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俊杰 刘峘 谢雁鸣* 魏戌 申浩 章轶立
1.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2.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北京 100102 3.北京市丰台区长辛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北京 100072 4.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西医结合学院,南京 210023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女性到了绝经期,卵巢功能衰退,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出现低骨量和骨组织的显微结构退行性变,骨脆性和骨折易感性增加[1]。有研究表明,中国女性随年龄增加患病率逐渐增加,在50~59岁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4.2%,60~69岁女性为40.8%,70~79岁女性为50.8%,80~89岁女性为58.6%[2]。中医药治疗PMOP能够改善症状,增加骨密度,提高生存质量,且安全性良好,具有其优势与特色[3]。因此,寻找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证据,制定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以下简称“本指南”),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和社会意义。为了使广大指南使用者深入了解本指南,也使编制过程更为透明,现解读编制过程中的要点问题。
本指南临床问题的确定遵循国际规范,一般分为3轮调查。本指南制定过程中,第一轮是收集本指南需要解决的临床问题,第二轮是对第一轮收集的临床问题进行重要性评分,第三轮是通过共识会议法,确定临床问题及结局指标[4]。具体方法与流程见表1。
表1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临床问题遴选方法与流程Table.1 Selection method and process of clinical questions in TCM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s for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证据检索结果决定指南证据的来源,是指南制定的关键步骤。首先,检索词的设置要以临床问题为导向,包括疾病相关检索词、干预措施相关检索词。本指南检索策略为:检索中英文文献数据库[5],数据库名称见图1。检索的起止日期为各个数据库建库至2019年5月29日。检索词主要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更年期骨质疏松、骨痿、骨痹、骨空、骨缩;中医、中药、草药、民族药、传统药、中西医结合、成药、汤药、艾灸、灸法、推拿、刮痧、拔罐、电针、耳豆、穴位、心理、按摩、针刺、耳针;独活寄生汤、金匮肾气、左归、右归、身痛逐瘀汤、坤宝丸、防跌倒。检索结果见图1。
在使用Notexpress进行文献的合并与去重后,需筛选文献。纳入标准:①研究对象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②文献内容符合本指南既定的临床问题,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医理论、中医证型、中医治疗(包括中药、针灸、推拿等)、心理治疗、预防(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典型症状、病因及危险因素、预防措施、随访、并发骨折时的处理;③研究类型包括文献研究(系统评价、文献计量、传统综述)、临床研究(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个案报道等所有临床研究)、中医理论研究等。排除标准:①动物实验;②细胞实验;③重复文献。
2.3.1一次分类:一次分类是按照文献内容对中英文文献进行分类,目的是便于分门别类查阅文献。分为中医治疗、中医理论、证候、危险因素、骨折、预防、随访、其他8个方面的文献。共得到中医治疗文献521篇,中医理论文献118篇、证候文献79篇、危险因素文献53篇、骨折文献41篇、预防文献90篇、其他文献2篇。
2.3.2二次分类:二次分类是将中医治疗文献521篇按照文献类型分类,分为随机对照研究、非随机对照研究、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传统综述、队列研究、病例对照研究、系列病例报道、个案报道。不同的研究类型代表不同的证据等级,因此,为区分证据质量进行二次分类。结果为:随机对照研究325篇,非随机对照研究31篇,系统评价17篇,传统综述92篇,观察性研究(自身前后对照)56篇。
通过阅读摘要或全文的方式,纳入指南需要的文献。将以上治疗方面的随机对照研究325篇、随机对照研究的系统评价17篇再次进行筛选,最终纳入系统评价1篇,随机对照研究114篇,其中,用于制作系统评价的69篇,直接作为证据的45篇。
文献筛选流程如图1。
图1 文献筛选流程Fig.1 Literature screening process
将筛选得到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评价原则为GRADE。首先,按照临床问题,将证据分类。其次,每个临床问题的相关证据中,以干预措施为纲,结局指标为目,对每一个干预措施中的每个结局指标涉及的证据进行质量评价[6]。证据质量评价标准为GRADE。证据质量的降级因素包括:偏倚风险、间接性、异质性、不精确性、发表偏倚。对于每种降级因素的评价分为“严重、不严重、无”3种情况。若评价为“严重”,则列出评价依据,用字母a~d表示,分别代表4种评价依据,详见表2。因所有证据均涉及降级因素,故升级因素不适用。基于该原则将证据分为高、中、低、极低4个等级,并列出证据概要表,样式见表2。
表2 证据概要表样式Table.2 Table style of evidence summary
依据GRADE原则形成推荐意见[7]。推荐强度的6个影响因素是:证据质量、疗效、不良反应、经济性、患者的可接受度、其他。综合考虑,再形成推荐强度。推荐意见的强度分为强、弱两级。因此,推荐意见种类分为5种:强推荐、弱推荐、不确定、弱不推荐、强不推荐。总结每个证据的具体信息、分析结果等,以临床问题为纲,干预措施为目,制成推荐意见表,样式见表3。填表人可根据表中的已知信息,给出推荐意见,并填写依据。
表3 推荐意见表样式Table.3 Recommended comment table style
需要说明的是,中医药文献的证据质量普遍偏低,但并不等于中药本身的疗效不佳。因此,需要专家结合他们的临床经验进行全面评估,形成推荐意见。而不要因为证据质量级别偏低,过于影响推荐意见结果。
通过共识会议形成推荐意见,根据GRADE网格计算规则计算推荐意见投票结果[7]。除了“不确定”以外的任何一格票数超过50%,则达成共识,可直接确定推荐方向及强度;如果“不确定”某一侧两格总票数超过70%,则达成共识,可确定推荐方向,推荐强度为“弱”;其余情况视为未达成共识,共识推荐进入下一轮投票,投票不超过3轮。总结推荐意见结果,形成推荐意见结果表,样式见表4。
表4 推荐意见结果表样式Table.4 Table style of recommendation results
本指南的制定过程在遵循国际规范的前提下,充分突出中医药特色。如临床问题的选择中,纳入证候分型、预防手段,以及非药物疗法等。检索词设置方面,除西医病名绝经后骨质疏松、更年期骨质疏松外,亦纳入中医病名,骨痿、骨痹、骨空、骨缩等。在推荐意见形成时,不以证据质量为主要影响因素,而是在充分考虑经典名方等方药临床疗效的基础上,形成推荐意见等级。本文阐述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主要编制过程,并进行解读,以期为今后中医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提供参考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