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巧云 马菲菲 蒋师 王德银 张彦文
1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基础医学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教研室,天津 300222;2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科技与创新创业管理处,天津 300222;3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医学护理学院内科护理教研室,天津 300222;4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长办公室,天津 300222;5天津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天津 300222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1];2017 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再次指出,“鼓励企业以独资、合资、合作等方式依法参与举办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并且“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探索推进职业学校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改革”[2]。目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深化产教融合,围绕自身的优势专业与企业共建二级产业学院,成为高职院校创新办学体制与机制、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实现自身发展的重要突破口[3]。
产业学院作为运行实体,随着国家相关教育改革创新政策的推进,在政校企合作培养人才过程中其构成要素、运行机制、功能定位等方面逐渐趋于成熟。然而,产业学院在我国仍然属于一种新生事物,建设较多的产业学院主要集中在浙江、广东与江苏等珠三角、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这说明产业学院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深度的产教融合离不开地方产业发展、行业指导和政府的有力支撑。徐秋儿[4]的研究认为,产业学院应当具有如下特征:一是战略融合,企业的发展方向与高职院校的目标方向需要一致;二是机制保障,形成保障双方有利的环境条件,例如,组织运作、管理机制等有利的要素组成;三是功能对接,企业生产经营与学院人才培养有机融合;四是人才互用,企业人员教育化、学校教师生产化;五是信息互通,校企之间实现信息沟通并对称;六是设施共享,双方设施共享、共建,形成互利互惠机制。2020年,教育部办公厅、工业和信息部办公厅联合印发《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教高厅函〔2020〕16号),明确了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目标和建设任务,这也为推进现代产业学院的建设提出了必然要求[5]。产业学院建设的目的是深化产教融合,改革和创新校企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应用型高校的深度转型。纵观产业学院的发展,也是近些年来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逐渐受到重视,但是相关的研究仍然处于探索之中。制度体系构建不完善是现在许多产业学院存在的问题,这导致产业学院难以取得突破性成效。尤其是产业学院质量标准和评价体系的缺失,使得产业学院的建设缺乏约束;同时,产业学院成果如何固化,如何为更多的职业院校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模式,这些都需要产业学院的评价体系作为指导。因此,制定具体的、可操作的和可衡量的评价指标体系是引领产业学院健康发展的必要保证。
决策导向或改良导向评价模型(context evaluation,input evaluation,process evaluation,product evaluation,简称CIPP)是美国著名教育评价专家斯塔弗尔比姆(L.D.Stufflebeam)于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课程评价模型,它是对课程实施中背景、投入、过程和结果4个方面进行的评价,是一种能够直观、全面地反映课程实施效果的评估模型。有关研究发现,CIPP模型理念与产业学院评价理念相契合,该模型在改进以建设效益为评估内容的现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因此在构建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中,可以选用CIPP模型对产业学院的建设内容、运行机制和建设成效等进行多元评价,从而促进产业学院的建设和发展[6-7]。
本研究团队由8名成员组成,包括主管校长1名、职业教育专家2名、产业学院相关管理者2名、教学研究人员3名。团队成员主要负责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调研、评价指标体系的初筛、产教融合相关领域专家的选择与咨询、专家访谈提纲的制定、专家意见的征集与汇总、评价指标体系的修改完善等。
通过查阅万方数据库、中国知网、维普、Elsevier-Science Direct、Open Access Library 等数据库,检索关键词包括:高职产业学院、评价指标、CIPP模型等;同时,根据《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关于产业学院建设的基本条件和建设任务的要求,结合高职院校的教育特点初步遴选评价指标。构建产业学院的CIPP模型,基于该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4个方面初步构建了4个一级指标,作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的4个方面。
访谈提纲的内容分为3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卷首语,介绍本次课题研究的背景、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是专家情况调查表,包括专家的年龄、学历、职称、从事工作的领域和年限、对研究内容的认知程度等;第三部分为团队成员在实地调研和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拟定的指标。以上3部分内容经过修订形成正式的访谈提纲。
本研究遴选的专家标准为:本科以上学历;高级专业技术职称;从事职业教育教学与管理和产教融合相关工作10年及以上;自愿参与本课题研究。根据以上标准共遴选12名专家。按照访谈提纲内容与专家进行访谈。访谈地点为专家工作单位的办公室,访谈过程中做现场记录,专家根据自身经验对访谈提纲中的评价指标进行修改或删减,课题小组对访谈资料进行汇总整理,经过2轮专家咨询后形成产业学院的评价指标体系。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是新时代高职教育产教融合的高级形式,在横向上是院校、企业、行业以及政府等相互关联的实体机构;在纵向上融合了校企合作的发生、发展过程。根据产业学院所具有的特点,融入CIPP模型,把高职产业学院的评价分为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每一方面的评价都融入了其评价的核心要素,进而构建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CIPP评价模型。具体内容详见图1。
图1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的CIPP模型
背景评价是产业学院必须建立在校企共建的背景之上,学校和企业作为办学的主体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学校的办学优势和专业特色以及企业的实力和良好声誉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基石,因此校企的资质背景是该评价的核心要素。
输入评价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机制保障,它是基于背景评价之上,根据背景评价的核心要素对所需要的资源、体制机制保障等做出的评价。简而言之,输入评价就是为了保障产业学院的绩效所进行的资金支持、共同的战略吻合度、政策制度保障、组织机构投入,即人力、物力等的条件保障等。输入评价就是评价产业学院建设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过程评价是产业学院评价中的关键一环,它摈弃了单纯以结果评价为导向的评价方式,将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融为一体。产业学院的过程评价是对产业学院建设内容的检查、监督和反馈,其建设内容包括产业学院的管理、教学与科研、社会服务等方面。过程评价注重校企共建任务的融合度,是形成校企合作良性循环的重要前提。
结果评价是在前3个环节评价的基础上,对产业学院的绩效评价,包括产业学院建设的成就等。结果评价的关键指标是满意度,主要评价产业学院人才成果、技术成果、经济效益等方面。因此,结果评价是对产业学院建设效益的评价,有助于其健康长远的发展。
关于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的设计,应当遵循协同发展、以人为本和可持续化的原则,构建产业学院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本研究组成员对产业学院相关研究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在对建设效益较好的产业学院实证分析的基础之上,结合指标设计原则,以及建设产业学院相关文件精神,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以上内容形成产业学院评价的CIPP 模型,进而构建了评价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指标体系。基于CIPP评价模型,指标体系共分为4个评价维度,据此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分为3个层次:一级指标、二级指标、三级指标和观测点。其中,二级指标为一级指标的分解,观测点为三级指标的具体内容。该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办学主体、运行机制、建设内容、建设成效等4个方面的内容,其中包括21个二级指标、52个三级指标,并对每一级指标设置观测点。具体结果详见表1。
表1 基于CIPP模型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
续表1
通过CIPP模型构建的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其中4个一级指标分别为:办学主体、运行机制、建设内容、建设成效,其内在的逻辑关系如下所述。
办学主体是产业学院建设的发起者,主要是学校和企业。校企共同投资办学,共同的利益诉求强化了两者的合作关系。企业的实力与良好声誉,且所属的产业符合当地政策发展方向,为本地的支柱产业和特色产业,企业在行业内具有较高的影响力,从而能够为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物质保障[8]。产业学院应当开展调研进行需求分析,匹配服务产业发展,合作的专业符合学校本身的办学优势和特色专业,如此才能保障校企的长效合作。因此,必须明确企业的资质,学校的专业群能否对应当地的产业链,能否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校企的资质是产业学院良好运行的基石,是评价的关键指标。
高职院校产业学院有别于传统的二级学院,产业学院理应具有独立的法人地位,同时兼具高职院校的职能主体,双主体的构成包括院校和企业在内容易导致产业学院在目标方向、管理体制、利益分配等方面产生分歧。产业学院应当设立专门的治理组织,具有规范的规章制度,结构完善、职责清晰、分工明确。隶属于产业学院的教师队伍应当结构合理、数量充足,并能够定期开展培训,以达到满足人才培养目标的标准。此外,投入到产业学院的资金、场地、物资等能够满足办学的要求。产业学院的资源集中度高,但资源的投入是基于政企校各方所界定的成果产出为基础的,各投入方对于产业学院的人财物等资源支出和使用要进行科学的规定和明确的效率要求,不仅要加强各方对于产业学院的资源投入职责,而且要促进资源价值在数量、质量和效益上的增值,使资源的运转和循环都能够达到最优化[9]。产业学院的运行涉及多方主体,也涉及各方投入的资源,在运行过程中必须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确保各方都能够各就其位、各司其职。
产业学院的发展重点仍然是人才培养质量,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必须要使产业学院内的专业群形成一整套的标准体系,包括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岗位标准、技能标准、师资标准等都要加以明确,各相关主体严格按照标准开展教学和进行人才培养,确保人才培养的规格能够满足产业需求。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应对岗位要求制定相关的人才培养目标,校企共同调研,共同设置符合产业结构、可操作性强的人才培养方案。产业学院要配套开发相关的课程,培养学生的职业胜任力,并且可以根据产业的需求动态调整课程体系。校企合作采用企业真实的生产案例进行教材开发,并同时应用于教学和企业培训之中。加强符合产业学院专业特点的教材建设。重视制度建设,对教学重要环节有可操作的具体制度规定及其教学运行和管理规范。
文化建设同样是建设高水平产业学院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校企建立学校文化和企业文化融合、沟通机制,在教育教学中融入产业文化,弘扬新时代的工匠精神,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和正确的价值观,具有较好的职业素养。因此,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也是产业学院评价的重要方面。
纵观《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中提出的要求,首先,育人仍然是产业学院建设的最根本出发点,必须以提高人才培养能力为核心;要强化产学研用体系化设计,以服务产业发展作为支撑;打造实训基地,建设高水平的教师队伍;建立实验室,强化校企联合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品研发等。其次,经济利益作为企业追求的核心利益,也是不容忽视的,包括横纵向项目到账、产品利润,企业追求经济利益最大化,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基于校企共建共享的利益机制,校企双方具有共同的利益诉求,这也是建立双方长效合作机制的关键所在,从而能够确保双方长期合作、深度融合。共同利益是双方合作的起始点也是落脚点,没有共同利益的诉求,合作将难以持续下去。校企共建实践平台,产业学院可以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服务。比如,根据产业、行业、企业的转型与升级需求,提供科学、专业的再教育服务,并且可以为其他产业学院建设提供可资借鉴的范本。产业学院要面向市场和同类产业,加强引领行业企业发展的核心技术研发,积极推进研究成果的转化,为各相关企业开展中高端技术人员教育培训,提高产业学院的行业影响力和知名度。学校的收益包括提高“双师”队伍水平、学生培养质量、社会美誉度、社会服务能力和培训的获利资金等;合作方的收益包括获得毕业生、技术服务、技术研发成果和培训的获利资金等[10]。
随着产业学院的建设发展,已有大多数研究是基于产业学院的内涵、建设路径、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内容,对于产业学院的评价研究相对较少,且没有形成统一的评价体系。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是促进产业学院更好更快发展、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举措,有助于产业学院及时开展自我总结和持续改进。在对产业学院相关研究者进行问卷调查,并对建设效益较好的产业学院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本研究结合评价指标设计原则,在国家有关举办产业学院文件精神的指导下,初步构建了高职院校产业学院的评价指标体系。产业学院的建设具有综合性和动态性,建设成果具有不完全显现性的特点,采用完全定量分析的方法进行考核指标体系设计比较困难。所以,我们采用CIPP模型将体现产业学院建设的核心要素进行归纳,进而构建了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但是,此评价指标体系缺乏多指标的权重分析,本课题组后续研究中将会采用德尔菲法对指标进行赋值,为各项指标设置权重,以建立更加科学、可量化的评价体系。
纵观产业学院的发展,尽管许多发达地区的产业学院在其发展过程中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由于其成立时间较短、治理方式不成熟,因此,目前产业学院仍然是作为一种产教融合的试点方式在运行。有鉴于此,提升产业学院的发展水平,制定科学的评价体系就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本研究成果期待能够为产业学院的建设提供参考,促进产业学院的长足发展。
利益冲突所有作者均声明不存在利益冲突
作者贡献声明郭巧云: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情况调研和评价指标制定;马菲菲: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标准制定;蒋师: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情况调研和评价指标调查问卷设计;王德银:高职院校产业学院建设情况调研与研究报告撰写;张彦文:高职院校产业学院评价指标体系总体设计、研究项目开展推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