50为不创新,赋值为0,后引入OLS回归模型进行具体研究,以探索宣讲总量与宣讲创新对宣讲吸引力的影响情况以及宣讲团成员构成对其相关关系的调节效应,并将吸引力影响机制运用于“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实践路径的优化过程。同时,为更好地把握宣讲内容,依据对60名学生的深度访谈对当前的红色理论宣讲进行词频调研,以Python软件绘制词云分析图。

三、模型实证研究

(一)描述性统计

本次调研面向东华大学管理学院学生群体发放问卷,最终收到有效样本330份。其中,男生占25.45%,女性占74.55%;民族分布上,汉族占90.91%,少数民族分布有满族、回族、维吾尔族、藏族等;学历分布上,本科占82.73%,硕士占14.55%,博士占2.72%;生源地来源上,非红色革命区生源占多数,达76.36%。

如表2所示,y0宣讲吸引力attractive平均值为77.44,说明受访者对当前“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红色理论宣讲的关注度较高。x1宣讲总量由宣讲时长duration和宣讲频率number两个指标进行衡量。其中,宣讲时长均值为38.04,选择30分钟以内的受访者占比达61.80%,表明受访者更倾向于短时长式的内容。宣讲频率均值为2.19,介于每月1次与每周1次之间,大多数受访者期望的宣讲频率是高于每月1次。x2宣讲创新由内容创新new way和平台创新new platform进行衡量,均值分别为0.93和0.95,表明受访者认为内容创新及平台创新能增强吸引力。

表2 描述性统计

(二)OLS回归分析

本研究还通过引入OLS回归模型来分析宣讲总量x1和宣讲创新x2对吸引力的影响程度与显著性。表3的全回归结果显示,宣讲时长(duration)对吸引力的回归系数为-0.047,呈现负向显著,说明宣讲时间越长,吸引力越小。宣讲频率(number)的回归系数为2.702,呈现正向显著,说明频率越高,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也就是说,高频率、短时间的红色理论宣讲,对大学生具有正向显著效应。

表3 OLS回归模型结果

内容创新(new way)和平台创新(new platform)的回归系数分别为31.19和21.19,均呈现正向显著,说明宣讲内容和宣讲平台的创新有助于提升吸引力,要敏锐地发现学生群体活跃度较高的网络平台,用好用活这些场域,让青年红色话语在此之中激荡起爱国主义的力量。

(三)宣讲团队的调节效应分析

如表2所示,衡量宣讲团成员构成T的四个指标,即分布广度(distribution breadth)、分工精度(division precision)、专业深度(professional depth)、学历高度(educational height)的描述性均值分别为79.00、78.16、82.65、75.17,均处于较高水平。表3结果显示,宣讲团构成的引入对吸引力的显著性作用产生变化。因此,笔者进一步针对宣讲团构成对于自变量和因变量之间的关系进行调节效应的回归,结果如表4所示。

表4 调节效应回归结果

由表4可知,分工精度、专业深度、学历高度对平台创新与听众吸引力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分布广度、分工精度、专业深度、学历高度对内容创新与听众吸引力的关系起到显著的正向作用,说明团队成员活动范围越广、分工越精细、专业能力越强、学历高度越高,宣讲创新对听众吸引力的促进作用越明显。此外,在宣讲团成员构成的四个要素中,只有分工精度对宣讲时长与听众吸引力的关系起到显著的促进作用。

综上可知,受访者普遍认为宣讲团在成员搭配上,应考虑学科背景、学历层次、人员特点,多角度思考如何创新形式和平台,构建多层次、多方位、全覆盖的阶梯式团队,以达到更好的宣讲效果。

(四)关于红色宣讲形式载体内容的高频词语分析

为进一步探索红色宣讲的实践落地性,笔者深度采访了60位各学历层次学生对红色宣讲由主题内容到形式载体等方面的描述,以Python软件对提炼出的高频词,词云图如图1所示。由图1可知,红色宣讲在青年群体中的涉及度处于较高水平,以互动情景剧、青年大学习等为代表的强沉浸感、高还原度的宣讲新形式受到肯定。此外,青年宣讲的平台由线下正在不断向线上拓展,在线视频平台成为吸引传播力度较大的载体,而以《觉醒年代》为代表的历史影视剧,让受访者感受到百年间青年宣讲传播先进思想的深刻影响。

图1 关于红色理论宣讲深度访谈的高频词词云图

结合上述分析,提升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的有效举措如下:宣讲主题针对性要强,对不同的群体有不同的侧重主题,做到因群而异;宣讲群体覆盖面要广,要既有理论又接地气,做到各群体都能听得懂、听得进;宣讲产品要保持高质量,实现既有理论深度又有实践方向;联络性强:宣讲团队综合素质高,要具备良好的组织策划、协调服务、课件制作、讲后回访的能力;宣讲内容时效性要强,应与党的最新理论政策相符合,做到同向同行。

四、基于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模型的案例分析

由上述分析可知,高频率、时间短、内容创新、平台创新及多元化团队构成的红色理论宣讲具有更强的吸引力。基于此,“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在实践中以宣讲总量、宣讲创新、宣讲团队三条主线,持续优化发展路径,具体内容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红色理论宣讲吸引力模型的实践路径

(一)宣讲总量:学习持续常态

从3分钟的短视频到10分钟的主题微课,再到45分钟的宣讲直播,“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的宣讲内容分层分类聚焦,实现了浸润式传播效应。课程发布频次不断优化,从每年2季主题发布转变为每月推送,有效推进了学生群体对红色理论宣讲的常态化学习。

(二)宣讲创新:场域不断延伸

宣讲场域由课堂内走向校园外,充分结合上海作为党的诞生地的地缘特点,让宣讲行走在上海的风土人情中。依托社会实践再创新,“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在浙江嘉兴、江西瑞金等红色基地进行了互动情景剧演出,强化了红色理论宣讲新生态。

(三)宣讲团队:成员兼容并包

“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充分思考团队组织架构,为确保团队的长期生命力,从成立初期的学生党员团队就不断吸纳、招募并拓展至学院本硕博多学历层次,并涵盖少数民族及港澳台学生代表的多元团队,其中不乏党支部骨干、学术之星、体育健将,实现了团队成员的兼容并包。

五、建议与不足

为进一步提升红色理论宣讲的吸引力,宣讲团将强化“四个课堂”(第一课堂、第二课堂、社会课堂及网络课堂)的实践育人效应,以“三个转变”实现红色理论宣讲常态化、动态化、梯队化。

(一)由碎片式学习转变为系统性学习

红色理论宣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要发扬马克思主义优良学风[10];坚持分类指导,在针对宣讲内容进行学习的过程中,需要从原有的散点式、碎片式的季节性学习逐步转变为系统性、全面性的常态化学习,从而实现传播度更广、时间更适中、频率更稳定的红色理论宣讲。[11]这样可以用语言的力量在大学生群体中激荡起爱国主义的浪潮,提升他们对红色理论宣讲的双向引力。

(二)由定点静态课程转变为红色移动课堂

坚持营造向上向善的网络空间,是推进理论宣讲工作的重中之重。[12]为进一步创新宣讲内容与平台,宣讲团队可将宣讲由授课式定点静态课程转变为互动式红色移动课堂,由室内课堂向红色场馆、街道社区、在线网络延伸,不断拓展宣讲场域,将课程式宣讲移动化、情景化,用最简朴的设备记录最宏大的故事,用最精练的文字将党史情怀讲得掷地有声。

(三)由项目制成员转变为梯队化多元团体

学生宣讲作为理论宣讲的延伸,能够成为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的重要载体,而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宣讲团队坚持推进团队长效发展,从单一的项目制成员转变为多层次梯队化团体,逐步形成能够涵盖各学历、各年级层次,融合少数民族、港澳台、留学生多地区特色的多元宣讲团体。[13]这样才能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持续激活大学生的红色理论宣讲育人效能。

最后需要说明的是,本研究主要采用量表打分方式进行量化研究,存在一定的主观性。调研群体面向高校学生,但当前红色宣讲的需求不仅限于校园内,校外需求均呈螺旋上升趋势,在后续的研究过程中应继续分层次拓宽受众面的调研,以更好地把握新时代高校青年红色宣讲由校内向校外延伸并产生效应的内在逻辑。

此外,当前依托于“领雁先锋”学生宣讲团的实践路径研究仍处于成长期,后续可利用宣讲团实际形成的线上线下传播效应及内容词频关注度等,结合理论研究更好地提升宣讲内容的广度与精度,提供可依托吸引力模型进行推广的内容选题模式和队伍成长路径。

猜你喜欢
宣讲团吸引力党史
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省委宣讲团走进省农业农村厅进行宣讲
河南农业(2022年12期)2023-01-17 13:10:44
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届六中全会精神
——省委宣讲团走进国资系统
支部建设(2021年35期)2022-01-15 02:07:24
第一次学党史
党史告诉我们什么?
当代陕西(2021年13期)2021-08-06 09:24:22
百年党史的重要启示
党史上的今天
海峡姐妹(2021年12期)2021-01-01 03:58:58
吸引力1
吸引力2
省委宣讲团走进妇联系统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
海峡姐妹(2017年12期)2018-01-31 02:12:13
跟踪导练(三)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