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连庆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外国语学院,浙江 杭州 310018)
语言是一种资源,具有经济价值,语言也是一种公共产品,具有产业特征。语言产业是一种生产活动或服务活动,通过市场化方式生产不同类型语言产品从而满足国家、机构、组织和个人对各种语言产品或语言服务的多维需求[1]。语言产业虽未从传统产业中完全独立出来,也存在一些亟待澄清的界定,但随着市场需求不断改变,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一直处于拓展更新之中[2]。作为绿色、高效的新兴产业,当前国内语言产业相关研究正步入一个崭新的阶段。伴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信息时代的发展、国家战略的实施,如何推进语言产业相关研究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战略成为学界急需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运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十年(2012~2021)国内语言产业研究文献进行系统化分析,在凝练研究热点主题的基础上,对今后语言产业有关研究做出趋势预测,以期为相关研究者把握学术动态及政策制定者科学规划提供有益参考。
为保证原始数据的全面可靠,本研究以中国知网(CNKI)期刊数据库作为文献数据来源,检索主题为语言产业,或关键词为语言产业;文献检索时间跨度为2012~2021年;期刊来源为全部期刊;检索条件为精确。初步检索到相关期刊文献199篇,为了确保文献的相关性和准确性,后经人工筛选,从初次检索文献中剔除会议通知、征稿启事、书评、新闻稿等不符合的内容,最终确定有效期刊文献188篇。
本项研究旨在通过文献计量和可视化方法对近十年来国内语言产业相关研究进行热点梳理和趋势分析。首先,利用CNKI数据库的文献数据分析功能,对检索到的语言产业研究文献进行数据格式转化,并生成可视化分析软件Ucinet可识别的格式;其次,借助SATI 3.2软件和Ucinet 6.0软件立体化呈现相关研究的知识图谱,包括文献年度分布、高频关键词提取、关键词聚类图谱等;最后,结合有关数据资料,对语言产业研究知识图谱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探求国内近十年语言产业研究的热点主题和演进路径,总结当前特点,指出未来发展趋势。
国内语言产业研究相关文献的历年发文量具体分布如图1所示。从柱状图中不难看出,在研究初期,由于研究理论的缺乏,研究论题的不足,加之研究队伍规模不大,关注度不够,导致成果数量偏低。近年来,随着更多学者的加入,更多机构的关注,相关研究驶入了快车道,研究文献数量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
图1 2012~2021国内语言产业研究文献年度分布图
具体来看,依据近十年国内语言产业研究文献发表量,可将相应研究分为三个阶段。研究萌芽期(2012~2013),年均发文量在10篇左右,研究的关注度和研究力量虽有递增,但明显不足。研究探索期(2014~2016), 国内有关语言产业研究文献数量稍有增长,总体年均文献量保持在15篇以上,表明此时期该论题引起了学界一定程度的关注。研究发展期(2017~2021),相关文献发表量平稳波动,年均超过20篇,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2017年、2018年、2020年和2021年年均文献量都在20篇以上,且2020年发表26篇,达到了近期的顶峰。总体来看,研究文献发表量保持了一定的增长态势,反映出近十年我国语言产业研究已经初具规模且拥有了相关研究平台。但相较国外研究而言,国内语言产业研究起步较晚,文献增长量相对缓慢,这也从侧面说明今后的研究要加大力度,取得突破。
关键词是文献研究核心所在,能够全面、准确反映文章的研究重点与创新点。针对2012年至2021年期间知网有关语言产业相关188篇有效文献,利用SATI3.2软件进行处理,提炼出369个关键词,这些关键词涵盖了语言产业相关研究的方方面面,展现出多样性与多层性。
具体来看,如表1所示,排在前20位的高频关键词最低出现频次为3次。除了核心关键词语言产业(76次)之外,语言经济学(22次)成为第二高频关键词,反映出研究者对语言产业基础理论的关注。语言服务(14次)、“一带一路”(10次)、语言经济(12次)和语言服务产业(10次)则成为第二梯队高频关键词。超过5次的高频关键词包括语言消费(8次)、语言资源(8次)和发展战略(5次)。其余高频关键词出现频次均不足5次,这些关键词既有宏观视角,如语言(4次)、经济(3次)、文化产业(4次)和发展策略(4次);也有微观讨论,如语言需求(3次)、语言红利(3次)。
表1 2012~2021国内语言产业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部分)
为了减少相关文献统计分析误差,作者利用SATI3.2软件将前文提炼出的语言产业文献高频关键词数据转化为25×25的相异矩阵,这样就能有效降低统计差错,也能方便研究共引频次,具体数据如表2所示。将表2数据导入Ucinet6.0软件中即可得到语言产业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凝聚子群图,借助凝聚子群图可以更为直观地厘清子群内各高频关键词之间的关系,也可清晰展现关联团体,具体子群结构可以参看图2所示。
表2 语言产业研究文献高频关键词相异矩阵(部分)
依据相关文献高频关键词聚类子群图,可将近十年国内语言产业相关研究大致分为四个研究热点主题。
图2 语言产业文献高频关键词网络子群图
1.语言产业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
语言产业发展离不开理论探讨,更离不开实践创新。近年来,多位学者针对语言产业问题孜孜以求,力求推进相关研究更进一步。从关键词凝聚子群图中,可以发现本主题所包含的高频关键词有语言经济学、语言资源、语言能力、语言红利、语言扶贫和发展策略等。理论方面,多位学者从语言经济学角度针对语言产业展开了深入研究。语言具有经济学属性,语言与经济关系紧密,随着人口流动与经济发展,我们要充分认识语言对社会经济活动的促进作用,深刻研究语言经济运行规律,通过语言政策促进语言产业蓬勃发展[3]。国外语言经济学研究已取得长足发展,对我国而言,研究语言经济学和发展语言经济有着多重战略价值,在强化语言经济学核心理论的同时,应该运用合适的工具和方法加强语言产业对国家经济贡献度及其测度的专项研究,从而促进语言经济的快速发展,适时壮大语言产业,争取让语言产业成为今后国家经济发展的创新增长点[4]。语言产业有别于普通产业,突出特征是以新技术为依托,主要内容则是立足高端服务经济,结合其产业特征与产业经济学视野构建语言产业经济学理论框架,将有效促进语言产业自身发展,助力国家战略布局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5]。实践层面,针对语言产业多位专家立足不同视角进行了广泛探讨。当前我国语言产业的内涵式提升和跳跃式发展离不开四种语言能力,即语言资源应用能力、语言技术应用能力、多语种语言应用能力和个体语言应用能力,科学合理的产业规划与政策扶持将极大促进语言资源类产业、语言技术类产业、语言翻译类产业和语言培训类产业的良性发展,最终全面提升语言产业对我国绿色经济发展的贡献率[6]。语言扶贫依托于语言内生三重属性,即语言作为人力资本的属性、语言作为产业的属性和语言蕴含的制度属性,作为一个语言资源极其丰富的国家,我们可以利用现有多民族语言资源,将民族语言产业与当地旅游产业、多语翻译产业有机结合,借助多渠道广泛推广民族语言产品,推广语言职业教育,进而有力巩固少数民族地区全面脱贫攻坚成果。[7]
2.语言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近十年语言产业研究文献热点主题之二为语言经济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多位专家围绕语言经济问题展开了广泛研究,既有语言经济本质问题研讨,亦有语言经济发展策略分析,更不乏语言产业促进经济提速之路径。王海兰认为语言本身具有多重功能,既是人类重要交际工具也是核心信息载体,是人类社会组织经济活动的必备要素,具有多层级经济力量,个体层面、企业层面、国家层面或显性或隐性经济利益维护,均离不开语言,只有充分认识语言具有的经济性并深入挖掘其内涵的各层经济势能,促进语言产业发展,才能广泛获取语言经济带来的社会红利[8]。张卫国通过探究语言经济与语言经济学之间的差异与互补关系,阐明了语言经济的内涵意蕴及发展之道。他认为人们通过开发、保护和利用不同语言资源而衍生的多维产业活动总和即为语言经济,语言经济之繁荣发展有赖于语言培训行业、语言翻译行业、语言文字出版行业、语言科技行业、语言艺术行业以及语言服务行业的产业化发展[9]。褚鑫则对我国的语言产业经济发展基础及发展路径进行了深入研究,她认为语言的经济属性源自其作为人类经济活动重要且特殊资源的本质,语言产业是新兴产业,也是绿色产业,应当成为大力发展的新兴经济增长点,今后应多措并举促进语言产业经济良性发展,可行性举措包括制定语言产业发展国家战略规划、强化融合信息技术的创新型语言产业布局、拓展语言产业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渠道等[10]。康军帅在系统梳理国内外语言产业研究发展历程的基础上,着重分析了我国当前语言产业的形态及现状,并进一步指出促进语言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在于加快我国语言产业发展,具体措施包括制定细致可行的语言产业发展规划、完善语言产业法规政策、打造语言产业发展园区、重视多语资源保护、推进语言信息化发展等[11]。殷志平基于知识经济概念对语言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进行了科学定义与精准划分,语言产业应该包括语言工业和语言服务业,语言产业未来发展应以满足不同语言产业及语言知识消费需求为战略导向。[12]
3.“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及消费研究
语言产业研究第三大热点主题包括语言服务、语言消费、语言需求和“一带一路”等高频关键词,综合来看,近年来学者关注的焦点之一即为与“一带一路”倡议有关的语言产业问题。语言服务具有显性价值与隐性价值两个方面,前者依托专业语言服务和外语类语言服务,而后者有赖行业语言服务和母语语言服务,语言服务价值的充分发挥能够促进语言经济的加速发展,强化多维层面语言规划及语言经济规划则能助力语言服务价值的有效开发,进而维护国家战略利益[13]。“一带一路”倡议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领域的互联互通,体系完整、专业高效的语言服务是实现互联互通的关键所在。面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语言服务离不开语言产业的整体发展,也离不开专业语言服务人才的支撑。“一带一路”语言服务建设需要立足语言规划、语言教育、语言技术和语言产业,采取内外兼修、资源共享、超前谋划、互联合作等手段,立体化培养语言人才,全方位促进语言产业发展[14]。东盟是“一带一路”倡议实施的关键核心区域,中国—东盟自贸区内存在着巨大的语言需求,培育现实语言市场,提供即时语言服务,既是实现中国与东盟国家语言互通的当务之急,也是拓展面向东盟国家语言经济和语言产业的大好时机,基于此,我们需从多个方面入手来推动语言产业拓展,具体包括详查语言需求种类、深挖语言市场潜力、培养多层语言消费、强化语言企业优势等[15]。语言消费是促进语言产业发展的关键诱因,也是推动社会成员文化消费的重要推手。人类自身生存、交流、安全等方面的需求是推动语言消费的内生动因,而国家间、政府间、企业间跨国经贸往来则是促进语言消费的外在动因,通过提供丰富的语言产品可以有效激活个体与群体的语言消费需求,进而促进语言产业良性循环,实现语言经济稳步提升[16]。面对当前我国语言服务业存在的产业聚集低、品牌度不高、质量难保证等问题,我们需要立足高质量发展理念,通过创新引领、制度保障、文化融合以及产业升级等举措提升中国语言服务产业发展前景。[17]
4.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产业发展研究
近十年语言产业研究文献第四大热点主题为少数民族语言服务产业发展,该主题包括的高频关键词有少数民族语言、语言服务产业和海南等。方宝认为我国少数民族语言是经济潜力巨大的绿色资源,通过发展少数民族语言产业将有效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进步并提升濒危少数民族语言保护成效。虽然当前面临着意识缺乏、人才不足、研发滞后等问题,但通过文语产品开发、专业人才培养和政企专业合作等举措,少数民族语言产业一定能取得喜人的发展成绩[18]。石琳认为正是语言文化产业的有价值、可开发、能利用、高效益资源产业特征促使少数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成为新兴朝阳产业,只要我们合理利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化资源、打造文旅融合新型业态,就能够全面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不断扩大少数民族同胞就业机会,长久稳固少数民族地区脱贫攻坚成果[19]。不只是宏观视角论述,也有专家立足延边延疆具体省份,深入探究少数民族语言产业发展问题。孙瑞、李丽虹以广西为例深入探讨了我国民族地区语言产业发展路径。他们认为广西少数民族语言资源丰富,我们应充分利用语言产业具有的信息、知识和绿色等特性,克服当前产业发展困境,采取可行性措施加以引导,具体包括加大政府政策扶持力度、增强组织协调管理水平、搭建创新应用产品平台、强化语言资源保护利用等[20]。程海东结合海南国际旅游岛建设实际,详细分析了海南发展语言相关产业的必要性,并在解析海南语言产业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多维具体路径,如树立地方政府语言服务及语言产业意识、制定少数民族语言特色产业规划、加快培养海南本土语言产业发展人才以及产教融合拓展语言服务规模等[21]。此外,陈颖也对广西面向东盟的特色语言产业发展现实及提升策略进行了精辟解读,对广西利用现有少数民族语言资源推进区域特色的“一带一路”建设提供了有益指导。[22]
近十年来,国内语言产业研究经历了起步萌芽到加速发展的阶段,在研究文献数量、研究主题选取、研究成果应用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面对新时代国内相关研究仍需百尺竿头,更进一步。现阶段我国的语言产业发展意识并不强,语言产业的发展速度仍显缓慢。未来研究发展既要着眼于顶层设计和宏观把握,也要强调问题导向和聚焦现实。
加强相关学术研究,着力探讨如何将语言做成“大”产业,如何将语言 “大” 产业进一步细化、深化、多元化。一方面,我国有14亿多人口,如此巨大的人口基数为语言产业发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巨大潜在市场,今后的学术研究要不失时机地加强基础理论构建,力争产出本土化、接地气的语言产业发展理论,从而对语言产业实践进行有效指导。另一方面,我们也要不失时机地加大投入,制定优厚的政策,促进语言产业蓬勃发展,提振经济。美、欧的例子足可以证明语言产业的巨大价值,今后的研究应思考如何突破传统,发现蕴藏在语言产业中的新商机,着眼未来。同时也要在具体行动中体现 “精耕细作”的特质,深度挖掘更多的机会,更大的市场,进一步释放语言产业红利,如我国的延边、延疆地区如何利用优势语言资源进行特色发展,如何利用语言政策引导国内基于语言重要性等级的区域发展等。
当前国内语言产业研究视角可谓多样,但并不全面,研究热点比较分散,但并不系统。今后的研究中,一方面,我们要拓展更为多样化的视角,如语言产业上游、语言产业下游的相关讨论。具体而言,如何将语言知识、语言资源转化为语言产品、文化产品;如何有效延伸语言产业链;如何加深语言产业与其他产业的有机融合;如何利用语言产业引导语言职业的有序发展;如何利用语言资源催生新兴职业进而扩大就业和创业等。另一方面,我们要将分散的研究点有机串连成高效的产业链,将语言产业作为突破口,系统化发展。具体来说,今后的研究可以着眼于语言康复、语言培训、语言出版、语言测评、语言创意、语言艺术、语言处理等语言产业的多种业态,既可以在深度上加强,也可以在广度上拓宽,还可以在维度上组合。此外,还可以系统研究当下的紧迫议题,如何利用语言研发历史、民俗、传统文化产品;如何融合语言于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营销构思活动;如何利用语言来推动品牌、信用、形象等无形产品的发展。
首先,针对国内的语言产业,要摸清家底,确定规模。今后要加大针对国内已有基础语言产业、行业的相关统计研究,让数据信息说话。当前有关语言产业新业态研究及数据支撑的研究仍显薄弱,如语言康复行业现状与成绩、语言艺术创意行业运行态势及问题、语言测试行业规模及利润、融合新技术的语言信息处理行业发展等,这些都是未来需要关注的研究热点。其次,针对国内不同层次的语言消费需求,要研发合理的语言产品,实现供需之间有效对接。具体来讲,今后的研究可以立足于多层次语言需求调查,多元化语言消费分析,多尺度语言供给开发等。如基于“一带一路”的宏观、中观、微观尺度的语言需求调查研究,语言消费心理及行为的统计分析,基于数据的语言产品服务提升研究等。最后,针对国内语言产业市场,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语言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具体来讲今后的研究可以包括:如何建立不同语言产品质量评价体系;如何建立语言服务市场的监管体制;如何维护语言产品消费者的权益;如何提高消费者的语言消费意识;如何提升消费者的语言消费能力;如何实现语言产业的生产消费之间的良性发展等。
此外,未来语言产业国别案例研究,既应包含发达国家,也应囊括发展中国家;既要分享成功案例,以便我们取长补短,也应剖析失败案例,以便我们汲取教训。同时我们要强化有关语言产业的定量研究、系统性研究、政策性研究,还要重点关注少数民族语言资源合理开发利用研究等。